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从书籍当中获取了能量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记得写好相关的读后感,不少人在读过优秀的书籍后,都会认真写好读后感,路路文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白岩松的白说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白岩松的白说读后感篇1
第一次听说白岩松是在高中的语文课堂上,语文老师推荐我们去读一些有思想深度的文章和关注一些有思想深度的人的言论,自那时起,我就开始关注白岩松了。
白岩松,央视主持人,1968年8月 20日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主持《新闻周刊》、《感动中国》、《新闻1+1》等节目,以其“轻松、快乐、富有趣味”的主持风格,深受观众喜欢。
1993年,白岩松参与创办《东方时空》,并推出了《东方之子》等栏目。1997年主持了香港回归、三峡大坝截流等节目直播。1999年参加了澳门回归直播、国庆五十周年庆典转播。2003年新闻频道创建,他开始主持《中国周刊》(后更名为《新闻周刊》)。
2000年被授予“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担任2004和2008年两届奥运火炬手。在其主持生涯中,先后多次荣获“优秀播音员主持”奖,并于2009年荣获“话语主持群星会年度终身成就奖”。
2015年6月19日下午3时许,中央电视台《新闻1+1》栏目官方微博“新闻一加一”发布消息称, “根据频道播出安排,6月19日-6月26日《新闻1+1》节目暂停播出。”2015年6月20日晚,央视《新闻周刊》官方微博“央视新闻周刊”发布消息称,6月19日-6月26日央视《新闻1+1》节目暂停播出。
?白说》是白岩松2015年的作品。
这几年,央视主持人相继离职,白岩松还依然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用节目发声。对于说话这件事,白岩松新书《白说》封面上有段话:“我没开微博,也没用微信。只能确定这本书里所有的话,都是我说的。” 他表示,尽管“说话不是件好玩的事儿”,“话多是件危险的事。然而,沉默更加危险!”他依然向往“说出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就算“说了白说”,可是“不说,白不说”。
在新书《白说》后记中,白岩松对此书的总结说:“这是一本自传吗?不会有人这样问。 可我还是想抢着回答:好像是。因为在整理这本书的过程中发现,一路上与人聊天的话语,其实比写在纸上的履历更真实地记录了自己在内心里走过的路。”
对于中国时政和改革,白岩松也直言不讳,他说“中国结束了挨打的时代、挨饿的时代,正在进入一个挨骂的时代。”“眼下这个时代的不够公平,是通往更高层次的公平的必经之途。”
对于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中国软实力,白岩松在书中说:“中国人似乎在用望远镜看美国,美国所有的美好,都被这个望远镜给放大了,美国人似乎也在用望远镜看中国,但我猜他们拿反了。”“日本外交部曾想把‘哆啦a梦’选作‘国民大使’,中国也有这样的大使吗?”
关注白岩松,我将继续下去。
白岩松的白说读后感篇2
这两天在看白岩松的《白说》,颇有些感触。这种强烈的感觉促使我突然想写点什么。《白说》这本书听其名大概就可以猜到它的主要内容,也就是白岩松对于人生和生活的感悟。我平常向来不太爱好此类书籍,在我看来,人生百态,各有其不同,成功和人生轨迹是不能复制的。但是我很好奇从一个新闻人眼中看社会和世界是怎么样的。
此时此刻我的心跳速率比平常快,这说明这本书给了我收获和共鸣。刷了太久的微博和朋友圈,很久没有这种在书中偶遇知音的惊喜感和幸福感了。就像张爱玲笔下所写:“原来你也在这里”。就像在铺满青石板的雨巷中,突然转身看见撑着油纸伞的丁香姑娘。这种幸福感缺失了太久。我开始认同读一本好书就如谈一场恋爱的观点了,期间有与作者心灵之通,有意见相左的分歧,只是不能争吵,不能转身离开,一阵反思过后仍然爱不释手。
白岩松在书中谈到他的读书之道时,我差点泪流满面。他说你以为读过了,其实是错过了。我想想自己错过的确实值得可惜。大学四年,我很多时间都是跑图书馆,借阅过很多书籍,历史类,哲学类,心理类,文学类等等。但是至今让我想重新想借阅和翻看的是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如果说我是因为爱好历史所以爱此书,那就错了。与此书的相遇说来有些不那么浪漫,如果不是大学老师布置作业,我想此生我注定和它错过,但是我虽然曾与它相遇,却没有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这也是我至今最大的遗憾。当时把看《东晋门阀政治》当成一项任务,我爱上它是在喧闹的候车室等火车的时候,当我看到作者笔下的东晋门阀的那些趣事和人物性格时,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穿越了,当时的我不知道四年后我还会如此着迷此书。看过太多历史类的书籍,很少有这种觉得历史是个很有趣的东西的感觉,大多数人对历史总是过于敬畏,所以写出来的作品总是觉得离现实很遥远。历史确实是个遥远的概念,但是我想能把遥远的概念写出昨天的感觉,这才是还原历史最好的方法吧!当然大家的作品是有很多的,每当我读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我都觉得黄仁宇先生必定是个很有趣的人。其实我没有接触过作者,我之所以读出我所认为的作者的性格,不过是因为他的作品确实有趣,确实让我喜欢。当然这也和个人的文学底蕴以及史学背景有很大的关联。作为大家或者资深的研究者,也许他们在我们看来枯燥的史学中发现了乐趣,然后帮助我们去发现其中的乐趣。我们现在所阅读的都是他们在原始史料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正如他们把食材加工成食品。只是食材加工大多数人都会,只有少数人才能做成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令人垂涎欲滴,流连忘返。我至今都很感谢我大一的专业老师,是她让我知道陈寅恪,钱穆,顾颉刚,翦伯赞,黄仁宇……这些人的作品有惊人之处,当然惊人之处是我阅读后得出的结论。经过广泛阅读之后,我发现读什么样的和读谁的书太重要了。一本好书读完后就像和恋人分别,其间的酸甜只有自己慢慢去体会和领悟。
有的时候,我们不带任何目的的去阅读也许会收获更多。仅仅只是喜欢,所以愿意在喧闹的环境中如饥似渴的阅读。正如白岩松所说:阅读也要讲究随缘和惜缘的,别功利,别强加。随着年龄的增长,它慢慢成为你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现在社会大多流行成功学,所以我也用成功学来抒发下感概吧!我认为生活的成功就是把大多数人认为的枯燥感过出趣味感,学者的成功是把多数人认为的枯燥写出趣味感但不对事实进行扭曲。读一本好书时,也许你会泪流满面,也许你会哈哈大笑,拍手称快。也许……
现在最想做的事情是把《东晋门阀政治》重新看几遍。虽然曾经的年少无知让我错过它,但是再次相遇我会更加去好好品味其中的趣味和价值。因为错过,所以更加珍惜。好书原来看一遍是远远不够的。
白岩松的白说读后感篇3
?白说》之所以能在近期畅销书榜单中占有一席之地,除了题目比较搞怪,以及作者仍然拥有一定的人气指数这样的因素之外,近日频频爆出的央视播音员、主持人“勇敢出走”的故事,显然也是“功不可没”的幕后推手。
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在各大电商推出的图书促销活动中,白岩松的新书《白说》始终占据着十分显眼的位置。从《痛并快乐着》开始,这差不多已经是人过中年的“白大哥”出版的第十本书了。说是新书,其实内容并不新鲜:书里所收的大多是最近五年以来作者在各种场合的讲演文字记录,从大学到政府部门,从媒体沙龙、文化论坛到公益讲座,甚至连看似颇为专业的医疗改革研讨会也将其列为主讲嘉宾,让这位央视名嘴过够了一把嘴瘾,最后还不忘攒起来做成书,图的就是再赚取一回眼球。
如今名人出书易如反掌,而想当年开此风气之先的,正是包括作者在内的一众央视名主播,如今自然更有理由当仁不让,至于质量参差不齐,大概也是早已在人们意料之中的。不过说实在的,刚开始读这书时,还真被它吸引过一阵。虽然明知作者在大学演讲,听者主要是冲着其“成功人士”的光环而去,不过读了这部分演讲内容,我琢磨着,换作是我,在上大学的年纪,估计也会觉得花时间去听一场这样的讲座还算值得。比如他说到,年轻人要敢于“做点无用的事儿”,“不仅要懂得如何成功,还要懂得如何有尊严地失败”,“每一次失败都开启了一种更好人生的可能”,还反复提及阅读与音乐的“治愈力”。诸如此类的话题,虽说和更有意思的学术讲座不可同日而语,但至少证明此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不堪,也证明白岩松此人在投听者所好上的确下过一些工夫,归结起来这还是要拜其本职工作所赐。
众所周知,央视著名主持人出走非自今日始。前几年黄健翔、崔永元、李咏、柴静等人的离职,就震动程度而言,绝不亚于如今张泉灵、郎永淳的告别。只不过,之前的数人虽已离职,但其新东家不是别的媒体,就是中国传媒大学,仍然身处广义的传媒圈中,并未跨界。而此番张、郎二人的离去,则是彻底告别这个行业,转战投资领域和互联网医疗行业,对比之前央视播音员、主持人的身份,似乎令人感觉过于“穿越”。而在此二者之中,郎永淳的出走更为出人意料,因为他创造了一个历史:《新闻联播》栏目有史以来第一位主动选择离职的主播。在此之前,这档“第一传声筒”栏目的主播,要么是退休或病亡的,要么是退居二线的或被下岗的,哪里会有人捧着这个据说工资高达二十六万的金饭碗不要,而去投身一家如时间黑洞一般的初创公司呢?但据说,郎永淳的出走,主因是妻子生病,孩子在美上学,仅靠郎一人的工资入不敷出。也许这仅仅是传闻,不过此前他们夫妇合著的家庭抗癌日记出版,似乎为这一说法提供了某种背书,毕竟公开私人记录,无论对于家庭还是个人都不是一件随便的事情,何况是郎永淳这样的公众人物——如今看来,除了经济原因,为跳槽做准备可能也是郎永淳夫妇决定出版此书时的另一层考虑。
如此之多的央视主播选择离开,以至于白岩松说他在出席一些场合时总在被周围的人暗示“你怎么还不走?”这听起来似乎令被问者哭笑不得的疑问,也许正凸显出了白岩松所在的这家头牌媒体的逐渐式微。的确,二十六万的高薪难得,但也并非舍此无处得;央视的工作稳定、声名在外,可也并非人人都留恋。
“走有走的理由,留有留的理由,”这是白岩松面对“你为何不走?”的疑问给出的回答。如果说这样的回答不够坦诚,那么可以说,事实上任何处于作者这样位置的人,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应该都很难做到真正的真诚与坦率,因为说到底,在任何时代,决定一个人的言说姿态和内容的,正是他身处的那个位置。在《白说》这本书的后半段,出现了《打造一副让世界喜欢的面孔》这类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甚至情不自禁将自己想象成政府幕僚的败笔——对于一位本应将社会公众作为第一受众人群的新闻评论者而言,这类“瞎操心”的表述应该越少越好。一个人为了新闻评论的需要对社会或政府说长道短是一回事,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全知全能的“谋士”则完全是另一回事。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当一个传媒人企图“越位”,事情却完全可能早已不在他的掌控中。很可能,他此时所说的一切,都将沦为不折不扣的“白说”。
白岩松的白说读后感篇4
这次寒假有幸拜读了白岩松的《白说》。说实话,里面的章节很多,有很多的内容我感觉我还是没能完全读懂,我想我何时完全读懂了这本书,我才算是升华了吧。我想,其中有些章节我是看得很透彻的,下面我就这几个我印象深刻的地方谈谈我的感受吧。
第一个地方是“能面对平淡就是不平淡”。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内心为之一震,这解决了困惑我已久的难题。我想教师这个职业每天的生活是相对平淡的,和职场每天充满着挑战有着极大的不同。有的内容也许会重复很多次的教,教得久了有时候自己也会迷茫。而生活也是每天两点一线,家和学校。日子久了,总觉得需要点味道。甚至会想我需要的真的是这样的生活吗?有的题目为什么讲了n遍学生还是不会。是否这样的生活还要过很多年。答案是否定的。其实在平淡的生活中生活着才是最真实的。白岩松说:老公在看电视,夫人在织毛衣,孩子在写作业,一晚上没多少话,到点儿热水泡脚,洗洗睡了。这样的状态是四五十岁人的最幸福的状态。真实的人生不会每天充满浪漫,每天充满挑战。工作岗位也是一样的,大多数时候是在默默做一些平淡的小事。这种平淡就是接受平淡,就是接受生活的真相。教师岗位也是如此,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是平淡中显珍贵,也许对我们而言是极易掌握得知识,但对不同的孩子们而言却吸收程度不同。我们虽然在每天重复着教书,但我们也同时在育人,这样的工作看似平淡但又及其不平淡。梅西和c罗之所以有今天的江湖地位,是因为每天忍受着极其枯燥的生活。不停训练,不抽烟,不喝酒,早睡早起。.。.。.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活得认真。
第二个地方是“讲故事的技术核心”。白岩松说:“做一个十分钟的节目,就要按照十分钟的体量做采访,如果过度开采,做成分钟节目的采访量了,后期就很难再做减法。可是一个二十分钟的节目,采回来的素材只能支撑五分钟,剩下的十五分钟怎么办?注水吗?所以干我们这行的,永远要思考一个“奶粉和水”的问题:全是奶粉,太浓;全是水,就是假冒伪劣。什么情况下最好喝?得调配合适的比例。”他说的这段话感觉就在说我们教育界的事情,我们每一堂课应该上多少新课,每节课分配给我们老师是多少时间,我们准备的内容是多少,分配给学生的时间是多少,这些说的不就是奶粉和水的调和比例吗?所以做新闻的人,只有对版面和节目时长有充分的了解,才会有“节奏”上的把握。除了常规因素,还有很多非常规因素。比如,三分钟的节目,理论上能容纳九百字的内容。可是当你真的老老实实写出九百字,最后会发现时长超了,九百字要三分半钟才能播完。为什么?文字转换成语言的时候,还会无形中添加很多非文字因素。所以仔细算下来,三分钟的节目只能容纳大约八百字。现在随着推特、微博的普及,全世界新闻的平均字数是七百字,还有继续减少的趋势。所以如果只停留在表面是不可能知道这么多的,这是长期训练的结果。而我们教师如何能够准确地把握课堂的节奏呢?现在想想是不是同样的道理啊!
第三个地方是“大成若缺”。白岩松写道: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蒋丞稷实现了短道游泳的两个重大突破,全是第四名,算是“铁牌”吧。但那已是亚洲男子离游泳领奖台最近的一次。记者采访他,问他有没有遗憾,蒋丞稷的回答太棒了,他说“缺陷也是一种美”。是的,缺陷也是一种美,缺陷是完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凡事都追求极致,这个极致存在吗?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人生就是遵循着一条曲折、循环、不断向前的路径。在不完美的生活中,我们格外需要在这个过程中让内心得到舒缓和解压,回归到正常的日子当中。现实社会中,有很多孩子从小就没有拥有这种思想,所以才会造成抑郁症的增多以及学生跳楼事件的产生。无论是作为老师也好,还是作为家长,我们都应该让孩子们从小认清生活的本质,那就是人生本来就不会达到极致完美的状态的。我们所有人都要接受这种状态,并且要善于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人生中的不完美。也即是说从小培养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然后认清我们的生活就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而我们就是一次又一次地解决问题,这就构成了我们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以上就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个人的一些感悟。在我现在的年龄还未能读懂书的全部,我想我会再过几年再次细品这本书,到那时的感悟想必与现在会略有些区别吧。特别真实的一本书,特别敢说和直说的白岩松,他让我从各个角度看到了人生百态。《白说》下次再会啦!
白岩松的白说读后感篇5
读到这个标题,有没有觉得白岩松这部作品中其实都是“大道理”的感觉。字还是那些字,大道理还是那些大道理,但是,到了白岩松手里就是另一种感觉。
当下我们被太多的成功学包围,我们这个时期的人,都太过去热衷成功学,从而导致了一种畸形的判断标准。只有成功,别人才会高看你,只有成功你才会有地位,只有成功你的人生才是成功。在我们都想去成功的时候,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中国老话,“人生不如意事十有__”。这句话我们也能够看出,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不成功就会沮丧、就会消沉、意志就会削弱、自信心就会丧失。这样的标准要不得。
人从出生开始,就是一条单行线,直奔死亡而去。就算你赢得了全世界,你也赢不了死亡的这个结果。面对死亡这么大的一个失败,你该怎么办?
成功固然好,失败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在过程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一个没有经历过失败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就像一个纯净的玻璃球,有一点磨损,在别人眼里就会失去光彩夺目的本来。高处不胜寒,越成功,站的越高,摔下来就会摔的越狠。如果我们经历过挫折经历过失败,再次摔下来的时候,疼痛感就会大大减弱。
一个人有一个不成功的一生是失败的。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经历过挫折和失败就很可能夭折在通往成功的路上。
白岩松的白说读后感篇6
花了好几个星期把白岩松的《幸福了吗》读完了。
有人说,300页不到的书,居然花了几个星期看,可见效率很慢。其实不然,因为最近工作忙,傍晚回家后,吃完饭就看会报纸,看会书,白天太累,导致晚上比较泛困,看了一会就想睡觉了。所以正因为这样,幸福了吗才刚刚看完。说到整本书,基本上围绕着白岩松的人生经历来展开,以此点出种种幸福。所谓经历的事情多了,有些事情才会看淡,看真,幸福其实就在身边。对于自己来说,什么是幸福呢。有父母爱,有朋友帮助,有自己乐意做的事,这就是幸福。
当然,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各不相同,但其中肯定会有共性。过分追逐名利,看似是在追求一种特定意义上的幸福,其实是在摧毁幸福。我不认为钱很多就一定幸福,钱少的人家也团团聚聚开开心心地围着火炉吃饭;钱多的人家,也有不断弄着离婚,婚外情的人家。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钱,在于自己,在于自己的内心,能否经得起诱惑,抗得起干扰。这年头,世界太乱,有钱人太多,不少人都在加紧脚步拼命赚钱,并且有些人赚钱是有违道德的。世俗的社会,物质的人们使我们更加陷入了一种混沌。幸福不在于钱多少,而在于自己。在来说说白岩松,作为央视名嘴,白岩松一直给人以正直,聪慧,儒雅的形象。
看到书中他自己介绍偶尔也踢球,还是最佳射手,突然发现自己有点像他,个人境界成就方面都不如他,但有些地方却出其地相似,不是我妄自菲薄,内心里真是这么觉得的。幸福一直是个话题,曾经有个笑话,说幸福,那就是我饿了,看别人手里拿个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别人穿一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了,你就比我幸福。幸福需要好好把握,珍惜身边的幸福。
白岩松的白说读后感篇7
周末陪儿子去书店,走着看着,目光被几个醒目的蓝色的字体给锁定住了,字体下方的照片是熟知的“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顺手拿起这本《幸福了吗?》,一页一页的翻看着,结果欲罢不能,找个合适的位置看了起来,等儿子来叫我时已经一个多小时过去了,看看手中这本书才看了十几页,真的有些舍不得,索性买了下来,回家接着看。被白岩松的犀利的文字、流畅的语言、直白的话语、坦诚的面对、幽默风趣的句式而吸引了,两天的功夫大致看了一遍,让我感受到了作为媒体人、电视人、名人的不容易、辛苦、压抑、紧张、责任…….我们总是羡慕名人、总是羡慕有钱人、羡慕比自己强的人,其实任何人的背后都有着酸甜苦辣,有着自己的不易,只有自己才知道要付出多少,光鲜的背后有多少泪水与苦涩。一个人活着,什么是幸福,幸福的指数有多少,只有自己知道。其中有这样的几句话让我反复的思量了好久:“幸福在哪里且不说,痛苦却是随时可以感觉得到的。为了钱,可以随时欺骗,只要于己有利,别人,便是一个可供踩踏的梯子。理想,是一个被嘲笑的词汇。没有办法,缺乏信仰的人,在一个缺乏信仰的社会里,便无所畏惧,便不会约束自己,就会为了利益,让自己成为他人的地域。”“钱和权,越来越像是一种信仰,说白了,它们与欲望的满足紧密相连。“社会有社会的问题,我们又都有自己的问题。想要平静与幸福,我们内心的问题终究无法回避。”
多么的直白,多么的现实。是呀,我们奢求的太多太多,又怎能让自己平静心安呢,怎么能感到幸福了呢!文章中有这样一个事例:在墨西哥,有一个离我们很远却又很近的寓言。一群人急匆匆的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旁边的人很奇怪,为什么不走了?停下来的人一笑:走的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是呀----我们每天都在忙,忙的背后又丢失了什么呢!我们总是埋怨岁月的无情,生活的无趣,我们是否应该有好的心态,不管怎样都能直白的面对呢?“岁月是不会按常理出牌的。”
所以,对与一些不公平的、看不惯的人事不要再牢骚满腹了,做好自己吧!要学会等待、学会放弃、学会自我调节,放松心态。有自己的信念和信仰,不管当初的期待与愿望是否成为现实,但过去的终究过去了,不管你愿不愿意,每天还要面对新的生活,一个新的起点又在你的面前,我们又要去面对,苦于难我们都要忍受,这就是生活,这就是希望。用这样的几句话结束吧:有一天清晨,沐浴后的释迦牟尼对着自己的石像鞠躬敬拜。旁边的弟子看到这一幕,都感到诧异:“师傅,您的像,是弟子们敬拜的,为何您亲自敬拜?”释迦牟尼轻轻一笑,答道:“求人不如求己。”是呀,“求人不如求己”。只有自己拥有了一切,才是幸福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