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案参考6篇

时间:2024-04-07 作者:Mute

实用的教案可以为我们提供充足的教学素材和案例,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教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任务和作业,以下是路路文书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水调歌头》教案参考6篇,供大家参考。

《水调歌头》教案参考6篇

《水调歌头》教案篇1

学习目标:

一积累文言词语,培养语感。了解诗歌常识。

二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怀,丰富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

重点:

把握意境,有过去背诵诗歌。

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变化。

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显示:画面一轮明月,伴以王菲歌曲《但愿人长久》营造氛围)

歌曲很好听,大家知道是谁唱的吗?(王菲)可是大家知道是谁写的词吗?(苏轼)了解苏轼的同学请把他介绍给大家!

二作者简介:

(显示:有关苏轼的资料及写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谏官劾其作诗“诽谤朝廷”,下狱。哲宗时为翰林学士,官礼部尚书,后复行新法,贬惠州,又被贬琼州。徽宗时遇赦召还,卒于常州。他学识广博,文章诗词书画均工。著有《东坡乐府》。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任太守。其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守外郡已经历时五载,和弟弟苏辙也已有七年不得相见。政治上不得意,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在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直到天亮。写下这首词!

三检查预习情况:

字词:

chén què qióng chán qǐ shēng

丙辰宫阙琼楼玉宇婵娟绮户不胜寒

朗诵情况:(作以点评)

四初读课文:

(显示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朗读)

听范读,然后学生自己揣摩语句试读。老师给予指导。

五研读课文:

结合资料及同学间的讨论,纠正理解上的偏差达到正确理解。

1、读小序,弄懂意思,思考在小序中交代了什么信息?

归纳明白:时间作词的情形主旨之??

2、读上阕: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词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间就有了?天上的'宫阙今晚是何年何月?要体会苏轼当时的情况:政治上失意,与弟弟七年不得相见,下去郁闷惆怅,所以在“出世”“入世”之间徘徊。想飞到月宫中去,又怕难以承受寒冷。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呢!最后达到释怀超脱,表现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总结:上片叙述了作者的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3、自学,小组研读讨论,体会下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学讲解自己的体会,老师补充:赏月人一直到什么时候?为什么无眠?“何事常向别时圆?”是什么语气?有什么感情?(怀念弟弟)作者最后想开没有?哪句话包含了深刻的哲理?哪句话包含了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福?

总结:上片抒发了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六、品读:

配乐朗诵,体会意境,品位妙句。

请同学读读自己喜欢的好句,加以阐释。

(显示例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是与月亮有圆时也有缺时一样,原是自然的律。这里饱含着人生哲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娟婵。

若是人能健康长久的活着那么,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够因共赏明月而得到些许安慰吧。这千古名句表达了对人生的美好祝愿!)

七、诵读:配乐朗诵,再次把握词中的情感。

八、比较阅读:

(显示《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江城子》供学生朗读比较)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撙还酹江月!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悠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的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九、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月亮的诗句,背诵这首词。

《水调歌头》教案篇2

教学重点:

一、读懂、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传统意识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不知道同学们在往年看中秋圆月时有何感受?今天,我们不妨来欣赏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二、欣赏《水调歌头》

1、对照小序部分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学生读书下注释。

(2)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

(3)点一生朗读(学生点评后,教师总结点评)

(4)全班齐读

3、疏通全文

(1)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小小组交流问题

(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

(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4)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5)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6)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4、能力训练

(1)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

(2)文中哪处是联想?哪处是想象?

(3)看图一,发挥联想,你能联想到什么?

(4)看图二,发挥想象,你能想象到什么?

5、问:比较《十五夜望月》,你喜欢哪一篇?讲讲理由。

6、音乐欣赏

(1)播放王菲的《水调歌头》

(2)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

7、学生总结

(1)一生总结本课教学思路

(2)由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小作文:根据下文开头,发挥丰富想象和联想,续写文章。

《水调歌头》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代文学家,与父苏洵、弟弟苏辙同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成就都很高。其词开创了一个新的流派,表现为题材新、形式新、风格新,具有豪壮、雄浑的风格,使宋代词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南宋辛弃疾等人继承并发展其词风,形成豪放词派。有《东坡全集》等。

二、故事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本词无题目,为了与其他同词牌的词区分开来,常用词的第一句来充当题目。《水调歌头》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多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遂作此词。

三、课文翻译

1、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注释:

丙辰: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子由:即苏轼的弟弟苏辙。

译文:宋神宗熙宁九年的八月十五,(我)欢畅饮酒直至天亮,醉醺醺的,写下这首词,同时(借此)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思念。

2、原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注释:

把酒:举起酒杯。

阙: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

归去: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美玉做成的楼宇。这是想象中的仙宫。宇,屋檐,引申为房屋。

不胜:不能承受。

译文: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担心不能承受那月中宫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

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3、原文: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绮户:雕花的窗户。

恨:怨恨。

何事:为什么。

共:一起。

婵娟:姿态美好,这里指月亮。

译文: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地透进雕花窗户,照着不眠之人。月亮对人不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它老是在人们离别时圆呢?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乐,月亮也会阴藏晴出,时圆时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四、问题归纳

1、“高处不胜寒”有怎样深刻的含义?

这句词不仅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还包括不愿回朝廷做官,厌恶朝中的党派相争、钩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含义。

2、作者为什么把幻想乘风上天说成是“归去”?欲去却“又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理?

把上天说成是“归去”,是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的精神家园。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时,作者又犹豫了,通过“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表现了出来。

3、赏析词中的“转”“低”“无眠”。

“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泛指因遭受分离之苦而难以入眠的人,表现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深。

4、你是如何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

从个人的悲欢离合引出月的盈亏变化,对月表示原谅,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月亮的阴晴圆缺,犹如人的悲欢离合,是必然的规律。既如此,就不必慨叹和悲伤了,表现了词人心胸开阔、情怀旷达的一面。

五、课文主题

?水调歌头》词的上片写词人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表达了词人由心有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水调歌头》课文说明

若论苏轼的词作,不能不提他的《水调歌头》,这是一首在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词。

词前的小序,叙作词原因,领起一篇。中秋节本是团圆节,但苏轼写此词时,自己在密州太守任上,弟弟子由则在济南,两地相隔虽不大远,两人却有很长时间没有见面了。所以东坡月夜抒怀,特地交待了产“兼怀子由”。

词的上片,写词人月下欢饮时的联想和想像。

词一开篇接连两个发问,其一,天上的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其二,不知月亮上,“今夕是何年”?这样的问题李白也曾问过:“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相比之下,苏轼这一问,问得更痴迷。很明显,词人因思亲情切而生寂寞之感,不由把酒问月,并想像着月宫今夕的情景;当他想到月宫的清寒,又不免迟疑起来,于是词人转而安慰自己:在天上起舞,只有清冷的影子相随,怎么比得上留在温暖的人间呢?词中隐约透露出在现实中苦闷难遣,欲求解脱的情绪。

词的下片,写词人月下“无眠”的情状及对人生的深思、探求。

下片除开头写月移光转而外,以下全属内心独白。第一句就把月光拟人化,写出了月光流动的感觉,同时也带出因离愁别苦而“无眠”的月下人。月圆了人却不能团圆,词人不禁埋怨起一轮圆月了:“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意思是,月亮你不应有什么憾事,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别离的时候显得格外的圆?此设想甚奇,但词人又调转笔锋,作了一番宽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人生和自然的规律,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所以实在用不着特别地悲伤。这样层层推进,愈进愈深,释却离怨,于是最后使两句表达了诗人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乐观思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愿别离的人们各自珍重,远隔千里,共浴月光,一同欣赏中秋月明之夜美好的景色。

这首词虽有感伤情调,但并不使人感到难堪的压抑,词人的豁达胸襟仍处处可见。他把“天”和“月”都人格化了,上片问天,下片问月,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丽的境界。应当指出,词人的问天、问月,归根结底是问人生。在经过一番认真探求之后,他终于得到了人生哲理的启迪。可见,寓哲理于抒情之中,是这篇词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首词几乎句句写月,词意优美,令人玩味不尽。全词既充溢浪漫情怀,又抒发现实感受,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词人乐观旷达的情绪。这首词写得实在好,后世许多中秋节不能团圆的人都愿意从这首词中寻得安慰,称誉它为最好的一首中秋词,并不为过。

《水调歌头》教案篇3

设计理念: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本着课程标准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出自己的体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其品德修养”“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的理论指导,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设计多种情境,让生读、思、品、说。在能力发展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

本课预期达到的学习目标:

1、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学习重点:

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学习难点:

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方法: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课前学习: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背景资料,并朗读全词,读通读顺。

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文学,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其实,更重要的是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杰出的文学大师,是他们让那个时代的文学大放异彩璀璨夺目。比如,提到魏晋我们就会想起陶渊明,提起唐代就不能不说李白、杜甫,提到宋代就不能说(生答:苏轼)是他们让那个时代的文学更加精彩。

2、对于苏轼,你知道多少?

(同学们互相交流,自由发言)

[点评:激情导入教学,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增加学生知识积累。]

二、创设情境,初读感知

1、听师配乐(《春江春月夜》古筝曲)朗诵。

2、全班自由朗诵(通顺、连贯、准确)。

3、问题情境:古代诗词语言优美,意味深长,但毕竟不如现代那样明白易懂,请同学们根据书下注释,疏通文意,不理解的词句在小组内交流,仍不明白交由全班讨论。

4、全班交流讨论

[点评:词意书下多有注释,师没有多讲,由学生自学,师在全班讨论中抓住一些重、难点,乘机引导。如“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不同翻译,词人感情变化,词上下阙内容。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点击生活,理解运用

1、创设生活情境。

(1)中秋之夜,思念外出工作的亲人,这时引用《水调歌头》中哪一句祝福?

(2)你妈妈十分想念你外出上学的哥哥,请你引用《水调歌头》中一句诗来劝劝她你会怎么说?

2、哪一句直接写“月”的。

3、诗中哪一句与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点评:创设生活情境,既能学以致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检测对诗句理解程度。]

四、展开想象,诵读品味

1、听王菲歌曲《水调歌头》用心听,你想到了什么?你似乎看到怎样的画面?

2、如果你通过时间旅行,回到宋朝,站在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并且有感情读一读?

建议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要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3、对读完这首词,你有何启示?

师的阅读体验:同样轮中秋月,王建发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哀叹,而苏轼却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出了他的旷达。可见,同样的月亮,人们对她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我们可能无法改变事物,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心情,可以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事物。

[点评:多种情境铺设,让学生发挥想象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老师与学生融洽交流体验,很好起到了“平等中的首席”作用加深体验。]

4、①师朗读前做铺垫,那是一个中秋之夜,诗人一个人孤零零来到庭院,对月独饮,政治上的不得意,对亲人的思念,郁结于心。但他又深深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于是将千愁万绪,流泻笔端。

②生接着配乐朗诵。

五、迁移:

以“月”为主迁题,畅所欲??

六、课后作业(任选做一题)

①阅读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苏东坡突围》并做好读书笔记。

②将《水调歌头》改成现代诗歌。

③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璧怀古》《赤璧赋》

④访问网上的苏轼纪念馆,上香祭酒、献花、留言。

[点评:尊重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让其自主选择,关注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培养生语文素养服务。]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上阕: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

下阕:难眠怀弟——探求人生哲理

教后总评:

语文课是干什么的?新旧语文课堂的区别何在?如何才能超越工具理性,让阅读成为自由的梦。这些问题,困扰着每一个语文老师,本篇教案,试图突破传统的以知识本位为主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把文本仅仅作为语文实践活动的一个载本。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注重学生的理解,体验和感悟。拓展学习空间,打通课内与课外的联系等方面努力作出尝试。

《水调歌头》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教学重点:

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教学难点:

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师: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真的,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啊,好诗多在明月中,诗人都拿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身我们诉说什么。

二、诵读品味

1、字正腔圆地读。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

2、有板有眼地读。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3、有情有味地读。这一环节中,学生先听录音朗读感受,然后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是在理解词境理解词意之后。

教师预设穿插问题:

①解读从小序入手,问词中借月亮来抒怀作者怎样的情怀。读懂怀子由的思念之情,赏析并诵读上阙中的前几句。(补充作者与子由兄弟情深的资料与词作)

②重点理解“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含义。

以“不关我月,是君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对应“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句的对话练习,来充分理解怀子由的离愁别绪。

③“兼”字告诉我们作者举杯对月,还另有一番感慨在其中。小序中没有介绍,下面老师也给大家读一次《水调歌头》,你从词中去发现。(配乐朗诵)

④赏析上阙,抓住“不知”“归去”读懂词人借月怀的内心祈愿,从“欲”“恐”的矛盾中,理解作者的抱负及遭遇,从而体会“寒”字背后的`愁苦与幽愤。

⑤作者是否一直陷入这样的幽愤与伤感中?从哪些词句中可读出来?(古难全;但愿)

重点读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刻意蕴和旷达情怀。

(理解:人生的聚散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伤悲,在这里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一种普遍而深刻的道理,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以及美好的祝愿——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三、体悟拓展

1、出示李白的《把酒问月》和《月下独酌》给大家。

比较诗句:

1、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2、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3、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问:比较中发现了什么?

(有相似或相近的地方。原来《水调歌头》的问月、舞月、愿月是从“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白诗中继承而来,借月亮来抒怀的词作中它确是属于顶峰之作了。)

2、同学们,这让我想起评论家周啸天的一句话:“向上看一首诗的继承,可知推陈出新之妙;向下看一首诗的影响,则可见其衣被百代之力。”衣被百代中的被是动词,该读披,披及的意思,换一个成语就是——流芳百世的魅力。想过它为什么会有流芳百世的魅力吗?

(从苦闷的悲观中走出来,到了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一位从失意矛盾中走向胸怀坦荡的达观的文人留给后人的温暖与美好,慰藉着千年来普天下不得意与离恨的人,超脱的灵魂装着美好的东西就会永世活着。)

3、词读到现在,你肯定相信一种评价了——清代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千古绝唱的中秋月词作,用你共鸣感悟到的情感有情有味地再来读读这首东坡词——《水调歌头》,能背诵就更好了。(配乐朗诵)

结束语:

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人值得我们一生用心去读。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遇,让我们都能从心底生发出一个真诚的声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下课,同学们再见!

附: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怀子由离愁别恨

叹人生失意矛盾

悟真谛超然高格

《水调歌头》教案篇5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词的文学常识,理解词句的含义,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读——悟——赏。

3、情感与价值观:理解词人超然达观的思想,及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语句,了解词意,体会思想感情。

2、品味精妙的诗歌语言。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话训练

2、欣赏音乐《但愿人长久》

3、介绍有关词的知识

4、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朗诵全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注意画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词语,或不太熟悉的词语。

2、指名朗读,齐读。

3、本词的上片和下片都写了什么?又有什么不同?

三、品析词句,感悟主题

1、找出你最感兴趣的词句读一读,并说一说其中所蕴涵的感情。(你最喜欢文中哪些语句,为什么?你感触最深的句子是哪一句,为什么?最能激发你联想的句子是哪一句?)

2、思考:作者咏诵的仅仅是天上的明月吗?

四、表情朗诵

1、体会语气、语调,背诵。

2、分组比赛。

五、拓展训练

积累有关“咏月”的古诗名句。

六、小结

由学生小结学到什么,悟到什么,教师补充。

七、布置作业

写一篇诗词鉴赏。谈谈自己的理解,能写多少算多少。

附: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苏轼

上片

借明月 自喻清高

下片 用圆月 衬托离别

《水调歌头》教案篇6

第一课时时间:

一、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词中的字词。

能力目标:1、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

(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2)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3、课型:新授

4、教法: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5、教具:多媒体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诵读欣赏

1、放录音泛读,学生在听的同时画出停顿,揣摩语气、语调。

2、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全词,进一步了解全词的内容。

3、找同学泛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画出词中的生字词。

4、全班齐读,记忆好的同学可以背诵。

(三)文章分析、理解

今天我们的学习采取一种新的方式,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

开展阅读对话。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

(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解释全词,理解全词大意(小组讨论)。

重点几句话的理解: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其他同学还有疑难句子请提出来,大家讨论。

(2)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

上阕:望月-思归(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责月-怀人。(抒情)

(3)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词,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仔细品味精美的语言。

2、与作者对话

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这里,老师提供两个参考话题,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假如你通过时间旅行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