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的目的是在于提高教师的自我教学意思,做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师,相信你一定掌握了写教学反思的技巧,下面是路路文书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认识猫教学反思最新6篇,感谢您的参阅。
认识猫教学反思篇1
本课立足于新的理念,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桥梁,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我们要引导学生探索真实世界的数学问题。渗透算法多样化数学思想。在计算0.8+0.6有的是口算时,而有的列竖式。多种算法的展示,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从多角度解决同一问题的数学思想。
此外,本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板书的目的性不强,使重点不够突出。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较少,使得评价方式单一。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努力,争取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认识猫教学反思篇2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主要的教学目标是: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关于这节课,我曾听过一些公开课,为达成目标,有各种各样的处理方法。那么,怎样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掌握这个内容,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呢?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作了一些新的尝试:
一、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引起认知冲突,激发探究兴趣。
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由此,我在教学的导入环节,用童化语言“认认老朋友”把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逐个地呈现出来,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的名字和特征,如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相等,有4个角(甚至有同学说出有4个直角)等,在学生说这些平面图形的特征时,特意让学习很棒的同学上台来告诉大家,这些图形的边在哪?角在哪?学生指角的方法肯定不对(指的是角的顶点),这时我反问:对吗?学生们信心十足地说“对”,我却说“错”,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这时我把三角形去掉一条边变成一个新图形——角,然后告诉学生指角的正确方法是怎样的,刚才指的是角的什么?并随机就教学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在引起认知冲突,激起探究兴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关于角,你听到或知道些什么?”以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后续学习作准备。
二、按照角的现实存在,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现实世界是数学知识的丰富源泉,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他们“自己”的数学。认识了图形中的角后,我说:“角”这个小朋友怕孤单,很少单独在一起,它有时藏在图形里,更多的时候蔵在我们身边,大家快找找,你的周围哪里藏着角?
学生在找角的过程中,体会到角的现实存在,原来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发展学生认知。
“体验、经历”这些用语是新课标对数学教学的新要求。在“找角”环节后,我让学生把角画下来,但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画角的方法,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尝试,然后汇报讨论各自的方法,最后统一意见:先画顶点再从顶点出发画两边角的方法比较好控制。这种建立在学生亲身体验基础上的教学,学生印象深刻。
四、导入自然,轻松突破难点。
这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懂得“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以往的教学,在突破这一难点时都是另起炉灶,比较生硬。这节课,我在画角时,就直接加入这个元素,结果轻松地突破了这个难点:我在学生“指导”下用小尺子画了三个角,然后说,坐在后面的同学可能看不清老师画的角,我换一把米尺再画一个吧。其实我用米尺画了一个小小的锐角,但把角的顶点定在黑板上方,而把两条边画到了黑板下方。有学生禁不住说:这个角好大啊!结果引起部分同学“攻击”和否定。在争论不休时,我让他们拿出活动角,先做一个自己认为很小的角,再做一个比它大的角,最后做一个自己认为最大的角。然后讨论:做这三个角时,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说明了什么?经过讨论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这是我第四次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节家常课,这次是最满意的。这节课的教学也让我进一步认识到:不要拘泥于教材,不要拘泥于事先设计的教学程序,不要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在对整个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及时调整,不断创新,往往会收获更多的的惊喜。
认识猫教学反思篇3
这节课是我听了沈老师的课之后又重新备的课。沈老师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尤其是她一些丰富的提问方式能极大的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和趣味性。课堂的`一开始我出示了一些常见的绳子。接着让孩子们拿出他们自己准备的绳子。通过和他们的操作互动,慢慢揭示线段的三个特征“线段是直直的”“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有长有短”其中第三个特点我是通过孩子们准备的绳子让他们感受到线段的第三个特点。三个特点板书之后,我提出一个问题“假设你是线段,你会如何介绍自己?”这个问题提完之后,孩子们都非常兴奋,积极性很高。在想想做做中,四点画线段这题中,有一大半的孩子们漏画了。这与我在教授过程中没有详细地教导有关。整节课需要孩子们动手操作的部分很多。我发现孩子们很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当然这样的方式也能很好的让孩子们感受到。线段的三个特点就是通过孩子们动手操作自己感受出来的。通过这节课,我也明白了设计提问的重要性。一个问题如何表达很有学问。问题既要精炼又要能提起孩子们的兴趣,这需要在备课的时候反复琢磨。这点我需要多向老教师们模仿和学习。动手操作机会多了并不意味着课堂就能杂乱无章。学生的听课习惯需要反复提醒和教导才行。
认识猫教学反思篇4
1、让自己的课堂更真实。
所谓的真实,应该是面对学生的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真实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我们不能无视于学生的学习基础,不能把学生当成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更不能死抱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鼻子走,这样我们会把“人”教“死”了,这也是为什么对我们备课提出备学生的要求,第二次尝试虽然没明显的复习痕迹,但其实也都是建构在学生已有的生活与知识基础上的,承认他们的知识功底,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2、要让自己的课堂动起来。
这里是指“互动”。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好的数学老师应该营造一种生动的数学情境,一种平等的'对话情境。在这种讨论或交流中,我们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与知识互换,才能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在第二节课中我就采用的是生活的,对话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生活中来,课堂更体现了活力。
3、让自己的课堂充满耐心与智慧。
其实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与复制的生命历程。我们应该让孩子对你的课堂印象深刻。所以课前教学设计成为重要。备课要全、深、细。没有备课时的全面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和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没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我们只能运用教师的智慧与耐心引导学生,使之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健康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
4、也是最深的体会。情境的选择与应用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它是促使和引导学生积极置身于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有些情境的创设可能只不过是一幅供学生欣赏的美丽图画而已,无法点燃学生心中探究欲望之火。比如说做法一中的情境图。只是单纯的呈现工具而已,作用不大,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而且可能很被动。新课标指出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而对于处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小学生来说,现实的含义又是不同的。对低年级而言,它就更多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或物,颜色,声音。动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所以我选择了幻灯片的教学手段,并且以现代感极强、时下最轰动的动画片为饵,以激起他们内心主动探究的愿望。
所以说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产生的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体验的数学事实。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给予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还学生一个新奇、美丽、富有童真和灵性的数学课堂.
认识猫教学反思篇5
认识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以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然很重要。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通过平均分的活动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后,再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并让学生经历这一抽象过程,从中体会并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它既是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也是以后解决除法实际问题的主要基础,因此我在讲授时注意以下几点:
1、通过认真观察幻灯片和图画,要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平均分的活动(实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这一抽象过程,从而体会除法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地分”或“平均分成几份”,都可以用除法计算,再介绍除号、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本课上完后,虽然学生能正确地列出算式,但有相当部分的学生不理解其含义。
2、在练习的过程中,要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并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我多次给学生积级的情感支持,让学生体验到掌握一种新方法的快乐。
3、充分利用学生已学的知识,鼓励学生进行使用除法的活动和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强化练习。
4、运用所学的有关除法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理解和巩固除法知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兴趣味。
5、要充分了解和照顾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有针对性地强化练习,以利以后的学习,为今后理一步学习有关除法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年级的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本节课,我们在“分一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本节课教师不仅教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更注重了让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每一节课总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必需长期进行的。
认识猫教学反思篇6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认识,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初步建立这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重视引入面积单位。在提出测量课桌面面积的要求后,让学生各自在小组里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方法认真去测量,使学生在活动中深深感受到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引出面积计量的单位,同时也能使学生体会到计量单位的本质特征,为今后合理选择不同策略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把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混在一起填写,有的学生感到难度较大。比如:数学书的封面长大约是24( ),方桌面的面积大约是64( ),信封的面积大约是200( ),操场的面积大约是3600( )。
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例子,帮助学生不断积累有关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如表面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的物体,除了大拇指指甲之外,还有衬衫的纽扣、电话机的某个按键等等,而一张普通邮票的面积大约是5平方厘米、一张电话卡或银行卡的面积大约有46平方厘米。当学生头脑中储存了一定数量的典型例子之后,他们在实际测量时,便能迅速提取有关面积单位的表象并作出初步的估计和判断,进而提高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的针对性。
组织好应用面积单位直接计量或估计面积大小的活动,逐步提高对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大小的直接判断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用有关的面积单位去实际摆一摆、数一数,另一方面,启发学生寻找更为简洁和合理的方法,促使学生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部分学生对生活中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实物表象,感受不够扎实,这有待以后进一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