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优质6篇

时间:2023-09-19 作者:tddiction

我们在撰写事迹材料的时候需要强调用词恰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人物的事迹,以下是路路文书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以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优质6篇,供大家参考。

以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优质6篇

以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篇1

每次寒假结束都会在学校里观看《感动中国》,一个个鲜明的人物,一个个的感动的品质,让我感动。也让我们热泪盈眶!

十位品质鲜明的人物,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为祖国,为人民,扶助贫困人。每一次的影片中的重点,遇到危险也让我们为他们捏了一把汗!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七位是王继才,他来到了荒凉的孤岛,没有电没有水,他还孤岛上插了一片国旗,国歌再次响起,他和的妻子严肃的神情刚劲有力的身躯,他们看着祖国的国旗冉冉升起,他说:“这是我们祖国的一部分,就要有人来守护!”在这个荒岛,就像贫困上区,甚至比贫困山区更要贫困,只有他们可以慢慢的改造让这里变得好起来。那时候连一棵树都种植不了,经过他们的坚持不懈,3年后终于种植了一个棵树,一个个绽放了鲜艳的花朵,整个岛都是一片绿色。而因为天气情况王继才和妻子满身都是疹子,妻子让他回城看病,而换来了一句:“没事”,2018年7月27日,王继才突然因病去世,享年58岁。他的妻子决定留下来,来完成丈夫的心愿!一共守护了32年,从这段视频中他最遗憾的就是错过了大女儿的婚礼和母亲的大寿,还有父亲的逝世!

我看到了影片,王继才突然因病去世的时候,我的眼睛顿时湿润了,是啊!也是有这样无畏的人在这里坚守,他明明可以在大城市中吃山珍海味,也不会错过大女儿的婚礼,母亲的大寿和父亲的逝世!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保卫家园!

看完以后我就想起了,我们六年级上册学的《彩色的翅膀》也写了战士们保护海岛,热爱海岛等精神,我想就是这种精神,才使我们的祖国发扬光大,越来越繁华,越来越强大,才能使一次次的实验成功!

是啊!就是这样的坚持不懈,才能收获最后的成功。田老师也说过: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懒惰的人能成功,能拥有现在的美好!

以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篇2

“这股力量感人至深,催人奋进!”

“看了发布会后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对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增添了信心和力量……”

“云岭楷模”张桂梅专场发布会反响热烈,很多人泪洒现场。

6月29日下午,云南省委宣传部在昆明举行“云岭楷模”专场发布会,授予张桂梅“云岭楷模”称号,号召全省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向她学习,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当天的发布会上,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的教师代表、华坪县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现场讲述了“张校长”“桂梅妈妈”的感人事迹,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聆听者,不时让观众动容落泪。坚守贫困地区40多年的张桂梅,也在现场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希望所有山里的女孩都能够上高中,上大学!” 张桂梅老师敬业奉献、无私无我的精神,更是让广大干部群众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大家纷纷表示,要以榜样为标杆,苦干实干拼命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今天参加了发布会,我再一次被张桂梅老师的事迹深深感动。”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教育党工委书记胥国华有感而发,他说,“红梅傲雪、大爱无疆”的张桂梅精神是华坪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今后的工作中,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教育系统要以发布会为契机,认真学习张桂梅老师的精神,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着力点,切实加大教育投入,协调推进教育发展,积极推动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

“张老师所做的事确实很感人,每听一次,都会让我情不自禁地落泪。”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妇联党组书记、主席刘安萍说,有一个故事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是张老师的一个女学生,在高二的时候,父亲临时突发生病就去世了,在这个时候,本来就是相依为命的父女俩,突然父亲离世,这个孩子觉得天都要塌了。当时,张老师跟她说,“孩子,我给你当妈妈,不要怕。” 张桂梅先进事迹感人至深,让人钦佩,使我们经受了一次次精神的洗礼、心灵的震撼。在下一步工作中,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妇联将继续宣传好张桂梅老师的先进典型和感人故事,让张桂梅精神感动和鼓舞更多的人。

以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篇3

35岁时,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36岁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43岁时,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59岁时,他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享年71岁;而在84岁时,他被授予世界华人节终身成就奖。

他一生获奖无数,是对全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物理学家之一。或许仅仅从学术成就上,霍金是无法与之相比的。它不仅跟随时代的洪流,事业也一帆风顺,似乎生活中各种好运都会一直伴随着他,让人感到心酸。如果上帝注定要眷顾一个人,那一定是他。

但是从20xx年他82岁的时候开始,他应该住在28岁的翁帆。这位拥有享誉世界的科学成就的老人无法安宁,她的后半生一直处于风口浪尖。是的,他是杨振宁。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一个学术家庭。他的父亲杨武之是当时著名的数学家和教育家。曾在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等顶尖大学任教,培养了一批优秀学者。南开大学校长和著名数学家华都是他的学生。杨振宁出生后不久,他的父亲去芝加哥大学学习,后来成为芝加哥大学历史上第一位中国博士。

基于父亲的影响,杨振宁似乎注定要走上科学的道路。当时据说母亲已经把杨振宁和他弟弟妹妹的照片发给了在美国的父亲。看到杨振宁的照片后,五只羊写道:“这孩子好像有点,就像杨福说的。”杨振宁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示了他非凡的才能。年仅16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南林业大学物理系。1945年,23岁的杨振宁获得了庚子赔款奖学金,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三年后,他成功获得博士学位,这也为他后来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美国的第12年,杨振宁教授终于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一个高峰。1957年,他和李政道先生因弱相互作用下的宇宙非守恒理论一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消息震惊了全国。这个奖项不仅是杨振宁和李政道先生的荣誉,也是整个中国世界至高无上的荣誉之王。世界各地的中国人纷纷举行庆祝活动。杨振宁教授去巴西讲学时,大批中国人眼含热泪守护着机场。他们的奖项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不亚于任何一个种族和国家!我们也可以站在世界科学的顶峰,在人类文明的道路上用现代科学装点我们的旅程。

作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这一荣誉的中国人,杨振宁和李政道创造的价值至今无人能及。正如后来也获得诺贝尔奖的丁肇中教授所说,是杨振宁为中国人民在世界科学上取得了不朽的成就。但是在谈到获奖的感受时,杨振宁教授总是谦虚地说,我对获奖最大的贡献就是帮助中国人改变了自卑的心理。的确,对于当时的世界来说,中国人民始终处于被误解和被歧视的状态,杨振宁先生在物理方面的成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这无疑给了当时的中国人民一剂强心针。

但对杨振宁来说,这只是他传奇的一部分。此外,他的其他成就更加惊人。比如相变理论的研究比其他同事早了十几年,后来引起了爱因斯坦的注意。他的“杨-巴克斯特”方程、超导体通量量子化的理论解释、“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等诸多理论在后来的物理研究中被广泛应用,成为现代物理科学的基础理论。它还在粒子物理、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领域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他甚至提出了许多其他的理论和模型。虽然他当时提出的许多内容无法通过实验来验证,但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和物理研究的不断发展,他的理论越来越被证实。

他的成就足以打动世界科学史上任何一位伟大的科学大师。人们把他和爱因斯坦相比较,说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在他之后,许多人因为发现了他预言的粒子而获得了诺贝尔奖。毫不夸张地说,他为现代科学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晚年,杨振宁回到小时候生活的清华校园,创办了清华大学高级研究中心,致力于为中国科学界培养新一代人才。正如他最喜欢的英国诗人艾略特所说,我的起点就是我的终点,而我的终点就是我的起点。万水千山遍游天下,荣辱与共。在他心里,恐怕永远忘不了已经深入骨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也忘不了祖国带给他的东西。

20xx年,获得图灵奖的杨振宁教授、姚期智教授相继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正式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无论他们选择了什么,无论是形势好还是时代所迫,杨振宁先生最终真正回到了他一生都不能放弃的故国,投身科研十年,发表了几十篇科研论文,成绩斐然。杨振宁先生被认为是世界物理学界的领军人物,许多国家都聘请他为院士,以他的理论为研究基础。然而,面对这样一位有成就的科学家,中国人却对他颇有微词。

以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篇4

自1998年聂海胜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以来,神五、神七、神九,他三次备份;神六、神十,他两度飞天,如今,他带着全国人民期待和重托,再次叩问苍穹!

神舟十二号的航天员是从我国第一批和第二批航天员中选出的,但由于第一批航天员年龄较大,必须要提高系统训练的强度,以确保他们能适应太空环境。虽然已经年近六旬,但聂海胜为祖国航天事业拼搏的心仍然年轻!他知道每次载人飞行航天员乘组的选拔,都是“从零开始”,即使执行过航天任务,面对新一轮的航天员选拔,年龄最大的他更没有捷径可循!

聂海胜顶住了压力,得益于他在生活中近乎“自虐”的自律,坚持锻炼和控制饮食,时刻以航天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他很快适应了训练强度和节奏,表现优异,最终入选。

聂海胜的履历十分光鲜,标签也很多,博士、少将、57岁、指令长……这些标签随便一个都可以“吹一辈子”,但聂海胜却不,他口中最常提到的身份是“航天人”,不管自己有多大成就,有多少荣誉加身,他总是说:“航天员状态只有飞行和准备飞行,我们的初心使命就是飞天。”

以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篇5

中国地大物博,能人辈出。2013年,有一个叫张培萌的青年打破了苏炳添的记录,并且还是大幅度打破。张培萌不仅短时间内连续跑出两次10秒04和1次10秒整,还在全运会上10秒08的成绩打败了苏炳添。张培萌在世锦赛上跑出的男子10秒的亚洲黄种人最佳成绩,是一个非常亮眼的成绩。苏炳添感受到了同时代的天才选手的速度。但是苏炳添没有就此消极,反而把良性的竞争当成了一种更好的促进。终于苏炳添迎来了证明自己的机会。2015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美国尤金站比赛男子100米决赛中,苏炳添以9秒99的成绩获得男子100米第三名。这个成绩打破了10秒00的全国纪录,并且也在正常风速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第一位进入9秒关口的亚洲本土选手。2016年,苏炳添再次征战里约奥运。在里约奥运会100米半决赛,苏炳添以10秒08排名第14位。

以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篇6

1964年10月13日,聂海胜出生在湖北省枣阳县杨垱镇西北边缘一个偏僻贫穷的小村庄。

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人民刚刚经历了挨饿的饥荒。聂海胜出生时,父母已经生了5个女儿。因为家里贫困,母亲身体虚弱,奶水不够,姐姐们抱着他,隔三差五地央求有奶水的嫂嫂和婶婶,才把他养活。

和许多男孩子一样,聂海胜从小就向往军营。他爱看打仗的电影,喜欢听部队的军歌。

有一次,正在放牛的聂海胜看到天上一架战斗机飞过,他激动地追着飞机的轰鸣声跑了好久,从那一刻起,他有了属于自己的梦想,长大当兵,当飞行员!

为了这个梦想,他更加刻苦地学习,1980年6月的一天,正在上初中的聂海胜突然接到母亲捎来的口信,说他父亲胃疼得厉害,聂海胜急得要命,撒腿就往家里跑。

可是等他跑回去时,胃壁严重溃烂穿孔的父亲已经被人用板车从医院拉回来了,父亲就这样匆匆走了,没来得及看儿子一眼……

父亲的去世,让本来就很艰难的家境雪上加霜!从此以后,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部压在了母亲一个人的肩上。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她没日没夜地操劳,养猪、喂鸡、种地……聂海胜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决定偷偷辍学。

初三那年,他背回书包,向妈妈撒谎说学校放假,扛起工具就去田间干起了农活。母亲得知真相后又是心急又是心疼,和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反复劝说,聂海胜才终于回到学校。

重返课堂的聂海胜在学习上投入了更大的精力,终于从数百名毕业生中脱颖而出,成为唯一一个从镇中学考入县一中的学生。了解到他的家庭情况后,学校为聂海胜申请了救济金。为了减轻家里负担,高中每年假期,聂海胜就去搬木材、装茶叶、下地干活,一个假期能挣十几元钱。

高中离家远,坐车回家要八毛钱,第一次放假回家,聂海胜站在售票口却又舍不得买票,于是他决定走路回家。刚走出去一段,又怕把妈妈做的布鞋磨坏,就脱了鞋赤脚赶路,30多公里路程,一直到天黑他才折腾到家。

聂海胜的高中同学说,虽然跟他睡在一个通铺上,但大家都不知道他早晨什么时候起的床,晚上什么时候睡的觉。有时就寝铃响后,看到他钻了被窝,但熄灯后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悄悄起床躲在路灯下学习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