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乘法的教案8篇

时间:2023-07-22 作者:Gourmand

教案是教师常用到的一种文件,是为了让我们的课堂更有纪律性的材料,教案是根据这一门学科的内容展开制定的,以下是路路文书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数乘法的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小数乘法的教案8篇

小数乘法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关于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4.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教学措施:

1.重点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学习小数乘法。

2.指导学生对小数乘法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提高简单的推理能力。

3.注意引导学生探索因数与积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规律。

课时安排:6课时。

第一课时小数乘以整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联系,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3.50.20xx.02

②把353缩小到时它的1/10是多少?缩小到它的1/100呢?1/1000呢?

二、引入尝试:

大家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1)例1:燕子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3.5元=35角35×3=105105角=10元5角=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3)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3.5×3表示什么?(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扩大10倍35

×3×3

10.5元缩小到它的1/10105

105角就等于10.5元

(5)买5个4.8元的风筝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p2做一做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0.72×5你们会算吗?能不能将它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来解答呢?(生试算,指名板演。)

(1)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然后板书,并指名说是如何算的。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0.72扩大100倍72

×5×5

3.60缩小到它的1/100360

引导性提问:

0.72变成72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72×5算完了,再该怎么办?

为什么要缩小到它的1/100?

(4)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到它的1/100。(提示: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将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5)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l计算

7×425×7

0.7×4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②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运用

1、填空。

4.5()0.74()

×3×3×2×2

()135()148

2、判断

13.5

×2

2.70

3、p2做一做

三、体验:(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p7练习一第1、2、3题。

第二课时小数乘小数

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1、出示例3图:同学们最近我们校园宣传栏的玻璃碎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板书:0.8×1.2)

2、尝试计算

观察算式和前面所学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这就是我们要学的“小数乘小数”,两个因数都是小数,怎样计算呢?和同桌讨论一下,然后自己尝试练习,指名板演。

3、1.2×0.8,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1.2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乘数0.8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

4、观察一下,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因数的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想一想:6.05×0.8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6.052×0.82呢?

5、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例4

请做下面一组练习

(1)练习(先口答下列各式积的小数位数,再计算)p4做一做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①你是怎样算的?(先整数乘法法则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②怎样点小数点?(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③计算0.56×0.04时,你们发现了什么?那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3)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抽象概括出p.5页上的计算法则,并让学生打开课本齐读教材上的法则。(勾画做记号)

(4)练习:

①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0.0240.013

×0.14×0.026

96782426

0.3360.000338

②根据1056×27=28512,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05.6×2.7=10.56×0.27=0.1056×27=1.056×0.27=

三、应用

1、在下面各式的积中点上小数点。

0.586.252.04

×4.2×0.18×28

11650001632232625408

2436112505712

2、p5做一做

3、p8页5题:先让学生说求各种商品的价钱需要知道什么?再让学生口答每种商品的重量,然后分组独立列式计算。

四、体验: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p8第7、9题,p9第13题

第三课时小数乘小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计算。

2、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l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3、理解倍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学会解答倍数是小数的实际问题。

4、养成认真计算,及时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正确点积的小数点;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l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p.5页10题。

0.9×67×0.081.87×00.24×21.4×0.3

老师抽卡片,学生写结果,集体订正。

2、不计算,说出下面的积有几位小数。(p9第10题)

3、思考并回答。

(1)做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知道该怎么办吗?如:0.02×0.4。

4、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法。(板书课题:较复杂的小数乘法)。

二、新授:

1、教学例5: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小时,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

(1)想一想这只非洲够能追上这只鸵鸟吗?为什么?(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狗的1.3倍,表示鸵鸟的速度除了有一个非洲狗那么多,还要多,所以非洲狗追不上鸵鸟。)

(2)是这样的吗?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①怎样列式?

②为什么这样列式?(求56的1.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使学生明确:现在倍数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数。

(3)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4)算得对吗?用什么方法可以判断他做正确没有?所以每个小朋友要养成认真做题,仔细检查的良好习惯。

(5)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计算、验算,鸵鸟的速度是72.8千米/小时,比非洲狗的速度怎样?能追上鸵鸟吗?说明刚才我们的想法怎样?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题。

2、看乘数,比较积和被乘数的大小。

①(出示练习一第10题中积和被乘数的大小)先计算。

②引导学生观察:这两道例题的乘数分别与l比较,你发现什么?

③乘数比1大或者比1小时积的大小与被乘数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因为1.20.4的乘数是0.4比1小,求的积还不足一个1.2,所以积比被乘数小;而2.4×3的乘数是3比1大,求的积是

2.4的3倍(或3个2.4那么多),所以积比被乘数大。

④你能得出结论吗?(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这种关系初步判断小数乘法的正误。)

⑤专项练习:练习一第12题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明道理,明白每一小题错在什么地方。

三、运用

1、做一做:3.2×2.5=0.82.6×1.08=2.708

先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2、p9页第13题

四、体验: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p8页8题,p9页11、14题

第四课时积的近似值

教学内容:p10例6、做一做,p13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会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

1.2×0.30.7×0.50.21×0.81.8×0.5

1-0.821.3+0.741.25×80.25×0.4

0.4×0.40.89×10.11×0.680×0.05

2、用“四舍五人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投影出示)

保留整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

2.095

4.307

1.8642

思考并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填空)

(1)怎样用“四舍五人法”将这些小数保留整数、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取它们的近似值?

(2)按要求,它们的近似值各应是多少?

3、揭题谈话: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

二、尝试:

谈话引出例题:

生列式,板书:0.049×45

生独立计算出结果,指名板演并集体订正,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1)积的小数位数这么多!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学生独立探究,指名说说取近似值的过程和理由。

(2)保留一位小数,看哪一位?根据什么保留?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相应的式题。

2、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会熟练的进行笔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小数末尾的0的处理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小明家最近搬进了风景优美的月馨小区。(课件出示) 瞧!这是小明房间的平面图,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3、 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先来解决“房间的面积有多大?”你会列式吗?(生答)

4、 师:(板书:3.6×2.8)这道算式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小数乘法有什么不同?(前面学习的是小数乘整数,而这道算式的两个因数都是小数)

5、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二、合作交流

(一) 例题引导,探究算法

1、师:你估计小明房间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吗?

怎样估的?(房间的面积在什么范围内?)

2、师:小明的房间究竟有多大呢?拿出导学案,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如何运用前面的知识、方法求得3.6×2.8的积的。

a、谁来说说你的做法?

(尽可能让学生多说一些方法)

b、老师发现已有不少同学采用了竖式计算,谁上黑板来写一写。(学生书写竖式)(如果有小数点点错的,也板书上去)

师: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把小数乘小数的问题变成什么来计算的呢?你是受什么启发想到这样做的呢?

(生:由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想到的)

师:真会思考。(表扬)

师:那他计算的结果对不呢吗?(我们刚才估的是 ),刚才还有同学告诉我说自己是用计算器算的,那他的结果与你用计算器算的一样吗?

3、师:刚才我们从小数乘整数的算法联想到小数乘小数。结果为什么是10.08而不是100.8或1.008呢?

思考并交流:导学案合作交流问题3。

全班交流问题3(呈现幻灯片:把3.6×2.8都看成整数,这两个因数发生了什么变化?36×28的结果和3.6×2.8的结果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重点交流:积发生了什么变化?要由36×28的结果得到3.6×2.8的结果,应该怎么办?一个数除以100,只要 )

指向:积由原来的整数变成了两位小数。所以是10.08。

(教师小结:两个因数都乘10后,得到的数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要求原来的积,就要反过来把1008除以100,从右边起数出两位点上小数点。所以3.6×2.8的积是两位小数。)

通过推理,我们再次证实了3.6×2.8=10.08,(一起答)

4、补充答语。

(二)、教学“试一试”,强化算理的理解。

1、提出问题:小明还有一个明亮的阳台,它的面积又是多少平方米呢??谁说说列式?

(2.8×1.15),

2、师:考虑一下,你会怎样写这个竖式?为什么?

(1.15写在上面,2.8写在下面)

生:因为我们是把1.15和2.8都看成整数来计算的,所以三位数写在上面,两位数写在下面更简便。

3、师:对了,我们要学会选择合理的算法。知道怎么做吗?好,打开课本,把你的思考过程在书上填一填。

a.交流:谁来说说是怎样得到1.15乘2.8的积的?

b.追问:115乘28得到3220后怎么得到1.15乘2.8的积呢?(除以1000)为什么?(学生把理说得很清晰就不追问)

引导学生表达:把两个因数都看成整数,等于把一个因数乘100,另一个因数乘10,所以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0,要得到原来的积,就要用3220除以1000。

c.到此结束了吗?还需( )。根据是什么?

d.在这里是先点上小数点还是先简化?为什么?

4、你能跟你的同桌说说下面两题该怎么计算吗?(同桌交流:不计算,只说想法)(汇报想法。)

4.27×2.6 = 6.3×4.2=

(三)寻找规律,概括算法

1、师:我们刚才都是把小数看成整数来计算,然后再根据积的变化规律把整数的积还原成小数的积。如果每题都这样去想是不是很麻烦?这当中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寻呢?

2、提出问题a、观察上述各题的两个因数分别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

b 、通过比较,你发现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幻灯片呈现: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师:小数乘整数符合这个规律吗?

3、师:发现了这个规律,你是否感觉到小数乘小数变得太简单了?

4、小数乘小数应该如何计算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生说)(幻灯片呈现)

交流:先干什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干什么?(给积点上小数点)如何确定小数点的位置?(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积的末尾有0怎么办?(先点小数点,在把0去掉)

(简单点说就是:一算 二数 三点点 四化简)

三.巩固提升:

1、你能给下面两题的积点上小数点吗?

①指名口答

②小数点为什么点在这里?

2、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位同学点的小数点。先看对不对?然后改正,并思考其错误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3、师:同学们的思考非常积极,计算题我们不光要知道怎么做,还要把它做对。

(在导学案上完成用竖式计算) (看谁做得又快又对)(讲评:突出横式写答案)

4、师: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棒。小数乘小数在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呈现幻灯片)一种西服面料,每米的售价58.5元,买这样的面料5.2米,应付多少元?(先估计得数,再计算)

①看题目。

②谁来说说你怎么估的。

③结果是不是300元左右呢?在导学案上列式解答。

④指名一人口答。58.5×5.2=304.2(元)(呈现)

四、思维拓展:

过渡:接下来,老师还想看看谁的反应快。快速抢答,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积。(准备)(第一题)

1、根据148×23=3404,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积。

14.8×2.3= 1.48×2.3= 14.8×0.23=

过渡:同学们今天注意力比较集中,所以思维都很敏捷。做事就应该这样。老师这里还有一题。

2、根据156×27=4212,你能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数,使等式成立吗?

( )×( )=4.212

(看谁想到的答案多)

五、回顾反思:这节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六、当堂检测:

1、在算式6.29×3.2中,如果两个因数同时扩大10倍,积就扩大( )倍;如果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缩小10倍,积( )。

2、在计算2.17×1.2时,可以先看作( )×( ),它的积是( )。因为两个因数共有( )位小数,所以2.17×1.2的积也是( )位小数,也就是( )。

3、计算。 9.8×0.3= 41.4×2.5= 0.03×67.5=

小数乘小数,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整个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知识自己去探索,凭学生自己的理解来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

(1)独立尝试。学生在独立计算2.8×3.6时,势必会根据对前面小数乘以整数的算法和算理的理解来进行计算,这一尝试可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我充分了解学生计算小数乘以小数时在认知上的难点,为接下来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教学找准了最佳的切入口。

(2)交流各自的算法与想法。在交流中,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算法与想法。如在计算小数乘小数的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估算2.8×3.6的结果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然后让学生再进行计算,来判断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我充分尊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计算的探索过程中来,对学生的各种不同的算法与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算理,获得方法。最后通过比较小数乘法,学生明白了:先按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得出积,再看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通过试一试让学生明白先点小数点再化简。我本人认为很简单,但学生在做题中出现的错误较多:

1)由于马虎出现计算性错误。

2)两个因数中,第二个是中间有零的,学生计算时特别容易把数位对错。

3)在计算结果中把积的小数位数数错,导致小数点的位置点错。我让同学自己找找原因,先想想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然后再跟错题比较一下,这时候有的同学能自己找出错题的原因,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下次做题时不会再犯相同的错误。我想在课上这样强调,会大大减少学生的出错。

小数乘法的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6页例9,练习四第6~9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分段计费问题的解决过程,自主探究分段计费问题的数量关系,能运用分段计算的方法正确解答这类实际问题,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摘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信息,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3.通过回顾与反思,积累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初步体会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

运用分段计算的方法正确解答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探究分段计费问题的数量关系,初步体会函数思想。

教学准备:

将例题与相关习题制成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提出问题

1. 同学们,你们都乘坐过出租车吧!你知道出租车是怎样收费的吗?(ppt课件演示。)

2. 出租车的收费标准是采用分段计费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解决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

3.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2)。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发现、提炼具体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广泛应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一)阅读与理解

1. 呈现情境,明确问题。

(1)出示例9的问题情境。(ppt课件演示,暂不出示收费标准。)

(2)提问:这一情境中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知道什么信息?(出租车的收费标准。)

(3)出示收费标准(ppt课件演示)。

2. 读懂图文,摘录信息。(教师逐步板书或ppt课件适时演示。)

(1)收费标准:

3 km以内: 7元;

超过3 km: 每千米1.5元(不足1 km按1 km计算)。

(2)行驶里程:6.3 km。

3. 集体交流,理解标准。(ppt课件突出显示。)

(1)3 km以内7元是什么意思?(出租车从起步到行驶3 km里程,应付的车费都是7元。)

(2)你为什么认为3 km以内7元包括3 km呢?(因为超过3 km,每千米就要按1.5元收费。)

(3)超过3 km后就要按每千米1.5元的标准收费,并且不足1 km按1 km计算。这里不足1 km按1 km计算又是什么意思呢?你能举例说明吗?

(4)问题中行驶里程是6.3 km,根据收费标准,应按多少千米收费呢?(用进一法取整数,按7 km收费。)

4. 教师归纳,概括要点。(ppt课件演示。)

(1)问题中的收费标准是分两段计费的,3 km以内是一个收费标准,为一段;超过3 km又是一个收费标准,又为一段。

(2)超过3 km部分,不足1 km要按1 km计算,也就是要用进一法取整千米数。

?设计意图】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尤其是理解计费标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问题中的收费标准,教师采用条件摘录的方式收集信息,引导学生逐条逐句地解释含义,并结合具体数据(学生的举例的和题中的6.3 km)帮助学生切实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对收费标准的两个要点进行明确的归纳和概括,既促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又有效地突破了分段计费问题的教学关键和难点。

(二)分析与解答

1. 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尝试解答。

(1)教师启发引导:我们已经理解了题意,也理解了这个问题中的收费标准是分两段计费的,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解答?

(2)学生尝试解答。

预设一:7+1.54=7+6=13(元);

预设二:1.57=10.5(元),7-1.53=2.5(元),10.5+2.5=13(元)。

2. 组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不同的解答方法。(ppt课件适时演示解答过程。)

(1)预设一(分段计算):

生:我是分两段计算的,前面3 km为一段,应付车费7元;后面4 km为一段,每千米1.5元,应付车费是1.54=6(元);再把两段应付的车费合起来就是13元。

师(质疑):后面一段里程为什么是4 km,计算后面一段车费为什么用1.54?

生:根据收费标准,6.3 km按7 km计算,前面一段是3 km,后面一段就是4 km,所以计算后面一段的车费就应该用1.54。

(2)预设二(先假设再调整):

生:我是用先假设再调整的方法解答的,先假设总里程7 km都按每千米1.5元计算,结果是10.5元;而这样前面3 km的费用少算了7-1.53=2.5(元);再来调整,用10.5元加上少算的2.5元,所以应付车费13元。

?学情预设】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多数学生容易想到用第一种解答方法解答。但第二种解答方法学生不容易想到,因此,在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引导。如:如果把前面一段3 km也按每千米1.5元收费,车费是少算了还是多算了?

3. 引导学生积累解决分段计费实际问题的经验。

(1)变换例题条件:如果行驶里程是8.4 km,你还能用刚才的方法计算出车费吗?如果行驶里程是9.8 km呢?(ppt课件演示。)

(2)学生自主解答,教师巡视。

(3)集体交流订正。(教师板书或ppt课件呈现解答过程。)

?设计意图】沿用例题情境,变换问题条件,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解决变换后的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有利于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规律,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促进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的发展。

(三)回顾与反思

1. 回顾。

(1)我们刚才解决的实际问题都具有什么特点?

(2)这些问题我们是怎样解决的?

2. 反思用分段计算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1)呈现例题及变式题的解答过程。(ppt课件呈现。)

(2)提问:观察、比较上面的解答过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揭示规律(ppt课件演示):应付车费=7+1.5(总里程-3)。

(4)质疑:为什么总是用7元去加后段里程的车费?(引导学生说出:根据收费标准,前段里程3 km的车费7元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只需要计算出后段里程的车费,再和7元相加,就求出了应付的车费。)

3. 反思用先假设再调整方法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1)呈现例题及变式题的解答过程。(ppt课件呈现。)

(2)提问:观察、比较上面的解答过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揭示规律(ppt课件演示):应付车费=1.5总里程+2.5。

(4)质疑:为什么总是用假设车费再加上2.5元?(引导学生说出:如果把所有里程都假设为每千米1.5元,那么前段里程3 km的车费就只算了4.5元,少算了2.5元。所以,算出假设车费后,再加上2.5元才是应付的车费。)

4. 教师归纳。

(1)通过同学们刚才的讨论和交流,我们发现了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规律,找到了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两种一般方法。(ppt课件演示。)

(2)在解决问题时,我们都应该像这样对解答的过程与方法进行回顾与反思,从中发现所蕴含的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拓展(制作、应用出租车价格表)。

(1)这节课,我们用两种方法解决了乘出租车付费的实际问题。其实,我们还可以用制作价格表的方法来解决乘出租车付费的问题。

(2)你能完成下面的出租车价格表吗? (ppt课件出示价格表。)

(3)学生完成出租车价格表。(教材第16页。)

(4)思考: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行驶里程与出租车费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之间的变化情况又是怎样的?(ppt课件呈现。)

(5)应用出租车价格表解决问题。(ppt课件呈现。)

①妈妈坐出租车行驶了7.2 km,应付车费多少钱?

②王叔叔乘坐出租车,下车后付了16元车费,他至少乘坐了多少千米?至多呢?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与反思,引导学生分别反思用分段计算和先假设再调整的方法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解决这类问题的两种一般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完成出租车价格表,并观察、思考表中行驶里程与出租车费之间的关系及变化情况,感受分段计费的特点和规律,让学生初步体会函数思想。

三、实践应用,内化提升

(一)基本应用

练习四第7题。

(1)理解题意:你怎样理解合影价格表中的信息?问题一共需付多少钱是分哪两段计费?

(2)学生独立完成。

(3)全班集体交流: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二)拓展应用

1. 练习四第8题。

(1)理解题意:这道题是实际生活中的一个什么问题?它的收费标准是怎样的?

(2)学生独立完成。

(3)全班集体交流:通话时间8分29秒应该按几分钟计算?你是怎样解答的?

2. 练习四第9题。

(1)理解题意:这道题里有几种收费标准?解答这道题除了考虑分段计费外,还要区分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

(3)全班集体交流:你是怎样解答第(1)问的?第(2)问呢?

(4)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设计意图】直接选用教材提供的练习,让学生充分感受分段计费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练习根据问题的复杂程度分了基本应用和拓展应用两个层次,在练习中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理解问题中的计费标准,这既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础,又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解答时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并通过交流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1. 说一说,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节课,本单元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

1. 课堂作业:练习四第6题。

2. 家庭作业。

(1)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2)学习中遇到了哪些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小数乘法的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赋予现实意义

(汇报时有选择填入一个整数、一个一位小数、一个两位小数)

让学生根据表中的信息编出几道应用题。

二.激起学习兴趣,创造活动机会,

谈话:对于这些问题,你能解决哪些呢?

(1)学生独立尝试计算,汇报交流(选择有代表性的方法板书在黑板上)

板书:①加法算式:

②乘法算式:

(2)讨论各种算法,尝试说理。

三.扩大思维空间,亲历数学过程

(1) 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数。

从以上几题中,你有什么发现?

(2) 请你在下面各题积的合适位置点上小数点。(题略)

(3) 小结:通过探索,大家对小数乘整数的方法都有了各自的理解。那么,你觉得应该怎样计算小数乘法呢?

四、提供出错时空,经历思维碰撞

五、在开放中激活思维,尊重学生独立思考

(1) 变式练习:要使872×12=10.488的积正确,因数的小数点该怎样点?你有什么诀窍?

(2) 开放练习:在括号里填上你喜欢的数,使算式成立。

小数乘法的教案篇4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单元主题图、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积的近似值、解决问题、整理与复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小数乘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较简单的小数乘法,能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方法(口算、估算或笔算)进行计算。鼓励学生独立探索,提倡策略多样化。

(2)掌握小数乘法的估算方法,进一步强化估算意识。培养估算能力。

(3)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小数乘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小数乘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掌握保留积的近似值的方法,会根据具体情况保留积的近似值。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探究现实生活中小数乘法的问题;在合作交流、探索与思考中,感受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有效地运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所学知识理解,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小数乘法的应用价值,通过课本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获得成功的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强化估算意识,培养估算能力;会求积的近似值,并能根据具体情况保留积的近似值。

2、难点: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根据具体情况保留积的近似值。

3、关键:让学生通过现实情境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启动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让学生在整数比较和辨析中抓住新知识的关键所在-----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思考如何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找到解决新问题的办法的途径,从而主动地掌握新知识;其间,突出对算理的探究,引导学生切实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思路

本单元主题图呈现生活中应用小数计算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小数乘整数是学生借助整数乘法的有关知识探究小数计算方法的开始,学生通过探究,初步感知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然后通过小数乘小数的教学,深化学生对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理解,归纳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要求学生将掌握的计算方法灵活应用于解题实际,提高学生对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积的近似值的学习,巩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同时让学生理解生活中为什么需要积的近似值以及如何处理积的近似值;解决问题是学生体验小数乘法的应用价值的重要途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掌握一些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整理和复习,沟通本单元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质量。

(五)教学探讨(小数乘整数)

下面我就其中的一节课来谈谈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本节知识包括单元主题图、2个例题、1个课堂活动和练习一1---6题。重点突破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

单元主题图采用了市场购物的情境,通过购物呈现小数乘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单元主题图,一方面引发学生学习小数乘法的欲望;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例1的教学中,由于题中采用的蔬菜单价是小数、买菜的数量是整数的方式呈现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情境,这就给教师 的教学留有较大的空间,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把单价调整为整数,唤起学生对整数乘法相关知识的积极回忆后,再把单价改成小数来思考。这样可以有效地运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用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提供借鉴,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探讨新的计算方法。

小数乘法的教案篇5

教学内容:

p12课文、例8、做一做,p13—15练习二第4、5、11—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2、培养自觉进行简算的意识,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能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小数乘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简便计算:

25×95×4 25×32 4×48+6×48 102×56 44*25

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订正时说一说各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已学过哪些运算定律?请用字母表示出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b+ac

3、出示教材p.9页的3组算式:下面每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0.7×1.2○1.2×0.7

(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每组左右两边的算式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

从而得出结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4、揭题并板书课题: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二、尝试

1、出示例8第(1)题:0.25×4.78×4

2、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你能仿照整数乘法中,类似的题目的简算方法来计算这道题吗?请你试着做一下,指名板演。

3、你能说出每一步各应用了哪一条运算定律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0.25×4.78×4

=0.25×4×4.78 乘法交换律

=1×4.78 乘法结合律

=4.78

指出:用虚线框起来的部分可以省略。

4、尝试后练习:

50×0.13×0.2 1.25×0.7×0.8 0.3×2.5×0.4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5、示范:例7第⑵题:0.65×201

你认为此题的关键是什么?(把201变成200+1,用乘法分配律完成)

你会做吗?谁来讲讲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指名上台讲解演示)

0.65×201

=0.65×(200+1)

=0.65×200+0.65 乘法分配律

=130+0.65

=130.65

6、练习:

0.78×100.5 1.5×102 1.2×2.5+0.8×2.5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运用

1、p12页做一做:用简便方法算下面各题。

0.034×0.5×0.6 102×0.45

2、 右图是红光小学操场平面

图。图中长和宽的米数是按照实际

长、宽各缩小1000倍画出的。求这 0.025米

个操场的实际面积。

0.048米

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让学生先说说打算怎样做以及自己的.想法。对能应用简便方法解答的同学给予表扬,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集体订正。

四、体验: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p13页4题。

课后小记:

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总体情况掌握较好,但在解答"25*3.2*12.5"题时,有学生写成了2.5*4+0.8*12.5。

乘法的分配律则明显是学生的难点,部分学生无法举一反三。如7.8*9.9,7.8*99+7.8这些稍有变化的简算题错误率较高。

小数乘法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得进行计算。

2、经历小数乘整数算理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

教学难点:

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利用知识的关联探究总结算法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去过三峡吗?在假期里,老师去三峡旅游了,见到了闻名世界的三峡大坝!还带回来一段录像呢!想不想看看?[放录像](出示信息窗1)

2、生认真观察情境图,读取信息,提出问题。

生1:6台发电机组每小时发电多少万千瓦时?

生2:10台发电机组又能发电多少万千瓦时?

(每台发电机组15小时发电多少万千瓦时?2004年有多少台发电机组投入发电?26台发电机组可发电多少万千瓦时?)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有用问题,粘贴在黑板上。

二、合作探究、理解算理。

解决问题一:6台发电机组每小时发电多少万千瓦时?

1、独立列式估算。

58.66=

交流:58.660,606=360。

2、竖式计算,小组讨论。

师:你们能不能准确算出正确的得数?

(学生先独立用竖式计算;然后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3、理解算理算法,总结概括。

(1)汇报展示,学生汇报的同时展示学生计算过程。

教师小结:刚才这两种不同的形式都用到了同一个方法,就是先将小数转化成整数来计算。

(2)多媒体演示转化过程,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掌握。

(3)直接用竖式计算的,你能看懂吗?说说是怎样算的。

交流方法,加深记忆:先将58.6扩大的原来的10倍变成586,5866=3516,再将3516缩小到原来的1/10,就是351.6。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学习的是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乘法,如果小数部分是两位、三位的,你还会像同学那样用竖式计算吗?

(4)多媒体出示练习:2.475= 2.4532=

学生独立计算后,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订正并说出计算思路。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具体方法,多媒体出示。

三、巩固应用,完善算法。

1、独立解决其他问题,简单交流。

2、解决问题二:这个月我家用电45千瓦时,每千瓦时0.62元。应付电费多少元?

(1)独立计算交流方法。

(2)一生板演,共同探讨,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注意引导学生算理的表述和结果的化简。

3、说一说怎样计算小数乘整数

[设计意图]通过几个问题的解决以及对小数乘整数算理及计算方法的总结,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并熟练小数乘整数的计算,为后续的小数乘小数做好准备。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多媒体出示火眼金睛辨对错。

2.多媒体出示我帮妈妈算一算。(课本4页第6题)

生独立计算,互相检查,看学生能够根据乘法意义正确列

五、回顾反思,总结全课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一起研究了什么内容,你能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六、作业

调查了解电费的单价及各自家庭的用电数量,计算各自家庭的电费,并结合实际谈一谈怎样节约用电。

小数乘法的教案篇7

练习要求:

1、使学生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会按要求正确地截取积的近似值。

3、使学生会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练习重点:

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

投影片若干

练习过程:

一、激发:

1、口算:(天天练口算)

2、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⑴计算。

0.65×0.140.98×1.3

⑵提问:①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②算出积后要特别注意什么?

3、会按要求取积的近似值。

让学生将上面计算的结果分别保留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写出积的近似值。

4、会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算。

简算:6.3×1029.8×2.9+0.2×2.9

0.8×0.02×12.5×5

二、尝试与示范:

1、p.13页13题:一个电影院的票价有两种:3.00元一张的有600个座位,4.00元一张的有320个座位。如果满座,每场收入是多少元?

⑴让学生说一说题目里的数量关系。

⑵“满座”是什么意思?

⑶生独立解答并集体订正。

2、p.13页14题:检验下面的积的小数位有没有错误。

56.7×2.4=1360.8

28.7×10.9=312.83

0.582×0.71=4.1322

⑴让学生独立判断,

⑵让学生检验积的小数位有没有错误?

⑶应该怎样确定积中小数点的`位置?

⑷集体订正。

3、看谁算得又对又快。(p.13页15题)

⑴生做在课堂作业本上,对于做的又对又快的同学给予奖励。

⑵对0.75×10212.5×9.61.25×8.80.4×0.7×0.25

这几题怎样算得快?

4、p.14页17题:用激光测远距离既精确又迅速。一次从地球上向月球发射激光讯号,约经过2.56秒收到从月球反射回来的讯号。已知光每秒传播300000千米,算一算这是月球和地球的距离是多少?

分析与解:2.56秒收到讯号,说明讯号已经走了一个来回。那么,要求月球和地球的距离,只要求出(2.56÷2)秒运行的距离即可。算式为:300000×2.56÷2=384000千米。

四、体验:谈谈你的收获?

五、作业:

p.14页16题。

2.小数除法

小数乘法的教案篇8

教学内容:

一个数乘小数

教学目标:

1. 理解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初步掌握一个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2.运用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和迁移类推的方法,学会一个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掌握一个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铺垫

1.说出下面各小数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0.3 0.72 0.418 0.6 0.94

2.课件4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个规律学习新知识。

(二)指导探索

1.理解意义

(1)课件5,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理解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

提问:怎样求出 米花多少钱?你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列式的?

出示 13.5×0.5=

单价×数量=

提问:这个算式和上节课学习的有什么不同?13.5×0.5还是求几个13.5的和是多少吗?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板书: 求13.5的十分之五是多少。

由学生互相说一说:求0.82米布用多少元该怎样列式?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3)小结: 提问:你认为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师生共同小结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4)练习

①说出下面乘法算式的意义:

3×0.7 8.5×0.4 7.2×0.86 18×0.23

②列出乘法算式:

求21的十分之七是多少? 30的一半是多少?

2. 学习法则:

引导讨论:理解了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下面我们研究怎样计算,同学们可以联系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复习过的因、积变化规律进行尝试、讨论。

(1)出示讨论题:

①你能把两个因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吗?

②转化成整数乘法后,两个因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积发生了什么变化?

③要得到原来的积,应该怎么办?

(2)学生分组讨论后试做,教师行间巡视,了解情况。并指名板演。

(3)课件6演示。

(4)由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提问:你是把13.5×0.82转化成谁乘以谁算的?为什么5和2对齐?

(5)独立完成 67×0.3 2.14×6.2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

(6)归纳法则:观察比较后启发提问:

以上几题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法则:(法则略)

(7)指导学生看教材中今天所学内容

(三)反馈练习

1.根据 11×18=198 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积。

1.1×18= 1.1×1.8= 0.11×18=

1.1×0.18= 0.11×18=

2.说出下面各题的积有几位小数

0.4×0.6 15.86×0.7 38×0.6 0.54×0.23

85×0.327 1.57×0.28 1.8×0.23

(四)质疑调节

1.这一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由学生总结概括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2.提出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看法。(包括自己的问题、提醒别人要注意的地方、自身感受等)组织学生答疑、解疑。

(五)巩固发展

1.完成练习一 第6题,第8题。

2.列竖式计算。

1.8×23 0.37×0.4 1.056×25

3.一个长方形长是1.35米,宽是0.48米,这个长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