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读后感能够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揭示出人性的强大和脆弱,读后感是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独立思考和情感体验的表达方式,路路文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00字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00字篇1
一向以来对阿富汗这个神秘而又多灾多难,饱经战火的国家充满了向往。当我从报纸上的书评上看到《追风筝的人》这本书的时候,便迫不及待的买来一睹为快。
小说其实是男主人公阿米尔寻找心灵救赎的回忆录。
阿米尔从小生活在阿富汗一个富足的家庭里,从小失去了母亲,但有一个同样从小失去了母亲但情同手足的仆人哈桑。哈桑对阿米尔忠心耿耿,无论是阿米尔做了什么,他总是一味的信任跟包容。在阿米尔遭受坏孩子的欺负的时候,他也是挺身而出,为朋友两肋插刀。可是,在阿米尔的内心深处却清楚的感觉到,自我并没有把这个出身低贱,目不识丁的哈桑当作自我的朋友。
在阿富汗,一向都有冬天赛风筝的传统,并且按照惯例,那些被击落的风筝能够被看作是胜利者的奖赏,哈桑聪明机灵,是个追风筝的能手。某年冬天的赛风筝会却让阿米尔和哈桑友情彻底的决裂。那次的比赛,阿米尔成了冠军,哈桑为小主人去追那只被击落的风筝。
习惯了哈桑的一诺千金,阿米尔明白他肯定能顺利完成任务,他满心欢喜地等着哈桑为自我带来战利品,可哈桑迟迟没有回来,阿米尔只好出去寻找。可却在找到哈桑的那一刻惊呆了。原先,追到风筝的小哈桑遇到了麻烦:正被几个以往找过阿米尔麻烦的坏孩子胁持,对方逼迫他拿出风筝,而哈桑不愿意,于是,势单力薄的他所以遭受了自我人生最大的耻辱——被这几个坏孩子欺负了!而即使在这样,他死命地保护好那只被击落的风筝。——残酷的一切,站在巷口的阿米尔全部看在了眼里,可是,他却没有勇气上前制止!
那次事件之后,阿米尔内心就开始被羞愧与痛苦所折磨,他明白自我很对不起朋友,自我懦弱,虚伪愧对朋友的忠诚。这样的感觉一向把他压可是气来,最终,他在父亲面前撒谎说哈桑是小偷,让父亲赶他们走。而即使是这样莫须有的伤害,哈桑也毫无怨言地承认了。虽然父亲执意留下他们,他们还是黯然地离开了。
几年之后,阿米尔随父亲去了美国,先前优越的生活没有了,在美国的日子,他们过的很窘迫,可父亲还是一贯地有担当,靠着父亲卖力的打苦工,阿米尔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开始工作,恋爱,结婚,直到父亲去世。对他而言,平淡的生活正好是他用来淡忘过去回忆的良方。
父亲去世后的某一天,阿米尔居然意外得知哈桑居然是自我同父异母的弟弟!回到阿富汗,哈桑已经死去,阿米尔找到他留下的孩子,往事一幕幕,他带着这个小侄儿,决定替哈桑承担做父亲的职责。跟哈桑的儿子谈到他父亲追风筝的时候,阿米尔充满了钦佩和尊敬。他带着哈桑的小儿子一齐去放风筝。
很多人把目光聚焦在阿米尔的自我救赎之上。其实每个人的生活很平淡,可能没有那样的事情让你来应对与阿米尔类似的困境:犯一个禁锢着自我一生的错误,为此感到遗憾,难堪,让我们总是为此耿耿于怀。也没有人太多的人回象小说里的阿米尔那样,在自我犯了错的多年以后,还能有重新赎罪的机会。这种太过巧合的事在小说中读来自然流畅,但现实中并没有太多机会去体会,也不会有太多的人愿意有这种机会来体会。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你也许会像阿米尔童年的时候那样,有一个亲如弟兄的人,可能你们身份不一样,职业不一样,甚至是国籍不一样。当他们全心全意对你的时候,你是怎样想的,你是觉得这是必然的呢,还是这是你应得的,你有没有好好想过自我应当如何珍惜这样的一个人。而不是在自我犯错之后找个借口与这个人断绝关系呢?
也许很多人会说:我也一样对他的阿,我也一样为他着想,也一样愿意尽我的一切力量去完成他的愿望。可是真正当一件足以影响你们一生的事情发生时,你是否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放弃你那个最亲的人。
人们往往会忽视那个永远躲在角落,可是却是永远对你最亲的人。觉得他们都跟我那么亲了,根本用不着费力来维持这种关系,而是随随便便,马马虎虎的对待他们,比如说我们的父母。以往有人当应对我说过:“为什么所有人的意见你都能耐心听取,唯独你父母的意见你却一点也听不进取。”想想以前,无数次为了一点小事跟父母摆臭脸,难道我这样做的资本就仅仅是父母总是无条件的支持你,在我最不开心的时候,本想来开导的却最终总是成为我的出气筒,事后又总是来嘘寒问暖,我们却为了自我那一点小小的自尊而不理不睬。我们就是这样对待那些对自我全心全意而又别无他求的人的吗?虽然长大后象阿米尔一样尽量找机会弥补,而父母也像阿哈桑一样仁就毫无怨言的和我们生活在一齐,可是当初为什么要为了自我那个小小的风筝,那个此刻想来毫无价值的自尊心而忽视自我身边的人。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他想要追逐的风筝,有的人追到了,有的人没有追到,有的人凭借自我的力量追到了自我心中的风筝,有的人凭借他人的力量追到了那个风筝。可是,请记住,在你追逐你心中的风筝的时候,不要忽视了自我身边的人,忽视那些往往躲在角落里,毫不起眼但却是最最关心你的人,给他们一点关爱,哪怕就一点。不要认为他们对你的付出是理所应当的,更不要为了自我的那只风筝而让那些人作出了痛苦的牺牲,最终才哭往往比笑到最终更令人印象深刻。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00字篇2
我们是否徘徊在对身边的人的纠结之中呢是否对身边的朋友尽心尽力呢一本《追风筝的人》令我思绪万千。
十二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从小与仆人的儿子哈桑情同手足。在冬天的一次风筝比赛中,阿米尔如愿得冠。哈桑尽力为阿米尔追回风筝,却受到阿塞夫的迫害。看到一切的阿米尔却未挺身而出,事后充满内疚,最终逼走哈桑。自我也随父亲逃往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得知哈桑是自我同父异母的兄弟。于是,阿米尔踏上了为自我和父亲赎罪的道路:找回哈桑的儿子——索拉博。
懦弱的阿米尔、重情义的哈桑、严肃的父亲以及平易近人的拉辛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深刻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小说中的阿米尔渴望得到父亲的重视与喜爱,父亲却似乎更关注哈桑。使阿米尔对哈桑充满了若有若无的嫉妒,却忽视了哈桑对自我无条件的忠诚。现实中的我们是否也是如此呢
记得有一次,烈日当头,妈妈从外面卖回一个大西瓜,洗净,切开。端到我眼前,叫我多吃一点,然而心境烦躁的我把西瓜一把推开,说道:“我不要吃,你要吃你吃好了。”妈妈的脸上露出无奈的表情,朝我轻轻的一笑,仿佛是做错了事的孩子。扪心自问,我们究竟忽视了多少人的爱,伤了多少人的心我们竟容不得一点爱的唠叨。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哈桑对阿米尔说过,法里德对阿米尔说过,阿米尔对索拉博说过,这不是玩笑,而是郑重的承诺,朋友与朋友之间,人与人之间不需要物质,需要的是互相的信任。
对身边的人,我们应当改擦亮眼睛。有的人,或许没有真诚待你,我们就需要立即改正令人不快的缺点;有的人无时无刻的关心着我们,却没有写在脸上,我们应以同样的真诚去回报他们。
每一个人的一生,都在不停的追着风筝,追到了,只为让身后的人开心,欢乐!人生短暂,容不得一点马虎。
生活,需要朋友的支持与鼓励,更需要无私的付出。我们不能昧着良心背叛朋友,因为一旦错过了,那将会是一生的遗憾。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00字篇3
这本书的封面是在黄昏的天空中,火红的晚霞下,一个小男孩拿着风筝在风中奔跑,层层斑斓彩云中有一片通透的蔚蓝天空,仿佛把人带到更深更广远的世界,一只拖着长长尾巴的风筝在余晖中翩翩起舞。翻开这本书的那一刻我开始走进那一片火红的晚霞,看昔日的繁华与安宁,今日的苦难与战乱。
故事发生在阿富汗。说起这个国家,它并不是一个和平世界。我们总会把它与战争和死亡联系在一起。让我们想起的总会是那一张张狰狞的脸、惊恐的脸,没有轻松,更不会有笑容。阿米尔和哈桑,是一对从小一起长大的主仆,或者说是最亲密的朋友。阿米尔会说的第一个词是爸爸,而哈桑会说的第一个词是阿米尔。那将是他们一生最重要人的名字。他们,一起嬉戏打闹,一起憧憬未来。那幢房子、那堵“病玉米之墙”、那株石榴树、那个地方的一切一切都是他们友谊的见证,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挡他们彼此互相靠近的心。时间一点点地过去,他们在一点点地长大,阿米尔发现了爸爸对自己的冷淡,而对哈桑却总是给予鼓励和赞赏,阿米尔为了得到爸爸全部的爱,不惜陷害哈桑一家;哈桑为了自己的主人,受尽耻辱,最终奉献出生命。
是阿米尔错了吗?他胆小、自私、懦弱,看到哈桑被人欺负,却佯装不知。但他在逃跑的那一刻,心里是多么的复杂。但最终他决定“为了赢回爸爸,也许这是哈桑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我必须宰割的羔羊……他只是个哈扎拉人,不是吗?”但事实不是这样的,哈桑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亲弟弟。然而这个被爸爸埋藏一生的秘密揭开时,哈桑已死在塔利班的枪下。
是哈桑错了吗?当我读完这本小说时,我为他的不幸所悲伤,为他的忠诚、纯真、善良所感动。但经历了一系列的事情,看到主人对他的态度,哈桑还会认为这一切值得吗?他为什么还要一次次的献身?难道他也认为自己只不过是一个低贱的仆人吗?还是为了朋友阿米尔,他情愿付出一切……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无论是阿米尔还是哈桑,都没有错,他们原本都是纯真善良的孩子。因为种族,使他们有了高低贵贱之分,被逼向世界的两极。
合上书本,我依旧听到耳畔传来那句真挚的诺言:“为你,千千遍遍。”宛如一句天真的玩笑,却深深地烙在我们心中。是忠诚,是善良,更是爱。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风筝,我们都是追着风筝的人。对阿米尔来说,那飘荡在空中的风筝意味着人性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那长长的风筝线的背后是一份对人生命运深深的信服与感激。而对于我们来说,无论那只风筝意味着什么,就让我们勇敢地去追吧。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00字篇4
?追风筝的人》对我来说是一个开始。
沉下心来读书的开始。
深入思考的开始。
不得不承认,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几乎对读书丧失了兴趣。经常是拿起一本书,放下。看起来,我与书无缘了。
但总会有一个转折点的。当我看到《追风筝的人》这个书名,引发了我无限的联想。又看到它的封面——黄昏的天空。层层斑斓彩云中有一片通透的蔚蓝天空,仿佛把人带到更深更广远的世界。一只拖着长长尾巴的风筝在余晖中翩翩起舞。这是一个梦啊!因为一个书名,因为一个梦境,我买下了它。而事实证明我这次的决定是对的。
然而有一点我错了。这不是什么童话故事,也并非喜剧。
故事的开始,在阿富汗。说起这个我们的邻国,并不是一个太平世界。我们总会把它与塔x班、战争、难民、死亡联系在一起。让我们想起的总会是一张张狰狞的脸、惊恐的脸,没有轻松,更不会有笑容。就是战争,进一步推动了悲剧的发生。
似乎一切都是注定的。阿米尔和哈桑,是一对从小一起长大的主仆,或者说伙伴。阿米尔少爷会说的第一个词是爸爸,而哈桑会说的第一个词是阿米尔。那将是他们一生最重要人的名字。阿米尔为了得到爸爸全部的爱,不惜陷害哈桑一家;哈桑为了自己的主人,受尽耻辱,最终奉献出生命。
是阿米尔错了吗?他胆小、懦弱、自私,看到哈桑被阿塞夫一群人欺负,却佯装不知道。但他在逃跑的那一刻,心里是多么复杂。最终他确定“为了赢回爸爸,也许哈桑只是必须付出的代价,使我必须宰割的羔羊。他只是个哈扎拉人,不是吗?”事实不是这样的,哈桑还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亲弟弟。然而这个被爸爸一生深埋的秘密揭开时,哈桑已经死在塔x班的枪下。
是哈桑错了吗?当我们读完这本小说,无不为他的不幸所悲伤,为他的忠诚、纯真、善良所感动。但经历了一系列事情,看到主人对他的态度,哈桑还会认为这一切值得吗?他为什么还要一次次的献身?难道他也认为自己只不过是一个低贱的仆人吗?还是为了朋友阿米尔,他情愿付出一切,我们不得而知。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无论是阿米尔还是哈桑,都没有错,他们原本都是纯真善良的孩子。因为种族,使他们有了高低贵贱之分,被逼向世界的两极。
这个故事震撼了每一个人的心灵,他向我们再一次发出最深的呐喊:
我们要和平!我们要平等!
如果作者仅仅是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情节,那它就太平凡了。故事的精彩在于它细腻的景物和心理描写,每个细节都值得去细细品味。还不只是这样,通过阿米尔的视角和内心独白,我们看到他的世界。每一次聚焦都是那么精准,就像自己亲眼所见。我竟产生这样的想法,我可以拿它来拍一部电影了。
“为你,千千万万遍。”我听见自己说。
然后我转过身,我追。
他只是一个微笑,没有别的了。他没有让所有事情恢复正常。他没有让任何事情恢复正常。只是一个微笑,一件小小的事情,像是树林中的一片叶子,在惊鸟的飞起中晃动着。
但我会迎接它,张开双臂。因为每逢春天到来,它总是每次融化一片雪花;而也许我刚刚看到的,正是第一片雪花的融化。
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
我追。
结果,阿米尔解脱了,在二十六年的的挣扎折磨之后。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幸福的结局。
然而对我来说,还没有结束。我会记得这本书,反复回味着其中闪烁着的人性的光芒。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00字篇5
风筝线牵起了两个孩子的友情,风筝托起落无数美好的回忆。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阿米尔是阿富汗富商的独子。在他的笔下,童年啊富汗,充满温馨的那个小城。夕阳西下时,金色的阳光洒在这片小小的城市上空,阿米尔就和他家仆人的孩子趴在树上,阿米尔给哈桑读着故事,有时调皮的他会嘲笑哈桑的无知。阿桑定会成为像他父亲一样的文盲,阿桑是不幸的。他的母亲在生下他几天之后,就跟着江湖艺人跑掉,身为哈扎拉人,面对一切,他都逆来顺受,哈桑的弹弓打得很好,总是可以叫阿米尔。
阿米尔出生的时候,夺取了母亲的生命,他是个懦弱的孩子,为此不太受父亲喜欢。为你千千万万遍。我们从未想过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友谊会这么深。这也许已经成为了一种信仰,为了一只风筝而受到了别人的侵犯。阿桑到死时都不知道他们其实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我们都只猜到了开头,没猜到结尾,总感触哈桑。到自己知道真相后。我们或许有些愤怒,阿米尔的懦弱令人无法接受。但是到最后的时候。他带走了哈桑的孩子,到最后按秒终于知道了一切。他后悔当年没有救哈桑,自己还百般为难哈桑。
为了阿米尔哈桑把最珍惜的一切都可以舍弃,这样的事儿发生了无数次。生活中我的父母的何尝不是如此。再多关心,也只是因为一件小事而忘记所有的恩情。那现在我们爱我们的人,最后总是被我们所伤。不过,这部作品算是有个比较美好的结局。当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跟着阿米尔来到美国,当索拉博放飞风筝的时候,一切都会好的。
剩下的一切,阿米尔用自己剩余的一切来弥补。只有这样阿米尔才算是对得起哈桑,他同父异母的弟弟。
读《追风筝的人》总是揪心的,读完又总觉得意犹未尽,也许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属于自己的风筝,有属于自己的哈桑,只是我们和阿米尔一样不曾珍惜吧!拥有时不曾发现重要的人,只有当失去时才会后悔,才要百般弥补,大约是大多人的共性吧!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00字篇6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作者并没有用很华丽的文笔,她仅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细腻的勾勒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却给我以震撼。
一场救赎再次开始。故事的最后,阿米尔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时的索拉博却因精神上的伤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说起风筝——那哈桑和阿米尔童年最喜爱的玩物时,才会不知觉的笑起来……书的后半段写得是主人公心灵的救赎。他费尽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风筝,重新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生活的大门终于又向他敞开了。阿米尔的结局,相比较而言,是幸福的。他终于明白了彼此的意义——以生命为代价。
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友情,只要是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比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最私密的扪胸自问。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近乎残酷,却又毫不哗众取宠。
也许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也许有些许苦涩与酸楚。但人生就是这样,犯错,错过,再用一生来挽回。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00字篇7
?追风筝的人》一书,在近几个月里一直好评不断,并在畅销榜上居高不下。书的封面,广袤金色的天空下,迎着夕阳,追风筝的孩子们欢笑着奔跑,追逐飞逝的光影。
?追风筝的人》的作者哈利德·侯赛尼,向全世界展示了阿富汗的另一面,除了战乱,在这块土地上还有很多勤劳善良的人民。小说用朴实的文字,讲述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细腻平淡的笔触,真实地还原了阿富汗人民的生活和信仰。
?追风筝的人》主人公阿米尔,儿时出身阿富汗上流社会,而阿米尔总是因为父亲对仆人儿子哈桑的温情而心生嫉妒。但哈桑同时又是阿米尔最好的玩伴。阿米尔儿时性格懦弱,而哈桑勇敢忠诚,为你,千千万万遍!是哈桑对阿米尔永恒的忠诚誓言。然而心态失衡的阿米尔,用不光彩的手段陷害了哈桑一家,导致哈桑一家被赶出家门,后来阿富汗爆发战争,阿米尔一家被迫出走美国。后来父亲的合伙人告诉阿米尔内情,在临终前鼓励阿米尔回阿富汗寻找哈桑的小孩,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平复自己多年的负罪感。已经是事业有成的阿米尔鼓起勇气,第一次像男子汉般地回到了故乡,在被塔利班统治的残酷现实中,找到了哈桑的孩子,在得知惊人秘密后,他赎罪般的努力,最终令人感动地完成了一个男人的成长。
风筝是全书的主线,对童年时的阿米尔来说,风筝象征着自由、自责、期盼父爱的生活状态,风筝在天空中飞翔,象征着哈桑和阿米尔一起度过的如影随形、自由自在的生活;对少年时的阿米尔来说,风筝代表着自私、懦弱、背叛的人性特征,在风筝大赛中,哈桑牺牲个人的尊严,为阿米尔取回了最后那只风筝;对中年时的阿米尔来说,风筝象征着心灵上的救赎,战胜懦弱,冒着生命危险回到被塔利班占领的喀布尔,去解救哈桑的儿子,将他带回美国,收为养子。这是他在成长的生命历程中,第一次主动采取行动,来挽救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并非逃避。
故事可以看成是一个人的成长史,从幼稚走向成熟,从逃避变得勇于担当。追寻的那只风筝,不仅仅是哈桑在喊过为你,千千万万遍后,去追逐的那只
对于生活在玉东的我来说,在追风筝的路途中,我们应勇敢地将胆怯收起,把承担责任付诸行动——为你,千千万万遍。
也许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也许有些许苦涩与酸楚。但人生就是这样,犯错,错过,再用一生来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