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优秀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教案的设计应考虑到多种教学资源的使用,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路路文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泥土画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泥土画教案篇1
?甜甜的泥土》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都围绕着一个“爱”字,贯穿着一个“情”字,这就是父母之爱,手足之情。这是世间最崇高最美好最炽烈的情感。它体现了人类各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文化精粹,体现了时代发展和前进的方向。然而以我之见,现代作家写的《甜甜的泥土》一文,读来更让人撕心裂肺,更感人脏腑,更催人泪下。从内容和主旨上来说,这篇小说是全新的,它首次涉及到离异家庭的孩子需要至爱至情的社会问题。小说通过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达了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它告诉我们:至亲至爱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而离异家庭的孩子也同样能得到人们的关爱,获得生活的勇气和动力。望所有的孩子对父母的爱要倍加珍惜,愿天下父母和谐相处,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愿每个继母也像亲妈一样善待孩子,还孩子一个幸福的精神家园。从写作特色和技巧来说,本文有如下特点:
1、立意上本文打破旧窠,另辟溪径,给人新鲜独特之感。
2、结尾意蕴丰富深刻,富有诗情画意,大大提高了小说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令读者拍案惊奇。
3、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环环相扣,节节生辉,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4、妙用对比衬托手法,推动情节发展,塑造鲜活的人物形像,打分理处读者的心灵,令读者产生共鸣,从而迸射出灿烂的思想火花。
鉴于此,根据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唯一度的高度结合。”“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注重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要求。”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课时安排如下:
教学目标:
1、能整体感知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子深情。
3、能抓住关键、优美的词句进行品味,理解文章主旨。
4、注意本文“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巧妙艺术构思。
5、以“快乐”的“三人世界”为题,编一个写作提纲。
教学重点:
1、体会母子深情。
2、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3、品味关键、优美的词句,领会文章主旨。教学难点:以“甜”衬“苦”,以“乐”衬“悲”的手法及巧妙构思。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节课应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一、教法
1、情境设置法。叶圣陶先生有诗写道:“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本文写了亲妈又爱又恨又无奈,小亮又苦又涩又辛酸。这种爱,这份情,如何理解?怎样体会?对,就是要把学生诱入“痛苦”,并在他们极端痛苦的时候,略加点拨,把他们引向新生。孔子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这个道理。
2、诵读法。我们语文都知道,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都不感兴趣,对语文有一种厌学思想。而本文堪称是“珍惜母爱,呼唤和谐”,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经典之作,如果不好好地读,不把它读懂,实在是对文本资源的一大浪费,枉费编导的良苦用心。那么,如何使学生由浅入深地进入意蕴层的理解,从而产生深刻的关于作品形式美的认识呢?刘无成先生告诉我们:朗读是最有效益的记忆,领悟和审美的途径。
3、提问、揣摩、讨论法本文以“甜”衬“苦”,以“乐”衬“悲”的写作技巧实在是高人一筹,另外,文末写到“雪”与“糖”融为一体,仔细一想,“雪”便是继母的化身,“糖”是亲妈的化身,而这雪与糖融为一体,能说不是作者那种愿天下所有继母都像亲妈一样善待孩子,还孩子一个幸福和谐的精神家园的心灵写照吗?这高明的写作技巧,巧妙的艺术构思,如果我们当教师的不会给学生进行适当的提问、点拨,不让学生进行一番玩味,不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古人说“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教师教学的目的是要教学生会学。
二、学法
1、朗读法
(1)朗读时要眼、口、耳、脑、手并用。
(2)朗读时应该做到:准确、流利、传神。
2、圈点勾画法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有疑或自己喜欢的字、词、句进行圈点勾画,以便之后更好地解决或赏析。
3、提问、玩味、讨论法。
(1)要善于发现并提出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而后进行思考讨论。
(2)要抓住关键、优美的词语、句子、段落加以玩味。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然而,科学的教法与学法应体现在合理的教学过程中,本文的教学程序大致安排如下:
一、情境导入:(多媒体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拥有母爱更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母爱,对有的人来说唾手可得,而对有的人来说却是那么的遥远而无望。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感受小小说《甜甜的泥土》中那感人至深的母爱。
二、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一遍课文,解决生字词。
2、自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简要复述故事梗概。
(1)自读课文,抓住本文线索,理清文章思路。
(2)抽三名学生简要复述故事梗概。
三、学生自由阅读课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这三个环节完成如下问题:
1、“他梦见过去的妈妈笑着回来了,现在的妈妈垂着头走了,真高兴。”这句话表达了小亮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一夜之间地温回升,冰雪消融了,糖浆和雪水混在一起,渗入大地。”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想像一下:“雪”给人一种什么感觉?象征着什么?亲妈雪中送糖,糖的味道怎么样?又象征着什么?然而,糖浆和雪水混在一起,渗入大地,寄托了作者怎样的心愿?
3、品味“那泥土,甜丝丝的”一语,教师的教参上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母亲的胸怀像大地那样宽广,那样慈爱,那样公正,她会给每一个孩子以温暖和热爱,使他们幸福成长。作者让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就是要告诉大家,人间的至亲至爱犹如宽广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你同意这种理解吗?如果不同意或者不完全同意,请说说你的看法,相信你的理解更全面,更准确,更透彻,更深刻。
4、根据以上三个问题获得的信息,概括文章的主旨。
五、深情诵读,沐浴母爱
让我们伴着舒缓的音乐《烛光里的妈妈》,再一次和主人公小亮一起感受母爱,沐浴母爱。读出人物的感情,读出文章的味道。
六、师生共同小结写作特色、写作技巧
七、拓展延伸
1、联系自己的生活搜寻母爱,体会母爱。
2、奉献课前准备的有关“母爱”的简短的文学作品或精妙语句。
3、假如我是“继母”,我该如何处理家庭成员间的关系,让这个家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八、布置作业
1、常言道:“一姿一容总关情。”结合上下文,请你揣摩一下“…现在的妈妈扬起细眉在爸爸的耳边嘀咕什么…”这个句子中的妈妈到底对爸爸嘀咕些什么话?“扬起细眉”的神态给人一种什么感觉?可见后妈是一个怎样的人?
2、本文故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环环相扣,节节生辉。请你以“快乐的三人世界”为题,编写一个写作提纲,相依你的更精彩。
九、小结
母爱是伟大的,让我们珍惜我们拥有的母爱,让我们也力所能及地回报母亲给我们的爱,最后让我们更加珍惜母爱,祝愿天下的母亲----平安!幸福!祝愿天下的孩子----幸福安康!
根据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如下板书:
(亲妈)(甜)----糖(爱)甜甜的泥土(融)作者的心愿(继母)(冷)----雪
泥土画教案篇2
一、 提出问题
1、 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 理解立意新奇,结尾惊奇的结构特色和妙用对比的写作手法
3、 细细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4、 体会母子之间的深情,能正确认识母爱、理解母爱,从而报答母爱
二、 学习过程
1、 自主学习,尝试解决问题
(1) 掌握加点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黯淡晕眩愠色呆滞愣怔
渗入涮净鼓囊囊嘀咕蹭
瞅抠踉跄吮蓦地
(2) 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内容
2、 小组合作,基本解决问题
(1) 文中“她”到底是谁?通过哪些语句可判断出来?我们可以从哪些语句看出她对王小亮的“至爱亲情”?
(2) 王小亮得到奶糖后,“惊喜极了”。他知道这包奶糖是谁送给他吃的吗?说说你的理由。王小亮特别珍惜这包糖,却不留着自己慢慢吃,还分给同学和老师,为什么?
(3)本文描述的是一个苦涩的故事,却用“甜甜的泥土”为题,你如何理解?
(3) 学习本文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例如学校传达室老头对王小亮“过去的妈妈”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体现了他的通情达理,对王小亮的怜爱。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再找出几处对比,,并说说这些对比的作用。
3、全班探究,全面解决问题
这是一个悲剧,但作者却别出心裁,在结尾安排了一个戏剧性的结局,你认为这样合理吗?为什么?
4、提出新问题
泥土画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
2、能力目标:理解“甜甜的泥土”的含义,体会小小说立意新颖,结尾惊奇的写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深沉伟大,学会珍惜母爱,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王小亮的亲生母亲对他的深沉的爱。
教学难点
理解“甜甜的泥土”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老师讲述故事:
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唐山发生了7.8级的大地震,一个八个月大的婴儿靠母亲咬断食指流出的鲜血,奇迹般地生存下来;
2008年汶川8.0级大地震中,又一位母亲用自己的身体扛住了巨石,保住了身下的孩子,在弥留之际,她在手机上写下了这样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还活着,长大后一定要记得妈妈永远爱你!
2、 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谈感受)
3、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一篇表达至爱亲情的文章——《甜甜的泥土》。(板书题目、作者)
二、、出示目标
1、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
2、理解“甜甜的泥土”的含义,体会小小说立意新颖,结尾惊奇的写法。
3、品味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母子深情。
三、设疑自探
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 读准下列词语
黯(àn)淡 愠(yùn)色 踉跄(liàng qiàng) 馍(mó) 蓦地(mò dì) 吮(shǔn) 渗(shèn)入 蹭(cèng) 呆滞(zhì) 愣怔(lèng zheng) 涮(shuàn)净 晕眩(yūn xuàn)
2、学生设疑: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文中写了哪几个人物?主要写谁?
(3)、“甜甜的泥土”有什么含义?
(4)、文中令你感动的语句有哪些?
说出让你感动的原因?
(1)、本文围绕什么线索如何展开故事情节
(2)、文章中哪个人物留给你的印象最深?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来他(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3)、文章为什么以“甜甜的泥土”为题?
四、解疑合探
1、小组讨论自探过程中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
2、师出示展示评价分工表 题号 展示分工 展示方式 评价分工 1 第 组 板书 第 组 2 第 组 板书 第 组 3 第 组 板书 第 组 4 全体 口头 随机 。
3、生按分工表展示评价。
4、师适时点拨
(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文章内容
指导学生找出文章的线索,依据线索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文章的内容。 明确:一位离异母亲给在新家庭中受到虐待的孩子送奶糖吃的故事。
(2)、抓住人物形象,理解母子情深
文中有很多塑造的很成功的人物形象,可以是王小亮,这是一个不幸的孩子,饱受父母离异所带来的痛苦,又要忍受继母的虐待,但他是坚强,机智,阳光,懂事。可以是小亮的生母,这是个慈爱又无奈的母亲。
①指导学生从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等角度入手理解人物形象。
②指导学生根据角色不同,从朗读的语气、语速、语调、音色等方面读出情节和意味。
③文中有的人在不断地变化着,不同的`人对同一人或物的态度也不同,相信细心的你一定也发现了,把你的发现说给同学听听。
看门的老大爷对小亮生母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变化;“过去的妈妈”和“现在的妈妈”对小亮的态度不同等等。对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塑造人物形象。
(3)、甜甜泥土,用心品读
小亮虽有母爱却得来不易,可作者在结尾处把象征母爱的奶糖融化在泥土之中。原因何在?
明确:甜甜的泥土的蕴涵着深意:母亲的胸怀像大地那样宽广,人间的至爱亲情犹如宽广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这也体现了小说立意新奇,结尾惊奇的写作手法。
(4)、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的方法,让学生自由说话,学会自主阅读,培养学生语感。
师:我们的朗读应建立在对课文内容的准确理解的基础之上,才能读出感情来。同时,通过朗读,我们又能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就叫做“悟中读,读中悟”。
五、质疑再探
课文学到这里,课前提出的问题,你都解决了吗?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看哪些同学敢于质疑,能提出有思考价值和挑战性的问题。
预设:妈妈很想见儿子,却不把奶糖亲自送给儿子,这是为什么呢?
六、运用拓展
1、学生自编习题,师择优展示全班练习。
2、师补充习题:小练笔
妈妈把生日礼物送给了小亮,可惜啊,虽近在咫尺,母子却相见无期,小亮是多么渴望见到朝思暮想的妈妈啊,假如你是小亮,当你跪在甜甜的泥土边上时,你最想对妈妈(亲妈妈或者现在的妈妈任选其一)说什么呢?文章不在于长而在于情,要吐真言诉真情。
七、课堂小结
1、学科班长总结
2、教师寄语
母亲,是升起的金色阳光,是撒遍大地的雨露,是培育万物的土壤;母爱,是使人复苏的动力,是照亮前方的明灯,是点燃生命的巨大火焰。 让我们高声对母亲说:妈妈,我爱您!
最后,老师衷心祝愿每一位同学都能拥有一个温暖而幸福的家,愿天下所有像王小亮一样的孩子永远幸福快乐! 板书设计:
甜甜的泥土 黄飞
吃奶糖
送奶糖 爱 埋奶糖 挖奶糖
爱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
八、课堂小结:
1、学生配乐吟颂母爱。
母爱是一艘大船 载着我们驶向大海 去追寻生命的奥秘 去探索世界的神奇
母爱是一座高山 蕴藏着万物 哺育我们成长 强壮我们的身心 母爱是一曲赞歌 带着我们云游四方 用那优美的曲调 吟颂着不朽的传奇
母爱是一缕春风 吹生世间万物 盈盈步履 带来勃勃生机 母爱是丝丝春雨 滋润着大地沧海 啊!母亲 我爱你 你是我心中永远的挚爱
2、教师寄语:
是啊,母爱是船,是山,是歌,是春风,是细雨,是前方永不熄灭的明灯,是身后每时每刻的牵挂,让我们在母爱的呵护下感恩前行吧!
板书设计:
甜甜的泥土 黄飞
奶糖
送 融
爱
尝 挖
埋
泥土画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感知蚯蚓的外形特征,学习简单的记录。
2、初步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及用途。
3、培养幼儿细致观察的习惯,体验发现的乐趣,产生探究的欲望,萌发爱护蚯蚓的情感。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多媒体(有关于蚯蚓的生活习性的介绍)
2、两、三条蚯蚓放置在大盘中,放大镜、镊子、小刀、筷子若干。
3、有关蚯蚓的图片若干布置在墙面上。
4、记录用的纸和笔。事先学习观察记录表格。
【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发幼儿观察蚯蚓的兴趣。
1、师:今天老师带来的一个弯弯曲曲的动物朋友,你们猜一猜是谁?引起兴趣。教师在白板上倒序地画出蚯蚓、再画泥土、最后画泥土上种植的树。
2、引导幼儿细致观察、想象、并互相质疑。(它像蛇,但没有眼睛;它像毛毛虫,但没有脚。)
二、通过观察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
师:那我们来看一看蚯蚓到底长得什么样子。请小朋友观察桌上的蚯蚓你能来说说它长的是什么样子?请大家把观察蚯蚓的样子请小组长在记录纸上记录好吗?
1、每组记录(教师注意巡回观察,并注意引导、帮助引导一些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的,鼓励幼儿互相交流。)
2、代表性的孩子讲解自己的记录。(教师引导幼儿认真倾听,并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问题、质疑别人的观点。)
3、将幼儿记录的表格以视频形式展示给幼儿。
4、小结:蚯蚓的身体是细长的、一节一节的、弯弯曲曲的,头部有点尖,便于钻土,最在最前面,没有眼睛、鼻子、耳朵、脚。他靠皮肤来感觉,靠“蠕动”来“行走”。
三、初步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以及用途。
师:那蚯蚓生活在哪里呢?(泥土里)它吃什么呢?看让我们来看一看蚯蚓是怎样在泥土里生活的。看ppt(图一),让幼儿讲述。你们知道蚯蚓有一个什么特殊的本领?(松土)蚯蚓有用吗?观察ppt(图二)
(引发幼儿原有的知识经验,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你喜欢蚯蚓吗?为什么?小结蚯蚓的用处。
四、拓展知识经验。
1、什么时候会出现许多蚯蚓呢?(下雨过后)。为什么下雨天会有这么多蚯蚓。观察ppt(图三)拓展幼儿的知识经验。
2、激发幼儿扮演小蚯蚓的兴趣,模仿蚯蚓爬以及松土的'游戏!
【活动延伸】
带着工具到户外去挖蚯蚓。
最后让幼儿看着大哥哥姐姐手拿小工具外出挖蚯蚓的情景图,再次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欲望。
【活动反思】
?纲要》中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今天的科学活动中我的教学挂图一出示出来,孩子们就开始大声嚷嚷起来:“蛇!快来看呀!好大的蛇啊!”“不对,是蚯蚓呢!”“是蚯蚓,蚯蚓比蛇小好多的。”…… 由此可见,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还是挺多的。这个活动不仅使孩子们观察到了蚯蚓的外形特征,了解了蚯蚓的生活习性,使他们掌握了蚯蚓的作用,还知道了蚯蚓的一个神奇的本领。
相信孩子们对蚯蚓还只是表面上的了解了一些相关知识,所以今天我给孩子们布置了一项任务,就是周末和爸爸妈妈一起到户外去找一找蚯蚓,在做进一步的观察,并要求他们亲自操作通过自己的观察去了解蚯蚓的再生本领,希望能得到家长们的配合。
泥土画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熟悉文本,能复述故事情节。
2、学习本文妙用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亲情是永远不老的话题,一个失去母爱滋润的孩子会有怎样令人心酸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甜甜的泥土》,去倾听王小亮的心声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侧耳聆听,细细感悟。
思考片刻后,根据要求交流感悟。
例:我从甜甜的泥土中品尝到了苦涩的滋味,你看那王小亮过早地失去了母亲的疼爱,年仅八岁就要承担繁重的家务,这滋味真是太苦涩了。)
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学会复述。
(一)自由读文,思考,交流。
(本文是以一包奶糖为线索结构全篇。送糖——吃糖——埋糖——化糖)
(二)小组合作,先相互复述,评判,后全班交流。
三、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1)文中“她”到底是谁?通过哪些语句可判断出来?我们可以从哪些语句看出她对王小亮的“至爱亲情”?
(2)王小亮得到奶糖后,“惊喜极了”。他知道这包奶糖是谁送给他吃的吗?说说你的理由。王小亮特别珍惜这包糖,却不留着自己慢慢吃,还分给同学和老师,为什么?
(4)本文描述的是一个苦涩的故事,却用“甜甜的泥土”为题,你如何理解?
四、学习本文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
例如学校传达室老头对王小亮“过去的妈妈”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体现了他的通情达理,对王小亮的怜爱。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再找出几处对比,并说说这些对比的作用。
五、学完了课文,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如果有,请提出来。
六、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甜甜的泥土》这篇小说,小说描写了王小亮过去的妈妈送来了他最爱吃的奶糖,以及王小亮把糖分给老师、同学一起分享,但是由于害怕现在妈妈不得不将糖埋藏在回家的路上,以至融化到泥土中。正当他为糖化感到伤心时,他想到了母亲、老师、同学以及好心人对自己的关心和帮助,甜到了心里。
甜甜的泥土(展示课)
教学目标:
1、品读语言,感悟母爱,启发学生融进爱的世界。
2、通过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达到真正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
1、重点:感受母爱亲情,启发学生融进爱的世界。
2、难点:通过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达到真正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聆听母爱。
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唐山发生了7.8级的大地震,整座城市夷为平地,24万人丧生,成为有史以来地震给人类造成的最大的灾害。在那次的大地震中,很多人都埋在了废墟里,其中有一对母子也被埋在了废墟里,母爱的半个身子被混泥土板卡住动弹不得,十多天了,没有吃,没有喝,可营救人员发现他们时,母亲刚刚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可那个只有八个月大的孩子却还活着,口里还含着母亲的食指。救护人员抱起孩子,发现母亲的食指只有半截。原来啊,他的妈妈在危急之时一直用乳汁延缓着孩子的生命,乳汁吸干了,她拼力咬断了自己的手指用鲜血让孩子存活下来。
听了这个故事,老师想起了一首歌。你们知道是哪一首歌吗?(《世上只有妈妈好》)看来我们的感受是一样的。好,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师生同唱)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母爱,对许多人来说唾手可得,对有的人来说却是那么的遥而无望。今天我们就走进《甜甜的泥土》,看看它表现的是怎样的一种母爱。
二、读课文,感知母爱。
(一)没妈的孩子像根草
过渡:刚刚歌词中说“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失去妈妈的日子,小亮就像根“草”一样。
快速阅读课文,课文中哪些语句能很好的阐述小亮像根草一样的生活呢?
(二)有妈的孩子像块宝
过渡:“有妈的孩子像块宝”,虽然现在的小亮确实像草一般,但是爱他的妈妈却一直深爱着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轻声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离异母亲爱孩子的语句,品味这份爱。
按句式表述:“读,我体会到。”
示范:读“一群唱着歌儿的孩子,跨出了校门……人影稀疏了,零落了,没有了。”我体会到母亲要见到自己儿子的急切心情以及没有见到儿子的失望和难过。
三、议人物,品味母爱
过渡:在上面环节我们随着“像根草又像块宝”的小亮一起感受了母爱,虽然爱她的母亲离开了他,小亮非常的不幸,但是小亮也是幸福的,因为在妈妈的心中始终装着小亮,妈妈一直都是深爱着他的。可以说小亮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
请同学们走进课文,仿照示例,一起来议议文中的一些人物和事物。
关键词:“小亮”“妈妈”“传达室老头”“泥土”“奶糖”
示例:小亮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因为虽然离异的妈妈不在小亮的身边,可她却爱着他。
(师:请同学们交流你们的阅读感受,老师愿意和大家一起来品味这多味的人生。
生交流:
妈妈是负责任的,又是不负责任的,因为她给小亮吃糖,却不能天天照顾小亮的生活。
传达室老头是铁面无私的,又是善解人意的,他刚开始拒绝她是坚守自己的岗位,他帮助她传奶糖是同情、理解他们的遭遇。
泥土是涩的,又是甜的,因为它融入了奶糖的味道。
老师的内心是甜的,又是酸涩的(苦的),她分享了小亮的快乐,她对小亮的身世是充满同情的。
仅作参考,课堂是充满变数的。
四、品奶糖,体会母爱
过渡:不管现实是多么的残酷,但是我们可以感受到围绕在小亮周围的更多的是幸福、是甜蜜。其实人生是多味的,酸甜苦辣都有,但作者在题目和结尾处为何只偏偏突出了“甜”这一种味道?奶糖是甜的,作者应该说甜甜的奶糖,为何说甜甜的泥土呢?
(甜甜的泥土的蕴涵:母亲的胸怀应该像大地那样宽广,那样慈爱,那样公正,她会给每一个孩子以温暖和热爱,使他们幸福成长。人间的至亲至爱犹如宽广的大地,无所不在,无所不有。
a、我们常常把大地比做母亲,因为它宽广、深厚,作者让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就是要告诉大家,人间的致爱亲情犹如宽广的大地,无处不在,无所不有。
b、从外因来看,小亮的遭遇虽然是不幸的,但是来自于老师、同学的关心以及妈妈的爱滋润了小亮的心田,驱散了这些不幸,使他心中充满了阳光。
从内因来看,小亮的心理之所以充满了阳光,是因为在他的身上有着乐观的精神,和一颗感受爱的心。)
五、就实际,抒写母爱
过渡: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拥有母爱更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小亮渴望得到母亲的疼爱,连做梦都想,但现实中的我们,在母爱的呵护下,却麻木的感受不到母爱,觉得自己的母亲唠叨、烦,甚至开始讨厌自己的母亲,一次又一次地伤害自己的母亲。同学们在这首《烛光中的妈妈》中好好反思你的自己吧!此时此刻你又哪些话要对你的妈妈说呢?
六、教师寄语
母爱是伟大的,让我们珍惜我们拥有的母爱,让我们也力所能及地回报给母亲我们的爱,最后让我们更加珍惜母爱,祝愿天下的母亲——平安!幸福!祝愿天下的孩子——幸福、安康
泥土画教案篇6
一、活动目标:
1、在玩玩乐乐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沙子和泥土的特性,小班教案——沙子和泥土。
2、在活动中乐意表达自己的发现。
二、活动准备:
1、选择一块有沙子和泥土的场地
2、人手玩沙工具一件
3、透明杯子人手一个(装水),细棍一根
三、活动过程:
1、带领幼儿到室外有沙和泥土的地方,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今天,我们要和沙子、泥土做好玩的游戏,好吗?”
2、操作活动
一:筛一筛
(1)出示玩沙工具,问:这是什么? 介绍玩沙和泥土的工具,交代操作目的、要求。
(2)幼儿自由谈论玩沙和泥土的'发现。
3、操作活动
二:踩一踩
(1)请幼儿脱下袜子去踩一踩沙子和泥土。
(2)提问:你刚才在玩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沙子踩下去有什么变化?泥土有什么变化?怎样让泥土踩下去也会留脚印呢?
4、操作活动
三:搅一搅
(1)猜一猜,沙子放到水里会怎么样?泥土放到水里会怎么样?
(2)请幼儿选一个杯子任选泥土或沙子放进去,用细棍搅一搅,说说有什么变化?
5、鼓励幼儿的发现,表扬敢于发言的小朋友。
泥土画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了解泥土的种类及作用;知道人和动物都需要泥土;对幼儿进行初步的生态和环境教育。
2、感知泥土的特性以及含水量与泥土湿度之间的关系。
3、体验自由创造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事先寻找一处安全的、有水源的泥地(最好靠近稻田)。
2、帮助幼儿获得玩沙的经验。
3、易拉罐、玻璃瓶、塑料瓶、小水桶、废报纸等。
【活动过程】
一、看泥。
1、带领幼儿来到泥地,引导幼儿用脚踩踩,用树枝戳戳泥地,说说自己的感觉。
2、请幼儿分别从各处抓几把干泥土放在废报纸上,看看泥土里藏着些什么(小石子、树叶、草根等)并要求幼儿把它们与泥土分离开来。
3、清除杂质后的泥土看上去怎么样。用手搓捏有什么感觉。
4、请幼儿用石块敲击泥土,看看它们会怎么样。告诉幼儿土壤就是由这些较小的泥土颗粒组成的。
5、引导幼儿通过回忆说说泥与沙的不同。
二、和泥。
1、有什么办法可以使这些比较干的泥土变湿呢。(加水)
2、请幼儿用各种办法取水来湿润泥土,感知干泥土与湿泥土的不同以及加水量的多少与泥土湿度之间的关系。
3、鼓励幼儿边和泥,边互相交流和泥感受,如:泥土太湿,就会因太软而不易成形;泥土太干,就会因太硬而不易揉捏。
4、引导幼儿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使干泥变湿,湿泥变干。
5、帮助幼儿和出软硬适度、有一定弹性的泥团。
三、玩泥。
1、与幼儿一起自由玩泥巴,鼓励他们边玩,边自由交流,引导他们互相学习。
2、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玩泥方法,以拓展其他幼儿的思路。
(1)将泥搓成圆球放在地上滚动,使其粘上树叶、小石子等,形成一个“超级球”。
(2)用树枝把若干个泥球串在一起做成“羊肉串”、“豆腐干串”等,做“烧烤店”的游戏。
(3)将泥直接糊到玻璃瓶或塑料瓶外面,做成质朴的“泥瓶子”,并在瓶外用树枝刻画或用树叶粘成自己喜欢的图案。
(4)将泥土做成大饼,并用树枝在上面刻印图案,或将树叶撕碎撒在上面当作葱花、芝麻等。
(5)捏可爱的泥娃娃,并借助树枝、石子等装饰细节部分。
3、鼓励幼儿自由走动,互相观摩学习。
4、带领幼儿一起做“响炮”。
(1)大家玩得这么高兴,我们一起用泥来做个“响炮”吧!
(2)教师示范“响炮”的做法:将一团拳头大小的泥搓圆,用拇指在泥团中间挖个坑,然后用拇指转动泥团,用食指配合使其外部成碗状,最后,把“碗”底捏薄,使其薄于其他部位。
(3)教师示范“放炮”:先托起“响炮”,然后使劲将它倒扣在地上(最好在石板上)。在空气的推动下,“炮”会破裂发出响声。
(4)请幼儿学着制作,享受自由游戏的快乐,提醒幼儿注意安全。教师同时在旁用泥做一个“大碗”以备后用。
四、用泥做“小湖”。
1、教师在刚才做的“大碗”里倒入水,启发幼儿看看这个“大碗”像什么。(池塘、小湖、游泳池等。)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这个“大碗”是否渗水,说说为什么。
3、请幼儿设想:如果这个“大碗”放在野外,会有什么结果?(如雨水一淋会酥,太阳一晒会裂,风儿一吹会干等。)
4、请幼儿在“小湖”中放入树叶当小船、小鱼等,与幼儿约定第二天再来看结果。
5、启发幼儿把玩泥场地收拾干净,以免污染环境。临走时请每个幼儿带一件得意之作回园,并启发幼儿用塑料袋装些肥沃的泥土回园养花。
【活动延伸】
1、请幼儿将自己的作品晾干后着色,体验制作的乐趣。
2、如有机会,带领幼儿到附近的砖瓦厂或陶瓷厂观看工人制砖、制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