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教案的撰写过程要求教师对教学步骤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安排,下面是路路文书网小编为您分享的s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s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
课前准备
①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把课文多读几遍。
②搜集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关心的小故事。
③准备录音机和《掌声响起来》这首歌的磁带。
第一课时
播放歌曲,营造气氛
①播放歌曲《掌声响起来》。
②听了这首歌,你想说什么?
揭示课题,初次质疑
①老师出示课题:掌声
②提问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呢?
学生质疑的问题可能有:
谁给谁的掌声?为什么要给她掌声呢?掌声有什么含义?
初读课文,再次质疑
①指名读课文,读的过程中相机纠正读错的字音。
②学生再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可以自读,可以与同座合作读。
③学生默读课文,再次对课文进行质疑。要求学生边读边做记号。
④小组内交流质疑的问题。
要求组长负责,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小组内合作解决,最后每一组提出一两个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是小组内特别感兴趣的问题。
教师要参与学生的讨论,把握各组所提问题的价值。
创设擂台,相互挑战
①各小组寻找挑战对手,并互相交换所进提出的问题。
②各小组合作探讨对方所提的问题,设法解答对方的提问。
这一过程,各小组组长要负责协调,注意整理好发方的稿子。教师要注意了解动态,及时给学生帮助。
读读写写
①熟读课文。
②练习写本课的生字。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打擂释疑
①小组讨论回答对方问题的方式。
可以是讲的方式,也可以是读的方式,还可以是读讲结合的方式,形式不拘。
②各小组互相解答对方的问题。
一人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发言结束之后,教师可以问问对方的解答满意不满意,还有什么要质疑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掌声”的含义。
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审时度势,把握机会,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④其他组学生可以做裁判,最后评出最佳表现小组。
听写词语
①读、记、抄词语表中的评语。
②听写、订正。
交流故事,加深认识
①你搜集到了哪些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的故事?
②请学生交流。
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也可谈谈自己的感受。
实践活动
请学生把搜集到的故事剪下来或写下来,张贴在教室里供同学们阅读。
s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2
?内容简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写了出身神奇的哪吒带着神仙送给他的乾坤圈和混天绫在东海洗澡时,无意触犯了东海龙王的水晶宫,并打死了蛮不讲理的夜叉和胡作非为的敖丙。龙王向哪吒索命,哪吒尽力解释,龙王却毫不理会,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哪吒用乾坤圈迫使龙王低头求饶,谁知龙王出尔反尔,调集四海龙王用大水淹了陈塘关。哪吒为了解救百姓,自刎身亡。哪吒人小本领大,他不惧、敢于同胡作非为的恶势力进行斗争以及为了百姓安危大义凛然、舍己为人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在人们心灵深处塑造出不朽的英雄形象。
?设计理念】
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唤醒学生主动、高效学习文本的意识,限度挖掘文本的创造性与想象力,放飞阅读的翅膀,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会认“妖、剑”等8个生字,掌握本课新词,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2.读通课文,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哪吒打死夜叉、敖丙,打了龙王以及后来又自杀的原因,使学生受到诚实勇敢、舍己为人的思想教育。
3.引导学生默读,提高阅读的速度。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受哪吒不惧、敢于同胡作非为的恶势力进行斗争以及为了百姓安危大义凛然、舍己为人的精神。
?教学时间】
2~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用2节课时间,来学习一篇同学们较为熟悉的、较长的神话故事:《哪吒闹海》。(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自主识字,初读课文。
①借助拼音或字典,认读生字词。
②把课文读正确、通顺,难读的句子可多读几遍。
③同桌交流并检查生字。
三、研读课文,理解感悟
1.提问:这么长的文章要在短时间内基本学懂,你认为我们该采取哪种读书方式呢?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①学生边读边画出描写哪吒外貌、行为的句子,并想象哪吒的形象。
②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遍,想一想哪吒前后共打了几个人,为什么打,结果怎样。
3.小组合作学习,说说“我认识的哪吒”。(从外貌到精神)
①从哪吒的.语言、行为中,你能看出哪吒是什么样的人物?
②结合插图,说说“我认识的哪吒”,把总结归纳的词语写在纸条上,如“神奇可爱”“不畏权势”“舍生取义”“正直勇敢”。
4.交流展示、评选“研究成果奖”。
①制定评选规则及标准。
每组一次贴一张纸条,如果其他小组有异议,必须解释,直到满意为止。如果总结归纳的词语不确切,其他组可以换下另贴。教师要引导学生说话有理有据,以促进学生语言、思维的发展。各组依次上台贴纸条,贴得多的小组为胜。
②全班交流。
5.评出“研究成果”奖。
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默读,抓住“打”这条线,理清了文脉,读懂了课文。通过品味人物外貌、行为的词语,使哪吒形象在我们心中更具体、更丰满。今后我们学习长文章,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三、小组合作学习,讲一讲《哪吒闹海》的故事
可以按故事发展的顺序讲:
①讲清楚人物(出身、外貌)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讲清楚事情发生、发展。
打谁——为什么打——怎样打——结束。
③讲清楚事件的结果。
也可以按以题设疑的线索讲:
①哪吒是什么人物?
②为什么闹海,怎样闹?
③结果如何?
四、全班评价,评出“故事大王”
五、朗读课文,完成积累词语的任务
六、课外延伸哪吒死而复生,又得了两件宝贝,本领更大了。后来如何呢?同学们可以找些课外读物,读一读,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s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读认认”,认识7个生字。
2.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字并理解字义,学会在学习中观察发现。
3.学习在生活中积累谚语。
4.通过阅读或其他途径,了解更多科学发明和发现的故事。
5.乐于观察,参与口语交际活动,并乐意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教学时间: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将看到的事物写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列文虎克在观察中发现了显微镜和微生物,老人在观察中发现了商人的骆驼,那么这段时间你观察了什么?有哪些新的发现?这节课让大家畅所欲言,把自己的观察告诉同学们。
二.板书:观察中的发现
三.分小组先汇报自己在观察总的发现。
四、小组派代表汇报,师生评议。
五、建议将观察到的事物写成。
1.出示一、两则,指导格式。
2.口头,看看如何将观察到的事物写的具体。
3.试着将写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继续写观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继续将看到的事物写成。学会修改自己的。
教学过程:
一、教师简述本周的基本情况。
1.格式正确与否。
2.观察的事物及发现是否有新意。
3.叙述是否较完整。
二、对典型作品进行评议
1.出示佳作。
·生读。
·生评。
·齐读。
2、比较差的。
·生自由读。
·生评。
·生改。
三、根据所学知识在学习小组内评改作品。
四、修改并抄正自己的。
五、作业
抄写改后的。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课外阅读和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科学发明和发现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完成“我的发现”
1.回忆这学期学过的生字中有形近字的例子。
2.出示小黑板。
3.自由读,汇报带点字的特点。
4.指导识记这些字。
5.说说除了这些字以外,还有哪些字也有类似情况。
6.进行课堂练习巩固。
二、完成“日积月累”
1.出示小黑板。
2.学生各自借助拼音、字典将顺口溜读通。
3.指名或小组汇报读
4.归纳顺口溜的内容。
5.试着背诵顺口溜。
6.学生自由汇报课外积累的顺口溜。
7.出示人体挂图。
8.指名上前指出人体部位,根据指出标出器官的名称。
9.指导看图读、记名称。
10.指导识记生字。
11.指导书写。
三、作业
1.抄写“我的发现”词语。
2.背顺口溜。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课外阅读和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科学发明和发现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读背顺口溜。
二、谈话
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都离不开细心的观察,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一定又查找了不少资料,让我们这节课来开开眼界,受到启发吧!
三、板书:观察与发明
四、展示资料
五、交流、谈谈这节课的感受,受到哪些启发。
六、
古今中外还有不少这样的故事,让我们通过日常阅读和其他途径,了解更多科学家和发明发现的故事。同时,自己也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那么不远的将来,伟大的科学家就从我们在座的同学们诞生了!
s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4
一、设计理念
以读为本,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读中体会,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2、过程目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懂得课文中两次“掌声”的含义。
3、情感目标:领会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与鼓励。
三、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小英的情感变化,深刻领会“掌声”的内涵。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课题
1、师:今天,李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录像片,想不想看?
2、播放有关录像片。
3、短片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小结:是啊,在我们的生活中,掌声无处不在,它代表着欢迎,饱含着鼓励,还曾经改变了一个小女孩的命运。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一个关于掌声的故事。
5、板书课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l、自由读文。
2、课件出示:我会读
愿意 注视 困境 持久 忧郁
犹豫 骤然间 落下残疾 经久不息
3、指名认读,齐读。
(三)对比参读,蓄积能量
1、师: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出示小英图片)你能用书上的句子介绍一下她吗?
2、出示第一自然段。
(1)齐读。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儿感受到的?
(2)配乐引读。
3、课件出示:我会想
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静静地想:
4、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和朋友,你希望看到一个怎样的小英?后来小英有没有变成我们所希望的样子呢?快速找到有关段落。
5、出示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
(2)抓住省略号,想象小英还会做些什么?
(3)配乐指导朗读
过渡:读到这,你心中有什么疑问吗?让我们和小英一起走近那天的演讲课吧!
(四)潜心品读,感受爱意
1、课件出示:我会思
仔细地读一读课文2、3自然段,把描写小英动作、神态变化的句子画出来。体会一下,当时小英心里在想些什么?
2、出示句子
(1)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a、男同学读。
b、此时此刻,小英低下头在想些什么?
(2)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
a、女同学读
b、理解“犹豫”。哪个词语最能看出她的犹豫?
c、生活中,你遇到过犹豫的时候吗?
d、此时,你体会到了什么?
(3)出示句子: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齐读。
过渡:小英的每一步都像她的心情一样沉重,就在她万般无奈、无比痛苦的情况下,是什么带给她勇气和信心?请同学们默读第四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描写掌声的句子。
1、课堂上响起了几次掌声?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响起的?
2、聚焦第一次掌声
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1)这是一次怎样的掌声,它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2)现场采访:如果此时小英就站在你的面前,会送给小英掌声吗?你想用你的掌声告诉小英什么?
(3)小英听懂了我们的掌声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4)小结:这是多么感人的一幕呀!你们的掌声就是对小英最好的鼓励。
(5)指导朗读。
3、聚焦第二次掌声
当她结束演讲的时候,班里又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1)指名朗读。
(2)理解“经久不息”。
(3)同学们为什么又再次送给小英掌声?
4、掌声过后,小英有什么表现?
(1)出示句子,齐读。
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们的掌声里微笑着走下讲台。
(2)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多么可爱的同学,多么奇妙的掌声,它改变了小英的一生。怪不得后来小英在来信中这样写到:
5、(出示来信)“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次掌声,它使我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我永远感谢这掌声。”
(1)指名朗读,谈感受。
(2)出示:我会写
掌声是
掌声能
(3)小结:人人都需要掌声,人人都需要关爱。
7、出示课文最后一段。
(1)女同学,请轻轻地把这段话告诉自己。(配乐)
(2)男同学,请真诚地把这段话告诉身边的朋友。(配乐)
(3)全班同学,请大声地把这段话告诉所有的人。(配乐)
(五)联系实际,延伸情感
1、师:生活中,学习上,你得到过别人的鼓励和帮助吗?当时有什么感受?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又会怎么做呢?
2、观看图片,响起掌声。
3、结束语: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最后,让我们在《爱的奉献》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语文课。
s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认读7个字。
选择合作伙伴,分角色朗读课文。
能用冒号,引号写一句话。
懂得在生活中,学习之中遇到困难要坚强、勇敢。
教学重难点
分角色朗读,在熟练朗读中体会大山说的话。
体会冒号引号的用法,并试写一段对话。
教学准备
结合具体内容复习冒号引号用法。
准备图片,课上写话练习。
学生准备
巩固复习冒号引号用法。
课前分组,准备练习分角色朗读。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二、自学生字、新词。
自由学习生字生词(借助字典等。)
三、学习交流。
1、到题目你想问些什么?
2、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3、次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说话的方式:谁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4、次细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注意收集问题
5、读课文,说一说课文都介绍了谁?
(出示课件,分角色朗读)(课前分组)
四、分角色朗读。
以小组为单位,读。然后选择较好的小组展示,大家评议。要读出语言行动,形象,活泼,有感情地朗读。指名答,写了小河、小溪、瀑布、大山之间的对话。
五、让学生说说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懂得到了什么?
六、指导学生进行写话练习。
全文运用了冒号、引号,在写句子前,可让学生自选一两句,读一读,体会用法,然后再写。
1、一看,选一幅你最喜欢的图片。
2、一想,这幅图中都有哪些动物?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3、挥想象,它们可能会说些什么?
(充分利用说的机会激发学生想象力,并且引导理解较慢的同学,给他们做示范,时间要给足。先让擅长发言的同学说,之后让理解较慢得说,实在不好的要复述别的同学发言,做到学说,学写,以促进全面协作)
4、它们之间的对话写出来,不会写的字用拼音,然后查字典注意正确使用冒号,引号(小组内自己交流,把好的作品再集体展示。)
七、作业:
1、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完成写话。
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深刻的体会到小河的快乐,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了解了小河的坚强与勇敢。
s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6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这三首诗想像奇特,你们一定会喜欢。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首《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
2、解题: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⑴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⑵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⑶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⑴指读全诗。(正音)
⑵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
(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
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
闲:休闲,休息。
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
(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学生说)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篇二】小学语文《独坐敬亭山》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借助字典与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写课文。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课外资料、字典,朗读体会、小组合作来学习古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对诗中描绘的景物展开充分的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创情激趣
1、教师即兴背诵一首古诗,引发学生兴趣,问:
在你学过的古诗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首,背给大家听。
2、老师:
我听出来了,你们掌握的许多古诗都是在课学习的。那你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呢?有什么好办法吗?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
板书课题。齐读,解释诗题:
“谁愿将课前收集到有关李白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二、自读交流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自由的诵读古诗,注意古诗的韵味,读的舒缓些,并划出节奏。
2、再来读一读古诗,边读边品味:
你的`心中有什么滋味?
3、请你带着你品味的这种感觉,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古诗,对不明白的地方,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组长先汇报是以什么方式来学习古诗的,弄明白的什么?其他学生补充。
三、精读品味
1、老师:
听了你们的介绍,我也仿佛能感受到诗人的心境,的确,这首诗写得是多么的含蓄深刻,韵味悠长呀!让我们再次读古诗,画出令你感受最深的词句。
2、互相交流:
你通过朗读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3、小组讨论:
说说这首是中的词语有什么特点?读了以后你发现了什么?
四、达标测评
1、诗人李白把山拟人了,寄情于山。学完这首诗你联想到什么?
2、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以及诗人的感情,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写作、绘画、背诵、抄录等)
五、拓展延伸
1、把这首诗默写下来。
2、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加以想象画出来。可以在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丰富内容。
3、你还知道李白的哪首诗?读给大家听。
s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7
一、教材简解:
课文记叙了在长征途中,朱德总司令带领红军战士帮助藏族同胞春耕春种,以实际行动使藏族同胞返回了自己的家园,赢得了藏胞的信任与感激,体现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课文语言朴实,却字字包含真情,生动感人。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尽心尽力”造句。
2、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故事。
3、情感目标: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朱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感悟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三、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理解朱德总司令的话,感悟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明白藏民们将红军称为菩萨兵的原因。
难点:理解“要让我们播下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句话的含义。
四、设计理念:
本课的课题暗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它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学中,扣住课题,从整体入手,逐步深入,最后回归整体。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地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吸引学生融入情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朗读时间,创设多样的朗读形式,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语言文字,体会课文内涵。
五、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菩萨兵》(多媒体出示课题,齐读)。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是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个故事。那么,课文中“菩萨一样的兵,菩萨一样的司令”指的是谁呢?
2、学生交流。
过渡:“菩萨兵”,一个多么了不起的称呼,为什么藏族同胞要用“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来称赞红军?红军究竟为藏族同胞做了什么事?这堂课就让我们就一起走进文本,细细地品读。
[意图]从整体入手,扣住课题,通过满含感情地读课题和回答问题,从而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大致的了解。
(二)品读课文,感悟军民鱼水深情
1、想要知道其中的原因,请你仔细读读课文2--7自然段,看看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们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画出有关句子。
[意图]提出这样一个能够统领这一部分内容的问题,让学生一步步,由浅入深地体会像红军这样的军队处处为老百姓着想,是当之无愧的菩萨兵。
2、读读这几段话,看看你们能够体会到什么,可以把你体会到的和同桌的同学进行交流。
3、交流:
(1)多媒体出示:“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
a、请你自己读一读,看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b、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呢?(怎么受得了呢?)
c、从朱德总司令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朱德担心藏胞的身体,体会朱德同志对藏胞疾苦的关切之情。)
d、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老师进行适当的评价。
e、师述:从你的朗读中,老师已经感觉到了朱总司令的焦急和担心,他一想到藏胞在深山里过着饥寒交迫,提心吊胆的日子,就焦急万分。让我们一起读好这段话。
(2)多媒体出示:“现在已经是春耕的时候了,节气不饶人哪,得赶紧帮助藏胞把地抢种上。”
a、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总司令着急的心情?他急的又是什么?
b、交流。(理解朱德总司令“急”是因为担心藏胞耽误春耕,急藏胞所急。)
c、师述:朱总司令一想到藏胞来年可能忍饥挨饿,真是心急如焚哪!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指名读。
d、这段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出示第四小节),相机理解“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这里的“乌云”指什么?为什么说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呢?)
e、指导朗读。
师:这两段话,一段是翻译说的,一段是朱总司令说的,老师来当一当朱总司令,谁来做做翻译。请你们用心听一听,看能从中听出什么?(相机评价)
那你能通过朗读将这份善解人意表现出来吗?(指名读)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见了一位对藏胞满怀体谅的朱总司令,还有谁愿意通过朗读将这样一位朱总司令带给大家。
让我们一起读好这段话,再次感受朱总司令的善解人意和内心的焦急担心。
(3)多媒体出示:“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a、学生自读,你觉得可以怎样读?
b、学生讨论:“像种自己的地一样”是什么意思?(朱总司令要求红军把藏族同胞当亲人一样看待)结合课文说说“尽心尽力”是什么意思?(在春耕时不能有一点马虎,要非常认真)
c、那朱总司令如此尽心尽力是为了谁?
d、请你再读读这段话,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这句话的?
e、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句话表面上是在指什么?(春耕)更要让学生明白这句话更是指朱总司令所带领的红军战士通过自己的行动使藏族同胞消除误解,从而支持和拥护红军,他们一心为民的形象扎根在藏族同胞的心上。
[意图]根据上面提出的“看看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们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这一统领这一部分内容的问题画出有关句子,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由面到点,对有关句子进行深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在探究句意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f、指导朗读:
a谁愿意当当朱总司令,开开这个春耕动员会?
b从刚才的朗读,品味中,你觉得朱总司令是一位怎样的司令呢?
c一句话一颗心,一件事一片情,让我们再次通过朗读将朱总司令对藏胞的拳拳之心、浓浓之情表达出来。
在藏胞们躲进深山,久未露面时,朱总司令焦急地说:——
在翻译抱怨藏胞糊涂时,朱总司令说:——
在春耕动员会上,朱总司令发出号召:——
[意图]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朗读时间,创设多样的朗读形式,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语言文字,在朗读中感悟课文内涵。
g、朱总司令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师引读:开完会,朱总司令就带领大家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多媒体播放录像)像这样的劳动场面,你想到了哪个词呢?是的,当许多人齐心协力做一件事,如大扫除,植树时就可以用上“热火朝天”。让我们再次朗读这句话。
(三)前后对比,升华情感
1、如果你是一位藏民,当你看到这样的场景,你会想些什么,你会怎么做呢?
2、师述:是啊,所以藏族同胞们一个个悄悄地返回了家园。当他们回到自己的家园时看到了什么呢?引出“院子干干净净、土地平平展展。”他们看到这一切,会怎么感谢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呢?(多媒体出示画面,引导学生想象说话)
[意图]让学生借助图片,展开想象练习说话。这样既丰富了课文的内容,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同时红军一心为民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也逐渐丰满.
3、师述:是啊,千言万语,在此时都汇聚成了一句话,多媒体出示:“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齐读)
这句话表达了藏民对红军怎样的情感呢?(信任与感激)你能带着这样的情感来朗读吗。(指名学生朗读)
小结:是呀,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这是藏胞们对红军的无比感激与热情赞颂。
4、感情朗读(让我们带着对红军的信任与感激一起来读好这句话)。
5、这么好的司令,这么好的红军战士,为什么刚开始一听说有军队开过来,就躲进了深山?(他们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
请学生谈谈自己在电视上、电影中看到的相关内容进行理解。
(四)总结课文,延伸内化
1、小结:朱德同志亲自带领红军战士帮助藏胞春耕,以实际的爱民行动得到了藏胞的信任和感激。怪不得藏胞们称红军为——引读课题《菩萨兵》。
让我们再来读好课题,把藏胞和红军间的这份鱼水深情也深深地埋入心底吧!再读课题——《菩萨兵》。
2、一路长征,一路故事,在红军足迹到达的每一个地方,他们都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与当地的百姓建立浓浓的鱼水之情。正因为如此,这群菩萨兵才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和帮助,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革命的成功。
3、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像《菩萨兵》一样反映军民情的感人故事。(多媒体出示解放军战士抗击雪灾的图片,5.12抗震救灾的图片)看,面对猝不及防的雪灾,人民解放军不畏惧艰难险阻;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人民解放军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
4、回归课题:他们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最可亲可敬的人——《菩萨兵》。(学生再次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