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动笔写读后感之前,就要想好自己的写作主题和思想,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以下是路路文书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苏东坡妙对读后感推荐5篇,供大家参考。
苏东坡妙对读后感篇1
花了半个多月时间读完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最初的阅读动机无非是消遣下时光,至多见贤思齐而已,可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我感到收获远不仅此:通过阅读,我看到了一个令人可敬、可爱又可亲的真实的伟人形象,看到了一段最纯粹文人在最复杂朝廷里的宦海沉浮史,看到了人性与命运的抗争,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看到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看到了至真至善的赤子之心。
一篇令人拍案叫绝的序言,直接便可作为最好的散文去读:
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利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蛇的'智慧,建有鸽子的温柔敦厚。苏东坡的一生经历,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在玄学上,他是个佛教徒,他知道生命是某种东西刹那之间的表现,但在气势上,他确是地道的中国人气质。人生最长也不过三万六千日,但是那已然够长了,人生的每一刹那,只要连绵不断,也就美好可喜了,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以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可以维持众生万物。
本书或许不是非常严谨考究的历史传记,因为其中有浓郁的文学成分,虽全书是按苏东坡一生的时间推进而演进,但某些事件和人物常会穿插出现,而且书中有不少一看就是逸事传说之类的东西。值得一提的是,书里面有讲苏东坡暗恋堂妹,这是令人感觉非常奇怪的事情,当时觉得不太可能,后来上网一查,发现有人对此大肆批评林语堂,我不懂历史,也不知这是否是林氏对苏东坡极具八卦色彩的独创观点。其实这样的书,对普通读者来说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还有一点就是:其实苏东坡的一生本来就是一个传奇,这种浪漫的传记写法,非常适合写苏东坡这个人。
苏东坡一生的关键词是:达观,刚毅,慈悲。这三者共存一体,这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后人评他集儒、释、道于一身,这种评价是极高的,就是说他性情思想上,兼具了三教的精髓。他之伟大见于正史,见于他的文学,也见于民众间千载流传的故事之中,我想这是一个中国文人能做到的最高境界。他的一生极其坎坷,但后人不太想用“悲惨”之类的词语去形容,这是因为不管在哪里,他似乎都是快乐的,他说“我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从繁华的杭州,到荒凉的岭南,一生之中,他最快乐的时候是在哪里?在我的想象之中,朝云可能就常这么问他,他的回答自然是“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东坡漂泊的一生中,有六个重要地方,我身在杭州,另有五个没去过,如果可能,我真想每个地方都去走一走:
眉山——他出生的地方,一个人杰地灵的小城,蜀地古有有好学朴质之气,又无浮华虚饰之风。
杭州——苏东坡最喜爱的地方,第一次来,他留下美丽的诗文,时而独自在山间寻僧访道,时而又与文人墨客泛舟西湖,正是才学风流最盛之时,他带走了朝云。第二次来,他当了一个很好的父母官,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展现了工程师的天赋,西湖因他的工程而秀美了千年。
常州——他去世的地方,这也是他很喜爱的地方,每次南北流离,都要经过这里,而他唯一购置了田产准备养老的地方在宜兴(当年算常州府)
黄冈——苏东坡被贬黄州,他在这里开荒种地,东坡居士的名字从此而出。在破破烂烂的居所,他吟出“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清江右回”,他在大江之上思考人生和宇宙万物的真谛,写下雄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空灵的前后《赤壁赋》
惠州——中原人谈之畏惧的岭南蛮荒之地,其实也是物产丰饶,终年温暖的好去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惠州流放的岁月里,苏东坡在罗浮山求仙访道(或许他只是为了好玩,比如炼丹),他自己盖房,种果树,甚至学习酿酒。此时的苏东坡,只携一幼子,以及朝云,现在他的伴侣只剩朝云一人,他们的精神之爱升华到了极致,他叫她“天女”。
儋州——千年以前,这里是真正的不毛之地吧。他在这里,依然达观快乐,他说饿了可以吃阳光。
当年我对小鸥说我没偶像,不特别崇拜哪个人,现在想想,倘若真要树立一个偶像,那就是苏东坡了。
苏东坡妙对读后感篇2
“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苏轼用他豪放的笔墨挥洒着,用诗句诠释着自己的人生。而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更是如一颗闪亮的明星,在中国文学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
读完《苏东坡传》,我依旧感叹着这位大文豪坎坷曲折的人生历程,可又为他在苦难中豁达大度而感到敬佩。他是一个诗人,更是一个朝代的忠臣,老百姓的挚友。
苏轼多次被贬官谪迁,他豁达、乐观,无时无刻关心百姓,为百姓着想。记忆最深的一次是苏轼任杭州通判,西湖本身的诗情画意,让苏轼的诗意大发,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让人回味无穷。他为百姓做过很多事情,曾经立过一家公立医院,在三年内治疗了一千个病人,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解决杭州居民用水的大问题,因为沿海的长墙常年未修,因此有许多淤泥,运河河床的疏浚需要很大的人力和物力。苏轼根据潮汐来控制水,通过自然环境将水过滤,并开通了一条新运河与西湖相通,他还解决供水问题,选择用黏性大的胶泥烧成陶瓦管子来代替大竹管,使杭州家家都有西湖的淡水喝。我不禁感叹苏轼的聪明才智,也为他有这份关心百姓的用心而感到骄傲,在满是淤泥的官场中,他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做一个为百姓做事,不贪污钱财,人人道好的良官,让我更为敬佩。“处此乱世,他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战士”,正是苏轼的代言词。
但在生活中,他保持天真淳朴,终身不渝,不忮不求,纯然随心。元丰四年,苏东坡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身着紫袍,头戴黑帽,手持藤杖,倚石而坐”最朴实的平民形象,为他添了几分淳朴和自然。那时候的'他,或许是最卸下包袱的时候吧,他种的地上冒出针尖般的绿苗时,他会欢喜得像个孩子般跳起来。他看稻茎立得挺直,在微风中摇曳,或是望着沾满露滴的茎在月光之下闪动,如串串的明珠,他感到得意而满足。那份自得,是在这个乱世中少有的吧,也因为他的洒脱,才让后人铭记。
我欣赏苏东坡,因为他有“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豪迈气概,有“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旷爽朗,有“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壮志踌躇。他的笔墨,有对这个世间的感叹,更多的表现了他善良的心理,和对人生的豁达。在《苏东坡传》中,虽没有花很多笔墨写他的诗词,可通过平常的小事,描绘出的他如同一个孩童,对世事的乐观,保持内心的天真,发自内心的快乐和诚恳。
林语堂先生在原序中有这样一句评价“苏东坡的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是的!他以他的本性照亮了我,在成长的道路上给我鼓励,在给予我诗词享受的同时,带给我的更多的豁达开朗的态度!
苏东坡妙对读后感篇3
子瞻,苏子瞻…不知一千年前的大宋可否有人会像我这样轻柔地呼唤先生的名字…
翻一翻语文书,原来从小就在学习先生的诗词了。只恨那时只会死背古诗不管作者、朝代和题目,真真忽略了许多好诗词和作者。那时觉得诗人都是枯燥乏味矫情做作的,钱花不完酒喝不光哪有那么多愁可以诉说呢,而且作的诗词又要我们后人背诵,这都是超级难背的啊。
苏轼啊,这个一生被流放好多好多地方的人啊,这个政治上不得意却能另辟蹊径,在美食、烹饪、书法、绘画史上都留下了深刻印记的人啊,把苦与乐都淡化,“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遗憾稚嫩的自己从未懂过诗人的深远意境思想,初中之后也是懵懵懂懂恍恍惚惚。真正的诗人绝对没有教科书上写得那么单调,写下来的诗怎么可能只是为了后人背诵徒增烦恼?他们有情有味,每一首诗里都是叙述不尽的深情。
所以在中考结束后的那个空闲暑假,我就想尝试了解一个古人,机缘之下认识了苏先生,由林语堂所著的《苏东坡传》,让我深深着迷。
苏轼带着一身伤痕被贬谪到凄凉的赤壁,还能在小舟上与客人饮酒畅谈。也行那位客人只是假象,只是他心中的另一个“苏轼”,“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他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可是在他写完这句后继续睡觉去了,何来把余生寄往江海呢。还有,张先年已八十高龄,娶了一位十八岁的小姑娘,婚礼上他还能取笑一首“一树梨花压海棠”呢。苏先生的内心永远那么明亮,可爱,大概这就是我喜欢上他的原因吧。
他把杭州作为第二个家,绿杨阴里的白沙堤,青砖黛瓦的江南水乡,最能治愈一颗疲惫的心了。
书中说道: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他多才多艺,生活艰苦也能活出多姿多彩——这样挑出使人敬爱的特点,倒是轻而易举。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画家,是书法家,是诗人——总之一双手也数不完他的功绩。
苏先生活得宛如一阵清风,一轮明月,“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他死了,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不朽的、所有人都会看到的。
苏东坡妙对读后感篇4
夜深人静之时,打开夜灯,轻轻翻开那厚重的封面,我想读完后这本书后一定会受益颇多,果然如此。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首《水调歌头》跨越了千年,寄托了对月的最高境界,苏子瞻的才气,不可否认,那些诗文中流露出的真情实感都出自他的笔尖,他性格直爽洒脱,随遇而安,一个典型的“乐天派”让人无不赞叹,征服众人。
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前半生没什么大的阻碍,一帆风顺,后因遭小人嫉妒使坏被流放到黄州,可就是在这被流放的期间,正是他的诗词创作达到了巅峰时刻,其中《记承天寺夜游》就是途中一首代表作。他的想法很简单,当看到老百姓受苦,就通过诗词的形式把当时对变法中的不符合民情的现状表达出来。即使自己的处境十分困难,可他仍坦然从容,保持自己,诗句里没有流露出一丝消沉,体现出一种内心静心如水的样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在苏东坡眼中,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苏东坡,他对待人生的态度不正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吗?无论你遇到多少次挫折,可还是依然乐观面对人生,不断的通过学习来让自己更加强大,更优秀。
苏东坡妙对读后感篇5
在孩提时候就知道苏东坡,不过,真正认识苏东坡是读了《苏东坡传》之后。
做为诗人,“大江东去浪淘尽”他文采飞扬,谈笑风生;作为官吏,“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嫉恶如仇,爱民如子;作为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他乐观豁达,清逸旷远。
苏东坡的一生,命运坎坷,仕途崎岖。但这不能阻碍他。王安石得势,几乎所有忠良贤能之士都弃官而去。苏东坡在连上三书之后不出预料的被贬,但他绝不因此退缩他将新政的不满与缺陷诉诸笔端去因此得罪了当权的群小,遭到逮捕,险些丧命。但他说:“若遇饭中有蝇,仍需吐出。”于是群小继续对他进行迫害。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屡遭贬嫡。甚至被贬蛮荒之地海南岛。
可是那些群小自认可打倒苏东坡的措施却没使那些小人达到目的。苏东坡管理之处政通人和,他颇受百姓爱戴。他处处为百姓着想。练习瑜伽,研究佛道,与高洁之士相交,访山水,与高僧相研佛道。林语堂笔下这样评价这位文坛巨子:“苏东坡始终富有青春活力。他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苏东坡一生清贫但一世为人坦荡。回看那些群小即使能保自己一世荣华富贵却也不可能有苏东坡半分的安逸。他们的生活充斥着算计与仇恨。其实所谓权力,所谓地位不过过眼烟云,转眼不见,又何必太为权财所困。
在《苏东坡传》的序中,林语堂先生写到“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如果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传是以此为乐,那么读《苏东坡传》也是一种快乐。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的个性,品尝人物的喜怒哀乐,并从他的事迹中受到可收益一生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