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盼教案通用5篇

时间:2024-01-02 作者:Fallinlove

教案的编写过程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安排课堂的反思和评估时间,提高教学质量,教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南,用于引导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安排和组织,以下是路路文书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学语文盼教案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语文盼教案通用5篇

小学语文盼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9个,积累词语5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一个句子,学习提出问题可从几个角度入手。

3、使学生理解爷爷搬西瓜的用意,懂得付出总会有收获,激发他们劳动和创造的欲望。

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9个,积累词语5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一个句子。

教学难点

学习提出问题,重点:知道提问可从几个角度入手。

教具准备

课文录音、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齐读:“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2、激趣:什么是“希望的种子”?自己读课文,想想:文中的种子指什么?

3、师:播下一颗希望的种子,想要收获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

二、整体感知

(一)出示学习小建议,学生自学。

1、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再读课文,思考:

课文讲了爷爷和我_____________,我不知_________,也不知___________,爷爷见我很性急,就__________________,我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_____________。这件事在一个孩子幼稚的心田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着提出问题。

(二)交流自学情况

1、开火车读词语

草垛瓜籽泥浆稍微

幼稚瞅一眼走一趟流连忘返

尽管辽阔泄气兴致勃勃

2、重点指导:

①音:趟、稍(分清后鼻音、翘舌音)

多音字组词:种zhǒnɡ()

zhònɡ()

②形:浆——田字格书写指导(媒体出示)。书空。

3、指名分小节读课文(板书学生没有读好的字词,纠正)

4、交流填空:

课文讲了爷爷和我撒下了西瓜籽,我不知跑了多少趟瓜地,也不知浇了多少次水,爷爷见我很性急,就从家里搬一个大西瓜放到地里,我以为我种出了世界上的西瓜,我兴奋极了。这件事在一个孩子幼稚的心田里却播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

5、交流问题,指导提问

(1)学生交流各自提出的问题。

预设可能提出的问题:

我为什么每年夏天要去爷爷那里?

“流连忘返”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会“流连忘返”?

爷爷为什么要把西瓜搬到地里?

爷爷在孩子心里播下的“希望的种子”是什么?

……

(2)师按抓关键词、重点句以及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三方面分类简要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让同学解答,有的可由教师当场作答,有一定难度并且扣住课文重点的问题,留待重点讨论,可存疑。

(3)师根据板书小结:可以从抓关键词、重点句以及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等方面提出问题。

三、研读课文

(一)学习课文2——10小节

过渡:从播种到长出西瓜要过好几个月的时间,爷爷却把一个滚圆滚圆的大西瓜搬到地里,这是为什么呢?刚才大家也提出了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第2———10节。

小组学习(2——10节)学习单:

(1)合作朗读2——10节。

(2)自由读课文,思考:“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划出有关词句

(3)抓住心情变化这一线索,指导学生抓住有关词句边读边品,感受“我”的心情

随机出示:

(1)“爷爷,我长大了也要来农场种庄稼!”一天早上,我兴致勃勃地说出了我的愿望。

①指名读,理解“兴致勃勃”(板书:兴致勃勃)

②指导朗读,读出“我”高兴的心情。

③个别读,齐读。

(2)那天下午,我不知跑了多少趟瓜地,也不知浇了多少次水,把西瓜地变成了一片泥浆。

①师引读:那天下午,我不知——,也不知——。

②指导朗读,读出“我”急切的心情。(板书:急切)

③男女同学合作读。

(3)干了半天,什么也没得到!我几乎要泄气了。“爷爷,我都等了整整一下

午了,还得等多久?”

①指名读。

②指导朗读,读出“我”几乎泄气的感觉。(板书:几乎泄气)

(4)第二天早晨,我一觉醒来就往瓜地跑。咦!一个大大的、滚圆滚圆的西瓜正瞅着我笑呢!我兴奋极了——我种出了世界上的`西瓜。

①指名读句子。

②师生合作读,学生查字典理解破折号的作用。

③指导朗读:读出“我”兴奋的心情(板书:兴奋)

④个别读、齐读。

⑤完成填空:看到地里的那个大西瓜,“我”兴奋地对爷爷说:“____________________。”爷爷听了,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学习第11小节:

1、出示第11小节,师引读。

2、思考:①这件事是指哪件事?

②爷爷在孩子心里播下的“希望的种子”是什么?

③爷爷在孩子心里播下的“希望的种子”以后会结出什么果实?

3、小组讨论,交流。

4、师:许多年过去了,我渐渐长大,知道这个西瓜是爷爷从家里搬到地里的,

我和爷爷又有一番怎样的对话呢?完成填空:

许多年过去了,我渐渐长大了,知道这个西瓜是爷爷从家里搬到地里的。我____地对爷爷说:“____________________。”爷爷听了,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师小结:是呀,爷爷当初从家里把一只大西瓜搬到地里是为了让“我”明白只要付出,就会有回报。现在你们知道爷爷这样做的原因了吧。(板书:付出总会有收获)

四、复习巩固

1、读词语。

辽阔草垛幼稚泥浆

泄气尽管瓜籽瞅见

流连忘返兴致勃勃走一趟稍微

2、辨析组词:

浆()籽()稚()

奖()仔()难()

3、写字指导。

致、籽、稍、稚:都是左右结构的字,“致”左边部分撇折的折在横中线上,“稍、

稚”右边部分的竖笔写在竖中线上。

趟:半包围结构,“尚”下面的竖笔写在竖中线上。

五、拓展作业

1、拓展

(1)熟读课文,记住爷爷和“我”对话的内容,再与同伴分角色演一演。

(2)阅读配套材料中关于有付出就有收获的故事:《我没有钓住那条鱼》、《我的外公》。

2、作业

(1)抄写词语,一词一行:

辽阔幼稚泄气尽管流连忘返兴致勃勃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爷爷住的地方,哪些景色使“我”流连往返?把有关句子抄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语文盼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了解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2.朗诵文言课文。

3.积累文言词汇。

4.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

5.理解句意、文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三分钟演讲,创设情境

要求学生讲一则狼的故事

教师讲解,狼可怕吗,表面上看,狼凶恶、狡诈,贪婪,但狼却没有人所具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只要动脑筋就一定会战胜像狼一样的恶人,下面就看《狼》这篇课文是怎么描述的。

二、作家作品简介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据说,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文思枯竭,难以下笔。他知道自己缺乏写作素材,便变卖家产,在路口摆下席子,煮绿豆汤、茶水供路人歇息、解渴。他不收分文,只求路人讲一则故事。之后,他把这些路人口述的故事,整理成篇,写成小说。

三、朗读课文

1.检查学生预习朗读情况:

抽查三个朗读,后学生评价

2.教师作较高水平的示范朗读。

3.学生们自由高声诵读一次

4.抽查三个朗读,与刚才对比。

四、疏通字词句篇的意思

1.教师投影下列问题学生合作解决:

一词多义:

止同“只”止有剩骨停止一狼得骨止意神情意暇甚想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敌攻击恐前后受其敌敌方盖以诱敌前前面恐前后受其敌向前狼不敢前

2.讲解词性活用

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其一犬坐于前。

3.讲解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止有剩骨。

4.学生自己试疏通课文,有不明白的提出来,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解决

5.抽查四人分段译课文。学生评价后教师纠正。

五、大意理解:

请学生谈谈初学课文对狼的本性的认识和屠户的胜利说明了什么问题。

六、练习背诵

分段,抓住屠户与狼斗争的过程由事情发展的'先后结合关键词的方法练习背诵,自己先背,教师再组织男女生分别背最后齐背。

七、教师小结:

1.虚词的用法:

(1)之

代词,它,指狼又数刀毙之助词,的,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久之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以

介词,把投以骨介词,用以刀劈狼首

连词,来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连词,用来盖以诱敌

(3)“其”的含义

①恐前后受其敌。(指狼)②场主积薪其中。(指打麦场)

③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④一狼洞其中。(拾柴草堆)

⑤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指屠户)③屠自后断其股。(指狼)

第二课时

一、三分钟演讲

二、导入

老师讲述另一则狼的故事,(见课后)让学生对比,创设情境。

教师过度:这则故事与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狼具有相似处,狼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本性,这一节课我们将进行详细分析

三、分析课文

1.独立思考: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故事情节,归纳第一至四段的意思。

提问后交流评价归纳:

(l)开端:遇狼。(2)发展:俱狼、御狼。(3)高潮和结局:杀狼。

2.独立思考: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狼的什么本性?

提问后归纳:

(1)贪婪凶恶: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狠止而前狼又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狡诈阴险: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3.讨论:文章如何刻画屠户的形象?(要求从人物描写方法并找出课文中的例句并就例句进行分析

交流后归纳:

(l)心理描写

惧——投骨避狼。/大窘——骨尽狼仍从。/恐——前后受其敌。/悟——刀劈两狼。

一开始,屠户采用“投骨”之法,试图摆脱狼的跟从,说明他对狼的贪婪凶恶的本性缺乏认识并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结果失败。他有刀不敢斗,因狼有两只,而自己孤身一人,“恐前后受其敌”。发现麦场积薪后,急忙“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抢占有利地形保护自己。后来“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他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由被动转为主动。他警惕性高,又转视积薪后,杀死了另一只正在柴草堆里打洞的狼,这才悟出狼的狡诈阴险。

(2)动作描写

“投以骨”“复投之”写屠户试图投骨避狼,结果无效。

“顾”“奔”“倚”“弛”“持”五个动词,写屠户迅速抢占有利的地形,保卫自己,准备反击。

“暴起”“劈”“毙”写屠户趁一狼径去,一狼假寐的有利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取得胜利。

“转视”“断”“毙”等动词写屠户高度警惕,果断出击,再获全胜。

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4.自由发言:文章结尾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归纳:文章结尾的议论,是作者对所写的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5.片断写作练习:《狼》一文给我们什么启示?(100字左右,抽查三人)

要点: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四、作业

小学语文盼教案篇3

一、教材解读: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4课,是当代散文家赵丽宏的一篇写月散文,文章以“望月”为聚焦点,角度独特、构思新颖,清新优美——语言美、形象美、意蕴美,作者用生动活泼的文笔记叙了“我”在甲板上赏月,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一个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形象跃然纸上。课文既有丰富鲜活的语言表达,又有优美如画的意境呈现,还有人物形象的诗性流淌。是一篇很容易激起学生审美情感教育的课文。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第二自然段。

2、理清课文条理,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3、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想象的句子,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总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跟月亮有关的诗句?能背诵给大家听听吗?

[ 李白的《静夜思》、《古朗月行》、《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王维的《竹里馆》、《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历来,月亮被看作是皎洁直率的象征,是清纯高洁的象征,是离别的生发意象,许多大诗人对月亮都情有独衷,因此中国古代咏月诗数量巨大,内容丰富。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月亮的课文,中间也有不少月亮的诗句,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

板书: 24、望月

二、 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明确要求:

1、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 课文的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3、 划出初读课文时的疑难问题。(可以和同桌讨论)

三、检查初读情况。

1、 学习朗读生字词语。

出示词语:

外甥 娥眉 瞳仁

镀 比喻 船舱

清辉 凝望 晶莹 云絮 剪影 不假思索 隐隐约约 绘声绘色

指名朗读,齐读。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提示注意点。

3、交流初读课文后的收获,学生质疑。

四、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条理脉络 ,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把它读好。

提示思考:课文是不是单单写月亮的?除了写月亮还写了什么?

1、交流:(课文写了四部分内容)

一、深夜,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下的江景。(1-2)

二、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3-13)

三、月亮像什么——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14-20)

四、我独自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21) ]

2、学生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朗读。并说明喜欢的原因)

五、课堂练习

1、 用钢笔描红。(教师进行适当指导)

2、 抄写词语

3、 有感情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品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授:

师:你们有谁留心观察过月夜的景色,那是什么样的呢?能给大家描绘一下吗?(指名交流)

乡村的月夜是静谧的,美丽的。江上的月夜又怎样一幅美丽的景色呢?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一部分(1-2),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欣赏这美丽的月夜江景吧。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注意朗读时的感受。

2、指名朗读课文,谈谈读后的感受?

3、出示句子:

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你觉得那些词语写出了江面及两岸在月光照耀下的景色特点?

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描写的月光下江景太美,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图画。

板书:月下江景 美丽如画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尝试背诵。

三、品读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出示句子:“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

教师质疑:月亮怎么会把小外甥叫醒呢?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3、分角色朗读课文中对诗。

评价交流。齐读

4、指导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

5、交流:这一组对话前面两句有提示语,后面几句没有,你能给他加上适当的提示语吗?

(1)学生加上提示语后交流,读。(建议加上“脱口而出”、“不假思索”、“话音未落”等词语。)

(2)讨论:你觉得自己加上提示语后读起来感觉如何?为什么作者在这里没有再加上提示语?

(引导学生感受这里的对诗很快,照应“一眨眼就是一句”,语言干净利落,符合当时的情景。)

5、指导读诗,背诵。

6、出示句子:

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齐读,有感情朗读,体会句意,体会意境,说说自己的理解。

师:是呀,诗句是美妙的,月光是美妙的,这两种美妙的东西一起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使得我们无比畅快,沉醉在美丽而幽静、空旷而辽远的气氛中。

三、课堂小节

读了第二段课文,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学生同桌交流,再在班级中交流。)

师:正是由于小外甥聪明好学,才积累了数不清的美妙诗句,也因为这美妙诗句的熏陶,小外甥变得更加聪明,爱幻想。我国古代优美的诗句多如天上的星星,只要勤于积累,必有丰厚的回报。

四、 布置作业

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

品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朗读课文的第三部分,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部分段落。通过说话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月夜的景色是美丽的,课文是如何描写的呢?

(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师:这一堂可我们继续学习《望月》。我们知道文中的小外甥是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他积累了许多的诗句。我们能和他比一比吗?谁也能来背诵一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呢?

过渡:

小外甥是好孩子?他的聪明好学不仅体现在他积累了许多的古诗文,他还是一个爱幻想的孩子。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 学习第三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1)在小外甥的眼里月亮像什么?

出示句子:“像眼睛,天的眼睛。”“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2)读一读,谈谈你的感受。(你觉得小外甥的想象怎么样?请联系你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一下。)

通过讨论引导感受到:小外甥的想象很奇特,把月亮想象成天的眼睛,即新鲜,又十分自然贴切。“月有阴晴圆缺”,有时候,月亮完全看不见,这是月亮闭上了眼睛;有时候月亮又圆又亮,这是月亮睁大了眼睛;有时候月亮半闭半睁,有时侯月亮眯成一条缝……还富有童趣,月亮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是羡慕我们人间的美好生活吧!

(3)指导朗读课文之中小外甥想象月亮的句子。

2、指名继续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找出描写小外甥说话时的动作、神情的句子。

(1)出示句子:

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

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个又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

小外甥打了哈欠,摇摇晃晃走回舱里去了。

(2)指名朗读上述句子,可以先圈出你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然后有感情地朗读,细细品味。

学生交流感受。引导学生感受:小外甥活泼可爱,天真好奇,爱幻想,而且善于幻想,头脑里装满了奇妙有趣的东西。

板书:爱幻想

3、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组织学生进行评价。

三、品读第四段

(一)齐读课文。

师:读了最后一段话,你有何感想?

(在小外甥的感染下,作者也情不自禁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二)让我们也一起和作者去感受一下这美丽的月夜,去展开丰富的幻想吧。

1、播放课文完整的配乐朗诵,学生闭目静听,感受文章的整体意韵美。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师:请不要睁开你的眼睛,现在,你就在甲板上,沐浴着月光。此刻你在想什么?也许你想到了星星,想到了太阳,……你展开了幻想的翅膀,在广大的天空中尽情地飞呀,飞 ……

(学生闭目遐思、幻想。)

2、 现在请你把你幻想的东西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学生进行交流,教师组织大家进行必要的评价。)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何感受?读完了课文,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还有什么想和大家一起交流讨论的吗?

五、布置作业

抄写喜欢的句子。

你眼中的月亮像什么?用几个句子写出你心中的月亮。

小学语文盼教案篇4

教学目标:

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执笔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教学重难点:

良好的写字姿势,执笔方法的养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年你们读二年级了,这是你们的`第一节写字课,谁知道怎样才算正确的写字姿势、执笔方法。

二、演示

1、请举手的学生上台演示

评讲:谁做得最正确?

表现在那些方面?

2、同学合作上台表演。

评评:看谁是同座的黄金搭档。

表扬黄金搭档。

三、全班演示

写字姿势:写铅笔字一般坐着写,要求头正、身直、臂开,两脚蹋在地面上,眼睛离纸面一尺远,胸离桌子内边缘一拳远,大拇指离笔尖一寸远。

执笔方法:拇指、食指指尖相对捏住笔杆,中指第骨节侧面下一点的位置抵住笔杆,不要捏得太紧。无名指抵住中指,小指紧靠无名指,小指和手腕外侧搁在桌子上面,作为写字的支撑点,笔杆斜着约45度左右。

四、比一比,谁的姿势最正确。

五、小结。

小学语文盼教案篇5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懂得善于用科学的眼光观察、思考生活,解决生活中的疑问,就在生活中有所发现。初步了解用事实论证说理的好处。

积累目标:

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漩涡

口语训练:

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尝试着为文章更换事例或名言。

教学重点难点:

懂得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重要性,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理解事实论证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些天,我和大家共同学习了《统筹方法》这篇文章,我们由生活中一个常见的泡茶的例子中懂得了只要肯动脑筋,就可以提高生活和工作的效率这样一个道理,今天我们再来共同品味几个来自平常生活而又发人深思的'故事,课文的名字叫《一百个问号之后》。

二、 初读感知

1、同学们一定很奇怪,一百个“问号”是从哪里产生的?“一百个问号之后”又会产生什么?下面请同学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标出小节数,圈划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

明确:从平常的生活中,平常的自然现象中产生。会产生真理、科学。

2、从生活到发现真理、科学需要什么条件?

明确:要有敏锐的眼睛,有善于思考的脑子,要有坚持真理的勇气。

三、分析理解

1、作者是用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有什么好处?

明确:举了三个人的事例:谢皮罗、魏格纳、奥地利医生 具体生动、典型而有说服力。

2、你觉得这三个人的成功有什么共同之处?

明确:有敏锐的眼睛、善于思考。(善于从普通、寻常、细小的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思考为什么——发现规律——发现真理)

四、感悟提升

1、三个事例给我们的启发又是什么?

明确:科学并不神秘,并不遥远,只要你善于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当我们用科学的眼光看待生活时,我们会发现生活很实在,很熟悉。

2、为支持作者的观点请再另举两个事例,即:为人类的科学事业作出伟大贡献的科学家们,在科学的道路上,无不都是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开拓者。

3、分享善问与科学关系的格言。

五、巩固提高

作业:

1、解释成语: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的含义并造句。

2、请你也提几个生活中的值得探讨的问题与大家交流,并试着找出科学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