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精神作文参考7篇

时间:2024-11-22 作者:Monody

写作文是培养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的绝佳途径,优秀的作文不仅要有鲜明的立意,更要体现积极的人生态度,下面是路路文书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追求精神作文参考7篇,感谢您的参阅。

追求精神作文参考7篇

追求精神作文篇1

我们的生活中总是有许许多多小事,看上去很平凡,却总能发现许多奇妙的东西,令人充满暇想。

小时候,我总是喜欢吃冰激凌,一到夏天,就一连几天都吃,每一次吃完都感觉十分凉快。偶然一次,我正准备吃冰激凌,刚拿出来包装都还没有拆开,这时候,妈妈叫我去做事,我便将它放在桌子上,居然忘记了。过了好一会,“啊呀!我的冰激凌忘吃了!”我忽然想起,便匆匆跑到桌子前,一把抓起冰激凌——不料,桌子上有一滩“不明液体”。我心想,莫非是包装袋漏了?不可能呀!手中的包装袋没有一丝缝隙。于是我只好带着问题请教爸爸。后来才知道是因为冰激凌是冰做的,而空气相对较热,所以两者相遇,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了水,这就是桌子上的“不明液体”!

上小学后,我的知识越来越多了,疑问也越来越多了,有许多问题爸爸都让我试着自己找答案。有一天上学,外面有许多雾,妈妈让我戴着口罩出去。我在路上便一直很疑惑——雾是怎么产生的呢?为什么在雾中要戴口罩?于是这个问题一直缠绕了我很久,直到上初中学了物理才明白——雾其实也是由水蒸气变来的,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变成一颗颗极小的小水珠,因为太轻了所以就浮在空气中,自然也会有许多空气中的灰尘和细菌,所以雾天当然要戴口罩呀!

而现在学了物理和生物,学的知识更多了,什么人工降雨,对照实验都了解了许多。我佩服牛顿偶然被苹果砸到头而发现了万有引力,我佩服贝多芬耳聋利用骨传导声音继续作曲,我更佩服爱迪生经历了一千次失败后成功发明电灯泡……

这都是什么?这都是科学的精神——创新,坚持与探索。只有勇于创新和探索,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与冷落,去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创造别人没创造的东西。也许许多未知的东西就是像一块新大陆,一直都存在却只等待我们去发现,我们要继续坚持下去,即使一百次一千次,总有一次会成功!

追求精神作文篇2

今天,我和爸爸到上海科技馆参观。

上海科技馆是上海市最主要的科普教育基地,它位于美丽的世纪广场。科技馆的外型看上去是个巨大的玻璃圆球,神秘宏伟,引人遐想。这里展厅从地下一层到地上三层,有视听乐园、儿童科技园、地壳探秘、智慧之光、机器人世界、信息时代、探索之光、生物万象等等不同主题的展区。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儿童科技园、信息时代、机器人世界三个展区。

在儿童科技园展区,我来到街心公园,看到一组有趣的卡通动物造型地砖,我在上面跳来跳去,跳到不同的地砖上,地砖就会发出不同动物的叫声。“真漂亮呀!”,我惊讶地叫起来。原来这是一棵风铃树,树上悬挂着美丽的风铃和诱人的果子。在喊泉前,我大叫一声“啊……”,泉水随着叫声喷了出来,真是有趣。

在二层的信息时代展区,我走进了虚拟驯狗园,拿起话筒,对电视屏幕上的小狗说:“向左转!”小狗很听话地向左转了。可是,我每次让它慢走时,它却总是在摇头摆尾。我又来到了电子鼻前,这里有一个叫东东的大脑袋,在他旁边放着三个杯子,我把杯子一一放在东东的大鼻下面,他就会说出是什么味道。

我刚来到机器人世界,就看见三个机器人正在跳舞,它们跳得真好!我又看见有一个人正在与机器人下棋,一会儿,听见机器人说“你真厉害!”,原来那个人赢了机器人!我听到了一阵悦耳的钢琴声,跑过去一看,原来是一个机器人音乐家正在弹钢琴呢。我心想,连机器人都会弹钢琴呀!我对爸爸说:“他比我弹得都好!”我就在旁边欣赏了一会儿。

时间过得可真快,闭馆的时间转眼就到了,我恋恋不舍地走出了上海科技馆,还时不时地回头看看,真想再在里面多玩一会儿,多学些科学知识。

追求精神作文篇3

我是个爱看书的小女孩。从我会认识字开始,便对书着了谜。我在昏暗的灯光下,在动荡的车厢里,在床上,在任何地方,只要有时间我都会津津有味地长时间看书。不久,我发现黑板上老师写的字像小蝌蚪一样,模模糊糊,需要眯着眼睛才看的清楚。妈妈发现后,急忙带我去了医院,医生检查后,宣布我近视了。医生给我配了一副眼镜,我戴上后发现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了。咦!这是为什么呢?一副小小的眼镜有这么的用处。我带着这个疑问去问妈妈,妈妈笑着说:“你自己去想想吧!”,于是我查阅百科全书,上网查资料,终于明白了。我戴的眼镜是用一种叫“凹透镜”的镜片做成的。

透镜分为凹透镜和凸透镜。近视眼镜可以让视力不好的人看清楚远处的东西是利用了凹透镜的原理,使物体放大。凹透镜的原理:凹透镜所成的像总是小于物体的、直立的虚像,凹透镜主要用于矫正近视。凹透镜用途广泛,它即可以做近视眼镜也可以用作门的猫眼,手电筒,汽车头灯,耳科医生头上戴的检查灯……

它的“好兄弟”凸透镜也和凹透镜一样用途广泛,可以做成奶奶戴的老花镜,放大镜,显微镜,投影仪,照相机等等。我们的祖先很聪明已经学会了使用凸透镜进行生产。公元前2世纪,古人用冰的凸透镜向太阳取火。当我把这些学到的知识一五一十告诉妈妈时,妈妈高兴地笑了:“宝贝!我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生活小科学,只要我们多问几个为什么?破解这一个个谜团,我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个小小科学家。”

我国伟大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科学成就就是由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唯有长时间的集聚才能由点滴汇成大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总结就能成为一名小学的科学家。

追求精神作文篇4

温饱所得到的满足感是维持生命的需要,但精神的富足才是人生而为人的最高目标。该作家显然只看到了温饱于人的重要性,却未明白,只有精神的富足才是我们应穷尽一生,孜孜以求的人生目标。

追求精神的富足,是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享受人生,不羡慕他人的财富。高考满分作文当下的社会,物欲横流(这样的话读得太多了,似乎青年学生对当今社会的认可度不高,多看到社会的负面影响,不利于中国梦的实现),我们常常艳羡成功人士的优越生活,却忘记唯有紧握自己的所能,方能拥怀天地。在汶川大地震中失去双腿和女儿的廖智,一刻也没有停下来追求自己的价值的脚步。组建残疾人舞蹈团,奔赴雅安地震再去(灾区),她被评为“最美志愿者”。被采访时她坦言:“我只是盯着自己所拥有的,梦想与爱。”

说得多好。我们何尝需要尝遍山珍,坐拥豪宅?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努力为他人创造价值,不就是享有一颗美丽心灵的绝佳途径?

追求精神的富足,追求更高的境界,攀登心境的险峰,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塑造一个大写的人。

曼德拉在狱中的几十年中受尽折磨,过着请(暗)无天日的生活,然后,当他走出狱门时,却坚持要宽怒(恕),从(删)未对白人们进行报复,尽管内心曾反复挣扎,碾转反侧,但他为了祖国与人民,放下了仇恨,用一生的道德锤炼,塑造了一个大写的人。他用自己的一声(生学会了宽恕,追求精神的富足,终为南非建立起新的道德坐标。而王石选择到哈佛再深造,马云,史玉柱研究领悟到太极中仁和的思想,并将其实践,又何尝不是在充实内心,努力做一个“完人”?

张天麟曾言:“中国不患物穷而患心穷。”从解决温饱到基本实现小康,生活水平日胜一日。但我们是否可以裹足不前,沉浸于物质享受中无法自拔了呢?复旦大学学生林森浩声称将室友置于死地未超出自己的道德底线;都市白领有“宁可坐在宝马中哭”的豪言;以恶搞为趣,一批批“啃老族”屡见不鲜。试问,不追求精神的富足,只贪图物质享受,助长唯利是图之风,那么在这样的精神环境中成长的一代又何以撑起中国未来的蓝天?

人生于世,衣食住行固然是生活所必须的。但只有树立更高的道德目标,追求精神的富足,方能真正立于世。

追求精神作文篇5

从经济学家的角度看,宪法就是产生规则的规则,追求公正的宪法精神。我们讲的宪法可能更具有某种抽象含义,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宪法精神。宪法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最高原则。这个最高原则应该是给这个社会带来最大利益的原则。简而言之,如罗尔斯所说,第一,就是最大的平等的自由;第二,适应照顾弱势群体。我觉得这是基本的原则,而不在于这个宪法的具体条文是什么,我们要追求的是这种宪法精神。

同时我觉得从经济学角度上讲,什么叫最高的宪法精神,就是它对所有人都具有公正性。而这种公正性是假定所有参与立法的人在具体情境中没有特定立场、没有特定利害,这个时候立法必定是公正的。比如说,如果我们要制定一个围棋规则的话,那么制定人不知道今后自己是白子是黑子,法学论文《追求公正的宪法精神》。如果他有明显的倾向性的话,规则就不会公正。我同时也在想,这种宪法精神也符合政府和人民的最大利益。

然而,在我们的社会中,我觉得很多人搞不清什么是宪法层面的问题,什么是一般操作层面的问题。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某个城市缺水,为了节水公布了一个政策,要求所有的桑拿浴室关门。它的技术性目标很清楚,就是节水,但是它采取的手段违反了更根本的原则,即侵犯了企业依据政府的法律合法经营的权利。政府往往是为了一个技术性的目标可以采取一个违宪性的行为,大家可以原谅,因为他的目标好像是合理的。收容遣送这个制度的建立,和某些特定的时候特定情况相关,但是由于某些特定情况和特定时候,有一些特定的目标,我们赋予了政府超越权限的权力。我相信我们的社会治安是要保证的,而且这个社会需要警察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我们是为了保证我们的治安的时候,我们需要赋予警察多少权力,是要考虑的。

追求精神作文篇6

有—位退休多年的老新闻工作者,每天戴着老花镜,伏在书桌上,勤奋写作,笔耕不止,就像一个勤勉的农人,无论春夏秋冬,日晒雨淋,精心耕耘着脚下的土地;又像一个传播知识火种的乡村教师,无论山高水远,孤寂清贫,手中火炬永不熄灭。

我常在报纸上读到他写的一些杂谈、随笔,无一不蕴含着他那一颗沸腾的爱国爱民之心,透露出他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贯穿着他对人类理想的不懈追求和对生命真谛的深沉感悟。纵然有个别篇什在论及世事时言辞有些过激情绪,有些偏执,但也毕竟是“爱之愈深,言之愈烈”的结果罢。

人各有志,各有各的爰好、兴趣、追求,谁也强求不了谁。据我了解,在当今浮躁喧嚣、有些人视金钱为万能的情况下,能像这位老新闻工作者那样甘于清贫淡泊、乐于寂寞耕耘者实在不多了。而贪图功名利禄者、巧取豪夺者以及吃喝玩乐者却屡见不鲜。

我曾问他:“如今退休了,该享清福了,何必再提笔写作,自找苦吃,自寻烦恼?”他说,物质生活富裕了,无忧无虑,精神生活反而显得空虚了。再说,年轻时曾追求过、喜爱过写作,但长年累月忙于工作,疲于奔命,无暇兼顾。而今闲了下来,有的是时间。咀嚼过去的人生,酸甜苦辣都是收获;追忆消逝的岁月,对人生有了更深沉的感悟。于是,手痒痒的,又想动笔写点东西了。这恐怕也是一种精神追求吧?

是啊,人是要有精神追求的。高尚远大的志向,勤奋实干的作风,不畏艰难的胆略,就是人生中最可贵的精神。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精神才谈得上生活。单纯追求物质而忽视精神追求的人,只能说是生存,而谈不上真正的生活。一个人精神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挥得越充分,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

当然,这种精神追求必须扎根在现实的土壤里,才能生根、开花、结果。脱离现实、超越自然的所谓精神追求,只能是虚无缥缈、难以实现的空想。

这位老年朋友从事文学写作的实践表明,人对自身精神追求的执著,如同种子要发芽那样,怎么也挡不住,历经岁月磨难之后,总要破土而出。

有志不在年高,立志不论先后,我想,只要具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韧意志,不畏艰险,不懈追求,努力奋斗,勇攀高峰,就一定能从现实的此岸到达理想的彼岸。

追求精神作文篇7

“怎么样才能在精神层面上更富足一些呢?”朋友问我。我承认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首先我就不确定自己是否在精神层面上富足,又何谈为他人支招?思忖良久,回答道:

“我觉得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要去向内心里增加什么,而是要从内心里减去一些东西。”

“不明白什么意思。我感觉现在自己精神空虚,需要点什么来填补才好。”朋友很直接地否定了我的说法。或许,本来,精神上的东西就是无法言表的。那只是一种状态而已,是主观意识,不好用某种客观的存在来代替表达。

“欲望少一些,空虚就少一些。”我继续解释道。其实,连我自己都觉得这个解释苍白无力。但现实不是这样吗?无欲则刚。若我们心中的欲望没有那么多,那么,不被满足的感觉就会少很多,进而,大概不会觉得空虚。这是个减法运算。首先,我们要把自己被物欲充满的内心整理出一些空隙来,这样,空虚感才能有离去的道路。

“好像明白一点儿了。但曾经根本没有精神空虚这种感觉。那时候,一心只想着如何赚钱。但赚到钱后该怎么生活却是个问题。而且,现在家庭矛盾也越来越多了。”朋友继续诉苦。

“所以,往往可以共患难,却不可以共富贵。无论是朋友还是夫妻甚至是父母子女。”听到他的苦恼,我忽然感慨道。贫穷时,大家的需求一致,所以共同语言比较多,从对方身上也可以看到自己身上更多的相似处,因此可以相处得很好,生死与共;但富贵时,大家的精神需求就不一样了,共同语言自然也减少甚至没有了,由此相互之间就产生了分歧、矛盾,之前的和睦很可能就变成了争吵直至最后分道扬镳。

的确,现实生活就是这样残酷。当我们物质匮乏时,却不觉得精神上有所欠缺,我们生活得清苦却满足;而当我们物质富足时,却往往感觉到精神上的贫乏,生活得富足却空虚。穷而能自得其乐的人和富而能生活得有情趣的人,都是智者。大多数人,贫穷时怨天尤人,富贵时又忽然茫然找不到方向,一辈子都在生活里挣扎却并没有看到生活的模样,更谈不上享受生活。

其实,我想,物质上的贫穷富贵与精神上的富足贫乏是并不相矛盾的,二者也不必然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只要我们用心一点去生活,总会找到二者的平衡点,使二者相得益彰。

做一个生活着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活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