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防地震教案6篇

时间:2023-07-21 作者:Trick

我们在写教案的过程中,思考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制定教案是一件有利于提升我们教学质量的事情,路路文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防地震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防地震教案6篇

小学防地震教案篇1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

3、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大家用课余时间搜集了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谁愿意把搜集到的信息告诉大家?

2、老师也带来了相关影片资料,请看……大家看了有什么感受?

3、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xx年,当巨大地震地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地震中地父与子》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文,初步感知

自由读文,要求:自由读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画出使你深受感动地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三、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从一次大地震中,一对父子靠着互相坚定地信念,父亲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14各同学的事情)

2、文中的哪些描写使你深受感动?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些句子,首先我们来看这第一句。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师: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生:交流

(“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师:现在我们同学带着这种急切的心情,把这个句子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真不错,都读出了那种急切的心情。现在我们接着来看这一段话。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是去,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

师:同桌之间可以商量、讨论下。生:交流

师:总结(绝望、失去了一切……),有谁可以试着重读一下这个句子?指名读,评议,齐读。

师:父亲在感到绝望之后,又是怎样做的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师:从这句话中你看出什么?(或者说是你能体会到什么呢?)

(可以试着让学生说一下)

(片: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你看得真仔细,你的确体会到的。

师: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自己对儿子说的那句话。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下面我们来找个同学读一下(个人读,评议,齐读)

师:父亲在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时,他又是怎样做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大家一起来读一下这句话吧!

师:是啊,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片)

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讨论:

师:(片)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小组讨论

生:交流

师总结:父亲为了救儿子,仍然不顾自己,坚忍不拔,决不放弃。

师:(片)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总结:(片)有些父母看到废墟痛苦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师:当地震来临时,父亲是这样做的;那么儿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接着看。

(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不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

师:这句话在哪里呢?有谁可以给大家读一下?(指名读)

师:(片)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说)

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现在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男生读父亲、女生读儿子。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师:由父子之间的对话我们还可以看出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

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

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四、慈母情深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了一篇表现深刻父爱的文章,感受到了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父亲迸发出的巨大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母爱又是何等深沉啊!下面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慈母情深》。

(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归纳一下,课文写了哪两件事?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课文内容。本课共讲了:要书、要钱两件事

师:课着重讲了第二件事,而在第二个故事里连续出现了三处动人的情节转折和升华,他们分别是:

(片)1、向妈妈要到了钱

2、没有用这钱买书,而是买了水果罐头

3、妈妈又给了钱买书

(二)朗读感悟,欣赏语??

1、课前同学们已经画出了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现在我们结合你在课前和刚才阅读的感受再读课文,抓住最能打动你心灵的句子去读、去感受,并把你的感受随时记录下来。

2、学生朗读自己感受最深刻的语句,读自己的阅读感受。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从“我”看见母亲的脊背弯曲着到母亲背直起来、转身、吃惊地望着我,这一系列的动作、神态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母亲工作是多么辛苦、劳累。这一段话中三次提到“我的母亲”,写出了“我”心里的感受,母亲辛苦工作累得疲惫不堪的情景给作者以深深的震撼。)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者。”(母亲身上带的钱很少,“揉得皱皱的”说明这些钱在身上带了很长时间,不曾花掉。看出家境的贫寒与挣钱的辛苦。)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母亲没有时间跟自己心爱的儿子多说一句话,只是为了多干一点活,多挣出一毛钱!)

“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钱呢!”(只要儿子爱看书学习、只要儿子争气,母亲从来不吝惜花多少钱,但是如果是为自己花钱,她竟这样数落自己的儿子。)

引导学生在交流、感受的过程中有感情地朗读好这些句子。

3、练习有感情朗读全文,体会文中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中饱含的深深的母爱。

五、拓展练习

1、练习朗读冰心的诗《纸船——寄母亲》。

2、课外积累

六、布置作业

搜集表现母爱或母爱的诗歌或故事,练习朗读,准备在班会上表演。

小学防地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以最快的速度通读全文,了解课文故事的梗概。读的过程中画下不认识的字词,自己查字典解决。

2、接读课文、复述故事

3、轻声读课文,可以通篇读,亦可选择重点段落细品,把自己不懂得地方用曲线画出来打上问号,。

二、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要求: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别人在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抽查情况)

1、小组内学习展示。

(1)这节课,我学会了一些词语,理解了这些词语的意思。

(2)我会用其中的一些词语造句。

(3)我能够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

(4)我知道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解决了一些课后的思考题或每课一练中的题目等。

2、抽查学习情况。

抽查生字的读,说或写的情况。(主要是针对中差生)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把自读懂的地方,用铅笔在空白处写出感悟,现在想读给大家听听。

2、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父亲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表达他的爱的,儿子又从这伟大的父爱中得到了怎样的力量。

3、几名同学接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记录出问题的地方,然后集体纠正;同学复述故事的梗概。

(2)课文朗读展示,并说说自己读完以后的新滋味。

(三)激发知识冲突(与学习成果展示合为一体)

(四)学习收获展示

生生展示: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动?第12小节的处理

读说想象画面:手指抠破了,他没有停止;衣服划了长长的口子,他没有停止;眼睛肿着、布满了血丝,他也没有停止!范读再度想象

废墟中随时可能发生爆炸,父亲根本不顾。哪怕发生了大爆炸,父亲也要和儿子在一起!因为他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他的眼前出现了一块大水泥板——

过渡:还有谁在读到别的句子时受感动吗?

对5——11的处理(“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抓对比体会父亲的执着、伟大,通过分角色朗读加深体会。

(1)老师真的不明白,救火队长说得清清楚楚,“请你离开”,就是马上离开,必须离开,父亲怎么会听不懂呢?答非所问,还问什么: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2)分角色读

师生分角色朗读。

19小节,想象

就是这样一位父亲,凭着坚强的毅力、靠着自己的血肉之躯,挖着废墟,堆满钢筋混凝土、砖块、木头的废墟。8小时、12小时……直到38小时,奇迹终于出现了!14个孩子还活着!奇迹,真是奇迹!压在废墟下38小时,他们是怎样渡过的?站在废墟外的我们无法看到,让我们闭上眼想一想:14个孩子,只有6、7岁,大家蜷缩在墙角,什么也看不见。饿了,没有面包;渴了,没有水;困了,无法睡觉……4个小时也许能坚持,38个小时怎么坚持得了呢?更可怕的是压在三层教室楼的底层,步知道大人们什么时候会来救他们。你们听到了什么?听到阿曼达的声音了吗?

学习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13——25小节。

20小节的朗读指导:“父亲向四周大喊”,读得好!再喊一次。

示范朗读:“快————来——人——————!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

再读。

24、25小节

38小时50分钟,阿曼达终于可以出来了!父亲欣喜若狂,让儿子赶快出来,可儿子却说————(引读24、25小节)

五、作业。

1、写一段文字,描写自己的父母关爱自己的感人事迹。(也可以写自己听说的感人故事)

2、作业设计,既锻炼学生的写作水平,又能增强对父母的热爱之情。写小本剧,然后排练表演。

(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提出更高的学习目标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知道了故事的梗概,并且也对其中的部分问题进行了讨论,今天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深入的体会文章当中描写的是怎样的一位父亲,他的伟大之处在哪里?而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2、引出学习目标。

(1)把课文读通顺,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什么。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2)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变化。

(3)表演课本剧。

二、学文悟情展示

1、全班展示学习活动,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变化。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示: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①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②该怎样读呢?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①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②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①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②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③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④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⑤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我。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⑥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不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①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②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说③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①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三)创作性展示

1、设计两个和结尾不同的可能发生的结局:

a:挖出了孩子,但是孩子已经死了。

b:父亲在挖孩子的过程中突然发生爆炸,父亲也和孩子“在一起”了。

学生来讨论,父亲是否还“了不起”?(学生产生心灵上的震撼,被主人公执着的爱感染)

2、课本剧表演:可以让学生演一演14个孩子地震之后在瓦砾堆下坚持了38个小时的情景。

四、激发知识冲突

为什么文章的结尾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谈谈自己的看法。

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1)其他的孩子的父母"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而这位父亲一直在挖掘;有些人劝阻他时,"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为了儿子,决不丧失信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

(2)课文第12、13自然段"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了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建议学生想像:这连续的38个小时,"爸爸"会是怎样地挖掘,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双手恐怕已被瓦砾以及其他倒塌的器物磨出了血肉模糊。多么感人的一幕!多么坚韧的父亲,多么有责任感的父亲!)

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通过语句体会:在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有的只是14个同龄小伙伴共人的恐惧,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五、归纳积累,从读学写,课外延伸

五、拓展延伸

1、学生搜集其他赞颂亲情的文章。

2、写一篇对文中父亲的人物赏析。提示:可以通过对文章当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及动作的描写来进行分析,还可以把这位父亲与其他父母不同的表现加以对比进行赏析。

3、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小学防地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出示一段赞颁亲情的抒情文字,让学生齐读(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亲情,是冬日和煦的太阳,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读了以后,相信大家对这段文字,对亲情的可贵一定有更加的体会。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检查学生预习生字新词的情况,重点记住“墟砾”等字。

2、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自读情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后你有什么想法?

三、再读课文,直指重点

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写的是怎样的一对父子。

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3、质疑: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

4、小组内探讨,交流各自的初步认识。

四、课堂小结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小学防地震教案篇4

◆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组课文以“父母之爱”为专题展开,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学情分析: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要让学生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进行语言文字实践。五年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实践能力,虽然对于作者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表达情感的这种表达方法不难领悟,但是如何将这种表达方法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节课,我将侧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和语言文字运用方面。

◆教学目标:

1、会认“杉、矶”等11个生字,正确认读“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重点指导书写“疾”

2、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通过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资源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情感激发。

1、同学们,第六单元导读中又这样一句说父母爱的话(让学生补充),谁有预习?能背给同学们听听,这节课,我们就带着对父母爱的体会走进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去读一读这个故事。

2、板题,齐读。

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3、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共同走进这一课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句子多读两遍。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反馈

1、认识生字。

2、检查词语认读。指导书写“疾”

混乱洛杉矶昔日废墟阿曼达爆炸

瓦砾砸破颤抖挖掘破烂不堪

(1)师评价,并相机理解:说到“疾”,你会想到什么?理解疾步。

4(2)指导书写:“疾”,先观察,怎样才能把“疾”写美观?

(3)师指导:包围部分病字头的两点可不能忘了,而且要写的舒展、大气,这样才能包住里面的“矢”,这样安排结构,我们就能把这个字写美观了,自己在书上练写一遍。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再次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刚才我们还有一个问题,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同学们,课文中有一句话,对地震中的这对父子给予了评价。能找出是哪一句吗?

(课件出示)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1)指导朗读:“了不起的有谁?(相机板书:父亲儿子)

“了不起”是对这对父与子的称赞,心怀赞美的情感,来读一读。

(2)师总结提炼:课文就是紧扣这个中心句展开叙述的,一件事情,再加上文末的中心句提领全文,点明中心,就构成了这一篇完整的文章,我们在写记叙文时就可以按照这样的结构方式来布局谋篇。(板书:事情中心句)

四、聚焦父亲,感受“了不起”。

1、过渡:现在我们就走进这位父亲,看看作者是如何写出父亲的了不起。请同学们默读1—12自然段,划出描写父亲“了不起”的语句,并简单写一写批注,然后同桌交流交流。

2、交流:

预设一:(相机板书:语言)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

5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的?”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1)这是面对周围人的劝阻,父亲回应的三句话。放回到课文中,自由读一读,看看父亲分别是什么样的情况下说出这几句话的?

(2)第一句: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父亲在说这句话时,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双眼直直的)你双眼直直地看着你身边的人,(抽旁边的人):你来描述一下他现在的模样。(无神,失常)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人看人是双眼直直的?失了魂的父亲,他会怎么说这句话?你来读一读。

(3)第二、三句:后两句话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他回答的是警察,是消防队长提出的问题吗?那这叫——答非所问。儿子找不到,又没有谁来帮助他,此时父亲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呀?(崩溃、绝望)把这样的感受带到句子中,谁来读一读?

父亲说的话,做的事,在周围人看来,是一种怎样的举动?(精神失常)他为什么会精神失常?(对儿子的爱)就是因为他对儿子的这份爱,所以文中说,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板书:了不起)

预设二:动作(相机板书:动作)

(1)抓“挖”:对父亲动作的描写其实很简单,就只是一个“挖”字。现在我们就把画面定格在这一片废墟上,(出示句子,抽生读)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发现没有,这句话的表达方式和我们平时写作文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引导提示标点符号)

6(2)出示句子,对比读:

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抽两个学生读,发现他们读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追问第一个同学:你为什么读的这么缓慢?(体现挖的时间长)

(3)父亲就这样一直挖,一直挖,这么漫长的36个小时里,你觉得他的心情会经历了哪些变化?(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抽2个人)

(4)同学们,同桌间相互读一读,你觉得父亲的心情是怎样的,就通过你的朗读体现出来。

(4)他就一直坚持着做一件事,那就是挖!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了不起)

预设三:抓外貌

(1)最后,父亲把自己挖成什么样了?(课件出示: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话抓住了父亲的什么进行描写?(板书:外貌)从哪些方面写的?(面、双眼、衣服)

(2)谁来读一读这句话,其他同学想象父亲当时的样子,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五、体会父亲的品质,升华情感。

1、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父亲这么做呢?(父爱的力量)

2、师引读:

当父亲看到儿子的学校变成一片废墟、悲痛欲绝的时候,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7当人们一次又一次地来阻拦父亲、劝他放弃的时候,回想在他耳边的还是这句话─??

当父亲伤痕累累、疲惫不堪的时候,给予他力量的依然是这句话——

3、同学们,从这句话中,你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相机板书:坚强的信念,坚定的意志)

5、写法总结:作者就是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外貌描写把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形象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五、总结。

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会给儿子带来怎样的.影响呢?下节课我们再走近他的儿子,细细品味儿子的了不起。

2、作业:

(1)朗读描写父亲的语句,进一步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2)积累写父爱的名言。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识,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7课,齐读课题。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认识了父亲,父亲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谁能说说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坚定信念坚持不懈了不起)现在我们走进儿子,看看儿子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感动。赶快打开书,自由读13至23自然段。画出儿子令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

二、聚焦儿子,感受“了不起”

自学指导:快速默读13至23自然段。画出儿子令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重点指导以下三句话:“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什么让你感动?

1、很勇敢,为什么?(儿子在这么危险的情况还能如此沉着冷静,他不但告诉自己要冷静,还要安慰同学们要冷静,真了不起!)请你读读

2、读中悟:

a、还有谁找到这句话,说说你的体会?请你读

b、带上你们的`体会都读读!

3、想象说话:阿曼达在废墟底下整整煎熬地等待了38小时啊!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漆黑的瓦砾,坍塌的废墟,年仅7岁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请用心想想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4、你读出了怎样的阿曼达?(勇敢了不起坚定信念)作者是通过什么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样的阿曼达?(板书语言)过渡:还有哪里让你感动?

9“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从中体会到阿曼达有先人后己的精神。)请你读读。

师:你还读懂了什么?(先人后己,信任关心同学。)

师:同学们,如果你就是阿曼达,面对生的希望,当父亲颤抖的双手接你出来,你会说些什么?师:出来吧!阿曼达。(好想念你呀!我们再也不分离!我永远跟你在一起!)

师:地震过后,余震随时可能发生,在场的人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可是阿曼达却是怎样回答的?

1、追问:从这个“不”字读出了什么?请你读读。你还读出了什么?带到句子中读一读。

2、感叹号:你们还从哪也读出他的坚定。感叹号(变红)应该怎么读?你来?谁再来?

3、你们看这个字--让。“让”这个字,阿曼达让谁?地震过后,余震随时可能发生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这一让,让出了(了不起,生命,信赖这一“让”,让的真不简单,随来读读。语气再鉴定点,请你来。

4、儿子对父亲的长期信任已经成为支撑他面对灾难、坚持活下去的坚定信念。连起来,谁再来读读。师:这一“不”一“让”,让你看到了怎样的阿曼达。

5、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对话(16--23),请同桌分角色读一读,一个读父亲的话,一个读儿子的话,练习读。分角色读:老师也想来读读,我来读旁白,男生读儿子,女声读父亲,准备好了吗?

10过渡:虽然只有7岁却能在生死关头表现的如此沉着勇敢,还能做到先人后己这是因为?(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看看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找出来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谁来说。

6、引读:当父亲孤军奋战,疲惫不堪,伤痕累累时,这句话让父亲充满了无穷的力量,读当儿子饥寒交迫难以支撑时,这句话给了他无尽的希望---当面对生的希望,儿子把安全让给了同学,把危险留给了自己,他坚信-----

7、体会好处:为什么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呢?

三、升华情感,习得学法

1、导出中心:我想问问大家,是什么力量让这对父子能够绝境逢生,紧紧的拥抱在一起?(板书:信任,爱,亲情、承诺)

2、指导写法:让我们再来好好的夸夸这对父子情深。齐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3、此时,还想夸夸这篇课文的作者马克、汉林,这对父子活灵活现的出现在咋们眼前,离不开他的刻画与描绘,现在让我们再回到课文中,作者是怎样把这对父子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马克、汉林就是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描写,刻画出了有坚定信念,遵守承诺的父亲形象;刻画出了儿子的勇敢无私,先人后己的形象。

4、体会写法的好处:

四、总结。

因为父亲的一句话连接着两颗心,让我们明白了“爱”会使人坚定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这种爱就是

11——父爱。下来请个同学们读一读朱自清的《背影》看看作者又是抓住什么描写来体现父爱如山的。

◆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2、3题。(必做)

(2)推荐阅读朱自清的《背影》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承诺

父爱——

儿子(语言)

信赖

小学防地震教案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子的了不起——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力量。(重点)

3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难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和你平时的了解,你能描述一下地震吗?

2、地震是残酷的,无情的。它毁灭了多少美好的家园,无辜的生命。地震虽无情但人有情。只要多一份信念,多一丝期望,就会多一个奇迹出现。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

3、有谁愿意帮大家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子?

4、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父子的了不起。

二、感悟主旨

(一)请同学们打开书,想想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写出你的理解与感受,并和同学交流一下。

(二)汇报

师:父亲的了不起表现在哪?

1、 理解第2、3段:1)“冲向”:体会出父亲急切地想见到儿子。

2)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中的“漆黑”可以体会出父亲以为已失去了儿子,心情沉痛。师:那么,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该怎样呼唤儿子?谁能喊?

3)猛地想起、坚定的站起”等词句理解。

2、 理解第5段:主要抓住别的父母和父亲的对比、父亲的眼神和话来理解。

3、理解第12段:这段话展现了父亲拯救儿子的过程,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同学们齐读这段,体会父亲的了不起体现在哪?

a、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可以体会出父亲挖的时间长。师:我也写了一句话:他挖了36小时,没人现来阻挡他。找生读体会作者为什么那样写而不象我这样写。(作者这样写更能让^人’体会到时间的漫长)

b、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是什么描写?从这些外貌描写你体会出什么?从满脸灰尘可以体会到父亲挖了很长时间;从双眼布满血丝可以体会到父亲已经36小时没睡了,很累了;从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可以体会到可能发生大爆炸了,也可能父亲被什么东西划伤了。师:多么了不起的父亲啊。作者也很了不起,短短的一句外貌描写你们就体会出这么多,多精妙!多传神啊!

c、没人再来阻挡他:再来说明有人曾经来过但又走了。都有谁来过?找找。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们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帮助我?”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消防队长和警察在这干什么?他们为什么来劝父亲?(更能表现当时很危险)

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

师:人们摇头叹息地走开了,都认为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真的失常了吗?没有?你怎么知道的?(因为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他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理解父亲说的这句话。当儿子伤心时,父亲会劝他;当儿子高兴时,父亲会和儿子分享;当发生大地震时,父亲也要和儿子在一起,所以才要挖。

4、师:在漫长的36小时,不!38小时里,父亲又累又饿,受了伤,没有一人来帮助他,但他却一直挖。老师非常想读这段给大家听。(师范读)谁也想读?生练习后指读。

5、那么,在这38小时里,是什么支撑着父亲挖下去呢?

师:父亲如此的了不起,儿子的了不起又表现在哪呢?

1、理解16段:生谈体会

师:同学们,让我们闭上眼睛想一想:14个孩子,只的6、7岁大,都蜷缩在墙角,什么也看不见。饿了,没有面包;渴了,没有水。8小时过去了,12小时过去了,24小时过去了,36小时过去了,你们听到了吗?听到阿曼达的声音了吗?

2、理解23段:生谈体会。如果你是阿曼达,怎么对父亲说这段话?生读

3、又是什么支撑儿子等了38小时呢?

4、现在阿曼达和他的同学得救了,让我们把这一幕展示出来,一起读这段父子^对`话。老师读父亲的话,同学们读父亲的话,再找一位同学读旁白。

5、齐读最后一段,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这幸福的时刻吧!再读一次。

三、总结升华

此时此刻,我心潮澎湃,我被那个为了寻找儿子在废墟上挖了38个小时的父亲而感动,为那个在废墟下等了38小时的儿子而喝彩。你们呢?回忆一下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令你感动的一幕幕,找出来有感情的读出来吧!(生练读后指读)

四:作业:

1、如果你是被救的13个孩子之一,会对这对父子说什么?做什么?回去写在日记本上。

2、最后送给大家一件礼物:一本书《感悟父爱》在这本书的序中有一句话很感人,也很富有哲理: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这个人就是父亲,这种爱就是父爱。

小学防地震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父亲对儿子的爱──责任与;感悟父爱让儿子对父亲产生出信赖。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情进行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品质。

3、鼓励学生带着欣赏与批判的眼光去阅读,品味文本,思考文本。

教学重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情进行描写,感悟父亲对儿子的爱──责任与;感悟父爱让儿子对父亲产生出信赖。

教学准备

将重点语段制作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谁来读一读课题?

2、(板书:17、地震中的父与子)“震”字的上面是个“雨”字头,“雨”字头代表自然现象,“地震”就是一种自然现象。

3,齐读课题。

二、领悟方法

1、同学们,这篇课文,大家已经读了好几遍了。每一遍读,你的心底都会产生点点滴滴的感受。这一次,你再读课文的时候,一边放声朗读,一边在头脑中想象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你心底的感受会更加深刻。

2、读完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吗?可以是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句话。

3、无论是父亲的伟大,还是儿子的了不起,所有的这些都自于父亲对儿子的那份深深的──爱。

4、要想读懂父亲心底的那份沉甸甸的爱,就要细细地阅读课文,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脸色神色)。

5、请大家静心默读1~12自然段,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一位父亲心底的爱?把这些词语圈画出来。

6、爱是什么?这沉甸甸的爱就是一句句真挚的话语,就是一个个坚定的举止,就是一个个凝重的眼神。一句话,爱就是一个个细节。仅仅知道这些还不够,我们还要细细地品味这些细节。

三、爱是细节

1、哪些词句让你深深地感受到了一位父亲心底的爱?按照课文记叙的顺序我们来交流你圈画的句子。

2、交流体会。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

(1)品味动词“冲”字,你能体会出父亲的心情吗?(急切,担忧)

(2)带着你的体会朗读这句话。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1)又抓住了一个细节,品味父亲的神色描写,“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父亲的心怎么样了?(伤心,绝望,悲痛)父亲绝望了吗?

(2)带着你的体会读。

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1)“坚定”,下定了决心,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2)听了你的朗读,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位悲痛欲绝但又重新挺立的父亲。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1)都有谁劝说过父亲离开?他们是怎样劝说的?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他们怎么劝的?

消防队长怎么劝?

警察怎么劝?

(2)面对他们的劝说,父亲是怎样回应的?(指名读)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劝他离开,他却问─??

消防队长劝阻他,他还问─??

警察下了命令,他仍然问─??

(3)这三句话表达了同一个意思,什么意思?他会带着怎样的语气读?(齐读)

当有些人走上前来劝说父亲,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恳求地问─??

当消防队长出现在父亲面前,父亲觉得自己的儿子有获救的希望了,于是他急切地问─??

警察走上前来,要父亲马上回家。这个一心要救儿子的父亲简直要崩溃了,于是他问道─??

(4)作者为什么没有用一句话概括地表达父亲的回应,而是把这这句话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表达着?

(5)一句话重复地出现,一个执着、坚定的父亲形象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父亲一个人在废墟上挖了多少个小时?课文可不是这样写的?你读一读。

(2)每个同学都读一读,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3)36个小时,多么的漫长,慢慢地写时间过去,才会让人感到它的漫长。谁来读一读?(语气缓慢)

(4)36小时里,父亲的心情怎样?(急切)谁能通过朗读表达出父亲心中的急切?(也可以范读)

(5)如果没有这场地震,在这36小时里,父亲会做些什么?(吃饭睡觉休息)在这36小时里,父亲吃饭了吗?睡觉了吗?休息了吗?

(6)读一读这段话,想想在这36小时里,父亲做了什么呢?(一个简简单单的“挖”字,但在同学们心中,它却包含了如此丰富的内容。)

(7)读一读这段话,想想在这36小时里,还会发生哪些触目惊心的场面?

(8)无论怎样,父亲都没有停止挖掘,想到这,你会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读?

(沉重,敬佩)

(9)是什么支撑着他一个站在废墟上?是什么支撑他在废墟上坚持了36个小时,是什么支撑支撑他一刻不停地苦苦地挖掘?

你知道,作为一个父亲,最首要的责任是什么?(就是因为“责任”二字深深地刻在了父亲的心底,才使他苦苦地挖了36个小时。父爱是什么?父爱是责任,因为责任,父亲才会常常对儿子说: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10)引读:

当父亲看到儿子的学校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是这句话给了他以希望─??

当人们都来劝说父亲,让他放弃时,是这句话回响在他的耳畔─??

当父亲疲惫不堪就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穷的力量─??

(父爱是什么?父爱是责任,父爱是,这就是深深的父爱。)

四、爱是信赖

1、时间在推移,父亲艰难的挖掘着,37小时,38小时,奇迹出现了!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那令人激动的场面。

2、从12自然段最后一句到课文结束,边读边体会一下当时父亲和儿子的心情。

3、此刻,这对父与子的心情怎样?没有一个词语写的是心情,从哪体会到的?(标点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读书不可忽视标点,它无声,但有情。)

4、分角色读一读这部分内容,把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这是读书的境界。

5、你们知道这位阿曼达几岁吗?这个孩子的话语中,哪些词句打动了你的心?

6、引读:

当儿子在瓦砾下饥渴难耐的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穷的希望─??

当生命的通道开辟出来的时候,是这句话让7岁的儿子选择了最后一个离开─??

7、总结:爱是什么呢?爱就是一份责任,爱就是一句,正是着一份责任与一句让小小的儿子对父亲产生了信赖,爱也是一种信赖,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五、作业

必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汶川地震的照片,阅读照片后,用一、两句话写写爱是什么?

选做:

有的同学质疑:为什么有的父母哭了一会儿就离开了……请你带着批判的眼光再次阅读课文,你会提出哪些疑问呢?如果你觉得哪些地方不合理,可以创造性地修改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