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们与书籍之间的对话,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未知的自我,读后感是我们对书籍的深刻理解,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知识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以下是路路文书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几本书的读后感最新5篇,供大家参考。
几本书的读后感篇1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美国作家艾德勒于1940年写的,距今已有八十一年,这本关于阅读的书历久弥新,堪称经典之作。
最近,我只阅读了这本书的前两章———《阅读的活力与艺术》以及《阅读的层次》,书中的金句在耳畔时常回想,细细品味,深有感触。
阅读,为什么而读?爱看书,关注儿童阅读的我,从书中找到了答案。
首先,做一个主动的阅读者。书中写到:《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本为阅读人,或是想要成为阅读的人而写的书。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这些话令我醍醐灌顶。如果我们的学生从学校老师让我读、家长让我读,转变为我要读,阅读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书中提到:读者对他自己,以及自己面前的书籍,要求的越多,获得的就越多。结合我个人的阅读经历,我深有同感。我喜欢读书,不是为了提高专业技能,更不是为了炫耀,就是自己心中有疑惑,需要到书籍的海洋里寻求答案。一开始,可能什么也找不到,随着时间的推移,看得多了,想得多了,领悟慢慢加深,心中的.疑惑自然茅塞顿开了。
其次,阅读的目标:为获得资讯而读,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在自媒体发达的时代:手机微信、qq等聊天工具无时不刻不入侵我们的生活,我自己也感觉工作离不开手机,生活离不开手机,有时想阅读一些文章就随手到微信订阅号上刷几篇,又快又省事。以上这些都是为了获得资讯而读。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我们确实需要为获得资讯而读,然而要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就必须为求得理解而读。
书中将“阅读”这个词,区分成两种不同的意义。
我的阅读很多时候都停留在为获得资讯而读的层次。我也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的阅读要为增强理解力而读。读了这本书,我有一种想见恨晚的感觉:要是我能早点读到这本书,我的阅读之路就不会走那么多弯路了。所以,我现在总是想去肯一些自己不怎么读得懂的书,比如艾德勒的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就是我特别想深入研读的书之一。想想之前自己带领班级跟随百千一起读的两本书,不禁觉得汗颜———我自己都还不懂得读,就胆大妄为地带领班级的孩子试水读了两本,收益可谓少之又少,只不过聊胜于无罢了。
我期待在后面的共读和自己的阅读之中,有更多的收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几本书的读后感篇2
读书怎样才是对的?怎么样才能更好的阅读一本书?
这本书也是流行很多年了,基本上作为如何“正确”阅读的一本工具书在被各种推荐。
其实首先对于受众来说,你得先问你自己,正确和阅读之于自己的含义。
你想要正确的阅读,即意味着你在怀疑自己过往的阅读的方式是否存在疑问的地方,所以你才期望这要修正自己的阅读,变为正确的阅读。
那么为什么你会有这种怀疑的想法了?
一本书看完一遍后,忘记书中的内容了?那么你希望的是提升你阅读的学习力。
如果你阅读的书目大多是畅销书或者网文小说,你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享乐,为了舒服,为了纯粹的增加资讯方便以后的谈资,那么我相信你其实没多大必要来看这本书。
因为这本书完成的很早,那个时候信息匮乏,人们获得书籍的手段和花费都比较高成本,而且出版的书籍纯粹消磨时间的娱乐性书籍不多,不像现在,大部分人根本就不把阅读书籍当作思考和提高精神的工具了,而只是娱乐的一种消遣方式,所以作者说的阅读一本书的方式显得会比较功利性,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你增值的。
其实读书和做试卷甚至各种工匠活一样,它是一个重复且提炼经验的过程,如果你寄希望于长久的、持续的通过阅读来自我学习,获得成长的话,阅读它必然是一个耗费精力耗费时间的事情,如果你依旧抱着当下知识付费这样,幻想买一两个课就学会了一门课程,幻想看完这本书就在阅读书籍的路上进阶,那就不用太当真了,睡前听一听十几分钟的拆书和小课堂就吸收那些过一下脑海的总结就能成满腹知识的达人的事情真是跟去一趟拉萨就完成了精神救赎的想法一样不切实际。
你要记住,所有的自我经验的增长和自我技能的增长都是不断练习,不断重复熬出来的,如果你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增强理解力“,”提升自我“,”通过书籍来洞悉一部分有价值的经验“,去获得显著的成长,去汲取历史上最具智慧的前辈们的精神财富。那我强烈推荐你花时间,仔细地读这本书,无论过程有多少阻碍,无论你觉得字句粗糙难以吸收,甚至读不下去,我都建议你看完。
不要被读书的欲望控制,多读不如精读,况且知道资讯远不如明白和理解重要。现在正切在花时间读书的人已经很少了,而这些有阅读习惯的人,也只有非常少一部分人懂得如何阅读(比如我),读完这本书,如果你觉得书中内容对自己帮助不大,我相信这不可能,不管是选择还是分类,还是对于阅读的几种方式的概括,这本书都从普及以及工具性的角度去帮你分析步骤了,而如果你依然觉得对自己帮助不大,无非是过于鄙视权威带来的负反馈,亦或者是只是粗略的翻了一遍,并没有按照书中说的'去实践,甚至都没有做完最后的实践习题,当你真正按照作者的方法去做,去尝试,你会发现每一次按照书中的方式去实践,都会让你更好的学会阅读,而不是过眼就忘。
这本书的思维导图和拆书在网上有很多,其实你看目录就可以很清晰的看出来,就如同教材课本上很清楚的条目一样,而且作者说的很细,虽然有点繁琐和啰嗦,但是步骤和阅读的深度要求都如条斯理的呈现的读者面前,你只要按照书中说得那样做完后续的实践习题,都能感受到阅读完这本书后的收获,我自己也是在按照作者说的做了后面的附录习题后才发现自己其实并不是一个会阅读的人,需要加油。
几本书的读后感篇3
今天,我随便翻了本书,无意中看见《小海象换书》这篇文章,便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著名的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去杜金家里玩,一进屋门,罗蒙诺索夫就被杜金家书架上的一本《算术》给深深地吸引了,便贪婪地翻阅起来。在临走时,他要和杜金两兄弟换这本《算术》,杜金两兄弟要求用一头小海象来换才行。当时罗蒙诺索夫就犯难了,因为他不知道怎么捕海象。最后,他在一个商人那里以白干了四十天活为代价,换了一头小海象,又用这头海象换来了这本朝思暮想的《算术》,为自己成为科学家打下了基础。
为什么罗蒙诺索夫可以成为一名著名的科学家呢?这与他从小就酷爱读科教文本离不开关系。他竟然为了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愿意用四十天的劳动来换取。他的这种坚持读书,不畏困难的精神让我非常感动。
罗蒙索诺夫酷爱读书的`故事,让我想起了另一件事情。
1986年9月,一场大火把爱迪生的实验室给烧的只有几个小碎片,把他以前的成就全部给烧没了。他的家人都悲痛万分。爱迪生一夜损失了一亿三千万的美元,变成一个身无分文的人。可他还是很乐观,他说:“这并不重要,这场火虽燃烧了我的成就,但是把我的失败品也烧了。给了我一次从头开始的机会,也让我得到了更多的经验。”最后,他以自己最后一点钱,又创造了更多的辉煌。
这种不畏困苦,认真努力的精神让我感动,他们的这种精神将永远印在我的心中,不断鼓舞着我向前进。
几本书的读后感篇4
【森林报读后感】
今年,我看了一本书叫《森林报》。这本书介绍了一年四季在森林里发生的各种各样事情,作者是俄国的维比安基。
这些事情大多都是关于那些野生动物的,比如说各种各样的鸟类是怎样生活的,他们的巢是怎么做的`,遇到老鹰该怎么办等等。我看这本书就是因为这本书里介绍了许多我们这些经常在城市中生活的孩子没有见到过的事情。他们把这本书分成4类:春,夏,秋,冬,每一类都讲了许多种动物在这个季节是怎么生活的,我觉得非常有趣。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原来森林里发生的事并不必城市少,甚至比城市多一些。那些事情的制造者并不比我们人类差,就比如说鸟吧,我们人类在非常平常的一天就是,睡觉,吃饭,工作……而鸟的生活却不是这么单一,它们会时刻保持着警惕,防止老鹰或
蛇去攻击它;当它有孩子时,它会时刻看护着自己的孩子,当它们觉得这个地方不宜久留的时候,鸟就会带着自己的孩子飞到另一棵树上,再做一个巢,这种事情难道我们经常就能看见吗?
?森林报》这本书,生动地再现森林里发生的任何一种事情,留给我们少年读者一个宽阔的遐想空间。
几本书的读后感篇5
文章结尾写到:”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读过本文,深深打动我们的却不仅仅是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而是与书有关或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那浓浓的真挚的情意,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那份独特的感受。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述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我”拿回那半本书让父亲装订完整时,他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这样,那半本书或者说父亲为他装订的那本书,就“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了。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再后来,“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还能有什么发展可言呢?还能有多大“出息”?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句时髦的话概括一下:“知识改变命运”。但是,谁能给“他”以知识呢?这就促使我们更深入的思考了。
总之,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苦难进行着辛酸的“诉说”,对苦难生活中小伙伴们寄予深切的同情,也让读者从乔元贞的命运中严肃思考着生活与人生。
回想过去,多少孩子因为贫困,从来没有进过校门;多少孩子被迫中途退学;不是因为他们天生愚钝,而是因为他们从小就没有读书的机会。所谓的“出息”似乎只有有钱人家的孩子才可以实现。多少人才被埋没,多少孩子因不能读书而终生落魄。这不能不引起人思考。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读者的心情也更沉重,更重要的是,今天的学生读到此文,更应好好的想想,你们都是幸运儿!乔元贞的命运如果在今天的孩子身上重现,那简直就是罪过!读书吧,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