幼儿活动教案范文精选8篇

时间:2023-06-26 作者:Youaremine

教案在制订的时候,你们需要注意文字表述规范,根据同学们的不同情况,制定出合适的教案是非常重要的,路路文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幼儿活动教案范文精选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幼儿活动教案范文精选8篇

幼儿活动教案范文篇1

设计思路

祥祥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开”了一个汽车城,她和她的伙伴们张罗着要卖各种各样的汽车,他们先从自己家里带来了很多玩具汽车,摆放在汽车城里。可偌大的空间里,总觉得汽车还不够!最关键的是,有顾客来买车,他们向祥祥提出:“你们怎么没有卡车、公共汽车、双层巴士呢?”于是,幼儿提出要自己制作汽车。为了满足幼儿的意愿,教师和幼儿一起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盒子,鼓励他们自己动手,让汽车城里的汽车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

幼儿会如何制作汽车呢?最简单的做法是:用硬一点的纸板剪四个圆,然后粘贴在盒子的两侧即可。当汽车城的第一辆自制“双层巴士”面世时,立刻引起了轰动,还赢得了雷鸣般的学声。随着游戏的一天天推进,汽车城里自制的汽车越来越多,可教师却发现,这一辆辆“盒子汽车”一旦制作成功就成为一个个摆设,幼儿根本不会去把玩它们。

那日,教师去汽车城买车,祥祥热情地为教师介绍一辆辆汽车,教师则故意对那辆自制的“双层巴士产生浓厚的兴趣。结果,祥祥反过来劝教师:“不要买这辆车啊,它开不快的,你瞧,它只开一点点路就停下来,而跑车可以开到很远的地方去哦!”怕教师不信,祥祥还演示给教师看,一辆现成的玩具跑车和一辆用纸盒制作的“双层巴士”比赛,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看着幼儿辛辛苦苦制作的汽车如此不受欢迎,难免有些遗憾,教师禁不住想:能不能激发幼儿去改制“盒子汽车”,从而让自制的汽车也能很好地开起来呢?

这天的游戏交流中,教师拿出了玩具跑车和一辆纸盒制作的汽车,询问幼儿:“你们喜欢哪一辆?”前一阵子还被热捧的“双层巴士”遭受冷遇,理由很简单:“盒子汽车不会跑!”也有幼儿讲到:“盒子汽车的轮子不会滚!”“有没有办法让轮子滚起来呢?”几乎所有的幼儿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

基于幼儿的认知,教师决定设计一个集体学习活动来激励幼儿改制“汽车”,从而了解“汽车”制造的一些简单原理。

活动目标

1.在观察、比较中了解简单的轮轴构造,尝试改制“汽车”,体验成功的乐趣。

2.乐意在活动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游戏中制作的各种“盒子汽车。

2.各种制作材料及工具:剪刀、胶水、双面胶、长短不一的牙签、大头针(可供幼儿在较厚的圆纸片上戳洞)、吸管、幼儿收集的废旧纸盒、纸轮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教师制作的汽车,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1.师:前几天你们在游戏中用盒子做了很多辆汽车,可是“盒子汽车”跑不起来,只能停在汽车城。今天,我也做了一辆汽车,猜猜我的汽车能跑起来吗?

2.绝大多数幼儿认为教师的汽车应该和他们的汽车一样“轮子不可能滚起来,只有2—3名幼儿有些动摇(这几名幼儿的理由是:“因为老师的本领大,所以老师做的汽车应该能跑起来!”)。

3.教师演示:自制的汽车,能跑起来。

(引来幼儿一阵欢呼,所有的幼儿都看到教师自制的汽车跑了起来,轮子滚得飞快。)

?设计意图:活动开场,教师就直接出示自制的“盒子汽车”,旨在引发幼儿的关注,让幼儿在出乎意料中产生强烈的好奇,并由此激励幼儿的探究兴趣。】

4.师:为什么我的汽车轮子能滚起来呢?

5.幼儿仔细观察教师制作的汽车,很多幼儿看出了其中的一些差异。

“你的轮子不是粘在盒子上的!”

“你的轮子是戳在牙签上的!”

“我们的轮子粘在盒子上一动不动,所以滚不起来!”

“我看见马路上汽车的轮子都是能滚起来的!”

“牙签把两个轮子连在一起,两边的轮子都能滚起来啊!”

?设计意图:围绕“为什么我的汽车轮子能滚起来”的讨论,幼儿会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其中的些许奥妙。事实上,当幼儿的目光聚焦到牙签时,幼儿已经自然习得了“轮子之间有轴”的粗浅道理。】

二、幼儿探索、改制“盒子汽车”

1.师:你们看出了不少秘密,你们想让汽车轮子也滚起来吗?

(此时幼儿已经兴趣盎然,他们迫不及待地要动手改制那一辆辆“盒子汽车”。)

2.教师为幼儿介绍各种可能需要使用的材料。

3.幼儿实验,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教师发现:整个过程中大多数幼儿忙着在圆片中央戳一个洞,然后插入牙签,再就是用玻璃胶或双面胶将牙签连同两个“轮子”一起粘贴在盒子底部。整个实验过程,教师看到有幼儿拿起过吸管,却又放回,幼儿并没有将吸管用到“盒子汽车”的改制中。)

?设计意图:此环节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巡回观察幼儿的操作过程,给予适当的支持与回应,如帮助幼儿在较硬的圆纸片上戳洞,如提醒幼儿寻找一根长短适宜的牙签,如鼓励幼儿看看同伴使用了哪些材料等。教师还可为幼儿介绍吸管,鼓励幼儿尝试使用。当然,教师也应该做好幼儿不会使用吸管的准备。】

三、分享交流

1.师:插上牙签的“轮子”能滚起来吗?

(有幼儿说能,也有幼儿说不能。)

2.师:有的汽车已经能跑起来了,谁愿意和我的汽车比一比,看谁的汽车跑得快呢?

(结果:幼儿制作的汽车不是跑偏了,就是不跑了。)

“为什么制作汽车的时候都用了牙签,可我的汽车能跑得又快又直呢?”

3.有幼儿开始注意到:教师汽车上的牙签转得很快,而幼儿制作的汽车上的牙签一点儿也不灵活。

4.有幼儿开始悟出:牙签动得快,轮子就转得快:轮子转得快,车子就开得快o

5.怎样让牙签转起来呢?

(幼儿百思不得其解。)

6.“谁愿意来玩玩我的汽车?”

教师放低了“台阶”,结果有幼儿看到了粘在盒子底部的两根吸管,这两根吸管让幼儿恍然大悟。

?设计意图:此环节由“看谁的汽车跑得快”引出,进一步激励幼儿思考“盒子汽车”之间的差异。其实,讨论、玩耍、比较的目的都是帮助幼儿理解“原来制作的车子开不快,那是因为车轴没有动起来,而加装了两根吸管后,车轴在管子中有足够的空间可以让它自由转动,所以车子就可以开得比较快。”】

四、幼儿再次修整自己的“盒子汽车”,鼓励幼儿找自己的伙伴去比一比“看谁的汽车跑得更快”

1.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获得成功。

2.师:你的汽车跑起来了吗?比赛中有什么问题呢?

?设计意图:保留这样的追问是教师关注幼儿、了解幼儿的又一个过程。作为集体学习活动的尾声,对幼儿而言,再一次修整自己的“盒子汽车”并和同伴比一比“谁的汽车跑得更快”,其过程一定会遭遇不少问题。有幼儿反映“轮子”东倒西歪;有幼儿不止一次地遭遇“轮子”掉出来的窘境;有幼儿则发现竞赛对手的“车轮”比自己的“车轮”大,比赛存在着不公平……事实上,将探讨的话题演变成幼儿离开课堂后继续探究的问题,能帮助幼儿获得更多的经验。】

五、整理收拾实验用品

幼儿活动教案范文篇2

活动目标:

1、在排积木活动中,体验力的传动现象。

2、尝试同伴之间的互相合作,有一定的团队精神。

活动准备:

中型长方形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感知积木排列的方法。

幼儿分组拿积木进行排队游戏,教师重点观察幼儿是如何给积木排队的。

请幼儿分组师范,重点介绍间隔排队的方法。

2、幼儿集中学习间隔排队的方法。

幼儿分组尝试间隔排队的方法,在操作中幼儿如果不小心碰到积木发生"传动"现象,引导幼儿注意观察。

教师:为什么前面的积木倒下来,后面的积木也会跟着倒下来呢?

3、全班合作排列积木。

教师引导全班幼儿合作排列,感知和做的快乐。

幼儿活动教案范文篇3

【活动名称】:

跳方格比赛。

【活动目标】:

培养幼儿识别颜色的能力和单脚落地平衡能力及团队意识,激励幼儿参与比赛的竞争性和参加跳方格活动反映的灵敏性,促进幼儿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提高幼儿身体的协调能力,体验玩游戏的乐趣。

锻炼幼儿的团结协作能力。

【活动模式】:

定点型

【活动器材】:

40×40cm的红、黄颜色海绵垫各18块。做成两个2×9的长方形。

【活动强度】:

一般

【活动歌曲】:

跳方格儿歌。

【比赛程序】:

一、比赛要求:

1、比赛场地为2×9块方格海绵组成的长方形,如上图。

2、遇黄色为幼儿跳入长方形时脚落地色,红色不准脚落地,落地为输。

3、每组参赛幼儿一路纵队排在长方形横边,一个接一个参加跳方格比赛。

二、比赛过程:

1、将全班幼儿平均分成四组,每两组(人数相等)为一个比赛组。

2、比赛开始时,参赛幼儿一路纵队站在长方形一边,第一名参赛幼儿跳完所有方格时,第二名幼儿才能接着开始跳,以此类推。哪组幼儿先跳完为胜。

3、非参赛幼儿站在离长方形2米外,观看跳方格比赛或给参赛幼儿呼喊“加油”以助威。

4、播放跳方格儿歌。

三、巡视检查:教师边组织比赛活动,边巡视查看其他幼儿情况,提高安全防范意识,防止幼儿进入比赛区域内影响正常比赛,注意不假离开活动场地幼儿,防范意外事故发生,确保比赛活动安全。

四、活动指导:指导幼儿熟悉每一方格颜色的含义,掌握跳、蹦动作要领;跳出第一动作时,思想就要做好跳第二动作的准备,以免耽误时间,影响跳方格的速度和团队跳方格的时间;跳或蹦时,脚不能踩方格边线,踩到为输,退出比赛。

五、比赛小结:评比跳方格最快的一组,优者给予奖励。

六、附跳方格儿歌:小朋友,跳方格,户外游戏真快乐。你跳一,我跳二,千万别跳格子外。单脚跳,双脚蹦,你追我赶超前奔。

教学反思:

本次体育活动孩子们非常喜欢,尤其是情境的设计,是孩子们更加喜欢玩这个游戏,并能轻声的站队,轻步的走路,在活动中,孩子们为了本队的胜利,前后的小朋友配合的非常默契,即使出现投不进的情况,孩子们也不责怪,这一点很难得。不足之处是,1个别孩子交替跳的不好,老师要及时的鼓励并指导,2孩子们平时运动量较小,活动后明显感动疲乏,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孩子们的体育锻炼。

幼儿活动教案范文篇4

活动目标:

1、培养小朋友慢慢吃,细嚼慢咽的文明进餐习惯。

2、让幼儿养成正确的进餐姿势,饭前洗手,保持小手干净,桌面清洁、卫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活动准备:

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放进餐礼仪儿歌,引起幼儿兴趣。你们听到了什么?(吃饭前洗手,不挑食不剩饭,不能把菜撒了)

二、出示ppt课件,小动物们是怎样文明进餐的?

1. 播放课件,问小狮子是怎样进餐的?(吃饭前没洗手,嘴巴边吃边漏,吃完后垃圾随地乱扔。这样做不好)。

2.小猴子是怎样进餐的?

3.小兔子是怎样的呢?

4.小猫咪呢?

总结:所以我们进餐时应该像小猫那样,做到餐前洗手,保持小手很干净、卫生。坐在位置上,左手扶碗、右手拿勺,不撒饭粒,保持桌面清洁。我们小朋友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都要养成文明,卫生进餐的好习惯。

三、儿歌进餐。

进餐前手洗净,入座时动作轻。自己吃不用喂,不说话、不玩耍。不挑食、不剩饭,样样饭菜都吃光。收好餐具要漱口,文明进餐我最棒。

活动延伸:

中午吃饭评文明进餐小明星。

幼儿活动教案范文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来历,知道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团圆节。

2、体验与同伴老师一起过节的快乐。

3、愿意积极参加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

4、知道节日时人们主要的庆祝活动。

活动准备:

场地布置制作材料的准备表演节目的准备

活动形式:

全园集体活动

活动流程:

介绍节日—园长致辞—欣赏故事—制作月饼—师生节目表演(分享石榴)—亲子分享月饼。

活动过程:

(一)介绍节日

向幼儿介绍有关中秋节的来历,让幼儿知道农历8月15日是中秋节。

(二)园长致辞

(三)欣赏故事

听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了解月亮是不断变化的。

讨论:为什么月亮姑娘的衣服总是穿不下。

(四)制作月饼

1、中秋节吃什么?

2、老师示范做月饼。

3、幼儿动手做月饼。

师生表演

学前班—大班—中班—蒙式班

亲子分享

人员安排:根据情况自行拟定

教学反思:

中秋佳节是我们中国一个传统的重大节日,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是孩子们观赏月亮,品尝月饼,学习分享的大好时机。

幼儿活动教案范文篇6

设计意图: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开设了本次教学活动,以求发展幼儿的感知觉、认识、语言、动作活动重点:

1.认识、感知脚(知道每个人有两只脚,脚上有脚趾)

2.会用语言表达脚的用途。

3.能做简单的动作,如走脚印、学小兔跳等。

活动难点及解决:

1.由于幼儿年龄较小,注意力易分散。

教师在教学中多用眼神,同幼儿交流,以趣味性的教学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从而解决此难点。

2.现阶段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弱,思维不够活跃。

教师首先要进入活动中,有声有色的扮演自己在教学中角色,多引导、多观察,从而激起幼儿的求知欲,使本次难点得到较好的解决。

活动目标:

1. 初步感知认识小脚丫,并能区分脚的大小。

2. 了解小脚丫的本领(是我们的好朋友,走、跑、跳都离不开它)

3. 体验游戏的乐趣(发展幼儿的动作)

活动准备:

1. 贴有小脚丫的彩色地毯(内有单只、双只大小不一的脚印)

2. 颜料、毛笔、白纸、水桶、抹布等工具。

活动过程:

(一)游戏“指五官”引题

1.将幼儿的鞋子、袜子脱掉围坐在一起。

2.游戏“指五官”

你的眼睛在哪里?你的嘴巴在哪里?你的鼻子在哪里?你的耳朵在哪里?你的小手在哪里?你的小脚在哪里/

3.翘起来让大家看一看,小脚在哪里?

哦!小脚在这里,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自己的小脚丫。

(二)认识小脚丫

1.摸摸小脚数一数,你有几只脚?

教师随意的询问幼儿,然后请幼儿大声的回答。

那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2,还有吗?原来我们有两只小脚丫。

2.再请幼儿摸摸小脚说说你的小脚丫上有什么?

教师随意的问,然后教师加以引导。

快看,快看,老师的小脚丫上有什么/什么东西在动呀?

哦!原来是这些小东西在动,那你们知道这些小东西叫什么吗?

我们叫它“脚趾”(用普通话学念)

3.老师的脚上有会动的脚趾,你们有吗?也动一动(随意做些动作)那你们知道这些会动的脚趾有几只吗?诶!一下子数不清楚,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说?(许多)

4.我们有两只脚,脚上有许多脚趾。(总结学说)

(三)小脚丫比大小

快来看一看,你们的小脚丫和王老师的脚一样吗?我们来比一比,谁的小脚丫大,大脚贴贴小脚,出示白纸和颜料(印脚印):

用毛笔将颜料涂在脚上,再印在白纸上,大脚一个印,小脚一个印,请幼儿观察,谁的脚大,谁的脚小?

(四)小脚本领大

你们知道小脚能干什么?(幼儿回答)

小脚丫本领真大,小结脚的本领,如能走、跑、跳等。

脚丫游戏:

1、教师介绍游戏规则。

2、幼儿自由玩乐。

幼儿活动教案范文篇7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快且跳跃和慢且连贯两种不同的方式歌唱,以表现歌曲的形象、内容、情感。

2,在老师的启发帮助下,学习为歌曲创编第四段歌词,并努力创造出与他人不同的表示亲热的动作。

3,学习体验在歌唱活动中进行创造、合作表演、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请中班幼儿学会分角色有表情地进行歌表演。

活动过程:

1,猜谜语。

教师请幼儿猜谜语:“肥头大耳一身膘,每天吃饱睡大觉,走路摇着小尾巴,嘴里唱着哼哼调。”猜一动物名称。

2,欣赏歌表演

(1)教师请部分幼儿分角色(小猪、小羊、兔子、猪妈妈)有表情地进行歌表演1~3段,并组织其他幼儿欣赏,知道歌曲中的人物、事件。

(2)请幼儿再次欣赏歌表演,并要求幼儿一起随节奏念对白处时应表现出厌恶的情感,“脏死啦,走开!”

3,学唱歌曲

教师带领幼儿学唱新歌1~3段,并提醒幼儿在间奏、尾奏部分的等待。

4,启发幼儿用不同的表情和方式演唱,教师提问:

(1)猪小弟去找朋友玩的时候,他的心里怎样?(高兴)

(2)猪小弟哭着回家时,他的心里又是怎样?(伤心)

(3)想一想,高兴的时候,可以怎样唱?(稍快且跳跃)

(4)想一想,伤心的时候又应该怎样唱呢?(慢且较连贯)

5,创编第4段歌词及尾奏部分的亲密动作。

(1)教师提问:大家都喜欢干净的孩子,现在小猪洗干净了,他的朋友又会怎样对待他呢?请幼儿一起讨论。

(2)教师鼓励幼儿创编第4段歌词并填入歌曲中。

6,分角色进行歌表演。

(1)教师请幼儿再次欣赏分角色歌表演1~4段,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做演员幼儿的表情。

(2)教师请幼儿自由结伴,(4人一组),自己分配角色进行歌表演,并在尾奏部分尽量想出与他人不同的亲密动作,并有感情地表演出来。

幼儿活动教案范文篇8

一、活动题目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设计――让位

二、活动目标

幼儿通过活动,初步感知沉入水中的物体,体积越大水位升得越高这一现象。培养幼儿学习实验记录的方法。

三、适用对象

大班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玻璃瓶一个(内装半瓶水)、一次性筷子一双、小石子一盒、天平、量杯、玻璃瓶(两种不同规格)、铁弹珠、水彩笔、记录卡、有色橡筋。

五、活动过程

引入:故事《乌鸦喝水》。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它飞呀飞,终于发现了一只瓶子,瓶子里有一些水,可瓶口太小,瓶子里的水又少,乌鸦怎么也喝不着,怎么办呢?……乌鸦衔来一些小石头,放入瓶中,瓶里的水慢慢地就上来了。现场演示:让幼儿往一个装有水的杯中加入石头,看水面有什么变化?

探究活动??

探究的问题:将两个质量相等、体积相等的瓶子沉入水盆中,水面有什么变化?

幼儿讨论。

(1)一样大、一样重的瓶子放入水盆中后,水面是一样高低。

(2)水面一个高,一个低。

试一试,幼儿将瓶子同时放人两个装有相同水的量杯中,用橡筋标出水升高的位置。

说一说我的发现。

两个瓶子沉入水中后,两个量杯中水面高度是一样的。

探究活动二

探究的问题:将两个重量相等、体积不同的瓶子沉入水盆中,水面有什么变化?

幼儿讨论。

(1)大瓶子放人量杯中,水面上升得高。

(2)两个瓶子一样重,水面上升一样高。

试一试,幼儿取出体积不一样、重量相等的瓶子,同时放入量杯中,用橡筋标出水升高的位置。

说一说我的发现。

大瓶子放人量杯中,水面上升得高。

探究活动三

探究的问题:将两个体积相同、重量不同的瓶子沉入量杯中,水位有什么变化?

幼儿讨论。

(1)重的瓶子放人量杯中,水面上升得高。

(2)两个瓶子一样大,水面上升一样高。

试一试,幼儿将两个瓶子同时放人量杯中,用橡筋标出水上升的位置。

说一说我的发现。

它们是一样大的,但不一样重,重一点(装的水多一些)水面上升得高。

想一想:如果所放的瓶子不能沉入水中,水面会不会升高呢?

六、注意事项

每个小实验前,教师应指导幼儿检查量杯中的水位,要使其一致,这样便于比较实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