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中秋节心得体会参考5篇

时间:2023-08-14 作者:Brave

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只有融入自己的看法我们的思想才会得到提高,路路文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庆中秋节心得体会参考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庆中秋节心得体会参考5篇

庆中秋节心得体会篇1

又是一个中秋节,令人盼望的中秋节。在这一天,人们通常都要回到自己家,和家里人一同吃聚会饭。如今,人们餐桌上摆放的食物真是多种多样,似乎和中秋节以前搭不上边了,但我们只需细心点,就会发现一些传统的中秋美食还是会出如今不少餐桌上,大家还是会举家在窗前赏月——至少人们还没有遗忘中秋节和它的习俗。

那么中秋节的来历呢?有没有人确切地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呢?也许大家会零系统碎地说出一些,也只是大约,似乎只要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这一辈知道了,我们还真不必须完全了解,这,是变。还有就是中秋的气氛,虽然人们都吃月饼、赏月,好不繁华,但总觉得这繁华中似乎少了点什么,一时刻又说不下去。

中秋节最重要的莫过于吃月饼了,这点大家都知道。那月饼都中秋节感想钬斺敱溆氩槐有些什么馅呢?豆沙,椰蓉,你必须会笑着说:“过时了!”如今我们吃的大多是冰激凌、抹茶、榛果、巧克力等一些稀罕乖僻的口味,甚至鲍鱼、海参的也屡见不鲜。走进商场的月饼区,我们会发现这些口味的月饼独占最显眼的中央,而那些最为传统的只能不幸巴巴地躺在一旁,一点也不显眼,假设不细心找,甚至还发现不了它呢!

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这月饼的包装就更为朴素了!外盒就象镀了层金一样闪闪发亮,拆到外面,一个小月饼用一个小铁盒装着,底下还有“红袍”衬着——有必要这样“大费包装”吗?我估量一个包装都比一盒月饼要贵!这难道和以前繁复的包装比起来,不是一个大的变化吗?如今,大少数买月饼的人都不是自己吃的,而是送给亲戚冤家的,如此送来送去,家里的月饼不但吃不完,还有能够堆积如山,这和以前又是一个变吧!

中秋节,有些变化是好的,用心的,比如放假,人们能够跟家里人聚会,共享天伦之乐。但有些变化能否真的好呢,这值得我们深思!

庆中秋节心得体会篇2

读过了洋洋大观的《红楼梦》,在其众多的诗词中,基本上是即读即忘,唯有一首并不很起眼的小诗却被我牢牢地记住了。诗曰:“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清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这是一首咏中秋佳节的诗。说它是诗,我却更愿意将它当作一则富有诗意的谜语,或者说就是一首“谜语诗”。这首诗并没有直接写月,而是从侧面予以烘托,使得每一句诗都可以觅得“月”的影子。“时逢三五便团圆”写出了月圆的确切时间;“满把清光护玉栏”写出了月色的皎洁迷人;“天上一轮才捧出”则是专指八月中秋之月,因为在一年当中只有中秋的月亮最圆最亮;“人间万姓仰头看”写的是中秋之夜人们赏月的情景。

传说中秋节的夜晚,天上会有月华出现,那是一种十分好看的景象,并且只有在中秋节的夜晚才会出现,看到的人就会一年好运到头。

“月华”到底是如何的美丽呢?我没有见过,或者说是没有完全欣赏过。

小时候,每到中秋节,乡下人都会早早吃罢晚饭,聚在院子的大晒场上。这时的晒场简直有如一个大杂合院,摆满了凳子、凉床、草席,还有人从家中搬出了桌子、茶几。凳子、凉床、草席上或躺或坐满了人,桌子和茶几上则摆满了瓜子、花生、西瓜和月饼,还有自家酿的。烧酒和小孩子装了萤火虫的玻璃瓶子。

中秋夜晚十二点钟以前的节目,主要是大人们谈古聊天,小孩子们的打闹玩迷藏捉萤火虫,当然他们还要摇蒲扇吃东西。十二点以后则是睡觉赏月数星星。就是在每年的中秋夜,我知道了嫦娥奔月、牛郎织女,吴刚伐桂,银河鹊桥,天狗吃月,还有孙悟空大闹天庭、聊斋志异,等等神话传说和奇异可怕的怪鬼故事。当然我还知道了中秋夜,天上将有好看的月华出现的秘密。

中秋月华是很神秘的。中秋当晚不能说它,连提及都不能,一旦犯忌,月华就不会出现,即使出现了也会立马消失。所以中秋夜晚,每当小孩子们耐不住好奇和热盼的心刚要作声询问大人们时,都会遭到一大帮人的“嘘”声——他们将纷纷伸出右手,屈下四指,唯留一根微微弯曲的食指,在嘴唇边来回地晃,嘴里发出一声长长的“嘘”声,予以制止。现在想来,其实那一片“嘘”声很美妙,那其中包含了我们对生活多少的美好向往和企盼呀。

现在每到夜晚,家家都是闭门看电视,农村人也难得有晒场集会的乐趣了。即使是中秋佳节,也是再难以听到村人们昔日那般的“嘘”声大合唱了。每每想到此种憾事,心中油然生出一种唏嘘之情……

到底有不有所谓的月华呢?又到底能否在中秋赏月之夜提及月华呢?现在想来,这其中很有包含着一个善良而美丽的谎言的可能。也许天上根本就没有月华一景,只是前人们在苦难之中,将对生活的美好向往用比天上七彩长虹还要美丽的色彩进行编织,于是便有了月华多彩、朦胧、神秘的想象之象,为了不打破这种虚拟的美丽,人们便自觉地将它当作一个共同的秘密三缄其口,不愿也不敢去揭穿。我想不唯我没有见过月华,恐怕我的大人们,更有数千数万年前的先人们也是没有见过吧。

没有见过,才能始终在心中存留一份企盼。记得小时候,我守候到半夜,还是有几次真的看到皎洁的圆月周围,套上了一圈圈朦胧得若有若无的色彩。尽管我们早就知道不能提及“月华”二字,但还是有人忍不住带着雀跃地喊出来。果然灵验异常,慢慢地原来的朦胧消失,真切渐渐显现。不过消失的是原有的月华幻影,显现的是圆月的皎洁,一场虚惊的美丽加美好而已。于是所有的人一下便找到了不见月华的原因,纷纷责怪起不守规矩的坏事者:“唉!月华让你喊没了!”

没了!没了月华,没了我的少年、青年时代!也没了昔年那份中秋夜晚赏月的乐趣!那声悦耳的“嘘”也变成了一声长长的叹息……

再过几天中秋节将至,我们会想念曾在一齐生活的亲人,每逢佳节这种情绪会异常强烈,有时候常常会想:节日是送给孤独寂寞人的礼物,是给游离家乡人的安慰,让他们每年都有几天能够感受到生活的温情,感受到活着和发奋的好处。

于是,每一个节日对于即将步入中年行列的我们都会倍加珍惜,每个节日我们都有太多的渴望:渴望团圆、渴望与家人坐在热气腾腾的餐桌前一叙思念之情。当这种渴望弥散的时候,我们就会开始怀念那种每一天柴米油盐的琐细,怀念亲情环绕的生活。

这几天走在外面,忽然发现天变高了,天变蓝了,云变淡了,不再堆积着阴霾,大朵大朵的白云,悠闲地漂浮着。长空万里,视野开阔,心中豁然开朗。此时的城市也安祥了,被暑热困扰的行人,在街上缓行,脸上开始有淡定地笑容。

走到乡下的堤上,河两岸的庄稼已经成熟了,稻地里一片片淡淡的金黄色,棉田里,雪白的棉花露出了笑脸,棉农们正在腰扎布兜兜弯腰摘棉。水泥路旁边已经晒了大豆,他们颗粒饱满,是最早从田间放假回来的,躺下来晒晒太阳,然后就颗粒归仓了。这秋天的百宝箱正在你的眼前徐徐打开,你以前播种的什么就来取吧。

秋日的盛会刚刚拉开帷幕,中秋节就飞奔而至,像赛车手,让人猝不及防。中秋节,是我们中国人排在春节之后的第二个隆重的传统节日。因其是在三秋的中间,故名仲秋,也就是我们此刻通俗叫的中秋节。中秋节还有个名字,叫月节。“月到中秋分外明。”一轮圆月,挂在天空之上。秋高气爽,万物微凉,月光就如瀑布一般洒泻下来,思乡的游子回来了,离别的情人悄悄扣响门扉,就是那些徘徊在他乡的亲人,也在这一天,透过各种方式传来节日的祝福,而团聚在一齐的亲人,就在中秋节的晚上,吃月饼,赏明月,举杯邀饮,通宵达旦,不醉不归。原来这一轮圆圆的明月,就象征着团团圆圆。

细细想来,我人已至中年,这中秋的明月已照了我几十次了,中秋带给我的快乐竟然那么遥远,值得追溯和回忆竟是童年的中秋节。小时候,农村的生活条件差,每每中秋,母亲用柴火烧着大锅烙上几个玉米面和着白面的火烧,里面加上点红糖,我们姐妹俩站在锅台旁边等着那垂涎欲滴的一刻,月光透过窗户照进来,那时的情绪是甜蜜而愉快的,感觉个性完美。母亲还给讲起嫦娥,说起银河。母亲总是很慈爱地说,慢慢吃,别噎着。那时咀嚼的香甜、那时被人宠爱的感觉,那时无忧无虑的天真,大约就是一种幸福吧。

之后,人慢慢长大,再之后就随着改革的春风去了上海,十几年的中秋节都是在上海过的,每年中秋节,年轻的我们,聚在一齐吃饭,小小地伤感一下,就算过了中秋节。之后的之后,节日沦为日子,过节就成了平淡日子中的平淡。

中秋节已成为国家的法定节日,想忽略都忽略不掉了,盘子大的月亮在天上挂着呢,同样也忽略不掉,随着光阴的流逝,很多情感渐渐被冲刷洗淡,然而放置于自己身上,以往种种细枝末节都会越渐清晰。生活就是这样,五彩缤纷,张扬着我们生命的色彩;又一片空白,显示着我们生命的脆弱。有太多的感触与感动,感动于人性的光辉,感触于生活的多彩。

夜,静悄悄的,一阵凉爽的风拂过,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脸,好似母亲的手。我站在窗前,看着那如水的月光透过窗户洒进各家的房屋里,照亮了人们的心房。就在这个时候,有多少人正与亲人们团聚在一起,在团圆的喜悦中吃着月饼,在月饼的甜美中仰望那一轮圆圆的明月。但似乎有点孤单。

这几天网络上关于中秋的文字如同潮水般涌来,一时塞满了我的心,但心中仍有些空荡荡的感觉。也许,是因为姐姐没回来吧!

家里早就买好了月饼,上面有各种各样的'图案:小白兔、牡丹花、小狗狗……而且,馅饼的馅也是各式各样的:红糖馅、芝麻馅、葡萄干混合花生米馅、桂花馅……也有各式的软硬月饼。有的香软可口;有的干脆有味;有的嚼劲有味……可谓是应有尽有,但我还是没兴趣。

我以为会和平时一样地吃月饼。可意想不到的是,姐姐突然拿着一盒月饼回家了!我又惊又喜,失落和孤单感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惊喜,是快乐。

现在,抬头看看月亮,似乎更圆,更皎洁了。全家人在桌子上坐着,谈着笑。姐姐逗我玩:“吃月饼要看着月亮,这样眼睛才更明亮。哈哈!”我乐呼呼地回答:“看着月亮吃月饼,会分心的!”大家高兴地笑了起来。幸福在我心中燃烧起来,暖暖的。

看着窗外的月,似乎没这么孤单了。光又把温柔、包括静洒入江面,撒向人间,那月亮,那摸轻那摸纯,清纯的足以融化心中所有的不暗和烦躁。啊!多么美的圆月,多么清纯的圆月,多么可爱的圆月呀!中秋,真美!

中秋节的晚上,我和妈妈、姐姐还有大姨从姥姥家出来,看到一轮如玉如盘的明月挂在天空,我们一致决定到绿城广场去赏月。

我们快到绿城广场时忽然看到天空飘着很多红色的星星,咦?怎么回事,星星怎么会是红色的呢?等我定晴一看,哇,那可不是什么星星,那全部都是孔明灯啊!我和姐姐兴奋不已,恨不能马上飞到目的地。

终于到了,今天晚上的人可真多啊。没玩几分钟,忽然听大姨说:“那里有一个女脑瘫患者,她写了一本书在那里买。”我说:“脑瘫的人怎么会呢?写书去看看吧!”我们快步走了过去。大姨拿了一本翻了翻,就与那个女脑瘫患者身后的一个上海老人聊了起来。从他口中我们得知这个患者名叫陈志嘉,今年46岁,是一个脑瘫病人。

她自己告诉我们:她的大脑没问题,只是小脑瘫痪。小脑对随意动作起着调节作用,使动作的力量、快慢与方向得到精确的控制。比如手和脚,我们可以让手不动,可是她不行,她控制不住自己,所以她的手、脚和头就会乱动。

因为患有脑瘫,她每天只能用蜷曲的左手写下一个一个鸡蛋大小的字,她每写一个字,就要用一分钟,而且每天只能写150个字,她正是用这种坚持不懈和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才用25年完成了一本共约25万字的书《志嘉心语》!“志嘉”就是说她本人(她名叫:陈志嘉),“心语”就是说她的心声。大姨和妈妈给我和姐姐一个买了一本。

有一句话,大家肯定都熟悉,就是“一切皆有可能”,陈志嘉有了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写成了一本获了奖的书,当你有时对自己失望或绝望时,就想想她吧,如果我们有这种自强不息精神,还有什么事情干不好呢?

现在正是中秋前夕。每当春雨绵绵之时,我便会不由自主地吟诵起晚唐诗人杜牧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诗。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纪念祖先的节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每年的4月5日中秋节前后的一段日子里,人们都会以踏青、扫墓的形式,来怀念故去的亲人。也就在这个特殊的时候,我们活着的人会更加珍惜生命。

那么,我们又该怎样来珍惜生命呢?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珍惜每一天、每一时。“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们要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来创造生命的奇迹;我们要好好把握住每一天,来报答父母赐予我们生命的恩情……

记得妈妈曾经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片黄黄的油菜地,一个不太大的小池塘,旁边有几座坟墓。有一家人来到坟墓前,跪下。纸钱在烧着,只见得其中有一个人在磕头,嘴里念叨着:“爸,给您送些钱,在那边多买些好吃的。在这边吃了一辈子苦,现在可以享享福了……”这天正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中秋节。亲人走了,却给活着的人们留下了无限的怀念。此时风儿正轻轻地吹着,悄悄地在将那些人的忧伤带走。

让我们去做该做的事,珍惜生命,珍惜时间,只有这样才对得起父母,对得起家人,对得起自己。

庆中秋节心得体会篇3

越来越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过节的心情,没有超市的气氛来得那么浓烈了。本想趁中午,屋子收拾整洁,花草也已洒完清水,被褥晒在太阳下,一个人静静的时光,泡一壶暖茶,划拉几个闲字,挨到下午去接女儿的重要时刻。就在翻之前写的文字时,竟翻出一篇可体现此刻心情的中秋旧文,就懒得写了,搜来贴此,权当今聊过此节吧。

又到中秋,本是团圆的节,我却不愿品咂这节里,象征幸福团圆的甜蜜月饼;曾经何时,对节日那么淡漠?是以前的节日太过浓烈,让现在的心承受不了那份带着心酸的欢乐;还是,苍桑的胸怀,已失去过节的兴奋,把一切,都看得那么平淡;还是隐忍的心思里,不愿看那份人生的残缺?

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节还是要过,还要欢乐。可这时的欢乐,多么滞重?相比,记忆里的,愉悦。

记忆里中秋,似乎比春节,还要幸福和快乐。因为春节里没有中秋的丰收和圆月,中秋却有着比春节还要丰盛的美食。因为它所处的这个季节。

丰盛的中秋节,因秋日累累果实的点缀,而更加丰满,山珍地饈撑圆了儿时的肚子。小时候因住在一个颇有世外桃源之美的小山村,那时虽大都生活贫瘠,可秋天,简陋的山里庄园装满地瓜,花生,玉米,瓜豆,菜蔬……令其也像一个富翁;而最为鲜美的,便是这里特产的地方名吃,全羊汤。那啃着山脊散着草药香的野草长大的黑山羊,肉嫩味香,纯鲜诱人;即使日子再穷,中秋节那天,村里总是慷慨地杀掉几只,家家分个遍,让辛苦了大半年的山里人,美美的饱餐一顿,开开洋荤。

记得,那天一早,大队村委的院落里,人仰马翻,比赶集还要热闹,全村的人,基本都聚在了这里。孩子们在聚堆闲聊的大人中间,窜来窜去玩得欢,大人人手一个盆,吸着旱烟,比任何时候都悠闲自在,或蹲或站漫不经心地扯着农事家事国事天下事,等待着分羊肉。衬托着这份欢乐的是后院里,待宰的羊咩咩叫得凄惨,大胆的孩子,围拢在屠宰现场,看那血腥的一幕,多少有些胆战心惊,惊恐和怜悯的眼神里,却充盈着隐隐地期盼,那血,都将是羊汤里不可或缺的美味呀,只因那个年代生活的贫瘠令心也粗糙。

而我记忆更深的是,中秋送十五。这是民间的传统风俗,不带有杂质,纯是亲情的自发。不像现在,这一传统风俗变相的令人不堪其累。热情豁达的母亲心里有谱,该送哪家送哪家,只等她一一吩咐来,我们兄妹便乐颠乐颠地接受着这份光荣的任务。背着荷叶包裹的放在竹篮里的羊肉呀,羊大腿呀,羊下货呀,一家一家送去。之所以喜欢这个任务,是,这是个相当棒的美差,每到一家,看到的是惊喜欢愉的笑脸不说,自有一份“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幸福感油然而生;当然,还有不同的回礼滋润着这份礼尚往来的传统美德,即使对方拮据的无物可送,顺势打下自家园里枣树上的一把枣,塞到我们的手里,我们也会高兴地一蹦一跳地道一声谢。那枣甜了一路的嘴巴……

若儿时的记忆,中秋是美味;再以后,便以期盼中秋团圆的那份幸福为中心了。只因一年到头,越来越很少见到的.家中最核心的人物兄长;与哥的感情,就像依在月亮边的那颗星;从兄长十几岁在外求学,到大学,到上班,一步步离家远去,全家的思念便越扯越长,唯有节,才让这思念释怀。而中秋,哥回来会带我们出去游玩,登山,采野菊花;摘野果子,野炊;还会给我带回精彩的课外读物,初识唐诗宋词、舒婷、三毛、尤今、四大名著……都是兄长的引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最早便是哥哥先教会了我,当然还有爬到山顶,听哥大声喊什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的《关山月》,那时听来却懵懵懂懂,只感觉上文科的哥哥,好历害呀,因而特别崇拜才华横溢的哥哥。

长大后,期盼节假日,是因为喜欢看父母被儿孙围着那幸福欢愉的笑脸,终于熬到子孙满堂,是该享受的那天伦之乐带来的幸福生活了;更喜欢都成家立业的我们,与父母一块过节的那个亲情洋溢的氛围;只因离婆家远,嫁出去的女儿,在中秋可以和父母团聚在一起,使得中秋节,我们的家特别的圆。慈爱的老爸老妈,已从各自操劳的岗位上退下来,安享晚年,秋高气爽的季节里,一手携孙子一手将外孙女,在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地陪伴下,游山玩水,遍尝美食,一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父母的幸福,便是我们心的暖;父母的家,依然是我们心依靠的港湾……

一直,因为,这份温暖,这份依靠,这份幸福的对节的期盼,会陪伴我一辈子……,没想到事事难料,与单纯的意愿相悖的是,我却过早的,让心失去了幸福的根;再也得不到,那份温暖的依靠。节,便成了心底的痛,梦中的酸,多想,就那么混混厄厄的,今夕不知是何夕。

可节依旧在,中秋月儿圆,期盼人团圆,我还有自己的血脉在。于是,埋藏不能与父母相守一辈子的感伤,在祝福里获得人间温情,祝:中秋大家都快快乐乐!

庆中秋节心得体会篇4

今天是中秋节,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蛋黄、伍仁今天,我早早的起来,与妈妈一起上街上买月饼,大街小巷一卖满了月饼、豆沙、枣蓉、紫薯……我的口水已流到嘴边。咬上一口,各种口味的月饼五颜六色,真是形状各异。礼盒中的月饼不仅可口,长得也很可爱。花纹压得如凤凰,翩翩起舞,自由飞翔。

家里忙忙碌碌了一天到了晚上,我和爸爸、妈妈高高兴兴地坐在阳台上,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

一轮金黄的圆月已经高高地挂在天空中,向地上洒下皎洁的月光,像轻纱似的一般温柔。天空中云很淡,风很轻,月光很美,这构成了一幅漂亮的画。在深蓝色的夜空里,月亮显得更圆、更亮,更美了。

啊,这皎洁的月亮引起了我的遐想,我忽然想起了嫦娥奔月的故事,又仿佛看到了嫦娥正怀抱一只全身雪白的玉兔,在明月里向我们招手……突然,我的耳边回荡起一首歌——《水调歌头》,歌声悠扬婉转: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留在这中秋节,浸在这中秋香。赠予诗一首:

秋夜已深,秋风袭人,家家户户,气氛和谐,凑在桌旁,

赏景赏月,品尝月饼,饮茶吃饭,笑脸相迎,美美过节。

庆中秋节心得体会篇5

儿时,中秋节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当中秋之时,全家一起在院子里赏月,那时住的都是平房,旁边有个小菜地,菜地边上种了很多桂花树,空气中弥漫着桂花和青草的气味。记得母亲谈的最多的就是那个古老的故事,月亮上有棵桂花树。

然后工科出生的父亲就来纠正母亲的观点,教育我到月亮上什么都没有。所以儿时的记忆永远是最美好的,每次中秋心中总有一份快乐和希望,希望明年的中秋早早到来!

长大以后,感觉过节的气氛越来越少,还曾记得自己第一个不在家过的中秋节,就是刚读高中之时,那时候家离学校相当远,中秋又不在周末,所以当老师说了句回家团圆去吧,我只好独自和住校的朋友一起去了食堂,其实那个时候的心情还是蛮难过的。然后对中秋的记忆也越来越模糊,完全可以忽视了,唯一的记忆就是大三那年我逃了两天课提前回家过中秋的那个场景。只是感觉月饼越来越好吃,包装越来越精美,过节的传统却在一天天淡化。

在国外每当中秋来临的时候!“亲情”二字对于异乡的游子来说,在这中秋之夜,理解得就更为深刻了,思念家乡,思念父母的那种感情真的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同时也让我体验到了祖国的温暖,孔子学院和驻宋卡总领馆总是把我们聚在一起联欢一起吃饭!每年致辞中,孔院马院长总要发表下一些感叹,大致意思是国家对你们真好,这些月饼都是空运过来的,一定要学成回国!饭毕,就开始品尝从北京运来的月饼,可以拼命吃管够,吃不完还能拿回去分给泰国朋友!有时候孔院也会邀请华人华侨,他们总是带很多榴莲,红毛丹,山竹等水果这些都是多得吃不完的,现在回忆起来还是特别的温馨和感动!

如今的我已经回国,只是还在工作的道路上比较迷茫,去年中秋是回国后第一次和家人一起过的,母亲特别高兴做了一桌子好菜,过节的气氛仿佛又重新找回来了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