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上,心得体会如同明灯指引方向,我们从每次尝试中获得新的心得体会,路路文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不跪着读书》心得体会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不跪着读书》心得体会篇1
书,究竟什么叫跪着教书,什么叫不跪着教书,我没有在书中找到明确的答案,我又搜出一些读后感,希望得到启发,还是不够清晰、不够完整。
经过再次拜读,终于解出这道考题的答案。是不是应该这样理解呢?
1一、对“跪着教书”的理解
跪着教书,就是失去了大脑思考的功能,失去了对人性美、人情美的感悟能力,失去了对弱者的同情与怜悯性,失去了一切情感连接的纽带,失去了作为人的基本尊严,屈从于应试教育的各种考核、各种奖项、各种荣誉。把学生在校的时间无限延长,把“你死我活”的绝情冷漠引进班级,不顾学生内心感受地强迫他们也做考试的机器、分数的奴隶。师生共同被动地把全部的精力投放到书本、投放到考试、投放到分数上,导致学生不懂得生活,不懂得感情,不懂得感恩,教师不懂得心灵修炼,不懂得不断阅读,不懂得终身学习,不仅思想贫血, 而且专业缺钙,成了没水平、没了底气、教师立不起,学生、家长看不起你。
2二、对“不跪着教书”的理解
不跪着教书,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浇灌祖国的花朵,更重要的是不断通过读书、思考、自我教育等各种自我修炼方式获得足够的养分让自己也成为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成为让孩子们倾慕的最鲜艳的生命之花;教师不仅要成为只会吐丝的春蚕,在奉献的同时,也要不断提升精神境界;教师不应该是蜡烛,而要在无私奉献的同时,实现与学生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共同成长, 成为一个有自己独立思想和信念的人,是一个站直的铁骨铮铮的人。
不跪着教书,就是要求你成为照亮孩子未来一生的道路的明灯,这是在追求一种幸福,绝不是谋生的手段、发财的途径、升官的渠道;站着教书,是与形形色色的粗野作斗争,是与体制的弊端做抗衡,是与扭曲的价值观做较量,是与人性中最残酷、最冷漠、最虚荣、最功利、最丑恶的一面做决裂。
3三、成长中的育人梦想
60后的我,从小就对教师这一职业有着神圣感;生长在偏僻农村的我,最有缘的就是中学还未毕业的教师人群;当时,只对他们有能力教我们识字、算题而充满崇敬。现在想来,虽然他们个个文化水平有限,见识也不广,但他们个个都是朴实、真诚、热爱生命的。在我十年寒窗的经历中,没有逼迫补课的经历,也没有因犯错而遭受过任何伤害。只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小学时,经常在六一儿童节期间晚上外出演出,在演出完毕,老师总能步行几公里送我安全回家,自己才又拖着疲惫的身体拐几公里路程,摸黑回家;初三晚自习问完问题,老师也几次行走几公里路送我回家,自己再原路返回。当时,我只觉得感动,但没想到,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些事情还留在我的记忆,给我的生命打下了终生的烙印。
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呵护生命,是现代教师最清楚的使命。但能否完全落实在自己的教育行为中,值得质疑。可是那些曾经默默无闻、没有太高学问的乡村教师,是真正用他们平凡的生命照亮幼小生命前进的路程,让他们的学生安全、温暖、勇敢、自信地走向理想的彼岸。
上了大学的我,听我们老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课,为他们的学识渊博所震撼。为了自己也能成为业务精湛的称职教师,我把所有的时间用在读课本、背教材上,我的学科成绩全达到95分以上,当时觉得自己很优秀。可是,95分以上的成绩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上大学期间,也正是成人学习、成长的起始阶段,是适应社会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我却除了学习就是学习,真正成了读书的机器、分数的奴隶。休息、娱乐、社交、体育锻炼、逛街、认识市场、干家务、学习生活等,都被我的“跪着读书”所代替,大脑全是语法规则、固定搭配、词汇短语,没了情感、没了情趣、没了思想,走向工作岗位,更多的是迷茫、困惑。
尤其教小学英语,怎么也无法跟大学储存的那些语言信息链接,思想的缺血,业务的缺钙,情绪的低落,只能靠高压的课堂管理,机械的重复教会最基础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背的东西渐渐遗忘,教学上的难题随时出现,我才意识到,我的大学是在跪着求高分的虚荣中葬送。
不断充电之旅、浓厚的教研氛围、书香的校园氛围早就惊醒了迷茫中的我。思维的改变、阅读的积累、写作中的思考,让我摆脱跪着读书、跪着教书的困境。
当然,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教育体制的现状、社会评价的倾向、家长的各种期望、上级部门的各种测评,都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问题,我也曾经怀疑过育人的真诚是否能与传统势力抗衡,试图迎合、放弃自己的追求,读了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特级教师吴非的这本书,让我坚定了我的信念,我要义无反顾地走出传统育人的误区,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打破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理解并欣赏孩子发自心灵深处的人性之美、情感之美,送孩子永不凋谢的玫瑰;像吴非老师那样,能发现孩子住进五星级宾馆后,第一个念头就是让含辛茹苦的爸爸妈妈能住一夜的感恩之心,激发孩子报答社会的无穷潜能;把学生培养得像吴非老师的医科大毕业的学生郭虹那样,在年三十夜里,陪一个孤苦伶仃的老人生命的后几个小时,替她换上街道居委会准备的衣服,推着躺车把她送到太平间去,让老人最后一段生命不再孤独。
并利用自己学习研究家庭教育的特长,继续做家庭教育志愿者,引导家长绝不让任何邪恶的种子无意间落进孩子纯洁的心田,给孩子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经过我反复打磨写成的《是谁弄丢了孩子的天赋》就是倡导天下父母加强“家风建设”,把文明引入社会的每一个细胞。
本次阅读,更加坚定了我做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思想、有方法、有智慧、有素养、有人格魅力、有育人梦想的教育大师的梦想。
只有我们每个人坚定信念,才不会被世俗观念、被传统势力所压倒,才不会跪着教书,才能站着做一个铁骨铮铮的人,才能找到冲破禁界线和生命成长的平衡点,既不让孩子在应试教育的氛围里受阻,又能生机勃勃地成长,作一盏照亮学生生命之路的常明灯。
读《不跪着读书》心得体会篇2
初次发现这本书是在某个悠闲的下午,不经意间这个书名中那个大大的“跪”字刺入眼帘。中国人曾经有着千百年给封建权贵下跪的历史,人们深受封建思想毒害,逆来顺受,我相信我们都不只一次的听到奴性思想这个词,可是,在教育的范畴里也用这样不和谐,甚至刻薄的字眼我还是第一次见。我很困惑,什么是跪着教书?谁在跪着教书?当然我更担心的是:我在跪着教书吗?
书的作者是一位善于思考的长者,也是一位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任教于南师大附中。他叫吴非,他把近几年来写的有关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汇集成这本书。虽是随笔杂感,但也用其中几篇杂文的题目将全书细分为:永不凋谢的玫瑰、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爱与敬重的阅读、往高处飞、实话怎么说、在欢乐中沉思六个板块。虽是随笔杂感,却没有散文杂文般零散朦胧,每个故事都让人深思,每个问题都掷地有声,让我一边读,一边问着自己:是这样吗?
作为教师,不同于其他职业特点,说起来特殊,又很单纯;说是辛苦,又充满幸福。这本书开篇就说到:一位合格的教师,就说一盏灯,也许灯光未必耀眼,但一定能长久的照耀人一生的道路。不要简单的把你的工作理解为谋生的手段。的确,教师这个职业常常被缚之高台,说我们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给了我们很多溢美之词,也给了我们诸多束缚和非议。例如上次小学生给老师打伞的事件触动很多人的神经,一度成为热议的话题。但我相信凡是登上过三尺讲台的老师,都曾被孩子感动过,都因为孩子满足过幸福过。老师最大的安慰就是我们培养出了人,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只要能经常地发现这样的孩子,我们就会觉得既幸福又平常。感恩教育时下成了一个流行的词,其实我一直认为班上坐的大多数孩子都是普通的人,我没有想过要培养多少社会栋梁,没有想过我的学生要多几个高精尖人才,我只希望他们懂是非,辨黑白,希望他们能甘于平凡,热爱生活,可以成为一个有温度的人。
吴非老师在书中的“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读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身为师者,如果自身的学习能力都不是有效率的,那又怎么去教那些孩子呢?如果自己都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又跟学生谈什么底蕴积累呢?在书中《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一文中,作者还说道:终身学习的立学之本是什么,是独立思考精神。学生不敢说,不敢想,是因为开始老师不准说不能说。从指鹿为马的时代,就有了能不能说真话的问题。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只能趴在地上了。所以,不跪着教书,是一个教师最初的姿态,也应是一个终身的姿态。很难想象一名卑躬屈膝的教师能够教导出光明磊落的学生。老师还是得有点思想,有点脊梁。
书中还提到,吴非老师认为评价一位老师的工作,简单地说可以是三句话: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读到这三句话,我想大概是我只能算是入门级,我孩子为让学生喜欢我的课而努力奋斗着。书中也提到了影响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教师的风格。作者用生动直接的话语进行了比喻,没有风格的教师一如泥胎木偶,他的语文课如破庙庸僧在谈禅。看来,教学风格延续着教师的教学生命。
用吴非老师的话说总得有点质疑的.精神,于是在粗读了这本书后看到作者对于很多老师牺牲自己陪伴家人时间说是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对于这样的说法,我个人是觉得有点偏激了,劳作是神圣的,休憩也是神圣的。但每个人对于两者之间的权衡有着自己的考量。另外对于书中对于现存教育体制的一些质疑,作者也是抱有些消极情绪的。
不管怎么说,不跪着教书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我们至少得有那么点风骨,有那么点风格。教师也不仅仅是园丁,他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就如最近微信朋友圈中疯转的那篇文章一样,只有老师是优雅的,我们的孩子才有望优雅。只有老师是从容的,我们的孩子才有望大气,只有老师是幸福的,我们的孩子才有望明亮。
读《不跪着读书》心得体会篇3
说到经典阅读,这似乎与一个数学老师没什么关系。而由一个数学老师来讲经典阅读的现状与重要性,就更可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今天我这读后感悟,还真是如此。
在展示读书感悟时,我先讲两个小故事。
巡视教学楼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学生拿着一份讲义在读,细听,竟然是《水浒传》的知识要点。课后询问,这才知道是学生“有效”地学习名著的方法。一本书着实太厚,学生自行读找不到考点,而且占用时间。
第二则小故事:有初三家长跟我谈论孩子情况时,忧心忡忡,非常苦恼——她的孩子利用课余时间读一些名家散文。初三时间紧迫,恨不得一分钟都掰成两瓣用,这读课外书就是浪费时间了!
这是两个非常平常的小故事,可即便是作为教数学的人也知道,这两则小故事里反应的是大问题。阅读,是古今中外名人最推崇的完善自我,升华自我的方式。可是眼下,阅读却成了最占用时间的事情,成了不务正业。
无可厚非,初三算是人生的第一个分水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们自然在心里拧上了一根弦;老师们也是卯足了劲儿,希望用最短的时间教给孩子最多的得分方式。在他们看来阅读远没有高分重要!此时此刻阅读应试考试所考不到的课外书本,在他们看来自然就是占用了时间,不务正业了。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
某学生在谈论某一个新进语文教师时,用了“粗俗无知”四个字。这让我震惊,调查下来才发现,这四个字的评价竟然是因为教师的阅读面窄。新进教师,还是文科类的,多多少少应该能算是年轻人的代表之一了。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其阅读面居然不如一个孩子,难怪孩子会做出如此评价。
不过,深究这种现象的原因,我们也不得不摇头惋惜。不用猜,这位新进教师必然是遇到了之前我说的老师和家长了。以“高分最重要”绑架孩子的阅读,最终却制造出了一个只会向学生灌输“应试经验”的工具。
一代不读书,必然贻害下一代。浅尝辄止,我们再看看现如今青少年的状况。
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现象呈上升势头,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
青少年的犯罪率越来越高,这让人们又是痛心又是迷惑,“现在的孩子是怎么了”?很多老一代教育工作者提出用抓紧孩子的文学阅读来缓解这一现象。没错,青少年的道德养成途径多样,但是通过阅读获得文明教养,通过阅读净化心灵世界,是非常重要的途径。
回忆我们求学时期,经典作品在手,有哪一篇、哪一部不是都得细细品读个两三遍呢?且不说我们是不是真的能够得到名家的精髓,但是阅读短小散文,总能体会里面的情思;阅读名家著作,总能理解里面的美丑善恶……
经典作品是耐读的,反复咀嚼能获得更多的精神滋养。
一本好书,往往就是一颗善良的种子,包含善良、真诚、正直等等,这样的种子适时播撒在孩子的心灵,就有了真善美品格的萌芽,滋养感知,潜移默化,人的心灵就会变得充实,高贵,美丽。
良好的阅读,能让我们的孩子第一眼看到最美好的东西,接触最基本的道德理念,如诚实、友爱、自尊、善良、正直等,良好的阅读能让爱和美充满孩子的心灵世界,让崇高和尊严引领青春的目光……
希望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人们能找到开展经典阅读的途径,能利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存的理念指导青少年的文学阅读,社会能真正形成多读书、读好书的风气。
读《不跪着读书》心得体会篇4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的人?”这是我读完《不跪着教书》一书后,印象最深,震撼最大的一句话。反思我们的学生,不仅让我想起了很早以前的一个真实的笑话——《船长几岁了》:一位法国教育心理专家曾给上海的孩子出了一道题目:“一艘船上有75头牛,32只羊,那么船长有几岁?”1998年,用这则笑话测验我国沿海某市的小学生与初中生,结果做出答案的竟达90%,即使在上海某重点中学的高三年级,也还是有10%的学生得到75—32=43岁的答案。只有10%的学生认为此题十分荒谬,无法解答。当然,这10%的学生答对了,因为该题目只不过是一则欧洲笑话,不可能有答案。而同一道题目在法国小学做实验时,超过90%的同学提出了异议,甚至嘲笑老师是“糊涂”蛋。
无独有偶,我身边一些有心的老师也在自己班作过同样的测验,结果情况也一样不容乐观。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不敢怀疑题目有错?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不相信自己?我想作为老师,我们也是有责任的。
首先,从教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常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在教学中,我们是否真正把发现问题的空间留给了学生?是否真正珍视学生的反叛精神?是否让学生把问题带进课堂又带到了课外?
其次,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教师是工作者,劳动者,指导者,但教师最起码应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教师只有成为思想者,才具备教育者的素质。教师具有怀疑精神与批判精神,才能胜任教育。但扪心自问,我们是否有这样的问题意识?是否有这样的思辨意识?答案也不肯定。如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但凡上课就来个小组讨论,也不管有否需要;再如提倡数学问题生活化,但凡上课就来个情境创设,也不管效果如何?
正如林华民老师所提出的把课堂当做师生共同质疑释疑的地方是我们老师当务之急的事!
读《不跪着读书》心得体会篇5
这学期读了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篇篇观点鲜明,吴老师好像用跟你聊天一样的方式把这一个个道理说给我们听,虽然平平和和,但句句都说到老师们的心坎上,让我受益匪浅。
不跪着教书,那应该怎样教书呢?我带着这个问题翻开这本书,吴老师通过真实的案例和故事告诉我们,跪着,意味着教师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趋炎附势,为名利失去了身为教师的责任,为了迎合上级而折腰,随波逐流。事实上,我们身边乃至我们自己都不免会犯同样的错误,我们算不上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老师。
那我们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老师呢?像吴老师说的,一味合格的教师,只要不断地进德修业,把自己的工作和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要让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要让学生多读书,教师自己首先要多读书,自觉读书”,我也希望我能成为吴老师口中说的老师,受到学生尊敬,让学生忘不了的老师。那我只能增加自己的阅读,多读书,多思考,多学习。“为人师表为人师表,要想让学生多出色,教师就必须出色。学生赶超教师,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师太容易超越,我看真不是什么幸事”...书中这些话都深深地出动了我,作为一名新老师,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读的书还太少,思考的太少太浅。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准备好一桶水,甚至是源源不断的水源。书中讲到了现在的教师普遍缺乏思考,只会“埋头苦干”,不能“及时反思”。想想我自己也是一样,有时其实是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但是因为忙,没有及时去反思,过段时间也就忘记了。久而久之,问题依然存在,而我也没有多少进步。所以除了多读书,我还要学会多反思。让反思成为我的一种习惯。
读《不跪着读书》心得体会篇6
第一次阅读时是被书名吸引着,那时候还不知道吴非是谁?因为是一篇篇随笔,我也就随意读了一遍。感受是吴非老师性格率真,语言犀利。
十多年前的一次培训会上有幸聆听了王老师的讲座(那会知道了吴非就是王栋生老师)。那是一个炎热的下午,屋外雷声阵阵,暴雨如注,但是大家被王老师的讲座吸引着:我清晰地记得王老师告诉我们他的一只眼睛高度近视,几乎失明,但是他的心是明亮的;他给我们展示希特勒那张傲慢的中学毕业照;给我们讲述希特勒与维特根斯坦之间的矛盾而引发的屠杀犹太人的推断;给我们讲述他想写一本《教育失误一百例》……
再读《不跪着读书》,我的眼前就仿佛坐着王老师,低垂的眼袋顶着一双迷茫的双眼,讲述着他的所见所思所感,他直言不讳,他坦诚正直。
王老师关爱每一个学生。他说课堂上“小睡有何不可”。现在的学生,特别是中学的学生,学业负担并没有因为“减负”的文件,口号而减下来,成堆的作业,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每天忙着应付着作业,没有足够的时间睡眠,更不用说留点时间给“思考”了。为什么学习?为什么写作业?为什么考试?为什么这么忙碌?当你不知道为什么做这件事的时候如何能把事情做好呢?每天市里的“百校行”总会抓拍到“孩子在课堂上睡觉”的镜头。总会因此而曝光学校,曝光教师,曝光学生?你可知学生为什么在课堂上睡觉?王老师看到孩子在课堂上睡觉时,“请同桌帮他盖件衣服”,并对大家说,以后上课如果谁睡着了,就轻轻地替他盖上一件衣服。读到这的时候,我心里非常感动,为学生能遇到这样的老师而感到高兴。
王老师鼓励每一个老师。他说“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我们很平凡,但是我们的学生需要最出色的教师,需要伟大的教师”。他鼓励年轻教师要有精神追求,要有独立的思考精神。如果教师都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如何能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我们看看现在学生的作文就知道了。还有几个孩子能用自己手中的笔写出自己心中的话?“假大空”没有改变,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更严重的'是“抄袭”“套文”层出不穷,学生的大脑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学生的作文成了别人文章的“镜像”。为什么会这样?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教师也不会写文章了,“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抄来抄去,丢失的不是文章,而是独立的思想与精神。要想有独立的思想,“只要肯读书”。可能有老师会说,现在工作很忙,没有时间阅读。真的没有时间阅读吗?我们看到很多老师现在上课备课都不备了,拿着陈旧的教案,也能坦荡荡地走进教室,面对几十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是如何能做到不汗涔涔的?我很想知道其中的“诀窍”。
王老师是一位理想主义者,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从他的文字中可以看到他思想的矛盾和对现实无奈。正如他在“序”中所写:年轻时以为教育是诗,教师的一生也在为教育写诗,没想到后来总是要为教育写申告状,为学校的堕落而愤怒,为教师的尊严而呼喊。作为教师我认为自己应当是理想主义者,而现实却总在种植悲观,我以为自己的工作对青年成长有意义,没想到青年常常会对一个教师的理想投来同情的目光……
虽然这些文章是十多年前写的,我们从当下的教育场中仍然可以看见王老师所描述的故事。教育是缓慢的,教育的变革更是缓慢的,让我们怀揣着梦想,在教育的“田字格”里书写一个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