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一定都有遇到写事迹材料的习惯吧,在平常生活里,我们都不可避免遇到过事迹材料,以下是路路文书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2023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5篇,供大家参考。
2023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篇1
大家好!作为教师队伍里的一个新人,站在这里,我感到难以抑制的激动和兴奋。短短二年的教师经历,让我重新思索认识了教师的真正意义。
它没有舞台上的鲜花和掌声,只有讲台上的兢兢业业。
它没有聚光灯下的华丽身影,只有粉笔屑中的毅然坚守。
它没有名利场中的辉煌灿烂,只有清风明月中的朴实无华。
在我心中,教师极像是最虔诚,最坦荡的朝圣者。他们风餐露宿,长途跋涉,走一步跪拜一次,真正的五体投地,顶礼膜拜。他们用灵魂和毅力做支撑,向着心中的圣地前行。我们的教师同行,也用全身心的投入,青春年华播撒知识与希望
记忆中的朝圣之路应该始于懵懂的童年,顽皮的我溜进校园,偷看哥哥上课。当时偶然见到的情景却像一副色彩明亮的油画恒久的定格在我的脑海。
——一位年轻的女教师立在讲台上娓娓而谈,她的表情亲切生动,额上有着圣洁的光辉。学生们仰面倾听,若有所思,若有所悟。
当时那种和谐美妙的氛围,那种授予的愉悦,猛烈撞击着我稚嫩的胸膛。或许就在那一瞬间,有一种情愫在我心里萌动。但是出于对知识的敬畏,对未知的迷惑,教师这一职业在我幼小的心中始终是神圣遥不可及的。
岁月流转,从小学到大学,我遇到许许多多优秀的老师。真实的生活让我认识到教师的平凡与伟大。他们也为家庭琐事而烦恼,他们也为工作而奔波。但是岁月的磨蚀,并未减少工作的热情,而是磨掉了年少的尖锐,他们变得成熟稳重,处事游刃有余。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让我知道坚持的勇气,付出的无私。教师前辈们,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精神照耀着我。他们坚守岗位数十年如一日,默默付出不求回报。是信仰,是爱心,是高尚的师德支撑起灵魂的高度。
一如朝圣者向着圣地前行,步步艰辛,却步步喜悦,因为离目的地又近了一点。教育者日日苦心孤诣,日日有幸福可期,因为学生的每一处细小的变化都是成功。平淡中的坚持创造永恒,宁静中的守望孕育辉煌。
我们的奉献虽然不见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但却是用平凡与崇高的师德之光,照亮了一片清纯的天地。那深夜窗下不眠的灯光,作业本上殷红的心血,课堂内外淳淳的教诲,一点一滴,潜移默化,日积月累,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教师的道德品格便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正如古诗所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虽然平凡,教师的脊梁却支撑着祖国的未来
虽然清贫,教师的双手却托举着明天的太阳
老师们,青春是迷人的,迷人的风采却需要点点滴滴的付出;青春是有限的,有限的青春正期盼着我们无私的奉献。岁月赐予我们的年轻臂膀和满腔热情,伸出我们的双手,擎起希望的火炬,让我们的青春在教育这片热土上闪光!
最后请允许我以冰心的这首小诗,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注解:
“成功之花,人们只惊羡它现实的明艳。然而,谁又知道,当初它的芽,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2023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篇2
这里有旱,这里流汗。
怀抱“荒漠变绿洲”的心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康绍忠一干就是30多年。
甘肃石羊河流域印满了康绍忠的脚印。他在这里建立实验站,与团队一起研究主要农作物和防风固沙植物耗水规律,在全流域推广节水高效灌溉技术。
汗水化作“奇迹”——石羊河流域下游地下水位明显回升,民勤县青土湖再现“碧波荡漾、野鸭成群、水草丰美”的景象。
康绍忠心里装着群众,想着将来,创建15所农民田间节水学校,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入村入户宣传节水节肥技术,举办培训班,开展农技科普服务……在大西北浇灌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的希望。
汪洋大海,是他的战场。
上世纪50年代,杨士莪从苏联学成回国,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创建了中国首个理工结合、覆盖全面的水声专业,参与培养了中国首批水声专业骨干和青年教师队伍,开创了中国水声教育的新格局。
“能在国家需要的时候站出来,就是最大的爱国。”作为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杨士莪深知水声学是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战场,他们师生是驰骋于此的“国家队”。作为中国水声定位方法最早的提出者和技术决策者,他带领团队开展水声定位系统研制,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定位系统研制等重大项目奠定了坚实基础。
“希望我们的后浪,为中国海洋事业、水声事业作出更大贡献。”杨士莪许下90岁生日愿望。
忠于国家,服务人民,是他们不改的初心。
深山里,高原上,四川护理职业学院教授张先庚带来健康的宝藏。她首创民族地区基层卫生人才“1134”模式改革,组建了以学院毕业生为主的川护壤巴拉健康服务志愿队,聚焦农牧民健康问题,走村入户对农牧民开展健康宣教、地方病和慢性病防治等健康服务。
如今,这种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全国推广,全面助推乡村健康振兴战略。
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是老百姓最质朴的愿望。
38年里,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一中学校长杨明生数次拒绝发达地区的高薪聘请,长期坚守原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革命老区。“我必须坚守在家乡,这关乎我是背着钱袋子还是情感包袱过完后半生的问题。”
他是立德树人的践行者,将德育放在统领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最重要位置;他是教育科研的引领者,发表的600余篇论文记录着他对教育的思考;他是教育改革的实干家,把学校打造成为“花园、果园、植物园、生态园,学生学习的乐园和师生生活与发展的精神家园”。
在杨明生的带领下,曾经生源外流严重的霍邱一中成为当地的金招牌。学生回流了,家长回乡了,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生命力。
他们的足迹,是教育强国最生动的注脚。
他们的心血,是民族复兴最赤诚的底气。
师者擎灯,我们看见伟大祖国光明的未来。
2023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篇3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强调教师的敬业奉献,就是要教师做到淡泊名利,敬业爱生,在为人处事上少一点名利之心,在教书育人方面多一点博爱之心;创新施教,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同时不断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教师敬业奉献,就是要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那究竟要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奉献,教书育人呢?
一、心目中有追求。
一个有理想的人,他会为实现这一理想而不懈地去追求,并会付出终身的努力。如果你把教师这个职业当作事业来经营,你就会和事业同欢乐,共成长,你就会爱思考,勤琢磨,给自己设定目标,在工作过程中朝着目标一步步迈进,随之再设定下一个目标,随着目标的实现,自己也就在不断的成长和进步,名师的称号,学生喜爱的老师等荣誉也会接踵而来,这就是教师这一伟大的职业给我们带来的幸福和快乐。
二、工作中有目标。
目标是什么?是人生道路的指明灯,是人成长的方向。有了指明灯,有了方向,我们才会有动力,才会去寻找实现目标的方法,去努力不懈地追求。没有谁一当教师,就会当教师,就成了一个优秀教师的。但有经过几年或十几年的努力后,成为一个好教师,名师,一个受人爱戴的老师的。这都来源于他们的执着、敬业、奉献;来源于他们在工作中目标明,方向清,在不断朝着目标努力、奋进着。
三、行动中有体现。
除了心目中有追求,工作中有目标外,“敬业奉献,教书育人”还要体现在工作中,我认为以下三点是必须的:
1、时间的付出是根本。
要做好工作,要提高技艺,是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学习需要时间,思考需要时间、备课批改作业需要时间、辅导学生解答问题需要时间。因此,在时间上来说,没有内外区别,有追求,有目标的人,他会随时利用时间,随时把握机遇,随时都会在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嘛,教师也一样。
2、责任的增强是重点。
我们的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因为我们面对的是祖国的未来的栋梁,我们面对的是人一生成长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增强我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必须立足本职做好我们承担的教育责任,并时刻把责任装在心里,重要的还要落实在行动中,落实到每一天每一节的教学任务中。
3、成效的明显是必然。
只要我们在实践中,为达成我们的教育、教学目标,为实现学生的培养目标,加以努力,加以奋斗,就会有成效。当然,我们还会在行动的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但我们不能被困难吓倒,要铭记“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这就是我们教师行动的准则。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身为教师,我们一定要立足本职,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要认真思考教师职业对我们的要求,做一个心中有追求,干中有目标,行动中有体现的人,不断地增强我们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做一个合格并且优秀的好教师。
2023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篇4
仲夏时节,阳光火辣辣地倾泻在中国西北的关中平原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张正茂正带领团队在一片仅数亩大小的试验田里进行麦收。
“这些小麦的后代可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种植,满足他们国家小麦高产、优质的需求。”张正茂戴着遮阳帽,穿着运动鞋,小心地在拥有3万多种育种试验材料的试验田中穿行。
“去年在中哈农业科技示范园中的春小麦种子,有4个品种表现突出,比如‘西农10号’较当地品种增产28.6%,‘西农12号’增产超过20%。”张正茂说,“我现在正在育种的高代小麦,具有抗旱、抗寒等性状,随后将在哈萨克斯坦开展种植试验。”
说起“走出去”,杨凌将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丝路沿线国家,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2016年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所在的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已成为中国面向“一带一路”开展农业科技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
内引外联的杨凌,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持续为“一带一路”发展注入活力。与此同时,杨凌紧抓“上合”机遇,着力建设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
3年来,在国家有关部委和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杨凌示范区聚焦“交流、培训、示范”核心功能,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着力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开放型农业合作新格局,一批重点项目已经建成运行,先后举办了上合组织现代农业发展圆桌会议、金砖国家农业部长会议、粮食安全研讨会、青年科技创新论坛、“减贫合作与乡村发展”论坛等重大国际交流活动30多场次。先后承办了商务部、科技部援助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培训项目120余期,为110个国家培训了3200多名政府官员、农业科研人才。开展农业援外培训和远程技术讲座21期、参训学员达2.4万人次。上合组织农业基地正在绘就出一幅“立足中国、辐射上合、联动周边、面向全球”的农业国际合作新蓝图。
随着自贸片区、综保区、上合组织农业基地等相继落地,杨凌正在从更高层面探索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的开放格局。至今,杨凌已经与73个国家和地区发生贸易往来,入区外资企业85家,其中合资企业17家,独资企业25家,分支机构22家,外资企业再投资企业21家,进出口总额达到9.49亿元。
2023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篇5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队伍的素质高低,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也正因如此,张春贤书记在自治区党委教育教师工作会议上强调,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与核心要素,没有好的老师,就没有好的教育,新疆各族教师都要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争做具有新疆特色的好老师。并对全疆各族教师提出,要做有历史责任感的好老师、做为人师表的好老师、做立德树人的好老师、做专业过硬的好老师。这“四好”,是对全疆各族教师提出的殷殷期望,更是做具有新疆特色好老师的基本准则。
在新疆,好老师首先要有很强的历史责任感。新疆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争做具有新疆特色的好老师,就要有与新疆地位相适应的格局和境界,并始终胸怀这样的大局,做一个有理想、有格局、有情怀的人,自觉为党和国家分忧,为新疆教育事业尽心尽力。与此同时,当前境内外“三股势力”与我们争夺教育阵地、争夺下一代的斗争异常激烈,突出表现就是宗教极端思想和“双泛”思想的侵蚀渗透。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每一位教师都要有与当前形势相适应的责任和担当,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特殊作用,牢记自己的身份和神圣责任,全身心地投入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义无反顾地在历史的接力赛中跑好自己的“那一棒”。
做具有新疆特色的好老师,更要在为人师表、立德树人上下功夫。对于新疆各族学生来说,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就是他们的引路人,既要传授知识,更要教育他们做人,为他们指引人生方向。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唯有教师人格的高尚,才可能有学生心灵的纯洁。广大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做政治坚强的表率,做践行“五个认同”的模范,做师德高尚的楷模,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教育他们牢固确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决抵制“双泛”思想,大力促进民族团结。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坚持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现代、文明的新疆人。
我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拥有一桶水。做具有新疆特色的好老师必须专业过硬。庄子言:“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的基本素质。近年来,新疆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教育基础依然薄弱,教育教学质量亟待提高。我们要看到这些差距,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如果教师知识不扎实、教学不过硬,教学中必然会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游刃有余。因此,好老师不能满足于装满自己的“一桶水”,而要使自己时时有“活水”,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积极回应新的挑战,才能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在实现自身长远发展的同时,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
成才先学做人,教师就是培育人的工程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需要有德有才的广大教师用仁爱之心播撒种子,用勤劳的汗水灌溉和培育好苗子,只有培养出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学生,我们在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道路上才会有坚定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