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叙述事迹材料时,要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他们的顽强不屈,事迹材料通常包括成就的详细描述、相关的图片、文件以及可能的证明文件,下面是路路文书网小编为您分享的2024身边好人好事事迹材料优质6篇,感谢您的参阅。
2024身边好人好事事迹材料篇1
昨日,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兰姨的儿子,紧紧握住梁书记的手,感动地说:“梁书记,请你帮我找一下一个叫阿田的居家养老服务员,我要多谢她救了我妈妈的命,如果不是她,我妈妈已经不了,居家养老服务就是好……”。
事情追回到今年3月19日那天午时,居家养老服务员袁顺田同志兰姨家搞清洁卫生,突然看见兰姨口吐很多鲜血横倒椅子上,袁顺田同志本能地申手去抓台面上的固定电话求救,但兰姨肥胖巨大的身体刚好挡住了固定电话。这个时候,袁顺田同志临危不乱,一心想着迅速救人,为了争取时间,她一边用自我的手机呼叫120救护车,一边向距离兰姨最近的女婿单位跑去求救,同一时间,救护车和兰姨的女婿一齐来到兰姨家,迅速将半昏迷状态的兰姨送往医院抢救。因为袁顺田同志临危不乱,沉着镇定,处事果断,为抢救赢来了时间,使兰姨得到及时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还有一次,是今年3月初的一天,袁顺田同志和往常一样到兰姨家搞清洁卫生,刚到不久,突然听见厨房传来“砰”的一声响,随着响声一看,只
见煤气炉周围一团大火,袁顺田同志临危不惧,立即冲上前把煤气瓶关上,并迅速灭了火,避免了一场火灾的发生。以上这两件事故,如果不是有服务员场,临危不惧,遇事不乱的话,后果真的不堪设想。
袁顺田同志这种临危不惧、沉着镇定、处事果断的精神值得我们和所有服务员学习,所以,我们要把居家养老报务工作不断发展扩大,让我们的爱心传遍社会每个角落。
2024身边好人好事事迹材料篇2
玉林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护士——卢,她用真挚的爱心为患者拂去满身的伤痛,用火一样的热情点燃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在玉林市第四人民医院工作,护士随时可能面对意想不到的危险。有一次,卢在护士站内被病人掐住了脖子,病人扬言要掐死她。在紧急状况下,卢面不改色,以多年的护理经验冷静沉着应对,同时采取说服教育的方式,制止了突发事件。
在这里,收治的病人有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症、癫痫性精神分裂症等。他们发病时经常伴有幻听、幻视、妄想、精神恍惚等症状,发起病来异于常人,经常辱骂、踢打医生和护士,拒绝做治疗,拒绝吃药!。所以,护士常常伤痕累累,有些皮外伤也是家常便饭,但卢一点怨言也没有,而是更耐心地帮助病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尽全力配合医生做好护理工作。
值夜班的时间,是不能睡觉的,因为随时要巡视病房。平时卢就守在靠门边的位置上,每隔20分钟在病区巡视一次,看看病人有没有按时休息,有没有自杀轻生的异常情况,就连去厕所或者喝水都要用笔记录下来。
无论是从细致的生活护理还是到复杂的心理护理,卢不以工作累工作苦为借口,不以病人的不是而怨声载道,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了把工作做好为己任。
卢说既然选择了护理工作,就注定选择了奉献,作为一名精神科护士,她无悔当初的选择。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7篇《身边的好人好事事迹材料》,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2024身边好人好事事迹材料篇3
刘某婷,一个真诚、阳光、进取的女孩,现就读于一一九中学。她品学兼优,是一名全面发展、出类拔萃的优秀中学生。
在学习上,刘某婷同学目的明确,态度严谨,勤奋努力,刻苦钻研,乐于助人,认真学习各科知识,本着“不读死书,灵活学习”的原则,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运用科学的方法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多次被评为塔河县先进个人、优秀学生干部、文明学生。在注重提高自身各学科成绩的同时,她还注重塑造自身的竞争优势,积极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并取得一定成绩,先后获得县读书状元、校征文比赛一等奖、演讲比赛一等奖等。
身为班长的她,在要求自己进步的同时,还带领班干部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分工明确,各尽其职,使大家同心合力,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经常和同学讨论,向老师请教,以求大家共同进步。乐于向后进同学提供帮助,当他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热情地帮他们答疑解惑,扫清障碍,帮助他们重新建立起学习的信心。当同学在学习上显得吃力,她得知情况后,每天利用课外活动辅导,帮助同学解决在学习上的困难,上学期期末考试中,刘某婷取得了全县第九名的好成绩。
王威同学不仅在学习上名列前茅,在文体活动中更力争上游。认真上好体育课,课余时间常活跃于运动场上。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更是与班里的同学积极配合,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刘某婷同学在生活上节俭朴实,热情助人,尊敬师长,热爱集体,关心同学。在汶川地震时,学校举行捐款活动中,她积极组织,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钱100多元。在各种荣誉面前,仍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刘某婷同学身上体现了一名莘莘学子良好的道德品质,一种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体现了一名当代中学生的基本素养。在学生心目中,她无疑是一面旗帜,一个众人瞩目的学习榜样,她是一名当之无愧的优秀团员。然而,渴求上进的她在成绩和荣誉面前没有沾沾自喜,而是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的充实自己,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她知道,只有踏实勤奋的学习,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今后一定要继续努力,永不懈怠,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拼搏到底!
2024身边好人好事事迹材料篇4
李云海,男,1973年5月出生,群众,浙江绍兴诸暨市人,诸暨市民个协店口分会副会长,浙江洁利达管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先后被授予“省诚信民营企业”、“省守合同重信用单位”、“绍兴市诚信企业”等荣誉称号,事迹被多家新闻媒体所报道。在十年的创业之路上,他恪守诚心、真心、实心、爱心的“四心”精神,不断拓展诚信的外延和内涵,在创建服务、质量诚信、保障员工福利、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作出了不懈地努力,他说,“诚信,是我创业之中不变的承诺”。
对客户充满诚心,他说,“说到就要做到”
叶先生是大连一商贸公司的老总,他与洁利达的当家人李云海曾经有过口头约定,将把洁利达产品推广到大连的某个项目工地上,若推销成功,洁利达将该项目的`利润如数奖励给叶先生。不过,事后叶先生因事务繁多并没有及时跟进,该项目也被一家沈阳的供应商捷足先登了。货虽然没有通过叶先生的公司销出去,但毕竟是销出去了,于是,在是否该奖励叶先生公司的议题上一些人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们认为无功不受禄,叶先生自己都没有提出这个主张,公司也无须凭空奖励他。对此,李云海解释说,“说到就要做到,要让客户看到我们的诚心。”他二话不说,批了这个笔奖励款。
而这样的事例在洁利达却并不是个例,远在西安的张总对此就身有感受,前年的一个上午,张总要拿一个地暖产品去工程放样,可手头却没有样品,情急之下,他向远在浙江的洁利达公司求助,希望下午就能要到货。这可给洁利达公司出了个难题,怎么办?有人建议放弃,李云海不同意,他说,既然客户有急需我们能帮的就一定要帮。他想到了飞机空运,于是,把样品打包,驱车送往百里之外的杭州机场。下午一点,当张先生在西安顺利取到了空运的样品时不竟心头一震,他被洁利达人客户至上的诚心打动了,以后他逢人便说洁利达好,还说,跟这样的公司合作,放心!
对员工充满真心,他说,“承诺了的事就要兑现”
在洁利达员工手册上有这样一段话:“员工是企业的主人,是企业的最大财富”。这话一点不假,李云海对每一位员工都充满真心,这真心,体现在对员工福利的保障上,也体现在对员工点点滴滴的尊重和关爱之中。
创业之初,公司缺少流动资金,有人出了个歪点子,说可以在100多号员工身上做做文章,一来把员工的报酬压低一些,二来把当月发放的工资顺延两月发放,这样,流动资金就盘活了。李云海一听就火了,他说,这种损害员工利益的事我们不干,企业再困难,员工的工资一分不能少,不能拖。
企业走上正规后,员工人数达到了200多,洁利达健全了规章制度,对员工的工资福利和晋升空间有了更加明确的制度保证,公司还建立了爱心基金会,定期为困难员工发放补助,每年的年会上,公司还会组织员工表演节目,自娱自乐。有一件事在优秀员工中记忆犹新,那年年中,一位副总向员工承诺,年底将带优秀员工去海南旅游,可时近年关,公司却迟迟没有兑现行动。为此,有人在私底下发起了牢骚,李云海获悉后,很快查明了原委,原来是那位副总把此事忘到了脑后,李云海根本不知情。为此,李总亲自拍板说,“承诺了的事就要兑现”。他指示公司财务部门马上安排,组织优秀员工赴三亚旅游
李xx男41岁,居住在阳明里5-3-503,本人患言语四级残,妻子外媳无业,孩子在学,在社区享受低保528元,本人是社区志愿者,多年来以维护和支持社区工作,无论是楼内还是邻里他都是居民的调解人,特别是下雪天气,他都很早带着工具和主任们一起清理积雪,给居民的出行带来了方便。居委会每次号召募捐,他都积极献出爱心,捐出善款,截至目前共捐出人民币1000元左右。
今年7月12日本楼内涂鸦问题很严重,已经看不出墙面的本面目,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自己掏腰包花了60余元,买了一桶塑料浆把楼内墙壁粉刷的。干干净净,楼内居民看到此情况后,非常感激,都纷纷表示一定向他学习,人人维护楼道卫生,争做和谐楼门。
2024身边好人好事事迹材料篇5
张德华,男,1960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下岗职工。2009年4月—2013年11月任路北区文化路街道山西南里社区党总支书记。自2005年4月从事社区工作以来,始终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一身正气、一心向党、一心为民的服务精神赢得了社区党员、居民的赞誉。山西南里社区2009年被评为市科学发展示范家庭模式推广先进单位,2010年获路北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市文明社区,2011年荣获河北省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社区、河北省千万妇女“争创‘三新’大行动助力三年大变样”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社区”。2012年荣获路北区“志愿服务先进集体”。2013年被评为“唐山市文明社区先进集体”。
2009年4月刚刚担任山西南里社区党总支书记的张德华就赶上社区2楼2门203室(原名宋秀珍)宋侠静为儿子冯炳章(原名冯光)求学进京上访,当得知这一情况立即向上级领导汇报,当晚10点30分驱车进京寻找母子二人。当看到宋大姐母子二人时心感震惊,心想母子俩跑这么远上访一定有诉求,一定要帮助她们母子俩解决困难。于是他先安抚母子俩住进旅馆,母子求学心情迫切不愿意配合,就耐心细致的和她们母子交谈了解情况,当时可能没得到母子的信任。谈到凌晨3点20分母子俩执意要回唐,我左右为难、既考虑她们母子的安全、又不想让母子俩花钱、又怕忙碌一天的司机连夜返唐路上出现事故。他百般劝阻母子俩就是不听,最终走出了旅馆。出于对母子的关心,他又立即和在唐社区工作人员联系,打探母子的消息,次日8:00社区工作人员告知母子平安到家,才把悬着的心放下。
从此他便以每月平均200元的方式进行帮扶,关注母子俩的生活和上学方面的事情,为了能让冯炳章得到同龄孩子上学待遇,及时向上级领导反馈母亲为儿子求学的愿望,他多次结合有关部门和孩子应在的唐山市第十中校长范林清探讨如何解决孩子入学问题。还通过个人的关系找唐山市教育局局长李全民,说明母子求学的渴望诉求、探讨寻求解决办法。经多方协调最终冯炳章返回盼望已久的学堂。母子求学的愿望实现了,圆了孩子上学的梦。
2010年2月春节将至,身为社区书记的他,为关心母子俩的生活,多次入户给母子俩送去衣物和慰问品。在一天晚上入户时,正赶上正在学习的冯炳章给他开的门,当他走进屋内发现漆黑一片,原来孩子是点着蜡烛学习,孩子求学的过程是那么的艰苦,在家里学习环境又这么差。他想不能因为没电影响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因此亲自联系供电等有关部门,研究解决供电的问题。原因是因为母子俩交不起电费被断电,经核查拖欠电费687.9元。如恢复用电、电表安装费300元、预存电费200元,共需1187.9元才能恢复供电。他知道社区经济紧张,但还必须解决母子俩用电问题,他从家中先拿来钱垫付了供电所需的金额,保障了母子的生活用电。光亮照亮她们的住所也照亮母子俩的心灵,同时也坚定了孩子对学习的信心,经过冯炳章的不断努力,考上了唐山一中并当选了班长。
在2012年3月2日据居民反映母子俩很少出门,孩子也没上学,他马上带领工作人员进行入户了解情况,得知母子俩患感冒已有几天了,母子俩萎缩在一个床上、盖着厚厚的棉被,分别发烧38.7和39.5度,立即安排人员给母子俩买来暖壶和食品等生活用品,并让会计拿来1000元作为购买药品和食品的补助资金。
在交谈中他感觉室内有点凉,发现没有供暖设施。经了解是因生活困难多年未交取暖费,暖气片被供热部门拆除。为了不影响孩子学习、保障孩子的健康、保障室内供暖正常。他结合供热部门有关领导,根据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方法解决供暖问题。利用周日的时间亲自找来安装工人和部件、暖气片等给母子俩解决了冬季供暖问题。
2013年8月8日上午宋侠静、冯炳章母子来到了社区说:冯炳章高三年级的返校报到时间在8月10日,由于家庭困难交不起上学的各种费用,找到了他给予帮助解决,不然孩子面临辍学。他知道孩子学习好、智商高,一但辍学结交社会闲杂人员,有可能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更大的危害。当时他就说:“你们娘俩放心,我尽最大努力和唐山一中校领导联系,哪怕我自己拿钱也一定让孩子上学”。当天下午他联系派出所社区中队长潘娜一同驱车赶往唐山一中找到学校领导,把冯炳章的家庭情况和在学校学习情况进行了结合,希望校领导考虑冯炳章好学上进的基础上,能否在奖学金和减免学杂费等生活费补贴方面予以照顾。通过合理的建议协商,校领高度重视决定免减冯炳章在校的各种学杂费,并每月给500元补助作为生活费。
8月9日下午5点20分,他去冯炳章家中告知冯炳章可以正常报到。母子俩百感交集的说:“刚才我们娘俩还说呢,张书记现在还没有来,恐怕这学上不了了”。当冯炳章得知可以报到上学便暗下决心,绝不辜负大家希望,使学习的信心更加坚定,在冯炳章刻苦努力下考上了广西大学,为了鼓励孩子他给了1000元钱作为学费,圆了孩子的大学梦。
2024身边好人好事事迹材料篇6
2012年3月19日上午9时许,罗店镇张士村村民徐秀珍跟往常一样,到自家的自留地里弄了点蔬菜后,准备到家附近的南泾河边清洗一下。当她走近河旁的水桥时,眼前的一幕让她惊呆了:离水桥外2米处,有个幼童溺水了。只见小孩面向水里、背朝天半沉半浮在河水中,已无力挣扎。在这命悬一线的危难时刻,徐秀珍没有多想,扔掉手中的菜篮子,顾不上脱下身上厚厚的棉衣,就跳进了河水中。她一只手抓住水桥边的面板,另一只手向孩子的方向伸去,期望能够拉到小孩,但由于离小孩较远还是无法抓到孩子。
3月的河水,依然冰冷刺骨,水又比较深,而且身上厚厚的棉衣,被水一浸变得重起来,73岁的徐秀珍老人每挪动一步都很艰难,但她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此时耽误一分钟,孩子就可能没命了。她奋力用手划着水面,向孩子的方向挪去,冒着生命危险挽救了一个幼小的生命。当周围的邻居、村民问徐秀珍:“你都73岁了,当时哪来的这么大勇气跳入河中?”她笑呵呵地回答道:“这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当你看见一个孩子在水中奄奄一息时,能忍心不救吗?换作谁都会这样做的。”
几十年来,徐秀珍帮忙的人、做过的好事,没人数得清,她的高尚品格已根植在街坊邻居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