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幼儿教育教案6篇

时间:2024-06-19 作者:Iraqis

教案应具备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有趣的教案能够增加课堂的活跃度和互动性,以下是路路文书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社会幼儿教育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社会幼儿教育教案6篇

社会幼儿教育教案篇1

目标

消除幼儿对教师的陌生感和戒备心,进而能亲近教师。

准备

用纸板制作三副面具,分别画着高兴、伤心和生气的表情。将幼儿的椅子围着老师摆成弧形。

过程

1、教师自我介绍

教师用亲切温和的口吻介绍自己:“小朋友们好!我是x老师,今后我天天都和你们一起做活动、玩游戏。”“我这个老师和你们一样,会笑,会哭,有时还会生气呢!

2、猜面具

教师告诉幼儿:“我背后有高兴的、伤心的、生气的三张面具。现在我要抽一张给小朋友们看,请你们猜一猜我会抽到哪一张?”请几名幼儿猜。

教师边抽面具边说:“一、二、三!看!是什么脸?谁刚才猜对了?”“刚才猜得真对,是一张高兴的脸。”然后,教师将面具贴近自己的脸说:“老师今天特别高兴,因为我看到这么多可爱的小朋友,我真喜欢你们!你们喜欢我吗?我和你们握握手好吗?”教师走下座位,先与猜中的小朋友握手,然后逐一和小朋友亲热一下(拍拍肩等)。

3、继续请幼儿猜可能抽到的面具。

建议

1、同样面具反复出现时,教师提出的理由可以不同。

2、教师的理由最好能引起幼儿的同感。如抽到生气的面具时,教师可以这样说:“哎哟!老师踩在西瓜皮上滑了一跤,摔得好痛呀!老师真生气!现在请刚才猜中的__小朋友到前边来跟生气的老师握握手,说声‘x老师,请别生气了’好吗?”

3、此活动形式也可用于中、大班,但目标应改为:引导幼儿注意他人的表情,学习正确理解和表达情感体验。活动过程也应改为:由幼儿轮流担任主持人(即原来的老师角色),猜中所抽面具的幼儿需要自己想一个安慰或分享主持人情绪的方法。

社会幼儿教育教案篇2

一、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含义

幼儿园社会领域的教育,是指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引导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具体来说是指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形成积极的社会情感,掌握与同伴、成人互相交往以及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以促进幼儿适应社会环境、有效地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教育。

二、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

(一)人际交??

目标1 愿意与人交??

目标2 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目标3 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

目标4 关心尊重他人

(二)社会适应

目标1 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

目标2 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

目标3 具有初步的归属感

三、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

(一)自我意识

包括幼儿对自己的意识,如:

知道自己的名字、性别、简单特点,

认识自己的情绪并学会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

有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成就感、自我控制能力等。

(二)人际交??

1、与成人交往:

知道父母、老师的名字,

了解父母、老师的职业,爱父母和老师等.

2、与同伴交往:

知道同伴的姓名、性别、爱好、特点等,

具备与同伴交往的技能,如礼貌、协商、分享等;

关心同伴,有同情心,

能助人、合作、谦让等。

(三)社会环境与行为规范

1、家庭:

知道自己的家庭地址、电话号码、家庭用品、家庭 一般成员的简单关系,

家庭中一般的行为规则,关心父母、长辈等。

2、幼儿园:

让幼儿知道幼儿园的名称、地址、人员、环境设施,

了解并遵守基本的集体生活规则和游戏规则,有集体荣誉感。

3、社区与家乡:

让幼儿知道自己生活的小区、街道、乡镇、城市和家乡的名称,

了解自己生活的小区、街道、乡镇、城市等的主要设施和风景名胜,

了解自己家乡名胜古迹和主要特产等。

4、公共场所及其行为规则:

认识公共设施,了解社会行为规则(包括不大声吵闹、不乱扔垃圾、不破坏公物等),

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有社会责任感,爱护公共环境等。

(四)社会文化:

知道我国的国名、国歌、国旗、国徽等,

了解我国的文字、戏剧、传统节日、人文景观、风景名胜、主要民族及风情、民间艺术等,

热爱祖国及文化,有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等。

四、幼儿园社会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主题,设计一幼儿园社会集体教学活动。

1、自定班级、活动名称

2、确定活动目标

3、注明活动准备

4、写出主要活动流程

五、幼儿园社会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集体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区活动设计

社会幼儿教育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创设玩具城情境,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和同伴共同学习的愉快情绪。

2、通过看看、说说、粘粘等形式感知4以内数量,发展思维能力。

3、能有序的进行操作,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

活动准备:

玩具车幼儿人手一辆、幼儿操作材料每人一份、教师示范教具一套

活动过程:

一、激发去玩具城的兴趣

1、我们小朋友喜不喜欢玩玩具?你喜欢玩什么玩具?(幼儿自由讲述)

2、随律动《开火车》进入活动室

二、玩玩具,初步感知4以内的数量

1、幼儿第一次玩玩具,感知轮子能滚动的特性,初步学习点数4以内的数量

小结:原来轮子都会滚动,而且都不一样。

2、幼儿互相交换第二次玩玩具,感知不同数量的轮子,巩固对数量的认识

3、送玩具回家,幼儿按点送物

三、帮玩具宝宝数轮子

1、玩具宝宝要去参加装轮子大赛,可是他们还不知道自己该装几个轮子,怎么办呢?

2、出示范例,引导幼儿思考

这是什么车?它应该装几个轮子?(根据幼儿讲述示范粘贴一种,其他的请幼儿思考并轻轻告诉老师)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相互进行验证,适当启发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

4、集体验证

引导幼儿说一说你帮什么车装了几个轮子?是不是每一个玩具宝宝都会数自己的轮子了?

四、我们也来变一变

1、我们小朋友想不想跟着玩具宝宝一起去参加比赛?

2、请你们动一动小脑筋,变一变,你想变成什么车去?

3、幼儿随音乐出活动室

五、延伸

1、在数学区投放相应材料供幼儿巩固

2、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由的变成轮子数量不同的玩具车

(三)小班计算活动:“1”和“许多”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感知“1”和“许多”,并初步区别“1”和“许多”两个不同的量。

2、培养幼儿对数活动的兴趣,并学习用语言来进行表达。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操作游戏活动,让幼儿感知“1”和“许多”。

难点:初步学习区别“1”和“许多”两个不同的量。

三、材料及环境设计:

小鸡人手一只,套蛋人手一只(红、黄、绿三种颜色)

四、设计思路:

根据小班幼儿学习数的特点来看。孩子学数比较形象、直观。因此,设计了这一教学活动。让幼儿通过老师所提供的特定的材料来感知“1”和“许多”这两个不同的量,使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感知数概念。

五、流程设计:

提出问题——〉尝试活动——〉反馈讨论——〉提高尝试

教学手段:师讲——〉个别游戏——〉师生讨论——〉集体游戏

(一)、提出问题——〉尝试活动:

师:“叽叽叽,谁来了?”(小鸡来了)。

出示小鸡:师:有多少小鸡?(许多小鸡)想不想和小鸡做游戏?(想)每个小朋友和一只小鸡做游戏。

(二)、提出问题——〉尝试活动——〉反馈讨论:

师:咯咯咯,谁来了?(鸡妈妈)鸡妈妈要让ji宝宝回来(幼儿送小鸡回家,放进筐里)

刚才家里没有小鸡,现在怎么了?(许多小鸡)

师:鸡妈妈要和我们来玩一个小母ji生蛋的游戏,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一些什么样的蛋蛋?(有红蛋蛋、绿蛋蛋、黄蛋蛋、我们的蛋是彩色的蛋蛋)。

交代游戏规则:挑一个你喜欢的蛋蛋,只拿一个,一边拿一边说:“我拿了一个什么颜色的蛋蛋?”

师:(请每位幼儿拿一个蛋蛋)我这里有几个蛋?(许多)。原来我有许多蛋蛋,现在我把它分给小朋友。你一个、我一个。

请幼儿各自说说拿了一个什么颜色的蛋?

(三)、提高尝试:

1、师:现在我们要到草地上去生蛋,一边生蛋一边说:“小母ji,真能干,生下一个大蛋蛋,生好了蛋蛋回家了。”(幼儿游戏)

师:刚才草地上没有蛋,现在怎么拉?(许多蛋蛋)

师:你生一个,我生一个,变成了许多蛋蛋。

2、师:蛋蛋放在地上我不放心,我们来帮鸡妈妈把蛋拉回家,一边捡一边说:“我捡了一个什么颜色的蛋?”

(四)、讲评:

1、刚才箩筐里没有蛋蛋,现在怎么拉?(许多蛋蛋)

2、告诉幼儿下次再来玩游戏。

评析:

根据幼儿在非正式活动中积累的初步经验以及小班计算活动中教学的目标,孙老师明确了本次活动的基本要求,即正确区别“1”和“许多”两个不同的量。老师在活动中始终能围绕目标开展活动。活动中,老师能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了让幼儿直接参与的情景教学方法,让幼儿在有趣、直观、形象的情景中,通过对学具的操作,感受“1”和“许多”这两个不同的量,使幼儿学得轻松、自主。如:老师采用了“和小鸡做朋友”、“帮鸡妈妈捡蛋”、“小母ji生蛋”这三个情景游戏,使幼儿始终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这一方面,即符合小班幼儿好动的特点,又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体验并感知了“1”和“许多”,并通过反复的游戏,使幼儿能正确区别“1”和“许多”,理解两个量的实际意义,引起幼儿对数的好奇和探索兴趣。

活动中有一个较好的方面,即在活动中,老师强调了让

幼儿用语言来表达“1”和“许多”两个量,符合小班幼儿动作配语言的思维发展要求,也促使幼儿在表达过程中理解“1”和“许多”这两个量的概念。

社会幼儿教育教案篇4

目标:

1、鼓励幼儿乐意尝试各种餐具的使用方法。

2、体验使用餐具品尝美味食物的成功感及乐趣。

重点:

幼儿乐于尝试使用各种餐具,品尝美味食物。

难点:

用正确的动词表达餐具的使用方法。

准备:

一名幼儿扮演小兔、生日蛋糕、各种食物、餐具、空盒子小毛巾。

过程:

一、导入情境,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你们看,兔姐姐为我们准备了什么?它们是怎么样的?

(引导幼儿自由的观察食物及各种餐具,说说它们的名称、形状。)

二、引导幼儿尝试用各种餐具品尝不同形状的食物,探索各种餐具的使用方法。

1、幼儿自由交流探索:你刚才吃了什么?你是怎么吃的?请了什么餐具帮忙?

2、幼儿说说餐具的使用方法并用肢体语言来表示,教师引导幼儿正确使用动词。

3、教师提出或从幼儿的操作情况中启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知道同一种食物可以用不同餐具来使用。

三、小兔推出生日蛋糕,全体幼儿为小兔唱生日歌欢庆生日。让幼儿在已有的经验上再次探索。

幼儿在已有的感性经验基础上去操作使用不同餐具,品尝食物。

四、活动延伸

餐具“碰碰碰”,全体幼儿一起唱唱跳跳。

社会幼儿教育教案篇5

通过毛毛的视角向我们诉说春节里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景,温情而朴实的语言洋溢着幸福的气息。“一枚好运硬币”——让人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团聚的重要,生活的无奈,及爱的力量。

设计意图:

春节,是中国人心目中最重要的节日,也是一家人恣意释放亲情、享受亲情的日子——它实际上已经成了“团圆”的代名词。然而对于每天和父母朝夕相处的孩子来说,怎样理解团圆的含义,感悟浓浓的亲情?绘本《团圆》,通过毛毛的视角向我们诉说春节里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景,温情而朴实的语言洋溢着幸福的气息。“一枚好运硬币”——让人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团聚的重要,生活的无奈,及爱的力量。绘本中毛毛跟爸爸的一系列活动,也让幼儿对春节的习俗有了一定的了解,期盼自己与家人的春节。

活动目标:

1、知道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了解春节的习俗。

2、能够通过讨论、猜测等多种形式理解绘本故事,感受团圆的意义。

3、感受过年时家人团聚的快乐,增进家人间的情感。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课件:绘本《团圆》

活动过程:

一、出示绘本,观察封面,引导幼儿感受一家人在一起的心情。引导幼儿观察绘本封面图画部分。

提问:这一家人正在睡觉,他们是怎么睡的?

你有没有在爸爸妈妈的中间睡过?那是怎么样的感受?

小结:爸爸妈妈的共同陪伴,让我们感到了浓浓的爱。一家人在一起是最幸福美好的感觉。

二、讲述绘本,了解毛毛心情变化的原因,感受“团圆”的意义。

1、爸爸回来了

提问:你看出了家里有什么变化?爸爸回来抱起了毛毛,毛毛的表情怎么样?你觉得为什么毛毛和爸爸不亲近?

小结:原来是爸爸很久没有回家,毛毛觉得爸爸很陌生。

2、和爸爸在一起

提问:毛毛和爸爸一起做了什么事?包汤圆时爸爸放了什么?打完雪仗发生了什么事?毛毛的心情如何?为什么毛毛那么在乎这枚硬币?

小结:爸爸的到来给毛毛带来了快乐和温暖,毛毛很珍惜和爸爸在一起的每一天。

3、爸爸要走了

提问:毛毛看起来心情怎么样?为什么?毛毛对爸爸说了什么?为什么毛毛那么在乎好运硬币,却给了爸爸?

小结:爸爸的离开让毛毛失落而无奈,她将自己最珍爱的好运硬币送给了爸爸,希望它给爸爸带来好运,期盼爸爸平平安安地早点回来陪伴她,和家人团圆。

三、重温故事,初步了解春节的习俗。

1、教师帮助孩子们梳理故事。

提问:故事里,过年的时候大家都做了什么?(理发、贴春联、包汤圆、穿新衣、放鞭炮、舞龙灯)

2、中国人过春节有很多的风俗和活动,除了这些,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呢?鼓励幼儿大胆的说出自己知道的事情。

小结:春节有很多的风俗和习惯,比如:贴福字、剪窗花、包饺子、吃年夜饭、拜年、放烟花、赏花灯、逛庙会等等。

3、我心中的春节。

提问:过春节的时候,你想跟家人怎样庆祝?想对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说些什么呢?

小结:春节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每到这个时候,人们不管在哪里,都会回到家人的身边,和家人团聚。过年的时候要说吉祥话,更要感谢为你辛勤付出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珍惜和他们在一起的每一天。

活动延伸:

在区域活动投放幸运币包进超轻黏土里,玩猜猜幸运汤圆的游戏。

社会幼儿教育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知道农贸市场是人们买农副产品的地方。

2、通过观察尝试了解市场营业员的工作及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3、进一步丰富对幼儿对农副产品的经验,能有序地跟随老师进行参观活动。

4、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5、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选择好附近的农贸市场及参观的路线。

2、幼儿每人带一元钱,照相机。

【活动过程】

一、交代任务,引出话题。

1、交代任务。

师:春天到了,现在有很多蔬菜和水果都长大了,你们喜欢吃什么蔬菜呢?还有什么蔬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菜场找一找吧!

2、引出农贸市场。

二、提出参观要求。

1、告诉幼儿农贸市场里人多,小朋友要一个跟着一个走,不要掉队,参观时要注意观察,并提出注意事项。

2、农贸市场有很多蔬菜,看看自己认识多少。

三、带幼儿参观农贸市场。

1、引导幼儿参观摊点是怎样摆放的,都有什么蔬菜,如何分类摆放的,知道这里的商品很丰富,人们在这里能买到各种各样的农副产品。

2、引导幼儿边参观边认识一些常见的蔬菜、家禽和鱼类,知道它们的名称。

3、引导幼儿观察顾客和营业员之间的活动,观察顾客是怎样买菜的,营业员是怎样使用秤的,了解秤的用处。

4、让幼儿亲自购买蔬果,与营业员进行对话,尝试买菜的过程,进一步了解营业员是怎样工作的。

5、鼓励幼儿询问所要购买的蔬菜的价格,学习如何选择蔬菜的好坏,尝试同营业人员讨价还价,请营业人员用秤称称重量,尝试付钱、找钱。

四、参观后的谈话活动,巩固幼儿对农贸市场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