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的读后感精选8篇

时间:2024-07-15 作者:Trick

读后感是我们对书籍内容的感悟和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道理和精髓,优秀的读后感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作品中的主题和情感,以下是路路文书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先生》的读后感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

《先生》的读后感精选8篇

《先生》的读后感篇1

这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是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山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好太精确。”“哪有这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太多了!”

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呢,我自己还不是这样吗?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还认为差不多,不就应减分;还有一次,我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当时以为差不多,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此刻想一想,如果是医生在开处方把“切除食指”写成“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文章最后写“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习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要惊呼,这怎样成?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人后方,准备发动袭击,如果有一个人动一下,如咳嗽一声或卷曲一下腿,就可能会造成全军覆没;发射卫星,如果科学家计算时小数点错一位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掉了下来,那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啊!……

看来,我们做事情是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象差不多先生那样,事情才能成功。到达国家,小到个人都是如此。

《先生》的读后感篇2

你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我的梦里,我的心里,我的回忆里。

——题记

初到岛国日本,我们这些“清国留学生”就与你们有着明显的差异:我们头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我们想要赶时髦,但又要时刻表示效忠腐朽清王朝。

我们在文化差异的冲击下不知所措地开始了学习生活。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

先生,第一次见到您,您黑黑瘦瘦的,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像是一个极古板,民族意识极强的一个人。我以为您也会像其他日本人一样,认为中国是弱国,中国人都是低能儿。但是您没有。您反而更加关注我,更在我身上倾注心血,每星期都会细细地阅读并改正我记错的讲义,满满的红笔印尽力的挤在每一个空隙,像是想要带给我更多的知识。当时的我,有些任性,总是不用功。

先生,我以为我会在您的帮助下成为一位大夫,回国治疗人们的病痛。但是,在那节讲堂后,那节刻骨铭心的讲堂之后,我改变了想法。当时电影中的中国人和身边的`日本人一起围观枪杀中国人,电影中的中国人面无表情麻木不仁地看着,身边的日本人欢呼雀跃着。我的心中一片凄凉。这时我意识到了,我要弃医从文!

先生,当您知道我不再从医时,您神情仿佛有些悲哀,您送我了一张你的照片,并希望我也可以寄给您一张并时常写信给您。但是,先生,我并不是不愿与您联系,而是我的境况实在无聊,况且对于您的想念每每都是提笔却无从说起。

先生,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您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您的照片就挂在我的书桌前,每每夜深人静我伏案写作想要偷懒时,总会看看您的照片,我心中便会重新点燃继续写作的勇气。

先生,就算我趟过再湍急的河流,攀爬再陡峭的山峰,只要有您在我的心中,我就永远不会放弃,心中就永远都会充满向上的火焰。

《先生》的读后感篇3

?藤野先生》回忆鲁迅在仙台留学时期的生活,记叙了鲁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的过程和对他的怀念。

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

这个比较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构成了鲜明的比较,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

恩师是让人怀念的,异常是当你身处异国时,经常会让你觉得孤独。而在那时,却有一位教师唤醒你的灵魂,给予你关爱和鼓励。

在教师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和谐的师生一旦建立,很容易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亲其师然后乐其教。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绪感染了小佛朗士,他听得异常认真,感觉"真。奇怪,今日听讲我会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在莎利文的爱心感召下,失聪又失明的海伦最终理解了抽象的"爱",突破了认识上由具体到抽象的瓶颈。

想想自我和身边的恶人,是否也是这样。有强壮的身体,但思想却愚昧无知。为什么我们不努力学习呢学习能充实自觉的知识,开阔自我的眼界!为什么我们要放弃学习的机会,而整天碌碌无为得生活呢那只会让你的人生显得淡漠平庸;为什么我们把握此刻,珍惜眼前呢有的东西一旦失去就没有了,而失去后才明白珍惜还有什么意思呢

把握此刻,努力学习,你就会感受到世界的精彩,人生的美妙!

《先生》的读后感篇4

在读完《藤野先生》后,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对鲁迅先生无限吹捧,更多的是对现在社会上种种现象的思考。

在现实社会中,在本应充满阳光的青春校园中,那大多数学生,用着国家免费提供的桌椅。书本。甚至免费的住宿,每天念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将校规班规背得滚瓜烂熟,背地里,却从不把学习当回事,吃喝玩乐,攀比成风。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学生成群结队,以打架为乐。甚至将谈恋爱常挂于嘴边,拿出来炫耀。

十五六岁的年纪,本应无忧无虑,一心为未来奋斗,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结下莫多的真挚朋友,收获最纯真的友谊。

十五六岁的年纪,是人生中最美好最轻松的时代,是一个人展望未来,目空一切,不断攀爬的时代。

然而,又有多少人为了明天会挨打而担忧,为了失恋而痛苦,为了显示自己多么美丽富有而惆怅。那是他们本不该有的。

想一想鲁迅先生当初为了中华民族毅然弃医从文的壮举,想一想无数革命先烈的牺牲,他们做着不同的事,却有同一个理想————中国有一个崭新的明天!为了这个理想,他们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将青春年华送给了祖国母亲!

同学们,醒醒吧,当你们学习有关革命先烈的文章时,请想一想,我们在他们用一生换来的美好生活中成长,却做着这样那样的龌龊事,对得起他们的`牺牲吗?

当初,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众多的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从未有一个人喊过苦,说过累。当面对死亡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畏惧,纵使知道前面危险重重,纵使自己有机会可以逃掉且毫发无损,但没有人那样做。即使七八十岁的老人,也愿意用鲜血去唤醒中国。

为什麽?因为他们是中国人,他们有一颗爱国心。

我相信,无论同学们平日多么放荡,在在内心深处,一定有一处最美的地方,那里装着一颗心,一颗爱国心。给你也给我一个机会,给你也给我一个理由,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所以为了祖国的明天,请放下那些本不应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事,让我们一起努力翱翔!

革命前辈为中国铺好了道路,是需要我们用心去走出明天的!

对学生而言,教师一般都具有天然的影响力,如果这种影响力是建立在教师身份所赋予的权力基础之上的,那是不稳固的。而如果这种影响力是靠教师的人格魅力赢得的,那就相当持久而且强大了,这种影响甚至强大到足以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高尚的德行和追求,深入学生心田,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鲁迅就是时时受着藤野先生的鞭策。,几十年过去了,仍不敢有丝毫懈怠,他坚韧的斗争着,为民族的觉醒和解放而奋斗。在鲁迅的精神家园里,有藤野播下的种子。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材中出现的教师形象以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着他们的学生,也启发着我们当代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增强人格魅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给学生以影响一生的精神食粮。

《先生》的读后感篇5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异国他乡最关心他的一个人,一位恩师,藤野先生,是鲁迅的老师之中,最令他感激,给他鼓励的一个。因为没有忘了藤野,因此鲁迅中年后才会写下《藤野先生》这篇文章;因为没有忘了藤野,鲁迅才得以有毅力继续不断地写下为“正人君子”所深恶痛疾的文章。因此,我认为,我们要不忘恩师。

不忘恩师,是一种美德。居里夫人发现镭后,名声远扬,当她回到祖国波兰时,波兰妇女界举行盛大宴会欢迎她。大会期间,居里夫人被众人围在中间,然而她却分开众人,激动地跑到角落里拥抱,亲吻一位老年妇女。这位妇女,就是居里的小学老师西科尔斯卡。从此,居里夫人不忘恩师的美德,便成为世界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居里夫人之所以成名之后,仍然会拥抱自己的小学老师,正是因为她拥有不忘恩师的美德,这种美德,也就是居里不断前进的动力之一。在人生的成长道路上,最重的几个人之一,便有自己的老师,不忘恩师并不是谁的专利,这种美德,应得为我们大家发扬。

不忘恩师,不仅是美德,还要落实于行动。张澜是朱德元帅上中学时的老师,朱德后来为国为民奋斗大半生,与张澜的教育是分不开的。革命成功后,朱德对老师关怀备至,一日,张澜来北京,朱德亲自到车站迎接。而张澜病逝时,朱德便亲自担任治丧委员会主任,真正做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叩之以礼。”俗话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朱德对待他的恩师,正是如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也许,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需要像朱德一样等恩师去世后都要“祭叩之以礼”。但是,我们不应该回去看望一下以前教过我们的老师吗?真正的不忘恩师,就是要落实于自己的行动之中。

不忘恩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需要我们中华儿女,以实际行动发扬光大。因此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像鲁迅先生一样,勿忘恩师,振兴中华!

《先生》的读后感篇6

今天,我读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本书,之前听说这本书价值连城,还没有听爸爸介绍完书的内容,我就聚精会神地看起来了。“喂!喂!留浩你先听我说完再看!”爸爸生气地说。等说完之后,我就专心致志地看起来了。

我读着读着,发现文章中我对伯父帮助黄包车夫这件事感触很深。这件事的大意是:有一天,作者和爸爸、妈妈去她的伯父鲁迅先生家,在伯父的家门口发现了一个受伤的黄包车夫。作者的'爸爸经过询问,知道了黄包车夫受伤的原因。于是作者飞快地跑到了伯父家,接着跟伯父一起帮助这个黄包车夫包扎好伤口。最后伯父又把一些钱给了他,要他在家好好养伤。这一件事,使我对鲁迅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读完文章,再回头想想,鲁迅的品德实在是非常高尚。在我们的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像鲁迅先生那样助人为乐,做了好事又不要报酬的呢?我曾经就亲身经历过一次与文章差不多的一件事情,一次,一个小朋友独自玩着,在跑步的时候,突然踩到一块香蕉皮,四脚朝天滑到了,他大哭起来。可是,在旁边路上的人,都是冷眼相观,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前来帮助这位摔倒的小朋友,把他扶起来。有的竟然幸灾乐祸,指着这位小弟弟哈哈大笑起来,真是不知羞耻,还就这个小弟弟的狼狈样议论纷纷。我看了,赶快把小弟弟扶起来,并且我还不停的说:“小弟弟,你没伤着吧?你疼吗?”小弟弟高兴的地:“你真是一个好哥哥!谢谢你!”我听见了马上感到甜滋滋的。此时,一阵阵掌声从我的耳边响起。原来小弟弟的爸爸来了。小弟弟的爸爸说:“真的太谢谢你了!谢谢你把他扶起来!你叫什么名字?”我愉快地说:“我叫留浩,是中关村一小三年级五班的一名学生。”小弟弟说:“大哥哥,我们交个朋友吧!行吗?”我说:“行啊,我们以后都是朋友了!我们去玩吧!”小弟弟说:“好!我们出发吧!”

所以,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热心地帮助别人。这样,不仅会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还会让自己更快乐!

《先生》的读后感篇7

今年寒假,老师让我们阅读由贝芙莉·克莱瑞写的《亲爱的汉修先生》这本书。这本书荣获了1984年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金奖。《纽约时报》对该书作出了这样的评价:“极佳的故事,非常深刻,很有立体感,技巧出色,确实是一部佳作。”从书店买回书后,我迫不及待地读完了这本获国际大奖的小说,深深地被感动了。

这本书描述了一个非常普通的孩子鲍雷伊。作者用书信和日记的形式向读者呈现了这个普通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鲍雷伊安静、内向,没有特殊才艺,起初他根本不喜欢写作,讨厌做额外的作业。在二年级时,他读了一本课外书,很喜欢那本书的作者汉修先生,便写信与他联系。转眼间,六年级到了,鲍雷伊因为父母离异转学了。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他和汉修先生联系得更密切了。在信中,鲍雷伊说出了他父母离异的情况、自己转学后的寂寞与无助。通过和汉修先生的书信来往,鲍雷伊不但学会了应该如何面对生活,理解了父母无法共处的原因,还体会到了父母对他的关爱。鲍雷伊一步一步成长了、转变了。

这个普通的孩子让我感到特别真实和亲切,他身上的一些缺点在我身上都能找到。我被鲍雷伊打动了,被鲍雷伊的日记、鲍雷伊想见老见不着的老爸、鲍雷伊的小狗“土匪”深深地打动了。在深深感动的同时,我也得到了极大启发。

首先,这本书中,鲍雷伊的妈妈让我也很感动。她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对话交流。她教育鲍雷伊不能一辈子光会期待别人而不懂得回报,要学会报恩和感恩。她引导孩子要乐观坚强地面对人生。妈妈对人生坚强乐观的.态度对鲍雷伊帮助很大。想想自己有时候遇到学习上的一些困难和挫折时就打退堂鼓,做很多事情怕吃苦,不能持之以恒,对老师和长辈还不懂得感恩和回报。

其次,这本书还让我感到写日记对提高写作水平有很大帮助。鲍雷伊除了写信和写日记外,几乎没有写过太多的文章,可在后来的征文比赛中却获了奖,这不正是每天坚持写日记的结果吗?想想自己一到写作文就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如果养成坚持写日记的良好习惯,我想我以后写作文时一定会下笔如有神的。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感到自己一下子长大了许多,也明白了很多道理。

《先生》的读后感篇8

我国有这样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着,浓密的胡须成隶书的“一”字……他,就是鲁迅先生。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一生中也翻译了很多作品,《呐喊》、《仿徨》、《故事新编》等篇。他一生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他也深受人民爱戴。《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就是他的侄女周晔回忆他生前的几件事。

伯父在与“我”笑谈《水浒传》时,教育我认真读书,又在谈笑之中抨击旧社会,还和父亲一起救护与帮助了黄包车夫,关心女佣阿三。这难道不值得我感动吗?

在伯父与笑谈《水浒传》时,也写出了伯父对周晔幽默而严肃的教育,既不是对周晔打打骂骂的,也不是对周晔不理不睬的,而且用幽默、委婉的方式来教育她,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句话看似在写伯父的记性好,可也是在批评作者看书不认真。而现在的父母已经不是这样子了,经常对孩子进行殴打、漫骂,让孩子觉得回家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都不想在家多呆一小会了,改正缺点也挺慢了,而且心里挺不高兴的。但家长所不知到的是,他们越这样,我们心中的反抗心理就越强,也就越不能改好,到后来就越来越坏。其实,我们小孩也明白,大人心里非常着急,我们心里也挺着急的,只是行为上不对,可大人也不能来揍我们呀﹗我坚信,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给他们看了以后,也许会转变方法,会像鲁迅一样吧,用委婉与幽默的方法来教育我们,让二十一世纪的太阳更美,更灿烂。

这就是我读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后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