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美食作文7篇

时间:2024-08-27 作者:Lonesome

写作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开拓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在写作文时,追求字数的堆砌并不能提升文章的质量,反而可能使内容变得空洞无物,下面是路路文书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故乡的美食作文7篇,感谢您的参阅。

故乡的美食作文7篇

故乡的美食作文篇1

武威是我的家乡,这里有许多民间小吃,如“三套车”、米汤油馓子、郭凉面、吉面皮、丁包子、柴家臊子面等等。这些小吃都非常有名,它们各有各的风味,吃了让人回味无穷、难以忘怀。最有特色的就要数“三套车了”。

许多游客听说了“三套车”这个名字都很惊奇:“车,怎么能吃,不可能吧。”小时候我听爸爸说要带去我吃三套车,我心想:“什么车还能吃啊?爸爸不会开玩笑吧。”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一种特色的民间小吃。

来到北关市场,有好多热情的店主在门口吆喝,但爸爸却熟门熟路的把我们带进一个姓孙的店主人家坐了下来。过了不一会儿,来了一位阿姨让我们点肉和面,并为我们倒满枣红色的茯茶水后就提着茶壶走了。我看到杯子底部有一层白砂糖,心想:“里面有白砂糖,应该会非常甜吧。”我迫不及待地端起杯子,拿到嘴边,小心翼翼的喝了起来,生怕被烫下。一杯茶还没下肚,三碗热腾腾的行面和一盘香喷喷的卤肉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行面的下面有卤汤,上面有许多切成丝的萝卜和绿菜,还有一小团辣子。卤肉放在一个圆盘子里,上面放着一小撮切成丝的青辣椒。我带着好奇心一边吃着一边喝着,啊,确实很美味,也嚷嚷着让爸爸告诉我这三套车名字的由来。传说三套车是古时候的一位神厨用独家秘方做出了一种卤肉,再用祁连山的名贵药材和黄娘娘台的圣水做出了茯茶水,最后加上当时特色的行面,简直就是完美的搭配。刚好左宗棠左将军路过凉州,他吃了这行面、卤肉,喝过那茯茶后连声赞叹,视为人间美味,便美其名为三套车。

这吃着有味、喝着爽口的美味佳肴,实在是一种享受,怪不得这个市场总是热闹非凡呢。我爱我的家乡,更爱我家乡的名优小吃。

故乡的美食作文篇2

我们一家是地地道道的云南人,在我成长记忆中,家里经常能吃到很多云南的美食,比如玉溪的豆末糖和干鱼干虾、宜良的烤鸭、大理的梅子、保山的小绿豆……

云南好吃的东西数不胜数,我印象最深刻的首先是“拐枣”,曾经见到这东西我以为是树根,怎么都不愿开口尝一尝,后来被它甜甜的独特味道吸引了,欲罢不能。通过查询资料我才知道,这东西对身体好处还挺多,可做汤和泡酒,有利身体健康。

当然我们家乡还有让人害怕的“昆虫”美食,爸爸是一个美食家,他说很多昆虫富含的蛋白质和氨基酸有助于小孩长身体,因此我就有机会品尝竹虫、蜂蛹。对吃虫这件事我的胆子很大,记得去年国庆节期间,爸爸带我去红河州体验少数民族生活,在那里我吃到了水蜻蜓。没想到吧,在云南品尝美食也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呢!

云南有蓝蓝的天,有清新的空气,有各种各样有趣的美食,生在云南,长在云南,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故乡的美食作文篇3

自《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播出后,收到了许多观众的好评和赞扬,全国各地的美食让人大饱口福,而我的家乡天台也有一种美食,更是让人赞不绝口。

糊拉汰是一种面食小吃,是浙江天台传统的汉族名点之一。它既能作为一道家常便饭经常出现在天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也能变成一道无与伦比的珍馐时常出没在各个大酒店的餐桌上。这样一种倍受天台人青睐的美食,有谁不喜欢呢?

糊拉汰的制作过程看似简单,实则要做得好,就必须拥有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比如:锅里油量的多少,火候的大小,薄饼的厚度都要恰到好处。否则,糊拉汰就会黏在锅里起不来,即使取出来了,也会大大地影响糊拉汰的口感。

首先,用小麦粉调成不失去粘性的面糊,然后在锅里放少许油,把面糊放在平底煎锅里用手拉成一个圆形的薄饼,而有经验的人能使薄饼的厚度每张都薄如纸,圆如镜,看上去松软适度。接着在薄饼上根据个人喜好放上料理,如土豆丝、豆腐、鸡蛋等等,最后再撒些葱、蒜,就大功告成了。

刚出炉的糊拉汰还散发着一股热气,香味扑鼻而来,悄悄地在屋子里绽开来,底下的薄饼是淡黄色的,鸡蛋已经和薄饼融为一体了,再看看上面,土豆丝是金黄的,每块乳白的豆腐之间都有一定的距离,导致不会黏在一起,再撒点翠绿的葱做些点缀,看上去色彩鲜艳,令人垂涎欲滴,想迫不及待地上去品尝。

咬一口糊拉汰,慢慢地在口中咀嚼,土豆丝干脆可口,咸甜适中;薄饼和鸡蛋香甜软糯,口感饱满;而豆腐则质嫩爽口,入口即溶,真是美味极了!大快朵颐后,还口齿留香,回味无穷。

不管我身在何方,每次吃着糊拉汰,就仿佛置身在家乡,这让我对《舌尖上的中国》又有了全新的理解。回味着舌尖上的家乡味儿,我感到无比的幸福!

故乡的美食作文篇4

故乡有很多独特的美食,比如,清明时的青团、端午时的粽子、过年时的年糕、元宵节时的汤圆……不胜枚举。尤其到了春天,田野里的野菜足以令人垂涎欲滴。

而最让我难忘的就是清明时节的青团,那散发着清香的青团,是我最爱吃的。

清明节前,妈妈早早地采来了艾草。这个时节的艾草是最嫩最绿的,这些艾草当然是用来做青团的喽!厨房里烧好了水,把洗干净的艾叶倒入水里,加上一些碱,过水焯一下。焯过之后,嫩绿的艾叶就变得碧绿而柔软了。然后再用糯米粉兑水和面。这时,只见妈妈的手灵巧地把面团推压开去,再折过来,再推压开……一遍又一遍。这动作看起来简单,可做起来一点都不简单,我就亲自尝试过。

看着妈妈和面那么轻松随意,我的手也痒了,真想试试身手。妈妈看出了我的想法,就让我把手洗干净试试看。我早就等不及了,捋起袖子,欢快地跑去洗了手就揉起面团来。一开始我还揉得像模像样的,可不一会儿,原本光滑的面团,在我手里却变得凹凸不平、又干又瘪了。我一下子就懵了,怎么回事?我明明模仿过很多次了,这动作应该跟妈妈一般无二啊,难道说这面团跟我有仇?无奈,我只好向妈妈投去了求助的目光。妈妈接过我手中的面团,轻柔地润了一层水,又开始揉起来。妈妈边揉边告诉我:“和面这种事,力道可比动作要紧多了。”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和面要注意的是力道而不是动作啊。看来,和面真不是件容易掌握的技术活啊!

面揉得差不多了,妈妈就加进焯好的艾叶,把它揉进面团里,然后再用石锤锤打面团,里边的艾叶就会变得十分细碎,这就是之前焯水时放碱的效果了。面和好之后要醒一醒。醒过面之后,把面团分成小块,再把这些小块按压成饼状,包上先前准备好的豆沙馅或是白糖芝麻馅,然后,小心翼翼地捏住口,团成一个个光滑的圆球,再滚上一层糯米,就算做好了。

妈妈包馅的时候,我看着简单,又忍不住想掺和一把,但是我包出来的青团都不是正圆形的,跟妈妈手里团的圆球相比实在是相差甚远!好不容易包了个滚圆滚圆的吧,偏偏还有不少裂口!可怜的青团们,到我手里就只有被虐的份儿了,将就一下吧!做好了所有的青团,然后把它们放入高压锅中蒸15分钟就能出锅了。

刚出锅的青团热腾腾的,透着一股水灵灵的绿色,散发着清淡的艾草香,外边的一层糯米也变得晶莹剔透的。好吃要趁热呀,我迫不及待地夹起一个就往嘴里送。还是太急了,舌头都快被烫得没知觉了!再吃,只好耐着性子把它吹凉。一口咬下去,最外层的糯米饱满香软,中间的一层很软,黏而不腻,最里边的馅更是香甜爽口,仿佛整个舌尖都被一股春的气息唤醒了,清新的鲜艾草味儿充溢着整个口腔。就是这样的美味,才值得我们代代相传呀。

家乡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在清明节时,将这些青团供奉给逝去的亲人们。或许,这青团,更代表着一种懷念吧。

故乡的美食作文篇5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风味的食物,我的家乡也不例外。好吃的东西可多了,有稀豆粉、油糕、牛干巴……但最具家乡特色的应该是“昭通烧洋芋”。

制作烧洋芋的食材很简单,就是我们的“昭通洋芋”。这是产于乌蒙山区的马铃薯。由于这里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十分有利于洋芋的生长,所以产的洋芋个头大,表面光滑,淀粉含量高,吃起来软糯爽口,营养丰富。昭通素有“吃洋芋,长子弟”的说法,不信,你吃了试试!

烧洋芋的做法也十分简单,昭通的街头巷尾常年有人用一口铁锅,放上昭通特有的柴炭点燃后,等青烟渐渐散去,扒出火红火红的炭灰,放上一个个滚圆而光滑的生洋芋,锅里立刻就会发出一阵清脆的“噼噼啪啪”声,一阵急火烘烤后,再用小火慢烤,这时,洋芋的香味散放出来,大约二十分钟后,从炭火中扒出一个个黑不溜秋的洋芋,用钢锯片把洋芋表面刮得黄生生的,再用刀一切两半,中间抹上昭通酱或撒上特制的辣椒面,轻轻咬上一口,麻辣鲜香全有,好吃极了!每次路过卖烧洋芋的小摊,看见轻烟袅袅的大铁锅中散发出诱人香气的又大又黄的烧洋芋,我总是忍不住要买上一个,边走边吃。

朋友,听了我的介绍,你是否垂涎三尺了?如果想吃正宗的昭通烧洋芋,就请到我的家乡来做客吧!

故乡的美食作文篇6

故乡留给我最美好的回忆,就是它的各种美食。

故乡靠海,海鲜总是很新鲜,带着一股大海的味道,还有海鱼特有的甜味。

于是,那条最靠近海的街,自然而然变成了美食街,从大概下午三四点的时候便开始渐渐热闹起来,直到凌晨两三点,人们三三两两的从ktv走出来,它才重新归于平静。

转过街角,入眼的是一间大排档,一个大牌子立在棚子前面——“鸭仔粥”。这可以算是故乡的特色之一了吧。一份鸭仔粥,一碟鸭,再加上一碟青菜,一顿不算丰盛的午饭便解决了。

鸭仔粥是用鸭汤慢慢熬制而成的。当一盆粥和一碟鸭被端上桌时,一股鸭鲜味瞬间充斥你的鼻腔,混杂着一点白斩鸭和香菜的味道,原本还不怎么感到饿的胃一下子便发出了咕咕的声音。迫不及待地端起碗,感受到温热的粥进入口腔,顺着食道滑入胃中,暖暖的,整个人一下子变得精神起来,疲惫一下子也被抛到九霄云外,留下的只有口腔中浓浓的鸭味儿。再加上一块鸭肉,蘸了酱汁,送入口中,尝到的不是如烧鸭一般的软嫩,而是劲道,这里的鸭肉很厚实,也不硬。鸭的味道就在这一下一下的咀嚼中愈发浓郁了。

不远处是一家糖水店,我最喜欢的是一种类似红豆沙但是里面还加了花生、黑米和少许姜的糖水。故乡的糖水一向不怎么甜,但这种糖水却像个另类,一入口便觉得很甜,紧随其后的是一股姜味,很浓郁可意外的不呛人,也不觉得辣。掺在糖水里的黑米在我吃起来就和家在饮料里的燕麦差不多,很爽口,咬起来口感很好。

接近道路尽头的那家饭店可是一级的美味。但无论吃了多少次,还是很喜欢的果然还是他家的沙虫。

父亲常常得意地跟我说:“你爸我最喜欢的,第一是沙虫,其他的都要往后排。记得以前铲沙虫的时候……”可是以前小的时候,总觉得虫子是个很可怕的的东西,一直对它抱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

直到那个夏天,我第一次见到了沙虫的“真面目”:一些被蒸的乳白的小虫子,上面盖着厚厚的一层粉丝和蒜蓉。但这并不能盖去我对沙虫的害怕,一群白白的小虫子,仿佛他们依旧在蠕动,蒜蓉也随着他们的蠕动而有些许的掉落。

我一直不敢下筷,可是大人们都已经争先恐后的开吃的。父亲看我一直盯着那碟沙虫不敢下筷,便帮我夹了一条进我碗里。我看着碗里那一条沙虫,咽了口口水,鼓起勇气拿筷子戳了它一下。它没有像我想象中的那样颤抖起来,只是稍微被我挪了下位置。我瞪着这条沙虫,夹起来,塞进口里,意想不到的是,嘴里充斥着淡淡的香,是海的味道,是海滩的味道。我试着咬了几下,粉丝和蒜蓉的味道很好的融入到了这一条小小的虫子里;沙虫的口感并不像它的外表一样是肥腻的感觉,是很爽脆的口感,是那种令人不禁沉迷于咀嚼的口感。一种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满足感油然而生。短短几分钟里,一大碟沙虫便所剩无几了。我略带失望,只能又夹了最后几条。一旁的父亲却看着我笑了:“知道好吃了吧?我说过我推荐的没一个差的。”

胃大概距离心最近的器官吧。故乡就这样,用美食温暖了我的胃,也温暖着我的心。

故乡的美食作文篇7

家乡的美食有让人怀念的味道。我的家乡在上海,是一个美食圣地,谈起家乡的美食,有三黄鸡、鲜肉月饼、四喜烤麸……各种清淡美食真是让人流连忘返,而我最喜欢的是三黄鸡,这道美食,就算让我去做天上的神仙,我也是断断不肯的。

只有寒暑假,我才有时间去故乡上海看看,每次回去必定要大吃一顿,而且第一道菜肯定是三黄鸡。

坐在饭店的座位上,周边的人一个个谈兴正浓,唯独我,猴急猴急地左顾右盼,盼着自己的美食三黄鸡。等待时间也就20分钟,可我觉得这短短的20分钟就像等了几个小时,我的口水都快要“直流三千尺”了,仿佛听到自己的肚子“咕咕”作响,好像已经闻到了三黄鸡的清香,感到了三黄鸡的柔滑q弹。

终于,我的美食三黄鸡登场了。在餐厅的灯光下,三黄鸡的黄皮被照得光亮,皮上的油正在闪闪发光。把冰冻过的三黄鸡放进酱油醋里蘸一下,再放进嘴里,啊!忽然感到一股清凉流遍全身,之后你又会感到一丝丝酱油味在口中徘徊,再一咬,“呲”一声,里面的鲜汁一下子流了出来,甜里带鲜,之后,你必定会用舌头去舔那q弹的嫩皮,三黄鸡那q弹q弹的口感可以和椰子冻相媲美,那皮再嫩则软,再鲜则腻,吃完后,抿一抿嘴巴,还会感到一丝回甜。

吃三黄鸡还得要用到嘴、舌、牙和眼等等。你想:怎么会用到眼呢?其实吃之前也要先看,看一下哪块肉紧,哪块肉松。我们一般先吃紧,后吃松,这样才能品到鲜香。

我尝过很多地方的美食,但还是上海的三黄鸡好吃,可以享受到美食带来的温暖,令我恋恋不忘。

食之故乡味,最美三黄鸡,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对它垂涎三尺了呢?那就赶快来尝一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