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案的制定可以确保我们的教学质量,教案是教师以课时为单位编写的教学方案,路路文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班奇妙的蛋教案推荐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班奇妙的蛋教案篇1
设计思想:
小班幼儿喜欢摆弄东西,对任何东西都想玩玩,摸摸,看看,而对于能够发出声响的东西他们则更感兴趣。结合幼儿的年龄及心理特点,我设计了此次活动。让幼儿自己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了解瓶子里发出的奇妙声音,进一步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
活动目标:
1、通过玩玩说说,初步听辨不同的声音。
2、激发幼儿探索声音的兴趣。
活动准备:各种瓶,罐,盒各种物品(木制玩具,塑料玩具,蚕豆,硬币,纽扣,纸,保鲜袋,棉花)。
活动过程:
一、声音从哪里来?
1、小朋友们,看看张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教师出示各种瓶各种瓶,罐,盒和部分物品)
2、我们把这些小物品装到这些盒子或瓶子里,摇一摇,听一听,都会发出什么声音?
3、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谁能告诉老师你听到的声音是什么样的?
4、声音从哪里来的呢?
5、为什么会有声音呢?
教师小结:盒子里或瓶子里有东西时,我们摇动盒子或瓶子,里面的东西与盒子或瓶子发生碰撞,就会发出声音。
二、所有的东西装在里面都有声音吗?
1、是不是所有的东西装到瓶子里都能发出声音呢?我们来试一下?
教师出示材料:纸保鲜袋棉花。
2、让诱幼儿自己动手尝试。
3、你的瓶子里有声音吗?
教师小结:不是所有的东西放到瓶子,盒子里都能发出声音。
三、听辨声音-------游戏《猜声音》。
1、教师提供三只同样的瓶子,分别摇一摇,声音一样吗?
2、分别是什么声音?
3、猜一猜,瓶子里是什么?
教师小结:原来一样的瓶子装不一样的东西发出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
四、活动延伸:让幼儿回到家后,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还有那些东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进一步训练幼儿的听觉及分辨能力。
小班奇妙的蛋教案篇2
一、设计意图
幼儿喜爱玩弄有声响的东西,各种打击乐器都有不同的声响特色。这些都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并使幼儿通过听音乐演奏乐器来逐步培养幼儿感受音乐美、表现音乐美的能力。我班幼儿接受能力强,节奏感好,又爱唱爱跳。因此设计了这次的打击乐《彩色世界真奇妙》。目的是想从小班开始就培养幼儿遵守打击乐活动的规则,以及培养幼儿看指挥演奏乐器的习惯。同时打击乐涉及到图谱,针对小班幼儿如何对待图谱、节奏型等问题,本次活动将做一次探索。
二、案例描述及分析
1、活动开始,听《彩色世界真奇妙》音乐,幼儿有节奏的做拍头、拍肩等身体动作。紧接着边唱边看指挥分组做身体动作。
(分析;活动开始做身体动作给人以老套表演的感觉,但作为小班幼儿这是从基本做起,并且是第一次接触打击乐,幼儿没有所谓“表演”的经验。同时可以让幼儿在熟悉的音乐声中,稳定情绪、集中注意力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因此,我本人认为可以。)
2、接下来,出示图谱,看图谱上的小手学习拍不同类型的小手图谱。
师:看看图上有什么?
幼:有小手。
师:这些小手有什么不同?谁会看这个小手来拍一拍?
幼:个别试着拍,集体学着拍。
(通过拍小手间接地掌握了一种节奏型。)
师:图上还有别的小手吗?这些小手又怎么拍?谁来试一试?
幼:个别试着拍,集体学着拍。
师:引导幼儿整体拍一遍小手图。
(通过拍不同的小手又间接地掌握了另一种节奏型。并对整个小手图所表现出来的节奏型有一个大概的轮廓。)
3、教师引导幼儿整体拍一遍小手图后,揭去小手,让幼儿认识图谱。
师:现在图上有什么?
幼:小叉叉。
师:对。这就是图——谱。大家一起说一遍。这些小叉叉表现的就是节奏型,每一个x我们唱的时候都唱“哒”。现在我们大家一起用“哒”来唱一遍图谱好吗。
幼:在老师的引导下边唱边拍。
(由一个小手图到打击乐的图谱,因为有前面的铺垫,幼儿一直想知道小手下面是什么,所以过渡较自然。幼儿掌握起来也比较容易一些,效果较好。)
(分析: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因为幼儿是第一次接触打击乐活动、又是新内容,如何让幼儿明白图谱中的x是什么意思,以及不同的节奏型又该怎样拍,都决定接下来的活动能不能进行下去的关键。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老师想出了在节奏型上覆盖上剪好的小手。这样既可以引起幼儿的兴趣,又可以根据不同的小手拍出不同的节奏型。避免了直接用“哒、哒、哒哒、哒”这样的专业术语来向幼儿讲解,而幼儿却不明白“哒”是什么意思,很好的解决了活动难点。)
4、打击乐演奏
在熟悉了节奏型之后让幼儿认识圆舞板,掌握圆舞板的正确演奏方法,并用圆舞板看图谱演奏。然后听音乐、看图谱进行演奏;看指挥演奏;尝试用两种不同乐器演奏。
(因为在和节奏型相对应的下面都画着圆舞板,幼儿认起来较容易。)
5、结束部分
三、体会与反思
以往的打击乐活动被大家认为是表演活动,尤其是在进行公开观摩活动的时候。是把排演好的内容再给大家展示一遍。但我设计这次活动并不是为了课堂质量达标而进行的表演,而是抱着探索、学习的态度来进行的。因为,这是小班第一学期第一次打击乐活动,幼儿此前没有接触过打击乐毫无经验可谈,自然也就谈不上表演了。我的目的是为了探索小班幼儿进行打击乐活动所涉及到的几个问题,以及这些问题该怎样解决。
1、小班幼儿进行打击乐活动需不需要图谱
(我认为需要。因为从小班就有目的的学习这些,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如:看图谱、看指挥的意识和能力。到了中班就有了一定的基础,为以后的深入学打基础。好的常规是从小就开始培养的,不是一簇而就的。)
2、图谱在活动中占什么位置?
(我认为是让幼儿逐步明白图谱的作用、以及逐渐养成看图谱演凑的习惯。)
3、关于图谱中的节奏型问题。
(让幼儿熟悉常见的节奏型,但不要求幼儿掌握。)
4、本次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可不可以有别的教学形式出现;互动的情况解决的不好;在游戏中学习做的不好。)
这些都是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和同事、同仁学习探索的地方。
小班奇妙的蛋教案篇3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是小学科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课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那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那些不能溶解。
影响溶解的因素是什么,溶解的状态怎样,如何改变物质溶解的速度,怎样把溶解在中的物质分离出来。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食盐可以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让学生掌握分离溶解物的方法。
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缺乏感性认识。这一课用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学情分析
1.高锰酸钾是学生不太熟悉的物质,对于它溶解在水中的状态很陌生,所以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理,而本课实验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体会到高锰酸钾溶解在水中的奇妙和有趣。
2.察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分两步,第一步是静观高锰酸钾是如何逐渐分散到水中去的。
第二步是搅拌后,观察高锰酸钾的水溶液。
3.通过观察让学生注意到溶液是均匀的,用肉眼无法观察到物质颗粒而且高锰酸钾溶液不会自行沉降。
然后通过与食盐进行比较,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过程,帮助他们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概念,理解溶解现象的本质。教学目标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
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缺乏感性认识。这一课选用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学科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细致的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高锰酸钾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知道食盐在水中是溶解,那么食盐在水中又是怎样被溶解的?
生:回答。
师:物质在水中到底是怎样溶解的呢?我们今天这节课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二)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状态。
1、观察高锰酸钾,讲解高锰酸钾的特征。
师:(拿出高锰酸钾)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吗?
生:高锰酸钾。
师:(是的,)这是一种化学药品,叫做高锰酸钾。
人们常用它来消毒和防腐。那么谁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它呢?
生:它是紫色的,小颗粒状的。
师:说的很好,它是紫色的,小颗粒状的。因为高锰酸钾是我们第一次接触的化学药品,所以在取时不能用手直接接触以防伤了皮肤。
注意一定要像我这样用药匙来取用。(教师示范)
2、做实验、学生观察、并记录。
师:我们就来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是怎样慢慢变化的。(教师示范讲解,把几小粒高锰酸钾,轻轻地放入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
师:同学们要认真注意观察,我将高锰酸钾放入水中之后高锰酸钾是如何在水中分散的。
生:缓缓的,慢慢的……
师:同学们说的很对,观察得很仔细,高锰酸钾颗粒到了水中后下沉,下沉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紫红色向下扩散,之后紫红色慢慢扩大,请同学们将这个现象记录在课本25页下面的表格中。
师:我们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一段时间以后,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生:整杯水变成紫红色,高锰酸钾全部溶解。
师:对,是不是经过搅拌,形成了均匀的紫红色溶液,我们还能在观察到高锰酸钾的颗粒吗?
生:不能师:同学们把这个现象也记录在表格中,高锰酸钾颗粒消失,形成了均匀的紫红色溶液。
师:那位同学,来完整的描述一下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状态。
生:描述。
师:同学们知道食盐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它从溶液中分离出来,那么高锰酸钾能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它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呢?
生:我们一起来做一下高锰酸钾的过滤实验看看同学们的猜想是不是正确。
师:通过过滤,我们并没有把高锰酸钾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师:同学们说一下高锰酸钾完全溶解了吗?
生:均匀溶解。
(三)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做记录。
师:回顾我们已经做过了食盐、沙、面粉的溶解实验,下面我们把书上的表格填写完。
师:我们通过实验已知道食盐和高锰酸钾这两种物质在水中完全溶解了。而面粉和沙这两种物质在水中没有溶解。
你们能说一说物质溶解以后有什么共同特点吗?它与物质没有在水中溶解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
师:我们应怎样观察和区别物质是否溶解呢?
生:……
师:回答很对。溶解就是物质在水中形成均匀、稳定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四)练习巩固、加深理解。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那些内容,你们知道了。
小班奇妙的蛋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知道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2、体验探索声音游戏的乐趣。
3、对声音现象感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ppt、声音课件、 各种瓶罐、沙子、玉米粒、碎纸、豆子、曲别针等填充物。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ppt出示声音城堡的图片,提问:这是什么地方? 今天老师就带小朋友去声音城堡玩一玩,那里有很多好玩的游戏。
二、感知、探索、发现
1、游戏一、听一听。 倾听和辨别生活中的声音。
幼儿倾听玻璃碎、警笛等生活中熟悉的声音,说一说是什么声音。
师小结:生活中有许多奇妙的声音。
2、游戏二、玩一玩。
操作一(1)、教师随手拿一个瓶子,藏背后用手轻轻敲打,问:咦,这又是什么声音?
(2)、教师出示各种瓶罐、玩具等,引导幼儿自由的选择喜欢的瓶瓶罐罐操作。教师观察并适时指导,尽量不限制孩子的玩法,让幼儿尽情探索。
共同梳理和交流:你的瓶子发出什么声音?你是用什么办法让它发出声音的? 你还发现了什么?(可以让幼儿示范操作自己的发现)。
操作二(1)、出示曲别针、玉米粒、碎纸等填充物,幼儿填进空瓶,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发出声音。
(2)、再次梳理和交流:这次,你的瓶子又发出什么声音,你是怎么玩的?
(3)师: 声音城堡真好玩,小朋友的发现可真多。原来不同的东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3、游戏三、找一找。
你知道吗,我们的身体也能发出很多不同的声音。
请幼儿想办法用身体的不同部位发出声音。如拍手、跺脚等。
三、延伸活动:带领幼儿户外散步,听听周围有什么声音。
小班奇妙的蛋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理解掌握歌词,学习感受音乐中的大小分句。
2、结合生活经验,感受颜色的多样和美丽。
【活动准备】
?彩色世界真奇妙》录音,flas。
【活动指导】
1、导入
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念一首好听的儿歌,我们一起来听听看,这首儿歌里,有些什么颜色?"念儿歌一遍,请幼儿回答。"蓝色,绿色,红色!"分别出示对应颜色。"儿歌里,蓝色(绿色、红色)的是什么?","小朋友来想想,我们还知道什么东西是蓝色(绿色、红色)的呢?""这么多漂亮的颜色混合在一起象什么?"想想,弯弯的彩虹象什么东西啊?""许多颜色和彩虹变成了一个彩色的世界,彩色世界真奇妙!"
2、学歌"音机里的小朋友还会把这首儿歌唱成好听的歌曲,我们一起来听听!"出示相应的图片,帮助幼儿理解和记忆歌词。
反复听几遍,试着让幼儿跟着音乐一起唱。
3、与游戏结合:分辨长短句
(1)将呼拉圈(数量与幼儿数相同)放在地上,请幼儿边唱边自由走动,每长完一句,即唱到"飘"和"妙"的时候,就跳进一个呼啦圈中,让幼儿从动作中感受音乐的大乐句。
老师先请几个小朋友来做,然后请一半的小朋友(分男生来做,女生来做)。最后一起做。
(2)将6个呼拉圈排放在地上,请幼儿排队轮流随着歌曲的进行,边唱边走,唱到"天"时就要跳进一个呼拉圈,唱到"草"、"飘"、"虹"、"桥"、"妙"时,就跳进第二、三、四、五、六个呼拉圈里,让幼儿从中感受音乐里的小乐句。
4、结束"小朋友都累了,我们一起去回到小椅子上去休息下吧。"幼儿欣赏flash,进一步巩固
【活动反馈】
?彩色世界真奇妙》这首歌,我们小朋友都很熟悉,对旋律也会跟着哼唱。因此在活动中,重点是让幼儿学会歌词,并且跟着钢琴歌唱。为了让幼儿尽快掌握歌词,我采用了形象的图片,在唱到那一句时就出示相应的图片,这样不仅便于记忆,也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和注意力。而后来游戏的开展改变了枯燥反复歌唱的疲劳状态,更进一步巩固了幼儿对歌曲的掌握,同时也对理解辨别乐句的长短起到了较好的作用,把活动推向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