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参考7篇

时间:2023-07-22 作者:Youaremine

为了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互动,我们一定要提前准备好教案,教学能否顺利是离不开教案的相辅作用,下面是路路文书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参考7篇,感谢您的参阅。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参考7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相交与垂直的基本概念,掌握互相垂直、垂足、垂线等内容,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的知识要点,掌握作垂线的基本技能。

2、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领悟相交与垂直的内涵,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抽象概念。让学生感知、实践作垂线的方法。

3、通过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知数学的趣味性,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建立抽象的互相垂直的概念,让学生掌握作垂线的技能。

一、导入

老师拍摄了一些漂亮的照片,大家想看吗?这些直线都有一个特点,它们都(相交)。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相交的线,相交的两条直线会组成角,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与相交有关。

二、新授

1、两根小棒相交可以得出角,大家想动手玩玩吗?(要求)同桌合作摆小棒,摆好后把两根小棒相交得出的角在中画出来。

2观察一下这些直线,相交后线与线之间形成了(角)有(锐角、钝角)还有(直角)你有什么方法证明自己摆的角是直角吗?

(生:用量角器量一量、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量一量、用30度和60度角拼、用书的角去比……)。(课件示范用三角尺直角去量)

这三组直线都相交成什么角?(板书:成直角)它是由几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板书:两条直线相交)

3.揭示概念

像这样,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关键是看什么?(相交成直角)

4.质疑:对于互相垂直你们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的吗?“互相”是什么意思?

师举高一根小棒,能不能说这根小棒垂直?(不能)必须有另一根小棒与它垂直。

我们以图①为例,为了区别它们,在直线上取一点。我们不能说线段oa是垂直的。

应该是oa垂直于ob,还可以说ob也垂直于oa。记作:oa⊥ob

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都有一个交点,叫做垂足。

两条直线相互垂直时,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4、进一步认识概念

(1)让学生举出见过的物品中哪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2)判断并指出下列图形哪几个图的哪两条直线是相互垂直的?为什么?

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

(3)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一折,使两条折痕相互垂直。

学生试折,再汇报。(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折。)

3、变换形式,强化概念

(1)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相互垂直的。

(2)我说你摆:课本21面练一练第1题。

(3)看一看:课本21面练一练第2题。

三、应用------画垂线。

1、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

(先画一条直线,再用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和直线对齐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另一条直线。)

2、过直线上一点作垂线。

将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平移三角尺使已知点a与三角尺的另一条边也重合,沿三角尺的另一条边(过a点)画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就与已知直线垂直。

3、过直线外一点作垂线。

方法同2,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

4、实践感知: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

四、解决问题

让学生应用所学的内容,解决上课引入的问题,用正确的方法找到小明到公路边的最短路线。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

第6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第1课时口算除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71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口算技巧,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和估算,培养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理解除数是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口算。

20×3= 60÷3= 30×9= 270÷3=

39÷4≈ 84÷6= 31÷3≈ 72÷4=

26÷5≈ 54÷3= 43÷6≈ 75÷5=

教师用卡片出示口算题,分别指名口算。

2.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怎样口算呢?

(板书课题:口算除法)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投影出示例1: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1)弄清题意,分析条件和问题。要求可以分给几个班,就是求80里面有几个20。

(2)指名列算式:80÷20=(板书)

(3)你能口算出这道题吗?你是怎样想的呢?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算法:

a.8÷2=4 b.()个20是80…

80÷20=4 80÷20=()

教师完成解答。

2.想一想:83÷20≈ 80÷19≈

(1)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然后指名汇报。

(2)以上这2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都可以依据80÷20来计算)

3.教材第71页“做一做”第1题。

注意观察每组算式有什么不同?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交流检查。

4.教学例2。

让学生自己读题,独立完成,解答在教材上,指名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5.完成教材第71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练习,全班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十二”第1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2.教材“练习十二”第2题。

指名说一说解答的方法,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教材“练习十三”第3题和第5题。

要求先读懂题意,再列式解答。

“限载40人”是什么意思?表示一次最多只能载客40人。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4.教材“练习十二”第4题和第6题。

指3名学生板演,余者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5.教材“练习十二”第7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和估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的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有关计算工具,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电子计算器拿出来,今天我们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

(板书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二、用计算器计算

1、教学例1。

(1)出示386+179=________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计算器计算的?

(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屏幕显示结果565。)

(2)引导学生按步骤按键计算出结果,试试ce图和ac键各有什么功能?

ce:清除功能,ac为0,也相当于清除功能。

(3)自己用计算器试试。

825-138=26×39=312÷8=

(4)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什么?

看清数,别按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

2、教学例2。

(1)出示:9999×1=9999

9999×2=________

9999×3=________

9999×4=________

用计算器算出上面几个算式的结果。

(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吗?说一说。

从9999×2起,结果是一个五位数,中间是3个9,两头分别是1,8(9×2);2,7(9×3)……

(3)你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结果吗?试一试,很有趣。

9999×5=49995

9999×7=69993

9999×9=89991

(4)9999×6和9999×8的结果又是多少呢?谁能说一说?

9999×6=59994

9999×8=79992

师总结:碰到9999和9以内的自然数相乘(0,1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最高位和个位就是这个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5)第26页“做一做”。

用计算器算出前面几道算式的结果,找出规律,再直接写出下面几个算式的结果,然后用计算器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

1、用计算器计算,练习四第1、4题。

组织学生独立用计算器算一算,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计算的结果。

2、练习四第3题。

教师先介绍收据上的内容,并指导学生如何计算相应的金额。

再让学生两人一组,一人笔算,一人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3、练习四第9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怎样才能用计算器计算时不出错。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

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

9999×5=49995 9999×6=59994

9999×7=69993 9999×8=79992

9999×9=89991

教学反思

计算器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大部分学生也使用过。在教学,中我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充分把握教材所带来的便利,巧妙整合,利用学生已有的认识和操作经验,相互交流,充分感受用计算器计算的便利。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具准备:

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明的妈妈记录了小明0~10的身高

引导学生看到统计表想提什么问题,激发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兴趣。

二、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折线统计图。

教师先演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画法,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

分为两个层次动手实践:第一层次为学生练习2分钟,教师将巡视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再推进第二个层次的练习。

师指导个别学生。

2.小组交流作品,欣赏折线统计图

a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解决以下问题:小明几岁到几岁长得最快?(师小结:折线中线段最长的那条就是长得最快的那段时间,也可以通过计算所有差值得出结果。)长了多少厘米?是怎么发现的?

小明115厘米时几岁?

5岁半时小明身高大约多少?

师引导学生从前几年身高的增长情况来猜测小明5岁半时的身高。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3.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推测:小明身高的发展趋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中p111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

2.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二小题的问题解答;

四、作业:

完成书中p113练习十九第3小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5

课 题:数据分段整理和统计

?教案内容】

教材第70~74页。

【教学要求】

⒈ 使学生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能对统计结果作简单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

【重点难点】

经历统计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学样为了迎接六一节,学校鼓号队准备了精彩的表演,为了六一的表演更加完美,学校决定为鼓号队队员购买统一的服装,分为大中小号。

说明:身高为120~129的适合穿小号,130~139的适合穿中号,140~149的适合穿大号。

提问:你怎样才能知道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

2、出示队员身高记录单。

提:这里是队员们的身高记录单,要知道定购每种服装的人数各是多少,接下来应如何做?

指名:这里需要将身高分成几类?为什么?

3、组织学生整理数据。用画正字的方法来完成。

4、提:我们刚才用的是什么方法来分类整理数据的,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根据刚才的统计情况,请同学们将数据填入第69页的统计表中。

提:现在根据这张表你可以知道什么?

5、回顾这题的整理过程。

我们是怎样知道每种服装各买多少套的?

小结: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根据每种服装的大小为类别,先将队员的身高进行分类,这样我拉就可以知道每种服装的人数了。

二、组织练习

⒈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记录及统计表。

提:要想正确填写统计表,要先如何做?

(2)小组合作:分类、整理数据,方法自定,并完成统计表。

(3)组织交流。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同学独立完成。

(2)就统计结果,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3)介绍你知道吗?

三、布置作业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教材第75~78页

【教学要求】

使学生知道统计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形象具体,便于分析研究问题,学会整理出数据制成的统计图。

【重点难点】

学会制作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⒈ 谈话导入

介绍上海世博会。

2、出示书73页的统计图和照片。

介绍:世界五大城市申办2010年世博会,最终我国上海获得了胜出。这是大家欢庆的场面。

(1这是第一轮投票的情况(出示统计表)

2010年世界博览会申办城市第一轮得票情况统计表

2002年12月

申办城市 波兰

弗洛兹瓦夫 俄罗斯

莫斯科 韩国

丽水 墨西哥

克雷塔鲁 中国

上海

所得票数 2 12 28 6 36

提问:有哪五个城市参加申办投票?哪个国家的城市得票最多?你是如何知道的?

(2)出示第73页统计图。

提问:从这张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如何知道中国上海在第一轮投票中得票最多的?

比一比:这幅统计图与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优点?

说明:整理出的数据除了可以制成统计表之外,还可以制成统计图,用统计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形象具体,还有利于分析和研究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条形统计图。

二、教学新课

⒈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

提问:这个统计图包括哪些部分?

引导学生从上向下有序地观察:包括图名、日期、单位、竖轴、横轴。

提:纵轴上又有哪些内容。

⒉教学制作条形统计图。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相互垂直的射线,即横轴与纵轴。

(2)在横轴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3)在纵轴上,根据数据的大小,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数量。

(4)标上统计图名称、日期、单位。

3、提:纵轴上1格长度表示?哪个国家的得票最多,是多少票?哪具国家的得票最少是多少票?

三、组织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如何制作条形统计图。

五、布置作业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81页。

【教学要求】

通过这次活动体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初步了解游戏规则的公平,体现每做一次游戏,参加游戏各方赢的机会要相等,也就是各方赢的可能性要相等。

【重点难点】

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游戏规则。

【教学过程】

一、游戏中感知

1、游戏导入:

(1)每4人1小组,事先分好。

(2)明确活动要求:口袋里有4个红球和2个黄球,每次任意摸到一个球,摸到放回,一共摸了30次,如果红球的次数多,算小明赢,如果摸到的黄球次数多,就算小玲赢。

提:按这样的游戏规则,你认为谁赢的可能性大一些。

(3)组织学生分小组摸一摸,并统计出结果。

(4)组织交流,指名说说每一组的活动统计情况。

提:与刚才的猜想的情况一样吗?通过游戏,你认为这样的游戏规则公平吗?为什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独立探索掌握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探索学习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

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

教学难点:

掌握质数与合数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

一、 利用旧知导入新课。

1、 指名说一说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是有限的 还是无限的?

2、 10的最小倍数是几?有最大倍数吗?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找一个数的因数。板书:因数。

二、 探索新知。

1、 探索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多媒体出示例1) 师:把12写成两个数相乘的形式。

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来,多媒体展台展示。 生1:12=1×12 生2:12=2×6 生3:12=3×4 师:两个数相乘,乘数也叫因数,所以1、2、3、4、6、12这些 数又叫12的因数。

2、 学生探讨:什么是一个数的因数?

生1:两个自然数相乘得到一个数,那么这两个数就叫这个数的因数。

生2:可以用字母表示因数与积的关系,如a、b、c都是自然数,且a×b=c,那么a、b就叫c的因数。

3、 试一试: 师:18的因数有哪些?

4、 探索一个数因数的特征。

师:在练习本上写出1~10各数的所有因数。 让学生观察这些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生1:我发现这些数的因数都有1和它本身。

生2:我发现有些数的因数只有两个因数,有些数的因数不止两个。

生3:我发现1只有一个因数就是它本身。 ……

师生共同概括出:像这种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质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其他因数的数叫合数。

师:根据质数和合数的意义,你认为1是质数还是合数?

生: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三、 练一练。

1、 师指名回答,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 学生利用数表,在书上圈出质数。再集体订正。

四、 拓展练习。

1、 同桌各出一个数,让对方说一说这个数的因数。

2、 找出50~100的自然数中的质数。相互交流想法。

五、 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一个数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最小因数是1。

1的因数有:1

2的因数有:1、2

4的因数有:1、2、4

3的因数有:1、3

6的因数有:1、2、3、6

5的因数有:1、5

8的因数有:1、2、4、8

7的因数有:1、7

9的因数有:1、3、9

10的因数有:1、2、5、10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质数;

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

还有其他因数的数叫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进一步认识中括号,会用含有中括号的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问题反馈

1.漫谈自学收获: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观看了有关中括号的视频,说说,你都有哪些收获?

(交流要点: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计算顺序。)

2.预习单中的问题交流。

订正错题。这道题为什么错了?应该怎样改正?

看来同学们学得很不错。

二、疑难突破

那,在自学过程中,你还有哪些疑问?(引导学生提问)

师问:有了小括号,为什么还要引入中括号?也就是中括号到底用在哪儿?是否是只计算来用?

当然不是了,很多时候,咱们学习的运算是为了解决问题服务的,那这节课,咱们就来体验一下,如何用含有中括号的算式解决问题。板书课题:中括号

三、合作提升

1. 出示情境:面包8元/包,蛋黄派12元/包,巧克力的单价是面包与蛋黄派单价和的2倍。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巧克力的单价是多少?)怎样列算式?(出示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

小明带了80元,根据这个信息,你又能提出什么问题?

(可以买多少盒巧克力?)

2. 那个问题怎样解决?请你列出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将学生的做法写在小板上,贴出来。分步正确的,综合错误的,综合正确的三种)

3. 交流

谁来说说你每步求的是什么?

辨析

80÷ (8+12)×2

80÷[(8+12)×2 ]

哪一种是正确的?为什么?

是呀,第一种算式只套了一个小括号,这里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再应该先算除法,再算乘法,而我们应该先算乘再算除,这里已经有了一个小括号了,再不能套小括号,那样就乱了,为了避免混乱,所以就用一个中括号。

是呀,在已经有了小括号的式子里,当再次需要改变运算顺序时,这时就需要另外一种符号,中括号就出现了。

对比:对比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哪种算式书写更简洁?(综合算式)是呀,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发明中括号了,它既能改变运算顺序,同时可以使我们的书写更加简洁。

4. 引申

你会用中括号吗?来试一试吧。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计算

交流:为什么要在这里加上一个中括号?

5. 解决问题

看来,同学们已经会运用中括号列出综合算式了,那接下来的几道问题应该都难不住大家。

(1)航模组有男生8人,女生4人。美术组人数是航模组的2倍。合唱组有72人。合唱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列综合算式解答)

(2)小明包了18个包子,小刚包的个数是小明的2倍,小洁包的比小明与小刚的和还多6个,小美包了20个包子。小洁包的个数是小美的几倍?(列综合算式解答)

6. 拓展

老师这里还有几道题,你能说出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吗?和同桌说一说吧。

这个对于大家都是小菜了,那咱们加大点儿难度。

象老师这样说

180÷4+2 ×3,我们可以说180与4的商加上2与3的积,和是多少?

180÷(4+2)×3,这道算式可以怎么说呢?

(180÷4+2)×3

180÷[(4+2)×3]

还是这四道算式,如果编成应用题,又可能是什么样的应用题呢?这个留作大家课后思考。

四、梳理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括号是一种运算符号,它的作用在于表明运算的顺序.小括号“( )”是17世纪荷兰数学家吉拉特开始使用的之前法国数学家韦达使用过中括号“[ ]”。改变运算顺序的除了以前学习的小括号,今天学习的中括号,还可能有什么?大括号?同学们很善于联想。象这个就是大括号,你觉得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是的,很多知识都是相通的,只要我们善于思考,敢于联想,会发现更多知识间的奥秘。

课堂检测

72÷[960÷(245-165)]

(960÷40-10)÷2

小军从家到少年宫走了14分钟。用同样的速度,他从家到学校要走多少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