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认真对待每次写观后感的机会,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观后感的撰写过程让我们有机会回顾和细细品味电影带给我们的感受,路路文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粮仓观后感推荐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粮仓观后感篇1
“袁隆平”这个名字大家一定不陌生吧。这位“杂交水稻之父”,不仅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还获得过联合国“科学奖”哩!不过今天我要说的则是我家这个“袁隆平”。
我的外公七十多岁了,身体特别硬朗。退休前,他是县里分管农业的领导。听妈妈说,外公是华中农学院的高材生。不过,说起来是个名牌大学生,但实际就是个庄稼汉!因为外公每天早出晚归,骑一辆破自行车,整天都和泥巴、庄稼打交道。为了试验新品种,他常常从早到晚地泡在田间地头,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记录种苗的生长时间和收获率。即使戴上大草帽,皮肤也被晒得黝黑,活像个非洲人。
终于退休了,外公总该享享清福了吧,但他还不肯闲下来。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研究他的老本行。今年,已经退休十几年的外公又研究起巴西早稻来。他说,这种早稻的耐旱本领特别大,如果试验成功,能很好地对付庄稼缺水这个大问题。为了试验,一大把年纪的外公,自己动手开了一块试验地;为了保证早稻的健康成长,他自己动手拔田里的野草,捉稻秧上的害虫,比照顾我还要细心;为了得到巴西早稻详细的生长资料,他没有哪一天不去观察、记录,常常忘了回家吃饭。家里人常笑他,说他的干劲比年轻时还大!
年轻时的外公曾经有过怎样的辉煌,我无法见证,但是现在的外公,尽管没有袁隆平那么大的名气,但在我心中,和袁隆平一样了不起!
粮仓观后感篇2
1月20日,掌中宝是骗子吗据河南电影电视制造集团有限公司倾力打造的电影纪录片《大国粮仓》首映定档观摩研讨新闻发布会在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盛大举行。本次新闻发布会由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中国农影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华夏电影发行发行有限义务公司、中国电影评论学会、河南电影电视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结合主办。
自古至今,食为政首,粮食平安不只事关国度稳定,更事关国计民生和经济开展。掌中宝是骗子吗据电影纪录片《大国粮仓》以纪实拍摄的手法,融入宝贵的历史材料,以焦裕禄肉体、红旗渠肉体,特别是以袁隆平为首的农业科学家们耕耘出的“种子肉体”阐释了建国以来我党指导“三农”工作的理论阅历,展现传统农业、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和聪慧农业获得的巨大成就和中国农业、乡村、农民天翻地覆的开展进程,重点展示在“三农”理论过程中的巨大成就,用强有力的数据解读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中国人本人养活本人的史实。
该片导演,掌中宝是骗子吗理解到河南电影电视制造集团总裁助理、国度一级导演熊延江,在承受媒体采访时引见,影片历时四年精心拍摄制造而成,创作团队先后派出6个摄制组走遍中国,采访了60多位国内外知名首席科学家、农业专家、“三农”一线工作者和普通百姓,该片拍摄得到国度农业乡村部,中国农业科学院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和协助指导,用大量详实数据论证,向广阔的电影观众停止答疑解惑,答复了大家关怀的粮食平安的一些问题,我们怎样才干够吃到平安放心的保质保量的粮食?影片描绘了国度粮食储藏制度的不时完善充盈了“大国粮仓”,夯实了我国粮食平安的大国根基,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指导对“大国粮仓”的英明决策。
在观影后的研讨会上,与会专家纷繁对影片发表高度评价,以为影片辉映出从1949年开端那些不同年代由前苏联记者拍摄的彩色胶片,一幅幅质朴的生活画面真实怀旧感人,纵观中国粮食产量的继续开展详实的数据无须置疑的证明中国人不只可以处理吃饱饭的问题,而且还完成了从“吃饱饭”向“吃得好”、“吃得安康”的历史性转变,为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的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根底,让人们真正认识到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本人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粮仓观后感篇3
袁隆平爷爷,一位在世界上赫赫有名的“杂交水稻之父”,一位农民朋友眼中的“当代神农”。让天下人都吃饱饭的袁隆平爷爷,他是解决一个国家吃饭问题的大功臣。
相信许多人都知道袁爷爷今天的辉煌成就,但很少有人知道为辉煌之前的寂寞,成功背后的艰辛。人们很难想象,光是育成三系杂交水稻,就耗费了他十年的青春。今天李老师讲述了袁爷爷的一些辛酸往事,我们都很感动。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研究,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袁隆平爷爷,为了实现绿色的梦,为了科学上的突破,为了解决饥荒的恐惧。他埋头苦干,不畏艰辛。他坚定、执着、饱含着激情,他立志要让载着生命根源的种子,长出累累的稻穗。天道酬勤,穿越过50多年风雨的艰辛,杂交水稻的研究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我们要以袁隆平的行为为楷模,以他的精神为榜样,向他学习,学习他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和坚持不懈、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奋斗一生。
现在家家户户都能够吃上香喷喷的米饭了,这些都离不开袁隆平的心血,没有他的努力,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袁爷爷,你真是我们中国的骄傲!
粮仓观后感篇4
袁隆平把毕生精力用在了杂交水稻的培育创新上,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为推进粮食安全、消除贫困、造福民生做出了杰出贡献”。袁隆平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身上所释放的精神却令人感动。
“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隆平从小就立志做一名农业科学家,1953年,23岁的他从西南农学院毕业之后,扎根基层,几十年来一直从事农业科研工作,为了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他呕心沥血,把科研论文写在田间地头,把科研成果写在人民群众饭碗中。“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我们哀悼和纪念袁隆平,就是要学习他立志为国为民的追梦情怀。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依然牵挂着一方稻田,心心念念的依然是自己毕生追求的梦想。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要像袁隆平那样,敢于播散梦想的种子,并让梦想生根发芽,抽穗结果。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深深扎根于广袤的大地,努力地吸取阳光与水分,奋力向上生长,哪怕做一株小小的秧苗,也要开出最绚丽的稻花,也要结出金灿灿的稻谷。袁隆平的一生是奋斗创新的一生。作为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科学家,袁隆平不仅敢于冲破传统学术观点的束缚,而且始终淡迫名利,始终奋斗。面对鲜花与掌声,他始终牢记自己的“种子梦”。耄耋之年,依然奋斗不息。“外面天晴还是下雨?”“今天多少度?”入院之后,袁隆平还牵挂着第三季杂交稻。敢于有梦,奋斗筑梦,青春追梦。“90”后的袁隆平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依然穿行在稻田之中。这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创新精神,必将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砥砺前行。“一粥一饭,
粮仓观后感篇5
这两天的天气格外阴沉,云浓得像是要滴出水来而却迟迟不下。使人的心上莫名蒙上一层压抑,在这种日子里又听见袁隆平院士去世的消息,不禁感受心中空落落的,像是少了点什么似的。
袁隆平院士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可以说没有他,我们老百姓还是吃不饱,还是会挨饿,但是为了让人民吃饭,他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你知道吗?1960年7月他发现一株“天然杂交稻”,从此便开始独自研究杂交水稻,那时他的家人都不支持他,认为他一个大学生去种什么田。后来1997年,她才有了自己的团队来研究。而1960年——1997年这37年间,他都独自一人奋斗,在稻田与实验室间。
听过一个故事,就是在那时期袁老将他保护级的实验品种在4分田中,后来,稻株被收,他看见一口深井中,竟还有几株竟奋不顾身地跳下去。可以说没有这几株实验稻就没有今天的杂交水稻,袁老奋不顾身可以说今天的粮食是袁老拿生命换来的呀。
袁老在采访中说: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简简单单几句话虽使用了夸张却难看出他的雄心壮志。袁老,您逝世了,我们一定会完成您未完成的梦想的!
采访中,记者问袁隆平“如果您再次看饥荒您会怎么做……”主持人话音刚落袁隆平院士便马上说:“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这是一个人对他产品的最大自信,也足以看出,他对杂交水稻的用心良苦体现了他的初心。
2021年5月22日13时17分32秒袁隆平院士在长沙湘雅医院逝世。当时许许多多的人站在医院门口目送车对远去路过之处设有几辆车,就算有也是停下鸣笛致敬。场面,一度十分壮观。本来我还想什么时候能见他一面,因为离得比较近吗?这下,可是再见不到了。
雨,落下来,又慢慢下大。这场雨带走了袁隆平院士,都将他印在了我们的`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