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后感1500字5篇

时间:2024-07-27 作者:tddiction

读后感让我对作品的主旨和主题内涵有了更全面的理解,要想写出有意义的读后感,就必须进行深入阅读,只有对书籍内容有全面把握才能有所体悟,以下是路路文书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我们读后感1500字5篇,供大家参考。

我们读后感1500字5篇

我们读后感1500字篇1

每天晚上睡觉前看上几页杨绛先生的t;我们仨>,真的是一种享受,我是从第三部分开始看的—t;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前两部分我还没看,我是个平凡的人,我只想看他们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而对于他们的生离死别我真的不忍心看,如果不是这本书,我还真的忘了钱老和圆圆离开我们已久了。

我最衷情钱仲书夫妇的低调和博学,而钱老的幽默和杨老的平和更是让人生敬,一本书反反复复看了几遍,可是我却无法说出我的感受,他们面对困苦时的平静,面对荣誉时的低调,为人处事只求无悔于心,钱老一家人的生活是平凡的,但他们一家人始终是乐观的,无论困苦与荣耀,始终宠辱不惊,真是于平凡中显出不平凡。

对中国这个著名的家庭的亲情故事,面对他们的温暖与欢乐,沧桑与忧伤,面对书中简单而朴白的文字,任何的评价都属多余,那种罕见的真情和达观,在作者那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潸然泪下。生活在回忆中的杨绛先生,可谓得了汉语的精髓,世入了人生的化境,读这样的书,真是让人既心往之,又感慨万千。

一个不平凡的人,写了一本平凡的书,却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响,这就是杨绛和她的《我们仨》。2003年度文学十大好书评选结果已揭晓:t;我们仨>居首位。

看杨絳先生的书是一种享受。今天看完了全书,文笔真的很优美宁静,平凡家事国家大事娓娓道来,面对别人的陷害也看不到一丝的恨,只是泰然处之。而前面两节,三人走失在古驿道,采用虚实相间的手法,经梦起至梦醒,一家人走散了,而一家人相聚相守相依相助的往事却给了杨絳先生最好的回忆。钱老是名人,而杨絳先生的眼中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儿子的角色,有幸相携至老也不枉此生了。

好的书每看一次会有不同的感受,人过了30岁,对生活有了不同的认识。

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整本书的开始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与她的家人在一条古栈道上的离离合合、聚聚散散。一开始看的时候,我看不懂她的那个梦是要说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当看一篇小说。但当我看到后面的内容时,我才明白,这个梦是她们一家在一起走过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写照。她欲扬先抑,开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杨绛的写作风格和我以往见到的许多作家的风格不同,前一段时间我看余秋雨的文章比较多,他的文章总是在表象中寻找内涵,寻找风景之后的文化,寻找大背景、大道理的。他追求的是“大”,还有许多作家群起效之,结果却都丢了自己的风格,又学不到他的“大”,所以余秋雨得以闻名。而杨绛不一样,她注重细节,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笔,看似零散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她文章中的亮点。而这些点点滴滴,正是我们平时觉得不足挂齿的那些片断,但杨绛却可以把它们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就变成了一条项链。她不直接抒发感情,不直接议论人事、阐述道理,她只是从容地叙述,将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来,变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这样细致的、不动声色的讲述,使读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间,她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在这样的讲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这本书的内容我也比较喜欢,字里行间满满的全是要溢出来的亲情。我很珍惜亲情,很爱我的爸爸妈妈,很喜欢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这本书的内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别喜欢。杨绛的书我还在找着看,她的作品风格是我比较喜欢的风格。我从她的书中也学到了很多。的确,珍珠每个人都有,但是项链却是珍贵的。因为许多人都对自己的珍珠视而不见,任它们散落,却不会将他们串起来。所以我正在学,学会了串珍珠,就拥有了项链。小毛子做不出就抄跟我差不多哦

我们读后感1500字篇2

钱钟书眼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饱经生活,用温暖的笔墨叙述生活,思念亲人。在九十多岁高龄,出版《我们仨》,带着我们走入她的内心,去感受她对亲人、对生活的热爱。

钱钟书、杨绛夫妇文学、语言学术造诣深厚,在读《我们仨》后,不谈他们的学术成就多么斐然,仅去体会她们恩爱温暖的婚姻生活。

1935年7月,用杨绛妈妈的话说,脚上拴着月老红线的杨绛与钱钟书结婚到英国牛津求学,开始了他们的婚后生活。

自此在整个家庭生活中,我们仨患难与共,相互理解与支持,坚守自己的信仰,没有抱怨,不管经历什么艰难坎坷,对生活始终抱有积极的态度。

面对简单而朴白,清新而脱俗的文字,我不敢妄加评论,唯有深深地感悟。

纵观钱钟书和杨绛的幸福婚姻:

一是取长补短,苦中作乐。钱钟书在学术上被誉为奇才,但生活上却“拙手笨脚”,分不清左右脚,拿筷子像小孩子满把抓,但杨绛从不嫌弃,耐心而有趣的慢慢帮助他。尽管留学生活比较艰苦,但我们玩着学做饭,很开心。钟书吃得饱了,也很开心。他用浓墨给我开花脸,就是在这段时期,也是他开心的表现。

寓教于乐,钱钟书竟然学会了划火柴、做饭等生活中的一些琐碎事情。杨绛先生情商高,与外界沟通好,能把生活尽量安排周全,创造好的生活环境。不论生活还是工作都各取所长,将家庭每个人的长处发挥到极致。

二是相互欣赏,一往情深。钱钟书打翻墨水瓶染了桌布,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砸了台灯,杨绛说不要紧我会修;弄坏了门轴,杨绛说不要紧我会修;颧骨上长了疔,杨绛为其治好且不留疤痕。于是他对杨绛的“不要紧”深信不疑。钱钟书称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在钱钟书写《围城》期间,杨绛不惜做“灶下婢”,鼓励支持钱钟书写作,钱钟书也将《围城》献给杨绛先生。钱钟书和杨绛说:“没遇到你之前,我没想过结婚,遇见你,结婚这事我没想过和别人。”

三是泰然自若,处变不惊。不管世风如何,不论身份如何改变,他们一以贯之地保持低调平实的作风,淡薄名利,宁静超然。大到在上海沦陷期间,饱经忧患,也见到世态炎凉。但他们把日常的感受,当作美酒般浅斟低酌,细细品尝。钱钟书哮喘病发,呼吸如呼啸。杨绛不知轻重,戏称他为“呼啸山庄”。小到我搭毛巾,边对边,角对角,齐齐整整。他们两个认为费事,随便一搭更方便。不过我们都很妥协,他们把毛巾随手一搭,我就重新搭搭整齐。我不严格要求,他们也不公然反抗。钱瑗每逢爸爸“因病请假”,小儿赖学似的心虚害怕,就用来安慰爸爸:“提勒提勒耳朵,胡噜胡噜毛,我们的爸爸吓不着。”

杨绛曾说,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谁家没有夫妻子女呢?只不过各家各个样罢了。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们希望有几个知己,不求有名有声”

四是互为角色,相亲相爱。钱钟书既是杨绛的老师,又是个弱小的孩子,杨绛是钱钟书的学生、妈妈、保姆。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为最大的。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决不打扰他,我们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自己解决才发问。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

婚姻家庭中的爱是需要扮演很多角色的,只要爱着对方,什么也愿意去为他(她)想,什么也愿意为他(她)做。

杨绛告诫年轻人: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和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正是因为他们的如此种种,才创造了自己的幸福婚姻和生活。

对于爱情也好友情也罢,我对他们的态度和做法深信不疑!

我们读后感1500字篇3

什么是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什么是一个温馨单纯的学者家庭?什么是相守相助,为什么最后又会相聚相失?这个假期,随着一个简单平凡的主题而又不平凡的生活,随着《我们仨》的作者杨绛对亲人的思念,随着书中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作者一家三口幸福快乐,艰难痛苦的经历,陪着我走过了这个暑假。

这本书中,作者是用平淡的语气来描述她的家庭,丈夫钱锺书和儿女钱媛。描述他们这几十年来走过的人生道路。那些亲身经历的坎坷、磨难,也是给作者一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和回忆的故事。钱媛在英国出生,小时候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也是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成长,长大后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一名老师。书中大体也讲过:钱媛细心,观察力强,是一个“读书种子”,这点像钱锺书。并且钱锺书也认为女儿是一个“可塑之才”。说到钱锺书,作者说他是能力极低的“书呆子”,家中的一切都不会打理,他也常常自叹“拙手笨脚”,但是写文章却如“一针见血”。所以说钱锺书是一个典型的“文痴”。但他也不失幽默,常常在家中逗女儿玩,在女儿肚子上画花脸,在脸上画胡子。父女也常常联合起来与作者开玩笑,这样的钱锺书也不显得死板。也许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写出《围城》这种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吧。杨绛和钱锺书一起,享过福,当然也吃过很多苦;虽然留过洋,但也经过战乱,他们的生活也许是因品到人生的美好而平静。直到阿媛来到这个世上,这才形成一个完整的家。而且一家人不多不少,正好是三个人。书中也有许多插图,都是他们一家三口幸福的生活照,其中有三张照片是他们三个人各自的照片,他们自己在各自的房间工作,各不相扰、温馨和谐,看起来只是一个普通而幸福的家庭罢了。

可是,故事的结局并没有我想象的多么完美。钱媛于一九九七年早春去世,钱锺书从一九九八年岁末去世。作者并没有用多么悲痛欲绝的词来描述她当时的心情,也许是作者经历的太多的事情,看透了世间的悲欢离合,也早已看淡了生、老、病、死。也许在我们看来,钱锺书是一位有名的作家,而在作者笔下不过是一个简单而平凡的人,只是一个丈夫和爸爸的角色。最后他们三个人,还是失散了。如今只剩作者一人孤孤单单,但生活在回忆中,也算是幸福的吧。故事的结尾是这样写道;“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一家人在一起六十多年,转眼只剩下作者一个人,作者不免有些孤单,想起当年相聚相失过的地方,竟是一个很值得回忆的片段。作者将会带着钱锺书和阿媛的信念,携带着与他们的回忆,坚定的生活下去。

其实刚开始读的时候并不知道作者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意思,一开始只是在想,作者到底经历了什么,是美好的还是悲伤的?我开始一篇篇的仔细读,直到整本书读下来,让我懂得了许多事情的道理,懂得了思念一个人的痛苦,懂得了失去一个人的悲伤。我也能理解想念一个人的感受,因假期中姥姥生病住院了,妈妈每天都在医院里照顾姥姥,中午的时候才能和妈妈见上一面,大部分时间妈妈都在医院忙上忙下。而姥姥我只见过一两回。之后姥姥的病情非但没有好转,并且当地医生无法医治,只能去北京治疗。妈妈坐上火车的时候而我正在补习班上课,妈妈也没能打个招呼就匆匆忙忙的去了北京,在那安定下来后,我们每天在网上聊天、谈心。现在几个星期过去了,心中的想念也是越来越浓,所以作者的感受我是能体会的。其实和作者一同回忆她的过去,一同回忆作者家中那些快乐的点点滴滴,回忆作者一家人幸福而又温馨的生活,回忆他们在一起走过的那些蜿蜒起伏的道路,当然也会有一些快乐的片段,我仿佛就走进了作者的生活,走进了她的梦。直到最后,这本书终于读完了,我们仨——钱锺书,杨绛,钱媛。我也能真正的理解那句话——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结局虽然是悲伤的但也可以说是美好的。

我们仨,这个看似简单的三个字,却包含了作者许多感情在里面,对女儿的思念,对钱锺书的思念。可是岁月是慢慢消失的,同时也可以说是无情地,最后还是把他们拆散了。我在作者这个长达万里的梦中,我还是走出来了,我想在这个梦中,没有人能够走进去,这毕竟是他们三个人共同的梦……

我们读后感1500字篇4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的一个梦,从开篇至结尾,在这个长达万里的梦中,有的只是对过去点点滴滴的回忆。“我一个人思念着我们仨。”《我们仨》用文字编织着这场梦,构造了那一幅幅温馨动人的画面,情节亦真亦幻,但温情终究不会作假,它像平静湖水中落入的那颗小石子,泛起我们心中的涟漪。

杨绛先生的前半生是令人艳羡的,携手与之相濡以沫的丈夫,她与钱钟书先生经历过战火、疾病、他们相守相知,对于他们关系的形容,“亲人”比“爱人”似乎更为贴切。他们孕育了爱情的结晶,聪明伶俐的钱媛出生了。这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小家伙为杨绛和钱钟书先生的二人世界增添了无数欢笑。从英国到法国,从上海到北京,路途漫漫,但有了家便有了一切。钱老虽在学术方面有所成就,但平日生活中却还需要杨先生照料;杨先生虽将家里打扫的整整齐齐,但半夜却会怕鬼,晚上走夜路还要靠着女儿;女儿时常与父亲在家打闹,为究竟是谁将房间弄乱而争吵不休。就是这么一个生活平淡如水的家庭,但温暖之情溢于言表,他们将对彼此之间的爱用陪伴和关怀表达,它不算炽热,却恒温,三者间从未对彼此说出那矫情肉麻的话,但每个人心中对于这份感情都了然于胸并悉心经营。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他说:“绛,好生过。”她说:“娘,我就回去了,回到自己的家。”他们都笑着告别了,本以为能相伴一生的人就这么消失了,脑袋一片空白,但生活还是要继续的,可心里就好像生了一个个血泡,一想便刺痛的撕心裂肺。寒冷的冬日,没有女儿再为她披上一件暖衣,家中再也不用跟在爱人后面收拾他的“残局”……但那些回忆却是比寒风还要更刺骨的。越回忆,心越是疼,越是疼,就越放不下……

生死无常,人间从来都没有永远。

现在的我时不时地会做那一个同样的梦,梦中是那模模糊糊的图像:繁星点点的那天晚上,我在天台上手里燃着烟火,外公一脸慈祥的望着我,时不时的叮咛着注意手,小心被烫到。烟花闪烁耀眼,而透过那点点火光,那熟悉的面容,额头上熟悉的三道皱纹,熟悉的话语,是比烟火更绚烂的东西。但终究没有人再陪我放烟火了,外公躺在病床上时,走的安详,留给我最后一样东西,是他的微笑,他笑着前往了另一个世界。记得小时候母亲问我以后长大了最想干什么时,自己脱口而出:“想让外公过得更好一点,这样他就能永远陪着我了!”这句话终是没有实现,越来越大后,学业越来越繁忙,外公在老家,不能常常回去,只能在节日时打个慰问电话,外公又不善言辞,接电话时说话断断续续的,只问我好不好,问起他时,每次都说很好,让我放心,而我就真的放心了,以为他还是以前那个天天陪着我玩耍的外公,直到知晓他已经病入膏肓时,已经迟了。外公不想打扰我的生活,他只想我还是那个童年时无忧无虑的小女孩儿,他不奢求自己的生活会有多好,他一生最大的心愿只是他的外孙女能惦着他,念着他。

可那个小女孩现在只能在梦里,一个人思念着她的外公了啊……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我们要听到大风吹过峡谷,才知道那就是风;我们要看到白云浮过山脉,才知道那就是云;我们要等到失去了,才知道曾经拥有过。现在想爱却没有那个爱的对象了。

人生这一辈子未知的事情太多了,我们不能确定“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但能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珍惜现在,人生最永恒的拥有就只是珍惜了。乘自己还有能力时,能爱就爱吧,想做的事就去做吧,才不会留下遗憾。

梦终有醒的那一天,你不可能永远陶醉在梦境的美好,睁眼看看现实吧,美好是会破碎的。所以,珍惜才更为重要,将这份美好永远保存在你的记忆里吧,那是你人生之书中一页没有人能走进的篇章,它似乎还带着淡淡的油墨香,它是你永恒的收藏品,在乱世中于你心中占据着一个安静的位置。

我们读后感1500字篇5

“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仅仅十二个字,质朴的语言,平实的文字,正是老人对一家三口这些年相知相伴最真实的评价。

?我们仨》,只有165页,却让我感触颇深。我在清明节放假期间回家和返程的火车上读完的这本书。一路上,一边看风景,一边享受书中的感人至深的故事。朴实的文字娓娓道来,如同四月的微风拂面般柔和,如同细雨滋润心田,如同阳光暖人心扉,一切都是那么平凡。

我开始静听平凡。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简短的文字,仅仅讲述一个关于梦的故事,但依旧能够感受到两位老人的真情。梦里,她寻找忽然不见了的他,是那样的急切,如现实一般。而他安慰她说: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她说,“好像只要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平淡朴素的文字中透露着无言的感动。

我继续静听平凡。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一个梦境如真的“万里长梦”。踏上古驿道,梦就开始了。钟书被一辆大黑汽车接走了,从这里,老人开始了漫长又焦急的等待。幸好,她还有女儿阿圆。“阿圆一再对我说:‘娘,不要愁,有我呢。咱们明天就能见爸爸了。’”读到这里,我想,这就是亲情。不用做太多太多的事,只需要亲人的一句安慰,一句“有我呢”,足矣。的确,我也听过一句“有我在呢”,那时,心里暖暖的,心在微笑。平凡的话语,平凡的人和事最能感动人心,确切的说是触动了我们经历过却不曾在意的人情事。走着走着,终于,他们在“空气郁塞,叫人透不过气似的”古驿道上相聚了。“不用说话,都觉得心上舒坦”,只要三个人在一起,只是几个动作,即使相互无言,仍有一种踏实的感觉。这或许就是平淡的亲情最好的诠释吧。杨绛老人的梦在继续,慢慢地变得沉重,她在病中的钟书先生和忙碌的女儿阿圆之间不停奔走,后来,阿圆也病重了,她很累,却又无可奈何地看着他们父女俩一点点地在她眼前消散。看这部分时,泪早已湿润了双眼,心也在流泪,好像自己也在经历亲人的离别。阿圆“回自己家里去了”,载着钟书先生的小船变成了一叶小舟,“我眼看着一叶小舟随着瀑布冲泻出来,一道光似的冲入茫茫云海,变成了一个小点;看着看着,那小点也不见了。”这个“万里长梦”结束了,只剩下杨绛先生一个人了。

我依旧静听平凡。

第三部: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她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在这部分里,我看到书中附带的几张照片,有夫妻俩年轻时在巴黎和伦敦留学时的合影;有夫妻俩争着看女儿自英国寄来的家信;有三人各自认真工作的画面;最让人能够感受到什么是相濡以沫的是最后两张照片,两位老人互相理发,“我能用电推子,他会用剪刀”。简单的几张照片确是中国知识分子家庭真实的写照。我静听着老人讲述“我们仨”的平凡生活,也喜欢上了老人说的“探险”。无论是散步,还是去度假,或是去图书馆,好像都是在“探险”。也正是有一个又一个的“探险”,他们搬入新居,开始自理伙食,开始平淡中充满着趣味的生活。阿圆的降临带给了一家人很大的乐趣,也是因为有了阿圆才有了“我们仨”的故事。

喜欢父女俩的对话。面对两年不见好像已经不认识的爸爸时,她猜疑的监视着,晚饭后,阿圆对爸爸发话了。

“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她要赶爸爸走。

钟书很窝囊地笑说:“我倒问问你,是我先认识你妈妈,还是你先认识?”

“自然是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

这样绝妙的对话,妈妈怎能不记住女儿吐露的每一个音符句语?又怎能不说“阿圆和爸爸最‘哥们’?我们也能想到杨先生面对女儿的离去,内心是有多么的不舍。一年之后,钟书先生去世,三人就此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碎琉璃脆”。这里,有谁不为之动容呢?

朴实的文字,讲述了“我们仨”最真实最平凡的生活,而现在留在先生心里的一定是那些年“我们仨”在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有苦有甜有笑有泪,平凡的小家,因为有“我们仨”,幸福快乐。

我静静地听完了一个平凡的家的故事,现在,我要去认真体会我们一家五口的平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