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有秩序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案准备是否到位,教师通过编写教案可以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成效,路路文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四年级语文猫优秀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四年级语文猫优秀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观察三幅图画,体验观察的乐趣,进行口语交际。
2.回忆一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过什么事物,有何发现?把它写出来,完成习作。
3.完成“我的发现”;完成“日积月累”,通读、背诵。
4.阅读成语故事,理解文章的内容。
教学重点
仔细观察画面,用语言把画面内容表达出来,完成“口语交际”。
教学难点
把自己仔细观察到的事物清楚、具体地写下来,完成“习作”。抓住重点,描写具体。
教学准备
课本挂图、习作例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课时目标
观察三幅图画,把观察到的事物加上适当想象说出来
一、导入:
著名的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任何发现都是建立于观察的基础上的,只有细致观察,我们才会有所发现。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作者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比比眼力,体验一下观察的乐趣。
二、投影画面,观察画面
1.学生自主看图。
2.教师指导看图。
(1)要一幅一幅地看图,看的时候要仔细,边看边想。
(2)图一上面有哪些内容?(树、人)
(3)图二如果看明亮的部分像什么?看暗的.部分像什么?(明亮的部分像一只杯子,暗的部分像两个人的脸)
(4)图三上有些什么?(一个女孩在放羊)
三、指导交流
1.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2.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
3.各代表在全班交流时,要注意说出从图上看到的和想到的内容。
四、评价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后,学生自由评价。重点看是否把图上主要内容说清楚、说明白了,另外再看仪态是否大方,声音是否响亮、富有情感。
作业设计:
将口语交际内容写成一段话。
四年级语文猫优秀教案篇2
学情分析:
本文语言浅显,但所说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学生可以顺利理解花生的特点,做人的道理不一定理解到位,教学时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
教材分析:
?落花生》是一篇现代优秀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所受的家教。课文通过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品尝花生时谈论花生的话题,告诉我们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本文可分三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和收花生。第二段(第2——14自然段)写一家人尝花生,谈论花生的好处。所谈内容可分两层:一是讲花生的好片面性特点;二是以花生喻做人。第三段(第15自然段),写父亲的话深深印在“我”心上。课文通过议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阐明做人的道理,发人深思。文章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语言质朴简洁、清新自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居然”“成熟”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理清课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教学重点
(一)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花生)
2.出示花生的投影片,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为小时候父亲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那么,他的父亲关于花生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我们来看课文。
(板书:19.落花生)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本课生字不多,但每个生字都有要提醒学生的地方。
“辟”是多音字,主要掌握pì和bì两个读音,通过组词让学生区分并掌握
“榨”是翘舌音zhà,纠正学生口语习惯读音“zhá”
“慕”字下面是不是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
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可惜:值得惋惜。
开辟:开拓发展。
翻地:用犁、锨等翻松田地。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收获:取得成熟的农作物。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爱慕:由于喜爱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成熟: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泛指生物体发育到完备的阶段。
分辨:辨别。
体面:(相貌或样子)好看;美丽。
(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落花生是本文议论的中心事物,因此以落花生为题。全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
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最后)写吃花生时的议论。
分段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将第1自然段分作第一段,学生不会有什么分歧;对第二段的划分,学生会产生分歧。有些学生会将第2自然段到最后都分作第二段,依据是这一大段是讲一家人过收获节。对学生的这种分段方法教师应予以肯定。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二)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三)练习用“居然”“成熟”造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三、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指名三名学生有感情地分段朗读课文。普普通通的花生引出了一家人的许多话题,使我们对花生也生出了几分敬佩之心,带着这份敬佩之情,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理解内容。
1.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
(先写种花生,再写收花生)
(板书:(一)种花生收花生)
2.课文中哪些词语写种花生的经过?这些词语能颠倒吗?为什么?
(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这些词语是按种花生的顺序排列的,不能颠倒位置)
3.“居然”写出了什么?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居然”写出了种花生的结果,也写出了获得收获时大家出乎意料地高兴的心清。因为大家没有种花生的经验,又是在荒地上种的,对能否收获没有把握。没过几个月收获了,真是喜出望外。用“居然”一词强调了大家那种惊喜的心情。)
4.练习用“居然”造句。
学生练习用“居然”一词口头造句,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句子中要有出乎意料的意思,不能简单地造出“他居然……”类型的句子。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理解内容。
这一部分写得很简略,也容易理解,教师可用简练的语言一带而过。
花生居然收获了,一家人准备过一个收获节。
(板书:(二)母亲的建议)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理解内容,懂得道理。
1.默读第三段,思考: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板书:(三)尝花生议花生)
2分角色朗读课文,讨论回答思考题。
(姐姐说味美,哥哥说可以榨油,“我”说便宜,大家都喜欢吃,父亲说花生最可贵的是它的果实理在地里。)
(板书:兄妹们议花生父亲议花生)
3.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两次。第一次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由花生的特点进而说明做人的道理。)
(板书:花生桃子石榴苹果)
(1)齐读父亲的第一次议论。思考:父亲是怎样通过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较。通过果实的样子、果实结出时的位发的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教师帮助学中抓住关键词语“埋在地里”“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矮矮地长在地上”等进行分析,体会出花生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
(板书:果实理在地里鲜红嫩绿的果实矮矮地长在地上高高地挂在枝上)
(2)思考:花生的果实长在泥土里,桃子、石榴、苹果将果实挂在枝头,是个是花生故意钻进土里不让人知道,桃子、石榴、苹果放意炫耀自己?为什么?
(这是它们各自的生长特点)
(3)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理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不求虚名,默默奉献,朴实无华)
(4)练习用“成熟”造句。
“成熟”有两个义项。一是泛指生物由发育到完备阶段;一是指发展到完善的程度。教师据此指导学生造句。
(5)齐读父亲的第二次议论,思考: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
(谦虚朴实,不计名利,不会炫耀自己,对别人有用的人)
(6)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导学生背诵。
“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可是,不是而的东西。”
(板书: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
4.作者对父亲的话理解了吗?你从哪里看出的?读出有关的句子。
(1)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导背诵。
“人要做的人,不要做,而的人。”
(2)你对作者的话理解了吗?什么叫有用的人?什么叫只讲外表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3)小结:作者受父亲的启发,所说的这段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它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赞扬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谦逊朴实、不计名利、有真才实学而不炫耀自己的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批判了那些只求表面,贪图虚名,不学无术,对社会没有用的人。父亲的教导深深印在作者的心上,“落花生”的精神贯彻在他一生的做人、写作和教学之中。
(4)齐读全文最后一节。思考:这一节对全篇文章和突出文章中心起了什么作用?
(第一句讲过收获节的谈话一直到深夜,交待了时间,把事情叙述完整。第二句说明了父亲的话给“我”的印象之深,说明了作者在收获节上的收获之大,也可见母亲安排这一活动约用意和父亲参加这一活动的目的。这样的结尾深化了主题。)
5.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五)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1.结合“我”的一段话,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收获节上一家人对花生好处的议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主次有具体的感受,对文章主次与中心思想的关系有比较具体的体会。
(板书:略写详写)
3.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过收获节,议花生是主要的,父亲的议论是着重写的,这样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其它内容略写,但它为文章的主要内容起说明交待的作用,不能不写。我们在写作时也要确定重点,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及写作特点。
(七)总结:这篇课文借写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理”。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事物能给我们以启迪,让我们懂得深刻的道理。如:粉笔这个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东西,为了让同学们获得知识,不惜牺牲自己;蜡烛,照亮了别人而毁灭了自己……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学习本课“借物喻理”的写法。
(八)作业。
1.用“居然”“成熟”造句。
2.背诵课文。
四年级语文猫优秀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
2.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文的蕴意,培养学生严谨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思索、反思历史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语,深入分析诗歌的意蕴。
教学难点:
诗歌意象分析。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秋晚的江上
一、新课导入:
用一幅画导入,引起学生思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
归纳学生发言,引出所讲题目《秋晚的江上》
二、初读诗歌
1.教师范读 (注意语速、语气、语调)
强调字音---一瞬(shùn)
2.学生齐诵读
第一遍,读准字音。
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
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
归鸟、夕阳、芦苇
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景物
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出现了归鸟、夕阳、芦苇
三、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刘大白(1880~1932)中国诗人,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曾东渡日本,南下印尼,接受先进思想。先后在省立诸暨中学、浙江第一师范、上海复旦大学执教数十余年。1919年他应经亨颐之聘在浙一师与陈望道、夏丏尊、李次九一起改革国语教育,被称为“四大金刚”。后任教育部秘书、常务次长,中央政治会议秘书等职。二十年代,他曾莅校考察并讲学。代表作品:《旧梦》《卖布谣》等。1931年开始,刘大白闭门进行写作。1932年2月13日,刘大白静静地躺在钱塘路九号里的床上,与世长逝,享年五十三岁。
四、赏析诗歌
1.鸟儿要干什么怎没样的状态
鸟儿归巢,倦了。
2.“驮”字突出了什么
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
3.“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
夸张。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4.“妆”“红颜”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拟人,“妆”“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5.体会诗文的意蕴,找出情景相容的词句
倦鸟、驮着、翻翅、掉落、妆成。
6.从景色中感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无比欣悦。
五、深入探究
1.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怎样的社会
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民无自由、幸福可言。
2.在这样的情境下,作者是怎样的心情
流连景物、忘情山水,诗人瞬间高兴之感流露出来。
四年级语文猫优秀教案篇4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2、理清课文脉络。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导入:同学们,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几位好老师,他们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他(她)为什么会让你难忘?
2、指名作答。
3、揭题:下面,我们大家一起听一听著名作家刘绍棠对儿时老师的回忆。
板书课文标题。
二、初读全文
1、自学生字词。
①自由读。
②指读,齐读。
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1、学生通读课文。
2、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小学一年级时的一位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如此。)
3、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插图的意思?
四、理清课文脉络。
1、用提取中心段的方式分层。
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田老师怎样上课的?
2、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一(1 )“我”到邻近的一所乡村小学读书。
二(2-7)教语文的田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如此。
三(8-9)“我”不忘老师的教诲之恩。
五、分段读课文。
六、作业:
1、完成练习册1、2、3。
2、认真诵读课文。
教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略读课文第一部分
1、读一读。
2、想一想:田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3、说一说。
三、细读课文第二部分
1、速读第3至7自然段,找田老师教学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并用笔画下来。 同桌讨论,指名汇报。
2、你不想听一回田老师的国文课吗?
①同桌互相读给对方听。
②指名朗读。
3、小组研究:开学第一天,田老师是怎样上课的?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反复阅读第5自然段,然后把这个故事复述给大家听。说说你很快能复述出来的秘诀。
四、美读课文第三部分
1、默读课文,想一想:哪些语句反映了“我”难忘田老师的教诲之恩?
2、指导朗读:怎样读才能传达出作者对田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①同桌讨论;
②自由练读;
③指读,相机引导。
3、小组研究: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课文标题有什么关系?
五、朗读全文。
六、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师恩难忘
师:口才好文笔好生:难忘师恩
编故事娓娓动听如春雨滋润
教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迁移练习:在教过你的老师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选择有关他(她)的一件事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辨字组词:
尾( )炊( )歇( )诲( )
娓( )吹( )息( )海( )
二、总结全文。
1、朗读课文。
2、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回忆,记叙了自己在小学时的一位爱讲故事的田老师,抒发了对这位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3、这篇文章有什么特色?
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老师的一片深情。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娓、姥、炊、歇、叨、诲”。
2、指读。
3、观察字形,想一想: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一个共同特点是什么?
4、描红临写。
5、评价:
①学生互评
看看临写的字和范字像不像,像的就用红笔把它圈起来,不像的字请你告诉他(她)哪儿不像,指导他(她)再写一遍。
②师总结,表扬红圈较多的同学。
四、布置作业
1、迁移练习:在教过你的老师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选择有关他(她)的一件事写下来。
2、实践活动:自制贺卡,在教师节前夕送给你现在和以前的老师,写上你由衷的祝福,表达对老师的敬意。
3、课后练习4提示:
娓娓动听--每天中午一打开电视机,总能看到说书人娓娓动听地讲着《水浒传》。
身临其境--在立体声电影院看电影,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就在电影中一般。
本文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文章内容虽然简单,且只举了一个故事的例子,但是字里行间透出的是老师的智慧、老师对学生的负责与关心以及作者对田老师的喜爱和敬佩之情。教学
中要着重指导学生自读自悟。
一、抓关键词句。
教学中,我紧扣关键词语“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等想象田老师把古诗改编成动人的故事来讲课的`经过,引导学生细心体会老师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不忘教导学生做人……使学生深入体会到老师的“恩”和对学生的爱。然后,在这样的感情基础上,带着学生感受作者对老师的喜爱、敬佩和感激之情,理解感悟文中重点句子——“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二、把握整体,抓重点。
在读课文后,学生已经知道了文章的脉络,这是我抓住时机,及时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反复朗读4—7自然段,让学生真正明白作者的那份情意来自何处。学生在充分朗读田老师用诗歌改编的故事之后,要求学生娓娓动听地把故事讲给大家听。其他学生边听边想,看看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然后进行交流。这样,学生不但了解了这首诗的每句话的意思,更能体会到田老师把诗句变成故事,来解释诗意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也在诵读中、评议中、交流中内化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年级语文猫优秀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八)》共有五页插图,分为两在部分。其中第
1、2、3页为第一部分,第4、5页为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共有四幅插图,第二部分共有五幅插图。第一部分教育学生要坚持写日记,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第二部分教育学生要爱护图书, 使学生懂得爱护图书的意义和要求,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二、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及挂图,使学生了解写日记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2、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及挂图,使学生懂得爱护图书的意义和要求,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爱护图书的意义,要求,学会方法。2、在实践中养成坚持写日记和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讨论:如何写好作文?勤于观察,勤于积累,把观察的东西及时积累下来。
二、讲明写日记的意义写日记有什么好处?分组讨论。交流。小结。写日记能够为自己提供写作机会,帮助提高写作水平。通过对看到的、听到的事情或者一些问题的思考,帮助自己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明白自己该怎么做、怎么想,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三、交给写日记的方法日记的内容和注意点。观察图画,说说图上画了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日记的主体部分可以写什么?该怎么写?怎样才能写好日记?1, 要持之以恒。2, 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可以成为日记的内容。3, 用自己的语言写想说的话。日记的书写及格式讨论交流。
四、总结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写日记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在今后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要坚持写日记,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五、作业:
四年级语文猫优秀教案篇6
一、导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祁黄羊是一个一心为国、做事出以公心的人。
4.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段落。
二、导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难点:理解祁黄羊是一个一心为国、做事出以公心的人。
三、突破措施:
1.小组成员在多次朗读的基础上互相复述课文
2.小组交流讨论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四、导学过程:
1.预习学案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解(jiǎn xiè)狐 召(zhāo zhào)开 落(lào lu là)下毛病
压(yà yā)根儿 兴(xīng xìng)亡 上当(dàng dāng)
(2)看拼音,写汉字。
jìn shì jiàn bì
( )级 合( ) 推( ) 躲( )
( )步 表( ) 看( ) 关( )
( )力 解( ) 宝( ) 隐( )
( )止 教( ) 修( ) 墙( )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 反义词 近义词 反义词
慎重( )( ) 准许( )( )
强大( )( ) 郑重( )( )
2.导学案
(1)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块来学习一节新课《祁黄羊》,这是一篇根据《左传》改写的历史故事。
出示课题:9 祁黄羊
(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①自学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②学生开火车读课文,小组讨论并回答文章的主要内容,师总结。
③自学生字词。出示生字词,明确自学要求:记住字音;认清字形;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④检查自学效果。交流:你认为哪些字读的时候要注意?指名读,齐读;交流:你认为哪些字写的时候要注意?
⑤你理解了哪些词,还有哪些不理解的?
(3)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①同桌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感受祁黄羊做事出以公心,行事光明磊落的.品行。
②小组交流:
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段落,为什么?
祁黄羊为什么举荐仇人和亲人?
祁黄羊为什么不先举荐自己的儿子祁午来接替他呢?
③师生交流
从第四段中“想了想”、“郑重”可以看出什么?从第九段中“只有”、“想了想”、“又郑重”这些词语中你又能感悟到什么?
悼公为什么对祁黄羊举荐解狐深感意外?这表现了祁黄羊怎样的品德?
第十段中两处对悼公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有什么含义?这句评价表达了人们对祁黄羊怎样的感情?
教师随着学生的交流加以点拨,指导朗读,进行理解。
(4)总结提高
课文以简练的笔触、生动的语言讲述了祁黄羊让位荐贤的事,表现了他“外举不必仇,内举不避亲”的思想境界,塑造了一个做事出以公心,行事光明磊落的人物形象。
五、课堂检测:
1.将括号里能跟前后词搭配的词语用横线画出来
工作(负责 责任) 职责(重大 严重)
(感到 感动)意外 (举荐 举动)能人
军事(才能 本能 ) (练习 训练)军队
2.根据括号里的提示,照样子分别写两组这样的词
(1) 举荐——荐举(意思相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鸡蛋——蛋鸡(意思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外拓展:
1.填一填
祁黄羊举荐解狐,晋悼公深感意外,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祁黄羊举荐祁午,晋悼公十分惊讶,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晋悼公称赞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可见,祁黄羊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2.解狐和祁午听到祁黄羊的举荐,他们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
第二课时
课堂检测
1.按要求写句子。
在多年的征战中,祁黄羊的腿脚落下了毛病,走路很不方便,便请求晋悼公准许他辞职。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祁黄羊辞职的原因:
2.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a“我看解狐就很不错。”祁黄羊想了想,郑重地说。
b“看来只有祁午才能担当此任了。” 祁黄羊想了想,又郑重地说。
c“……我压根儿就没有去想他(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或亲人。”
(1)祁黄羊外举的是__________,内举的是__________。晋悼公对他的评价是_________ 。
(2)从上面三句话中的几个“想”字,你体会到什么?
二、主题丛书阅读
1. 自读主题学习丛书《携情走千古》之“中华英才录”中的《魏征直言敢谏》、《司马光荐才》。
2.交流阅读收获。
3.我读丛书过程中又学到了哪些以大局为重的人物。
4. 我积累了如下好词佳句。
三、拓展作业
1.画出下列词语中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晋国(jin jing )落下了毛病(lao luo )
统帅(shuai suai )兴亡(xing xing )
解狐(xie jie )慎重(sheng shen )
2.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推荐( ) 慎重( )
才能( ) 重任( )
3.按课文内容填空。
悼公称赞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是指祁黄羊举荐了( )解狐和( )祁午,从此可以看出,祁黄羊做事确实是出以( ),为( )着想。
四、板书设计:
9祁黄羊
因病辞职
两度荐贤 出以公心、正直无私
四年级语文猫优秀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朗读课文,将视频传送至班级微信群,布置学生观看钱塘江大潮视频。
?媒体应用说明:本环节教师通过微信收集课前相关的资料,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参与到教学中来,使教学环节提前到课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江山如画、风光秀丽,你一定去过许多旅游胜地、大山名川,今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追逐一场水的盛宴。
板书:观潮 (指导书写“潮”)
(齐读课题。)
?运用希沃中的汉字功能学习“潮”。】
二、预习入手,了解学情
1、昨天回家都预习了吗?读课文了吗?老师把检查的权力交给大家:
出示学生预习时的朗读视频,引导学生认真听,运用班级优化大师进行点评。
检查生字读音情况:
课文读过了,生字词语一定难不倒大家。
课件依次出示词语:
依旧 笼罩 薄雾 蒙蒙 霎时 横贯 恢复
(3)检查多音字情况
?运用希沃动画功能,色差功能检查生字词。】
(4) 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吗?
相机出示思维导图: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5)游戏:找出描写声音的词语。
?运用希沃课堂活动中的超级游戏,进行辨认。】
三、朗读感悟、发展语??
1.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呢?
2.自由练读三、四自然段,找出描写潮水的句子,边读边思考,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把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学生练读。)
3.学生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情况依次出现课件内容:
出示课件内容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闷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呢?板书:闷雷滚动
?运用音频,让学生听听闷雷的声音,感受潮来时的声音之大。】
作者用“闷雷滚动”形容潮水的声音,真是太形象了。我们一起读出大潮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雄伟气势。 (学生齐读。)
出示课件内容二: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什么?东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人们是怎样沸腾的呢?我们一起来表演看看。
(学生用欢呼、尖叫等各种声音来表示。)
板书:一条白线
这就是沸腾,课文中还有一个词语能形容这种场面,能找到吗?
能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吗?
指名读,齐读。
出示课件内容三: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板书:横贯江面
?让学生展开想象,在黑板上拖曳图片,感受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的过程,相机理解“横贯”。】
读出这种感觉来。
出示课件内容四: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条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你从这句话中又感受到了什么?两丈多高优多高?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
板书:白色城墙
分男女比赛读。
出示课件内容五: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话?这样写好在哪里?
板书: 白色战马 山崩地裂
喜欢这句话的举手。老师也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要读好它还真不容易,下面我们大家再准备准备,待会来比比赛,看谁能读出这种气势。
指名读,评价鼓励。
师:你为何把山崩地裂读得那么重呢?
生:因为这体现了潮声很大。
师:声如山崩地裂,形如白色战马。还有哪位同学也想读?(指名读)
师:让我们一起感受这壮观的.景象吧!(生齐读)
师:你们入情入境的朗读让我仿佛(播)看见了这白浪翻滚飞奔而来的情景,听见了这千军万马奔腾的声音(播放声音)。那一浪推一浪的样子(播),让你想到了什么?
生:那气势活像千军万马发动进攻时,马不停蹄、势不可挡、排山倒海的情景。(理解齐头并进)
师:你和作者想到一块儿去了。
小结: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
4.出示钱塘江大潮视频,边看边想,你想起了课文中那句描写潮水的句子。
这样壮观的大潮是怎样形成的呢?
?运用动画功能,放大镜功能,明白潮水形成的原因。】
6、练习背诵:
这么优美的词句,这么精彩的段落,你们愿意将它背下来吗?
你可以根据板书背诵,也可以根据这些表示描写顺序的提示语来背诵,老师还可以提供录像帮助你背诵……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
自由背诵,指名背诵,根据录像背诵。
7、提示语练习背诵: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 )。顿时( )。过了一会儿,( )。那条白线( )。再近些,( )。浪头越来越近,( );那声音( )。
?运用图层,进行提示背诵。】
五、拓展作业
1、把潮来时的景象讲给爸爸妈妈听。
2、收集有关钱塘江的文章、图片,准备下节课与同学交流。
3、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四年级语文猫优秀教案篇8
教学目的:
1、通过有表情的朗读,体会大自然的这份充满生机的和谐之美。
2、能正确读写课后十个词语,掌握8个生字“腿、莓、式、刷、唤、咧、牧、献”等。
3、能在文中找到表示声音的词,融入自己的感受把它们读好,并能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给省略好处填充内容。
4、能仿照3——5自然段的样子,说说6、7自然段。
教学重点:
1、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
2、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首大自然万物和谐共存之歌的美。
教学难点:
在读中感悟,展开想象的翅膀,能仿照3——5自然段的样子,说一段话。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同学们,你们一定看见过下雨,那你们听到过小雨唱歌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30《雨儿在歌唱》。
2、谁来读读课题,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课文:
1、雨儿都唱了些什么歌?快打开书读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拼读音节,把字音读准。
2、检查词语(课件):
歌唱小腿草莓献给唤醒
大哈欠伸懒腰游泳池
弯弯曲曲红红绿绿各式各样
3、刚才同学们读的时候,有两个长句有点儿难,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读读。
a:开放得真像游泳池里的/各式各样的阳伞一样美呢……
b:大自然献给我们/一片红红绿绿的/会唱歌的雨……
4、同桌两个人合作读一遍全文。
要求:(1)听对方的读音如果有不准的帮助纠正。
(2)要把语句读通顺。
(3)读完后标好自然段。
5、这课书共有几个自然段?
6、指名读。其他同学找一找你最喜欢雨儿在什么地方唱的歌?听完后,请你用笔在书上画下来。
三、品读课文:
1、指名说,你最喜欢雨儿在什么地方唱的歌?
2、同学说,老师板书。(小溪、草地、土地)
3、分别学习(随机出示课件)
(1)学习雨儿在小溪里唱歌:
a:指名读,其他同学想一想,雨儿唱的是一首什么样的歌?你从哪看出来的?
b:同学从字、词、句中谈感悟。
c:处理省略号。
d:这是什么季节的雨阿?
e:指导朗读。个别读,齐读。
(2)学习雨儿在草地上唱歌。
(3)学习雨儿在土地上唱歌。
4、过渡:雨阿,雨阿,满世界会唱歌的雨,快拿好书齐读后4个自然段。
四、拓展:
1、为什么说大自然献给我们的雨是红红绿绿的雨?
2、雨儿在小溪里、草地上、土地上会唱歌,雨儿还会在什么地方唱什么样的歌呢?
3、同学自己思考。
4、小组讨论。
5、照书上2、3、4自然段的样子说一段话。
板书设计:
30雨儿在歌唱
小溪里丁丁丁
草地上沙沙沙
土地上刷刷刷
…………
教学思路: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丰富的想象、细腻的描写、美妙的文字,为我们创设出了一副生机勃勃的'大自然画面。这么美的文章,我觉得从孩子的读入手,让孩子们在读中去感悟这首“春之歌”。
1、开始初读部分我采用了自己读、同桌读和指名读,这里不仅是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让孩子们进一步的在读中体会大自然的美。
2、品读部分采用让孩子们自由选择所喜欢的段落来学习,学习的中心是“雨儿唱的是一首什么样的歌?你是从哪看出来的?”让孩子们围绕中心找词、句,读词、句,说感悟,再有感情的读,来达到学习的目标。
3、拓展部分既给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空间,又是写话的训练好时机。让学生的课堂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