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日记读后感7篇

时间:2023-07-06 作者:Mute

要想表达自己读书后的感受,你会怎么写读后感呢,读后感重点不在于篇数,而在于抒发个人情感,路路文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池上日记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池上日记读后感7篇

池上日记读后感篇1

我认为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狂人是个恐惧、多疑、知觉障碍和逻辑思维不健全等特征的“迫害妄想型”精神病患者。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表现他所受到的精神迫害,更不是一篇精神病人的纪实文章,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狂人的形象具有“狂”与“不狂”的双重性。狂人的“狂”,一方面在于他具有的精神病人的特征,一方面也在于他对传统和世俗的反抗;而狂人的“不狂”,则在于他“超前”的思想认识,说出了当时人们不敢说或根本还没有想到的话。

就像历史上凡是反抗传统、反抗社会现存秩序的人都无一例外地被称为“疯子”一样,狂人的思维和语言是离经叛道的,但他的观察和结论却是深刻的。文章虽然是一篇狂人的日记,却始终围绕着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不断发生的吃人现象展开,用意就是告诉大家,在写满“仁义道德”的历史中,其实满本都只写着两个字:“吃人”!这是鲁迅给封建道德下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的结果。作品通过主人公狂人的眼睛,观察了他身边的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过枷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给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然而,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跟着吃人。

狂人为此而困惑,作者为此而愤怒:“是历来如此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在狂人或作者看来,这些人如果不改,最后终会被吃掉的,而未来的希望只能寄托在那些“或者还有”的“没有吃过人的孩子”身上,因此,他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池上日记读后感篇2

放假第一天,我就去了图书馆,看了杨红樱写的《笑猫日记之塔顶上的猫》。看了这本书后,有许多问题在我的脑海里徘徊,也让我懂得了许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做人道理。

这本书讲了一只高雅、漂亮的虎皮猫喜欢在高高的白玉塔塔顶上仰望着天空,看着田野,反而不喜欢喧闹的环境。其他的猫见到她站在白玉塔上都很嫉妒,因为他们都没能力爬上那白玉塔。白玉塔很滑,许多猫试过爬上去,可还没爬到一半就因为爪子抓不住而滑了下来。因为妒忌,许多猫都开会讨论怎样设陷阱陷害她,好让自己没那么生气。但笑猫并没这么做。笑猫对虎皮猫产生了爱慕之心,他羡慕虎皮猫能够爬上那个塔,他多么想拥有虎皮猫的能力啊!尽管他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

这似乎是一件很简单的小事,却能值得让人思考。为什么那些品种珍贵的资深猫们明明知道自己的能力比不上虎皮猫,不但不努力,不去请教一下,却在背后陷害她,做这些无聊的举动呢?为什么他们就不能学习一下笑猫的品质呢?其实,这不仅仅出现在猫的世界,在人类世界也屡见不鲜。

在我五年级的时候,我们班的语文老师也向我们说过类似这样的真实故事:她读小学的时候,她有个同学考试经常得全级第一,她为此感到很骄傲。上了初中,她和她的同学上了同一间中学,因为是重点中学,竞争了很大,名次也不再名列前茅了。于是,嫉妒这团烈火在她的心中熊熊燃烧。她把成绩好的同学的资料书偷偷的藏在书包里。俗话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她的行为还是被人发现了。

学会宽容,宽恕别人比自己好或坏的行为,并下定决心超过他。回让人感到更舒服,让人减少许多无必要的闲言闲语;削弱自己的嫉妒之心,无必要让嫉妒的烈火在心中燃烧,做出一些不好的行为。这就是我读这本书懂得的道理。

池上日记读后感篇3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狂人日记》这本书的作者也就是鲁迅所编写的。

?狂人日记》主要收集了鲁迅的三个白话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由各种故事表达了封建社会对人们的压迫和迫害,讽刺了当时被封建社会所感染的人们,也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旧社会的黑暗。

就拿《呐喊》里的一篇散文狂人日记来说。

这篇文章中写了“赵富翁”和“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脸色铁青,家里的人都装作不认识“我”,他们的眼色,也全同别人一样。佃户村里的一个“恶人”被村民打死,几个人挖出他的心肝,用油炒了吃,于是“我”就认为他们也要吃“我”,大哥作文/找了一个老头子给“我”诊一诊,“我”认为老头子也是刽子手扮的,让“我”静心养一养不过是想养肥了吃“我”。后来又认为“哥哥”要吃“我”。

这篇文章里提起了好多次“吃人”,也许看起来就像是一个丧心病狂的人写的“一派胡言”,但是我认为鲁迅所写的“吃人”应该是说的旧社会里的一些官僚和地主也就是一些有权利的人,对底层劳动人民的迫害。

文中最后的一句话: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救救孩子……”这句话,也许是“我”对打破黑暗的旧社会的期望,希望旧社会不要在迫害其他人。

“狂人日记”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以前黑暗、封建的旧社会对人民压迫和迫害。

池上日记读后感篇4

假期里,我认真阅读了《安妮日记》,书中那个阳光,自信,充满理想的女孩安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天使安妮 ——《安妮日记》读后感。她有一个富裕的家庭。其父为一公司总经理,母亲也是富家闺秀。安妮自幼备受父母的疼爱,上学后又得宠于老师,真可谓养尊处优。可悲的是,她的身体里流淌着犹太民族的血液,而犹太民族的历史注定是悲剧,在那个沉重的二战时期,数以千计的犹太人被成批的杀害,纳粹兴起后安妮便随家人避难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她的一家和另外四名犹太人共八人躲进她父亲公司的密室,八个人藏身阁楼密室25个月。白天他们不能说话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动静包括严禁上厕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们只能依靠父亲公司的同仁帮助供给食品和生活用品,获知外界的一切。密室的生活十分枯燥,单调的饭菜、性格怪癖的居伴、不能出门,而且常常担惊受怕。不过这一切并没有使她的心田荒芜,安妮想成为作家和记者。在这25个月中,安妮用日记述说着战争带来的一切。“你一定想听听我对躲起来过日子的想法。这个嘛,我只能说我还不是很清楚。我想我在这幢房子里永远不会觉得宾至如归,不过这并不表示我讨厌它。

我们很像在一幢奇怪的公寓里度假。”黑暗的环境,狭小的空间,无休止的轰炸,沙哑的钟声带走了一个个漫漫日夜。寂寞,苦闷,对现实的恐惧,憎恨,都没有压倒这个花季女孩,她贪婪家庭的温暖,对生的追求与期盼,以及对未来的向往和祝愿都融化为了阳光女孩的无限力量,战争是残酷的,我们未曾经历过,便无法真切地感受它的恐怖与无情。让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在那个封闭的空间,我们能否想象成一次冒险之旅?周围静寂了!不用学习枯燥的钢琴,对一些孩子来说,几乎可以欢呼雀跃,可这对安妮和她的家人来说却是无限的失落。没有了音乐,依旧需要歌唱;没有空间,仍旧不忘舞蹈,安妮像个天使,在这黑暗的日子里,给周围人带来希望,节日送上自己的礼物,谈不上精致,却给阁楼里撒下一片阳光!“在当前这样的时代,的确很难:理想、梦想和宝贵的希望也在我们心中浮现,但只有被残酷的现实压碎。我没有把我的理想全都拋弃,也是奇事,那些理想看起来那么荒谬,那么不切实际。可是我仍然紧抱着它们,因为世界虽然这样,我还是相信人在内心里其实是善良的。”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每当抬头凝望天空,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安妮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安妮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

她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有一颗颗欢快温暖的种子萦绕在每一个角落,细节随处可见,是安妮带给周围的每一个人。无论环境多艰苦,始终不放弃自己的梦想;不管战争多残酷,总有一棵豁达宽容的心。正是这些梦想与宽容坚定安妮和平终会归来的信心。战争能摧毁一切,唯独不能侵占一颗坚强、勇敢、自由的心!我,作为一名老师,面对与安妮年纪相仿的花季少年少女。我将要告诉他们安妮的故事,告诉他们当他们惦记着未升级的游戏,安逸得享受着美食,在父母怀里撒娇的时候,少点叛逆,去除埋怨,时刻满怀着自己的理想,用豁达的心去对待这个世界,珍惜自己的生命。因为拥有勇气和真诚的信念的人是永远不会在不幸中消亡的。

池上日记读后感篇5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狂人日记》。“狂人”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狂妄自大的人,但读了鲁迅《呐喊》集中的《狂人日记》,我对狂人一词便有了另外的理解。

?狂人日记》小说主要内容是以个“狂人”的所见所闻,指出中国文化的朽坏。日记前言以文言文书写,为日记作者的一位友人所写。日记作者之前患了“迫害狂”的病,他已痊愈。日记则以白话文书写,为作者患病时的所见所闻。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写于1918年4月。该文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后收入《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小说写出了当时的封建思想,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黑漆漆的,不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似的狡猾……”这句话,意思不仅写的是“赵家的狗”,写的还是当时的人们,就算知道是错的,也没有一个人敢上去说,吃人,人血馒头,嫁公鸡,写的当下淋漓尽致。

而鲁迅以这样的形式,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向人们呼唤,想要唤醒人们的良知和思想道义。

池上日记读后感篇6

?幸福的鸭子》是杨红樱阿姨编写的“笑猫日记”系列的其中一本,“笑猫日记”虽然是童话小说,但充满诗情画意。令人过目不忘,百看不厌。

?幸福的鸭子》这本书主要是写:在一个暑假,“我”跟着马小跳、张达、唐飞、毛超他们一道来到了乡下张达外婆家。“我们”又见到了巨人阿空、腊肠狗拖拖……并且认识了一只名叫麻花儿的女鸭子。麻花儿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容易被打动的心,她心中的幸福就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麻花儿很善良,她不管刮风下雨都会到张达的外公家陪张达的外公玩。张达的外公患有老年痴呆症,智商相当于几岁的小孩子,每天都要跟麻花儿玩茉莉花环的游戏。听着麻花儿像打饱嗝儿一样的快乐歌神,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幸福,都跟着夏天的荷花一样慢慢成长……

幸福有时像氧气,它无时无刻不弥漫在身体周围,只是我们常常觉察不到而已。但是,我们之所以能够愉快的工作,快乐的生活,这其实都是建立在幸福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弥漫在身边的幸福,我们的工作就会失去目标,生活就会失去动力。

幸福的的确确需要用心去感受。懂得感受的心,就像是长满触须的水母,它的触须附在哪里,幸福感觉便会源源不断的传遍全身。

更让我们懂得:

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身边都需要朋友。困难的时候需要有来自朋友的帮助,欢乐的时候需要朋友跟自己一起分享。友谊会使你生命之树常青。在你忧伤的时候,他能给你安慰;当你欢乐的时候,它能使你的生活充满光辉。

人的一生不是完美无缺的,总会有些地方让人感到无比的遗憾,我们要学会尽量把让人遗憾的地方补好,大时补好,小时补好。把九百九十九个遗憾补成九百九十九个完美,让遗憾只占完美的九百九十九分之一。

要允许别人犯错,要学会原谅别人的过错,但在原谅的基础上,绝对不是包庇别人的错误!

池上日记读后感篇7

正因为有了这种共同的解读,《狂人日记》才被作为五四启蒙运动的一个文学范本,通过它,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打起一面大旗:救救孩子!

然而一个文本在它被创作完成之后,便脱离了作者成为独立存在的事物,因此在不同的时代中,不同的读者将会有不同的解读出现。正如世纪末的今天,在我的眼中,《狂人日记》可以解读出的第三层意义:这就是狂人对人类的深层批判。

依然是通过狂人视角关照周围世界的真相:敢于对世界和人生做抽象思考的狂人,发现了人与人之间提防、倾轧、残杀,并且已经成为一种难以扼止的恶性循环: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于是狂人呼吁人类和睦相处:去了这心思,放心做事走路吃饭睡觉,何等舒服。这只是一条门槛,一个关头。然而:他们可是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师生仇敌和各不相识的人,都结成一伙,互相劝勉,互相牵掣,死也不肯跨过这一步。绝望当中狂人呐喊、呻吟,发出救救孩子的绝望之音。

对人类整体的批判也许并非鲁迅创作时清醒的本意,但狂人眼中的常人世界却具有广阔的共时性和世界性,因而其批判便决不仅止于五四前的中国国民而可以延伸到整个人类;其批判所指的人类劣根性也不是仅仅消灭封建文化制度并可以根除————也许它本就是人类基因中根深蒂固的一个分子,永远无法消除,并将在最终导致人类的自我毁灭。这征兆,我们在今天已经可以看出:可以将地球毁灭几千次的核武器、每个人都参与其中的对地球的污染、因人类道德沦丧爆发出来无法治愈的世纪疾病爱滋鲁迅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类的这种难以根除的劣根性,因此才感到深深的绝望,救救孩子的呼声之后才不是一个感叹号而是省略号。在他看来,这呼声俨然如将封闭在无法打破的铁屋子里的将死之人唤醒,使他们感到无法解脱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