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及反思7篇

时间:2024-04-07 作者:Mute

一份全面的教案可以覆盖教学所需的各个方面,一个好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路路文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及反思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及反思7篇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及反思篇1

第一单元 位 置

第二单元 分数乘分数

第一课时 分数乘以整数

第三课时 运算定律的应用

5×6+7×3 15×(34-29)

第七课时:倒数的认识

第二课时 解决问题

第四课时: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教学内容:“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课文第37的例1,38页完成“做一做”的题目和练习十的第1~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方程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方法,加深对分数除法意义的理解,提高学生解答含有分数的简易方程的技能,为今后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打好基础。

重点难点: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分数除法法则是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2.一个数的5倍是32,这个数是多少?

(要求学生列出简易方程,说出根据什么这样列)

二、新授。

1.出示题目:电脑呈现课文例题拼图

师:从题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学生回答,出示)

生: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

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

小明体内有28g的水分;

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体重的7/15。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第一个问题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师:用哪些信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经过寻找,筛选出有用的信息,整理成一道应用题。

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小明体内有28千克的水分,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①数量关系

a.4/5表示什么?

b.画线段图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及反思篇2

三课时:两步计算的一般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63-64的内容,完成“做一做”题目和练习十六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会解答两步计算的一般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使学生掌握用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的不同思路,提高用算术方法和用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检查、检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两地相距18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2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解答,并说一说题中的数量关系。

2.一个筑路队修筑一段公路,两周修了5千米,正好修了这段公路的 。这段公路全长多少千米?

让学生画出线段图独立解答,指名说一说数量关系。

二、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例1。(把复习题第1题中的“18”改为“13”,“2”改为“ ”)

(1)引导学生用方程解。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得出: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全长)列出方程:

解:设乙每小时行x千米。

让学生检验,写答语。

启发学生思考:根据以前学过的求总路程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引导学生列出方程,并解答出来。

解:设乙每小时行x 千米。

答:(略)

(2)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用算术方法解答?

答:乙每小时行 千米。

学生独立思考,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共同订正。

(3)引导学生把两种解法进行对比。

让学生想一想:上面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思路有什么不同?

(4)完成课本第63页“做一做”题目。

2.教学例2。

出示例2。(把复习题改为例2。)

(1)启发学生画出线段图。

“谁是单位`1`,数量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使学生明白:这段公路的 等于两周修的长度和。

(2)学生列方程解答。

解:设这段公路全长x千米。

(让学生检验,再写上答案。)

(3)订正后想一想:怎样用算术方法解答。学生列式计算。

答:(略)。

(4)完成课本第78页的“做一做”题目。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六第2题。

四、全课小结。

1.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 用方程和算术解法思路有什么不同?

五、作业。

完成练习十六第1、3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及反思篇3

第四课时:和倍问题的分数应用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65页内容和练习十六的第4-7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和倍”、“差倍”问题变形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用方程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题中出现的两种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会用x表示两种数量并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口答:(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

果园里有苹果树x棵,梨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 ,

(1)梨树有多少棵?( x)

(2)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x+ x)

(3)苹果树比梨树多多少棵?(x- x)

2.饲养小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共18只,其中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5倍,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

二、新课。

(一)学习例3.

问:“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5倍”还可以怎样说?

出示例3:饲养小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共18只,其中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 ,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

(1)说说它与复习2有什么异同?

(2)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3)“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你怎样理解?

(4)把题目中所存在的数量关系找出来。

(5)应该怎样解答,请你完成。

(6)订正:说说的解题思路是怎样的。

(7)想一想,怎样检验做得对不对?

(二)变式练习。

将例3的第一个条件变为“白兔比黑兔多16只”。

(1)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2)应该如何解答?讨论、交流。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65页“做一做”题目。

四、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样的应用题?

2.这样的应用题解思路和方法是怎样的?

五、堂上练习:

练习十六的第7题(1)、(2),比较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它们各用什么解答好?为什么?

六、作业。

练习十六第4、5、6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及反思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能熟练的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学情分析:“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倒数的认识”是分数的基本知识,学好倒数不仅可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而且还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重要基础。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

理解“互为倒数”的意义,明确倒数只是表示两个数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漂亮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出示课件图片)

通过欣赏这几幅图片,大家发现了什么?(图片中都有倒影)那么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也有这样的现象吗?(出示课件)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数学王国里的这种奇妙现象——倒数。(板书课题:倒数的认识)

2、设疑激趣

看到“倒数”这个数学新名词,大家脑子里产生了哪些问题?请大家来说说你们的问题。大家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都是本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

3、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学。

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制定了自探提示。(课件出示)

自探提示:

(1)倒数的意义是什么?

(2)倒数指的是一个数吗?

(3)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4)是不是每个数都有倒数?

(5)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相等吗?

请同学们结合自探提示的这几个问题,自学课本28页的内容,让我们一块到书中去寻找“倒数”的秘密吧!

二、解疑合探

1、检查自探情况,提问学困生,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根据反馈情况适时组织小组讨论或同桌讨论。

通过自学提问学生“倒数的意义是什么?”

课件出示:先计算,再观察,看看得数有什么特点?

得出结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倒数”。

“乘积是1指的是相乘关系,并且积只能是1、

“两个数”指的是只有两个数。

“互为倒数”说明这两个数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缺一不可,不能孤立的说某一个数是倒数,必须说清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

举例说明:因为×= 1,所以和互为倒数,就是的倒数是,的倒数是。

请学生说出互为倒数的任意两个数。并且说说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2、讨论(小组合探):1的倒数是(1)。

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0没有倒数,因为① 0作分母无意义②0×(任何数)≠1)

3、说一说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小结: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三、质疑再探

回顾自探提示的问题是否已解决?关于倒数,你还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大家一起研究。(问题预设:怎样求带分数、小数的倒数?)

通过下面的练习题的解答来总结带分数、小数的倒数如何求倒数。

四、运用拓展

1、完成下面练习题。

2、全课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认识。

3、布置作业:

(1)第28页做一做。

(2)练习六1、2、3题。

附:板书设计

倒数的认识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求倒数的方法: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及反思篇5

一、教材

?画一画》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变化的量》和《正比例》这两节内容以后安排的,学生已经结合大量的生活情境认识了生活中存在的许多相互依赖的变量,而且体会了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认识了正比例及其意义,能初步判断两个相关联的两是不是成正比例,感受了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对正比例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基础。教材安排这一内容,一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正比例,以及正比例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二是通过让学生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从而认识正比例图像的特点。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用图的形式去直观表示两个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关系,鼓励学生发现当两个变量成正比例关系时,所绘成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利用图,进行一些估计,解决一些问题,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正比例函数打下一定的基础。

对于这一内容的设计,我结合实际主要确定了三个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即:1、在具体情景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像;2、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3、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提高学生观察与思考相结合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确定了两个情感目标,即:1、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积极参与的良好习惯;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中重难点目标是:1、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2、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提高学生观察与思考相结合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两个重难点目标,我将采取直观教学的形式(既ppt课件演示)和设计学生动手操作的练习题相结合,以此来分解难点,从而突破难点,化难为易。

二、教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提问法、讲练结合法和激趣法。直观教学法就是利用ppt课件进行逐一演示,既演示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又演示解决问题的结果,使整个过程和方法都能清楚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去感受和体验;启发式提问法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思考与交流如: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你发现了什么?;讲练结合法就是利用我设计的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研究的练习题,让学生自己在练习题上进行动手操作,并在操作中独立思考,独立发现,把自己的发现写下来;激趣法就是在学生进行第一次研究得出结论后为了进一步验证结论,我提出了激励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两次探索与研究,如: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继续来研究和探索……这样能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求知欲望,让学生觉得学得轻松,我也教得轻松,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学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以学生的动手活动和交流活动为主,即让学生在练习纸上动手画一画,连一连,写一写。通过学生自己描点连线,自己发现问题,得出结论,并写下来,然后在班上进行交流,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在交流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又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积极参与的良好习惯,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就提高了。

四、教学程序设计

对于教学过程,我主要设计了五个步骤:

1、温故而知新。

我设计了两道题,都是用ppt课件展示出来,一是什么是正比例的填空题,二是判断两个相关联的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两道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什么是相关联的量和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既是复习旧知,也是为下一步学习作准备。这一过程主要采取学生独立——汇报交流——师生评价的方式。

2、初探尝试,引入新课。

首先用ppt课件展示出来,这一内容是教材第22页的内容,通过填表、说一说、连线、交流、展示等来揭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提出悬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3、探索与研究。

这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我结合实际安排了两个探索内容,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探索与研究能更准确地从活动中得出结论,更深刻的理解正比例图像的特点,同时也能根据正比例图像的特点更准确地进行描点、连线和估计。这一过程我主要采取了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连一连,写一写,说一说等方法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同时利用ppt课件进行展示,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达到本节课的前两个教学目标。

4、反馈练习。

我安排了3道题,一题是判断是否成正比例,二题和三题是有关正比例图像的练习以及利用正比例图像和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既加深了学生对正比例图像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练习题在我设计的题单中,同时我也利用ppt课件进行逐一展示,这样既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完成,又能提高教学效益,使本节课的第3个教学目标得以完成,充分突破重点和难点。

5、课堂总结。

这是作为新课必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和评价,既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又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兴趣。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及反思篇6

一、复习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1、这一章我们学习了分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请大家回忆一下分数除法有几种类型?

(1)分数除以整数,例如5/7 ÷5;

(2)一个数除以分数,它又包括整数除以分数,例如20÷4/5 ;和分数除以分数,例如 2/3 ÷ 6/7。

(3)做第52页“整理和复习”的第2题。

2、分数除法的意义

(1)第52页“整理和复习”的第1题:要把这道乘法算式改写成两道除法算式,应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根据乘、除法的关系进行改写,然后让学生将改写的算式填写在书上)

(2)让学生说说是怎样题改写成两道分数除法算式的。

(3)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呢?(使学生明确,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3、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1)分数除以整数应该怎样计算?一个数除以分数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概括出分数除法的统一计算法则: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3)完成p52“整理和复习”第2题。

(4)p53练习十三第2题。

二、推理训练

1、男生占全班人数的3/5 ,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

2、一堆煤,用去了4/7 ,还剩下( )。

3、今年比去年增产 1/8,今年相当于去年的( )。

三、对比训练:

1、一步分数应用题

① 张大爷养了200只鹅,500只鸭,鹅的只数与鸭的只数的几分之几?

② 张大爷养了200只鹅,鹅的只数是鸭的只数的2/5 ,养了多少只鹅?

③ 张大爷养了200只鹅,鸭的只数是鹅的只数的5/2 ,养了多少只鸭?

(1)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在结构上,这三道应用题都含有同样的数量关系,即:鹅的只数,鸭的只数, 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不同的是已知和未知发生了变化。在解题思路上,都要弄清以谁作标准,正确判定把哪一种数量看作单位“1”;不同的是需要根据已知、未知的变化确定该用什么方法解答。

(2)比较完后,学生将三道题的解答过程写在练习本上。

2、出示题组:

① 上海到汉口的水路长1125千米,一艘轮船从上每开往汉口,已经行了3/5,离汉口还有多少千米?

② 一艘轮船从上海开往汉口,已经行了3/5,离汉口还有450千米,上海到汉口的水路长多少千米?

(1)学生自己画线段图,分析,解答。

(2)对比:两题有什么异同?你是怎样分析的,如何区别的?

3、出示题组:

① 停车场有8辆大客车,小汽车的辆数比大客车多1/6,小汽车有多少辆?

② 停车场有8辆大客车,大客车的辆数比小汽车少1/7,小汽车有多少辆?

③ 停车场有21辆小汽车,大客车的辆数比小汽车少1/7,大客车有多少辆

④ 停车场有21辆小汽车,小汽车的辆数比大客车多1/6,大客车有多少辆?

(1)学生独立画线段图,分析,解答。

(2)对比:1、2两题有什么异同?3、4两题呢?你是怎样分析的,如何区别的?

(3)解答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有规律吗?规律是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出:

?? 分析“分率句”,判断单位“1”是哪个数量?

?? 画出线段图,找出“量”和“率”的对应关系。

?? 确定已知单位“1”用乘法,求单位“1”用除法或用方程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及反思篇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72名学生,男女生人数协调,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应用题的解决较差,少数学生数学成绩很差。

重点难点

1、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正确计算分数混合运算。

2、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4、1复习导入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复习导入

不计算,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3700÷9 0、3×9÷6

50×【(900—90)÷9】

活动2【讲授】合作探究

1、出示例3

一天吃三次,每次吃半片,12片药可以吃几天?

2、理解题意

(1、)分析题意,列出算式。

(2、)提问:求小红可以吃几天,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小组合作讨论并填写预习卡。方法一:每次吃半片,吃3次:

12片可以吃几天?

方法二:12片可以吃:12÷ =12×2=24(次)

24次可以吃:24÷3=8(天)

(4)互相交流,请两位同学板演并说一说解题思路。

(5)列出这两种方法的综合算式。

(6))提问:综合算式里分别含有几级运算?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7)小结:分数混合运算和整数混合运算相同,在同级运算中,如果

没有括号,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如果有两级运算,先算乘除,再算

加减。有括号的先算小括号,再算中括号。

活动3【练习】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33页“做一做”。

提问:梯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2、完成教材第35页第10题。

活动4【作业】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