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组织建设迅速拓展,培养了一支队伍
2、学习培训深入开展,营造了一种氛围
针对大部份非公企业党组织成立时间短,党员队伍素质强弱不同,特别是党支部书记及党务工作者队伍新手多等情况,党工委把搞好教育培训当作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今年以来,主要以贯彻创先争优学教活动为学习载体,不断强化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在非公企业党员及员工中营造了一种积极进取,争创佳绩的良好氛围。共举办了一期的党务工作者学习培训,二期的入党积极分子季度学习提高班。
3、工作制度有效落实,形成一套机制
进一步抓好制度健全和落实,促进基层党支部工作的规范化开展。一是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制度,各基层党支部能精心组织,在时间、人员、内容上确保三会一课制度落实,确保不走过场。二是建立党员联系职工及双向培养制度,要求每位党员联系12名职工,帮助职工学理论、学知识、学技能,使他们感受到党的温暖,不断改善党群关系。三是党支部每月向党工委汇报制度,要求各党支部每月定期向组织汇报工作开展情况。每季度集中起来召开组织交流会。
2、创建非公企业文化试点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和奋斗目标,在规模以上企业中选择了华润为试点,指导各企业打造自己的文化特色,从而将企业确定的精神理念融入到企业的实践中,凝聚人心,推动企业的发展。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思想理论建设,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也是各级党组织长期探索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当前,在基层党组织的思想理论建设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大众化通俗化普及不够、理论结合实际不紧密、运用实证事例说明观点不生动等问题。
抓好基层党组织的思想理论建设,要根据基层实际采用实证的方法。我们要反弹琵琶,认真梳理上级安排的工作任务、本级单位自己制定的工作目标和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追根溯源地去寻找理论依据,加深理解理论观点,在理论观点的指导下创新思维和工作方法。
抓好基层党组织的思想理论建设,要培养骨干,寻找大众化、通俗化、普及化的路径。目前,基层缺少既精通党的创新理论,又掌握基层党员干部思想、工作实际的理论宣传员。同时缺少像这几年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理论热点面对面》这样的生动教材。基层单位可以效仿面对面的做法,培养自己的乡村理论宣传专家,编写自己的
面对面乡土通俗教材,把理论观点和我们生动丰富的工作实践进行实际对接。抓基层党组织的思想理论建设,须与基层民族文化工作紧密结合。可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运用民族文化的说唱、演艺方式进行通俗易懂的传达。在寓教于乐、寓理于事的生动阐释中,发挥民族文化宣传发动、凝心聚力、陶冶性情、审美育人、营造环境、促进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四月春光好,正是读书时”。在春光明媚的四月,我有幸到百年名校——西安交通大学学习,五天的培训,让我受益匪浅,仿佛经历了一次文化之旅,一场视听盛宴。培训结束后,仍然回味悠长,也引发了我对于乡村振兴的一些思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我认为建设美丽乡村始终都离不开文化。
“乡愁”对于乡村来说是对乡土文脉和故土文化的记忆。乡愁可能是一棵长在村头的古树,可能是一间破旧的祠堂,可能是一出家乡的戏曲,还可能只是一位儿时的玩伴。这就需要加强对遗址遗迹、宗族祠堂、田野文物的开发保护,传承乡村文脉,让村民在精神上有归属感。让更多乡贤回到故土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建设美丽乡村。
文化是产业兴旺的金钥匙。乡村产业无论是农业还是第三产业,都需要注入文化内涵,否则就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平利是女娲故里,中国名茶之乡。当我们的茶饮产业注入文化内涵,整合品牌力量,平利的绞股蓝和绿茶也会像西湖龙井、武夷山大红袍一样名扬四海。到那时,我们卖的就不仅仅是茶而是健康和文化。
谈到乡村振兴就会想到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的持续蓬勃发展,更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一个地方的历史积淀、气候环境、风土人情、饮食起居,风俗习惯等等构成了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而这种文化带给人们的是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精神体验。譬如,有人喜欢“大漠孤烟直”的苍凉,有人喜欢“海上生明月”的意境。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入挖掘本地的地域文化,让每一个来平利旅游的客人感受到这片土地与众不同的魅力。
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保障村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乡村文体活动质量,让广大村民在丰富的文化体验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周易·贲卦·彖传》中解释文化,“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它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三观”和生活方式,要想振兴乡村,就得以文化铸魂。有了灵魂的乡村便有了生机和活力,有了青山绿水和乡愁,有了希望和未来。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党员干部作风好坏,关键在于思想认识。从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活动、“四群”教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再到“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中央这一系列部署、举措和要求无不一一体现了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及强化领导干部思想建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斗力,落脚点便是在街道社区的党组织建设中,这个基础是坚决不能动摇和松懈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重心在基层。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基层全部工作的战斗堡垒和领导核心,在团结带领广大群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肩负着组织领导的神圣职责。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大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一、着眼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新突破
四、着眼于提高党员队伍素质,迈出党员教育管理新步伐
今年是决胜决战之年,剩下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巩固脱贫成果的任务非常繁重。加之新冠肺炎疫情为脱贫攻坚带来了冲击,迟滞了脱贫攻坚工作的进度,加重了脱贫攻坚工作的强度,增加了脱贫攻坚工作的难度,要克服疫情影响,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必定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唯有在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疫情防控“两条战线”发力,通过促复工、稳增收、稳就业,让脱贫攻坚跟上复工复产的步伐,方能加速进程。
当前,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全国上下迅速行动,一系列政策文件密集发布,一大波“硬核”措施安排就位,助力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疫情虽然带来了暂时的困难,但却不能改变我们战胜贫困的决心和信心。疫情严重的地区,在重点搞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努力创新工作方式,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没有疫情或疫情较轻的地区,更是集中精力加快推进脱贫攻坚。尤其是紧盯脱贫攻坚薄弱环节,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紧密结合乡村产业、就业实际,切实抓好农产品销售、扶贫工程建设等任务,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在脱贫攻坚战仍然面临补齐短板弱项、提高脱贫质量、消除返贫风险等繁重任务的现实面前,要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抓紧抓实抓细各项脱贫措施,尤其要有序抓好春季农业生产、扶贫车间复工复产、农民工返岗就业、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还要扎实开展脱贫质量“回头看”,加强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的监测,提前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更要以问题为导向,全力抓好巡视“回头看”反馈意见整改,认真排查、不漏一户,切实解决各项问题,以务实的作风、拼搏的干劲、有力的举措筑牢脱贫成效,以坚实的脱贫成果迎接脱贫攻坚最后胜利。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他们放下农活、放下锄头,从田间走进工厂,从乡村走向城市——“农民工”,时代的名词,成了他们特有的称谓。三十多年来,农民工在促进我国社会和谐发展,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作出了特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