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寒假读书心得体会6篇

时间:2023-04-18 作者:pUssy

在不同的方位看待问题,一定能写出感受不同的心得体会,当我们的内心有了新的收获想要和大家分享的时候就可以先写份心得体会,以下是路路文书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教师寒假读书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体会6篇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体会篇1

有一种植物,它总是偷偷的开花,在黑暗的泥土里结果,虽然每一棵结的果子不多,但是它都有发展为一颗新生命的可能……这种植物就是—落花生。

落花生,一个如此普通的名字,一个多么熟悉的名字,他把自己埋在润湿的泥土里,没有什么姿色,也没有什么芳香,只有泥土般褐色的的外衣。然而,这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东西,却能够结出无数丰厚的果实,奉献给人们甘美的礼物!

落花生是如此,难道人就不是这样的吗?不是的,也有许许多多的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像落花生一样,总是默默地奉献出自己的所有!

“老师是天底下最崇高的职业”,这句话是一个现代名人说过的。难道你不认为老师就是落花生吗?他们总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坚持着,呕心沥血,为了能够培养祖国的未来,他们默默地奉献着,用尽了自己全部的心血,尽心尽力地哺育着我们,送走了一批老生,又迎来了一批新生,如此辛苦,他们却毫无怨言,只求能够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栋梁。如今,他们已是满头银发,脸上爬满了皱纹,这正是他们劳苦的见证!

想当年,徐虎的名字响边中国,他不正是平凡中的英雄吗?他没有出众的外表,也没有惊人的的事情,更加没有伟大的业绩,他只是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奉献,然而却又是这样的“有闻”,把温暖带给了千家万户,换来了千家万户的欢笑!这不正是平凡中的雄奇、渺小中的伟大吗?

朋友们,不要以为只有叱咤风云才是伟大。其实,平凡中也有雄奇,渺小,但它又是如此的雄奇和伟大。平凡中、渺小中也有着雄奇和伟大。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体会篇2

最近读了《赏识你的学生》一书,读后感受颇多。全书用许多生动的案例诠释了“期待效应”试验、“需要层次”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教育理论知识,阐释了实施“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可行性,通过一个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教育故事,喊出了教师要善待每一个生命的教育理念。

一、让人人都享受一份关爱

德育需要一种宽松、宽容和温馨的环境,对学生偶然的错误和闪失,不要过分求全责备,因为教师偶尔也会有背离道德的言行。学生在形成良好品行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教师的关爱。爱,是一种重视,一种呵护。我们要站在珍视每个生命价值的高度去关爱每个生命个体的成长,像呵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去保护学生的自主发展权。我们要重视每个个体的存在,每个人都是同样重要的。所有的人都应该得到发展,不管是优秀的,还是发展有困难的,甚至是家庭特殊的,要不带任何功利的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因此,当教师能够以“赏识”的言行对待学生,就会激励起学生无穷的勇气,唤醒他深埋的潜能,鼓舞他向着成功之路大踏步前进。而要让教师拥有“赏识”这一法宝,根本就是要激发起教师的爱,让教师出于爱来工作,而不仅仅把教育当成一个职业或是一种谋生的手段。“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欣赏孩子每一个幼稚的想法和行为。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以宽容之心对待孩子,理解孩子身上存在的不足。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理解、接受、运用“赏识”这一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教育的花园中耕耘

二、让人人都享有一次机会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的课程理念。每一个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而发展潜能的金钥匙就是自信心。学生在形成良好的品行过程中,尤其是后进生特别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表扬。鼓励和表扬的力量大于批评和处分的力量。学生在校接受教师的表扬和赞扬中,他会自觉地放大自己的优点,对自己表现出强烈的自信,极力使自己变得优秀,一些不良的品行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消除。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赏识。“赏识”这个词,《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这就告诉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必须首先认识到学生的才能,然后再予以重视和赞扬,要有针对性。也就是说并非“拉到篮里就是菜”,胡乱指着学生的某一言或某一行大加赞扬、夸奖之能事,而是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赏识。赏识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是教师的一门必修课。教师要通过不断的钻研、深入的学习,掌握赏识这一有效手段,并在适当的时机、合适的场合发挥其的作用。

三、赏识不是万能的,但可以接近万能。

?赏识你的学生》中无数的成功者的经历都告诉我们:外因并不是决定因素,内因才决定了事物的最终走向。学生的成长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只有调动和依靠学生自身积极因素才能真正做到。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母亲对他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恰恰相反:糟糕透了。从母亲的“赏识”声中,他得到了爱的力量,那成了他今后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从父亲的批评声中,他得到了警告的力量,于是不时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在这两种力量的鼓励下,他终于成为一个的作家。透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认识到,赏识是很多促进学生成长的催化剂中的极为有效的一种,它能够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从而使很多的不可能成为可能。

很多时候,我们怨天尤人,埋怨学生不够聪明,埋怨好心得不到好报,静下心来,想想平日里那些毫不起眼的孩子,那些尽惹我生气的宝贝,原来也都有可爱的一面。猛然醒悟: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是有时匆忙的步履,泥泞的心情遮掩了我们的双眼;繁琐的工作,忙乱的头绪,钝化了我们的敏锐;成绩的镣铐,升学的压力扰乱了我们的心智,所以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学生的缺点,而忽略了那一双双天真的眼睛,那一颗颗纯洁的心灵。他们需要老师的关心和认可,需要老师的呵护和鼓励,即使因为无心犯了错误,也需要我们的老师温和地指出,他们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指责,是真诚而不是伪善。他们是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尽情地沐浴阳光,吸吮雨露,需要风雪的磨练,鲜花的簇拥。他们是最为敏感的一个群体,能准确地识别老师对他们的帮助是出于关爱还是仅仅是功利的表现。所以教育应该是牵手,是澄明,是温情,是质朴,是师生间的彼此信任,相互尊重,互相理解。所以要学会赏识你的学生,先学会从心底去爱他们。

赏识学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看待,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理解学生、相信学生,不断地鼓励表扬他们,我想我们也一定会得到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这样的话:“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无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人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不同,都不会拒绝别人的赞扬,来自别人的赞扬或奖励,都会令被表扬者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那么学生也一定会朝着你引导的方向前进的。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体会篇3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在时间度过的每一刻、每一分、每一秒,都如同握在手中的流沙一般容易消散。时间将我们带到未来的速度是如此之快,或许我们连回忆都来不及的时候,我们就已是白发苍苍了。

花朵凋零了,自然可以再次绽放,但是它的笑颜绝不会永存于世;水流走了,自然可以再靠一场雨滋润大地,但此处总会成为寸草不生的荒地。你可知道,人死了,灵魂从躯壳中飞走,就没有再来一次的机会了。

时间啊,挥洒着我们余下的青春。我们仍然是生机勃勃的孩童,但我们也会老去,岁月会夺走我们健壮的`身躯,染白我们乌黑的秀发,敲碎我们坚硬的牙齿,用锋利的刀子在我们脸上刻下一道道皱纹,掰弯我们挺直的腰杆……时间老人可残忍了,他不会因为任何一个人的乞求而停下脚步,你可以使手表上的时针停止行走来欺骗自己,但时间却依然在流逝,面对未知的死亡,不过是或迟或早的事情。

现下,面对时间的流失,我们还有选择的道路:1、虚度光阴2、充填人生

以上两种选择,你的内心一定有了答案。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今日事应今日毕,万万不可到后悔之时才知道当初的自己是多么的愚昧。

想想看吧,一秒钟——可以看几行字、可以跑几小步、可以浇几朵花、可以做几道题……一秒钟即可做如此多的事情,为何不去做想要做的?我想,我们所要的,不应该只是虚无的等待,而是从现下的囚禁中挣脱牢笼,勇敢地迈出那一步。

去吧,去做自己想要做的,青春是可贵的,时间是无价的,不要待你失去青春,两鬓斑白之时,才方知悔恨。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体会篇4

这几天,我看了一本名叫《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书。书里写的是主人公海伦·凯勒在失去听力和视力后如何走出黑暗与孤寂,凭着自己惊人的毅力,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以优等的成绩完成了哈佛大学四年的学习,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文学学士的盲聋人的故事。

书中的主人公海伦·凯勒只拥有过19个月的光明和声音。当我看到当一场恶梦般的高烧把她的视力和听力给剥夺时,我不禁为她感到深深的悲伤。我真怕她从此永远不能从没有了听力和视力的惊恐和悲凉中走出来。可当我看到她能根据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些简单的动作时,我又对她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当看到她在沙莉文老师的帮助下学会了说话,并且考上了世界上最有名的学校—哈佛大学,完成了学业时,我又不禁为她感到了自豪和骄傲。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海伦·凯勒小时候学说话的故事了。

由于海伦·凯勒看不到人的口形也听到别人的发音,可想而知她要学习开口说话简直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可是她凭借着自己顽强的毅力,一次又一次的练习,再加上老师的细心教导,海伦·凯勒终于说出了断断续续的

一句话“天气很暖和”。这可真是一个奇迹啊!

看完了这本书,我觉得海伦·凯勒面对如此巨大的困难时,也能毫不退缩。想想自己比起海伦·凯勒来说真是太幸运了。我有着健全的身体、良好的学习环境、优秀的老师,可是我还不知道要珍惜,遇上一些小小的困难就要退缩。相比之下,我真是太不应该了。从今天开始,我一定要以海伦·凯勒为榜样,努力学习,遇到困难决不退缩。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体会篇5

寒假里,阅读了《今天可以这样做老师》这本书,对自己启发较大,下面就谈谈自己对如何做教师的一些感悟。我默默从事教学工作以来,一直以为“在其位,谋其职”。教师就是把书教好,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教育学生作一个品行端正的人。

首先,教师要有充分的知识储备,要有好的教学方法。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应该是作为一个老师的充要条件。这就要求老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要求老师的知识储备十分丰富,要求老师要“学无止境”,要终身与书为伴,跟着时代的节拍,走在时代前沿。这样才能给学生永不枯竭的新知识。

不止如此,教师除了博学多才,还要讲究教学方法。老师上课的方式是否能被学生乐于接受,关键看这堂课是不是一堂好课,是不是符合学生的口味,是不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风趣幽默的话语,新颖的授课方式,化繁琐为简单、死板为生动的能力,必将使学生听起来轻松而易掌握。这是大多老师一直孜孜不倦追求的一种境界。我也多次尝试向此方面改进教学方法,虽然小有进步,但仍需更进一步努力。

其次,教师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健康。

教师不能将教学活动简单理解为传授道理、讲授知识、解答疑难问题,而是除此之外,更应注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问题。关心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是做好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充分条件。有人说:现在的学生在家里是小皇帝,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我们再去关心他们的生活岂非多余,如果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

生活在学校里的学生当然希望得到来自老师的关心爱护。而且老师的关心往往更理性,也更让学生接受。此外关心学生的衣食住行,会让学生感觉到长辈的关怀,集体的温暖。也会让学生家长更加理解老师,和老师形成合力,教育好学生。而不关心学生的生理健康有可能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问题,教育得就得尊重、理解、贴近他们;还要建立正确的学生观,了解学生的需要,做一个服众的威而有信的老师;更应该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责任感。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再次,教师自己应该有健康的心理。

老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个心理有问题的老师我们怎么能寄希望他能教好学生。近年来的大量调查资料表明有相当多的老师有心理疾病。资料表明,老师把学生打成残废有之,让学生相互打耳光者有之,罚学生抄作业几十遍者有之等等,也许教师是有很大压力,是有很多委屈。但我们面对的是正处花季的儿童、青少年啊,我们得对他们的未来负责,得给他们作榜样。如果老师因为自身原因是而体罚学生,甚至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这些都是教师自己心理有疾病的表现。老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

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老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只有心理健康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老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会使其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机能都得到正常的发挥,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应该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去上课,尽管我们在课前受了委屈,我们也应该把这些抛在脑后。不应该把丝毫对他人或领导的不满情绪带进课堂。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时刻调整自己的心理,维护和提高心理健康,从而保持自身良好状态的心理健康去影响学生。

作为新世纪的一名老师,不仅要上好一堂课,还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更应提高老师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一个好老师必须要做到这三点。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体会篇6

近一个星期以来,我正在读《做一个专业的幼儿教师》里的"幼儿园本研修"部分,这部分内容使我了解到为进一步发展幼儿教育事业,我们国家进行多次幼教改革,所有这些努力使我们对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幼儿教育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同时也进一步掌握了教育规律,对教师的使命有了更深刻的体会,知道要做好一个好老师,好班主任,应该做到"三心二意"。所谓"三心二意",是指爱心、信心、恒心这"三心",真情实意、深情厚谊这"二意",能做到三心二意的老师一定是热爱孩子,善于研究孩子、会呵护孩子心灵、受孩子喜欢的好老师。

书中谈到幼儿园的课程设置、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诸方面的问题都是通过不断的实践研究,摸索出来的,以往的一日活动中存在着六多现象,即集体活动多于自由活动,教学活动多于游戏活动,室内活动多于户外活动,等待时间多,控制时间多,班级人数多。联系自己的教学,虽然仅是不同往日,幼儿教育更多体现的是以幼儿为本,更具科学性,但不可否认有些时候在教育活动中,因急于求成,过多的干预了孩子的自由学习。老师讲的过多,限制了孩子思维的发展。让孩子失去了自由探索的空间。生活教育中有时缺乏耐心,不是去教孩子做,而是过多的帮孩子做,导致孩子们的自理能力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一个教师不管他唱的有多好,弹得有多棒,也不管他的课上的有多创新,如果没有很好的师幼关系作基础,课堂上没有师幼良好融洽的情感交融,那么,他的教育也是失败的,只不过是一个人的表演罢了。什么才是好的课程,好的教育?答案只有一个,就是一切以幼儿的发展为出发点,时刻把孩子放在心中,蹲下身子,用一颗童心与孩子交流,倾听他们的声音,顺应孩子的年龄特点,说他们听的懂得话,把教育融进游戏盒生活之中,还给他们自由的天空,让他们在快乐中健康的成长。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活得个体,同时也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教师不能做控制者,一定要在了解孩子生理、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再进行教育,灵活的教育个体,促使我们教师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不多的学习,不断的向专业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