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教案6篇

时间:2024-04-24 作者:Trick

教案的设计能够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制定精心设计的教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自主学习能力,下面是路路文书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教案6篇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用具

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录像带、电视机、录像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o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生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乙]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

[生丙]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生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

[师]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很让我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

二、进行新课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生甲]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

[生乙]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音。

[生丙]用鼓棰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宏亮的击鼓声。

[生丁]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动发出悦耳的琴声。

[生戊]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生甲]打击或拨动物体可以产生声音。

[生乙]我们发声时没有打击,也没有拨动。

[生丙]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师生共同活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vibration)产生的。

[师]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声音产生的奥秘被我们揭开了谜底,为我们的成功合作 鼓掌。

[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情绪十分高涨。

[想想议议]

[师]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

[生甲]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生乙]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生丙]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生丁]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生戊]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生己]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生庚]笑树能发出笑声是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

[师]同学们刚才列举了生活与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而且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这很好。关于声音的发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

[生]我们平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

[师]同学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

[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师]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生甲]声音由发声体传播出去,可能沿直线传播。

[生乙]声音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

[师]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你的猜想。

[生]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一张桌面的一端,而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面的一端,可以清晰地听到击桌子的声音。

[师]刚才同学设计的这个实验简单易行,而且有力地说明了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medium)。

[生]有时候好像没有介质也能听到声音。比如雷声,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传递来呀。[师]雷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吗?

[生]意见有分歧。有的认为不需要介质,有的认为需要介质。

[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大家的想法。

[演示]

把一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请同学们注意声音有什么变化?

[生]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铃声逐渐变小,最后直到听不到铃声。

[师]请同学们再注意观察: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

[生]随着空气逐渐进入,铃声逐渐加强。

[师]启发学生思考,由上面的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真空不能传声。

[师]经过同学们的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同学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平常能听到彼此讲话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

[生]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宇航员怎么交谈呢?

[师]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员即使近在咫尺,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看录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以击鼓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sound wave)。

[想想议议]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固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那么,声能在液体中传播吗?请同学们找出事实或实验来支持你的想法。

[生甲]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

[生乙]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

[生丙]渔民们常用电子发声器发出鱼喜欢的声音,将鱼诱入鱼网。

[生丁]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

[师]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演示实验、想想议议,我们已经知道了: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做媒介将声音传播出去,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图表: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

[投影]

问题1:声音在15 ℃和25 ℃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问题2:声音在25 ℃的空气和蒸馏水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问题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

[生甲]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生乙]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25 ℃时蒸馏水中的声速为1497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生丙]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想想做做]

[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尽可能的话,进行实际测量,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测得的声速更接近当时的真实值。

[师]同学们刚才设计的方案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行性,祝贺同学们成功的设想,课后若同学们能通过实验测出声速,就更加完美了。

[动手动脑学物理]

1。学生想出了许多办法说明桌子声是由桌面的振动引起的。

方法(1):在桌子上固定一根弹性较好的细棍,细棍顶端固定一根细弹簧,弹簧上连接一个轻质小球,敲打桌子,轻质小球也随着跳起舞来。

方法(2):在桌面上撒一些碎纸屑,用力敲打桌面,纸屑会跳动起来。

方法(3):把手放在桌面上,当用力敲打桌面时,感觉手在振动,说明桌面在振动?

2。通过查阅资料可知,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距离s1=1500 km,快车的速度v1=105 km/h,

3。能听到两次敲打声。第一次声音是由铁传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由铁管中的空气传来的。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

四、布置作业

p16动手动脑学物理1、2、3写在作业本上。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且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鼓,音叉,纸屑若干,盛有水的烧杯,钟罩,抽气机,闹铃,气球。

学生准备:音叉、纸片、梳子、乒乓球、水杯、小铃铛、广口瓶、声音芯片。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教师播放自然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

例如:电铃声、钢琴曲片段、工厂的电焊声、丛林中的鸟语、夏日的蝉声、瀑布声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听出刚才都是什么声音?是哪些物体在发出声音?

学生回答

教师: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研究自然界中声音的有关知识。同学们自己想知道有关声音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学生回答

教师在赞赏肯定的同时有选择地摘录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确定本节课研究的主题就是学生刚才提出的问题中的某几个,并说明其他的问题会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探索,也可以课后去查找资料,自己先行研究。

教师明确教学的研究目标: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我们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3)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的?

(4)声音传播的快慢。

探究性活动??

这个活动过程分为三个步骤进行:探索性活动——小结——事例交流。

1、探索性活动。

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

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

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

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活动: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学生得出结论:振动的物体能发出声音。

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

活动:敲打桌子

思考: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演示:击鼓

问题:鼓面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的方法。

演示:敲击音叉

问题: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音叉在振动?

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振动”的方法?

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3、交流: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比较奇特的发声方法吗?比如动物间有趣的交流方式。

说明:

1、学生的发声活动是在开放的互动式形式中进行,教师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展示发声方法,汇报体验和感受,例如学生把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可激起水花,利用树叶吹奏发声等,更应该鼓励,并让学生在现象中归纳问题的本质。如果学生不能对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教师可做一定的提示和演示。

2、交流有趣的发声方法时,如果学生难以调动,教师可提出有趣的发声问题让学生讨论。例如,

①动物的发声方法:蝉是怎么发声的?蚊子和苍蝇发出“嗡嗡”声是怎么回事?猴子和大象是怎么交流的等等。

②同一物体不同的发声方法:怎样让一个气球发出不同的声音来?人体除了声带外,还可以怎样发声?能否一试?可让学生讨论发言,增加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

探究性活动二

情景创设:医生的听诊器,心脏跳动或者肺部的声音是靠什么传到人耳中的?

猜想:声音的传播可能需要什么东西作媒介。

做个最简单的小实验验证一下你的猜想。就用我们的课桌当作传声物。这个实验需要提供什么条件?(联想医生听到病人身体器官运动的条件)如何操作?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也可提示:发声体(源)……人耳(接收体),中间为传声物体(课桌)。

活动:两个学生合作,一个学生轻敲桌面或抓桌子,另一个学生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感受听到的声音。再把两张桌子分开一条缝,进行实验,前后对比。

从以上的活动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固体可以传声)你还可以想出其他的生活实例或者实验方案来支持固体可以传声这个观点吗?(让学生举例,例如小学里曾经制作的土电话、“隔墙有耳”)

问题:那么液体是否也可以传声呢?

讨论:你能否用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简单的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如果你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你能否举一些生活实例来证明你的观点?(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时,让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进行设计和探究,在设计实验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对照固体传声的小实验,提出问题:用什么做发声物体比较简单?传声物是什么?该把发声物体放在什么地方比较合适?

活动:方案设计好以后,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教师辅导。并让学生列举生活实例。

问题:空气可以传声吗?列举事实说明。①听到铃声;②听到人的说话声;③听见脚步声;等等。

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为了证明这个猜想,最好做实验试一试。

联想:大家一起出谋划策,想一想这个实验怎样做?怎样实现没有空气的状态?学生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需要提供一个真空的环境,然后把一个发声体(例如小电铃)放入这样的环境里,前后对比。思路理清楚后,由于实验器材的局限性,这个实验由教师演示,让两个学生上台辅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

(1)抽去空气前和抽气后铃声的对比。

(2)抽气后再通入气体,两种情况铃声的对比。及时纠正猜想的谬误,最好推理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正确结论。

引导:通过刚才这一段的学习,同学对声音的传播有了怎样的认识,能不能请个代表用自己的语言归纳一下。

学生: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声波

问题: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呢?

多媒体演示水波的运动。

问题:1.谁能描述一下你看见了什么?(一圈圈的水波,而且不断地向四周扩散)

2、水面上为什么出现了水波?

3、我手中有一张纸,怎样才能让它发出声音?

学生体验:抖动手臂,引起纸的振动,发出声音。

问题:1.纸的振动,会影响到周围的空气吗?

2、水滴使水面振动,发出声音,以水波的形式传播;振动的纸发出声音,在空气中会以什么形式传播呢?我们可不可以用水波类比一下呢?

播放多媒体声波动画让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并提出声波这个概念。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速以及估测

情景:有时候在电影里看见这样的画面,演员的口形与观众听到的话不是同一时间的,听到的声音要比演员的口形慢半拍,这说明声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把声音在每秒钟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多媒体显示:声速表。快速地熟悉声音在空气、水、钢铁中的传播速度。

问题:在一根空的长铁管的一头敲一下,在另一头可以听到几次声音?(抢答并说出理由)如果要想在另一头听到三次敲击声,你该怎么做?

学生思考并回答,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传声速度与传播时间的关系。

说明声速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问题:如果我们想知道声音在室温状态下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该怎么办?说出实验方案。

引导:要测声速,必须知道哪些量?你准备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些量?需要用到哪些器材?

组织学生讨论,要求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

说明:在设计实验的时候,要注意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声源离人耳的距离适当,不宜过近。测时间的工具也尽可能准确。当然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实验方案,只要原理得当,应该给予鼓励。

回声

问题:

1、如果对着山崖大喊一声,会发生什么现象?

2、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由此引入回声的概念

问题:如果对着教室的墙大喊一声,有回声产生吗?

学生讨论:听到回声的条件

学生总结:1.回声到达人耳应比原声晚0.1 s以上。

2、如果相差不到0.1 s,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思考:1.开山放炮时为什么能听到隆隆不绝的响声?

2、人在屋里说话为什么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

多媒体播放“天坛的声学建筑”

多媒体展示音乐厅、琴房的图片

思考: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构?

学生回想音乐教室墙壁的构造,阅读课文,了解声音遇到柔软多孔的物体会被吸收。

【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所学的内容(用多媒体给出)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知道声速及相关的应用。

【布置作业】

1、复习课文,理解声速的含义。

2、课本p38-39:作业1-6题。

【教学板书】

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sound)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传播的快慢:空气(15 ℃)中声速是340 m/s;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快,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传播得慢。

4、回声

【教学反思】

这节的知识点相对其他章节比较简单,关键是要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教学要以培养兴趣为出发点,以锻炼思维和提高能力为根本,精心设计实验,创设物理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很强,并且通过音叉、鼓前后两次实验的对比,对“化细微为显著”的研究方法印象很深刻。在探究介质问题时,还要注意做好铺垫,让学生说出实验的方法和步骤,要恰当地铺设台阶,适时引导,让学生觉得实验过程是他们自己设计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及传播

教学难点:探究真空不能传声,利用回声计算

教学工具

橡皮筋、直尺、哨子、小铃铛、梳子、音叉、杯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录像:电闪雷鸣、江河咆哮、鼓乐齐鸣、放鞭炮、电锯切割木板、小孩啼哭等画面

[引语]从刚才看到的这些现象中,可以说人们从呱呱落地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音打交道,声音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对我们即熟悉又陌生,那么,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探讨声音的奥妙呢?学生回答:想

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与声音有关的问题

观看录像

由直观的画面创设声音产生的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从而顺利的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

1)探究声音的产生

下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准备的器材及周围可利用的物体,如铅笔盒、书、纸、笔等来做实验,想办法让它们发声,比比看哪一组的方法多?注意观察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看哪一组最先发现?

师巡视并指导,帮助学生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利用不同物体进行发声实验,在探究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有的拉长橡皮筋,有的拨动尺子,有的吹口哨,有的摇小铃铛等等自己设计的实验,兴趣盎然。

[引语]现在已有不少组同学发现问题了,下面我们共同交流一下

其它小组的同学是否和他们有同样的发现?还做了哪些实验?学生交流。

刚才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善于动脑,把不同器材结合使用很好,下面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声音的产生。用手按住喉头部分,大声说“振动”

生活中声音产生的现象很多,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生活中的物体是如何发声的?

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加深他们的合作意识同时也为后面发现声音的产生的原因作好铺垫学生在交流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通过他们的交流尽可能多的做实验,通过实验也就不难得出声音产生的原因,让他们真正体验探究的快乐。

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刚才同学们回答的都非常好,有谁知道蝉是怎样发声的?

[思考]烈日当空的中午,在撒哈拉大沙漠中的旅行者常常会听到“砰、砰”神奇的枪声,这时大家都会惊恐地趴在地上躲避,原来撒哈拉沙漠中午的气温超过42℃,沙漠中的石灰岩受热膨胀到一定程度就会炸裂,现在你知道枪声哪来的吗?

有时我们需要将声音记录下来,怎么办呢?学生阅读课本31页

(2)声音的传播

我站在讲台上说话,你们可以听见,声是靠什么传播的呢?

同学们思考固体能否传播声音?并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气体、固体可以传声,那液体能否传声呢?

师:出示装有小金鱼的鱼缸,轻敲鱼缸,看金鱼的反应,说明液体也可以传声。

师: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总结归纳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问题]《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地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科学吗?

师用塑料圈在水平方向上来回推动,可以看到疏密变化从而引出声波,学生看课本33页明确声是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

下雨天,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为什么?

看来声的传播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声有一定的速度。同学们通过33页小资料的表格,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1)一般来说固体传声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2)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3)在空气中声速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在教室里说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为什么?

学生回答,声传播的速度慢

学生仔细分析讨论,然后起来交流获得的信息。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声速

通过学生分析表格获得信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回声。

三,整体感知

学生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传播的形式,声速的大小。 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四,知识拓展

课本34页1、2、3、4、5 学生完成练习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对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不足之处?

学生纷纷发??

六,布置作业

刻印题一页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教案篇4

课题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时

1 课时

知识与技能

( 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

( 2 )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 , 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 3 )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

1 、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 、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 、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 、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 具

教师:录音机和录有儿歌、瀑布声、砂轮与工件摩擦声、蛙鸣声的录音带;

音叉、用细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

根据情况:电视机、影蝶机、 vcd 光盘(可视情况而定)

铜锣、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学生: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一些能发声的物体。

课前活动:

在教室内放悠扬的音乐 ————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 ————— 耳濡目染,感性认识,

实例,提出一系列一声现象有 激发兴趣。

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进行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1 、指导看图,同时播放音像 ——— 声情并茂

2 、归纳共同点引出探究内容: ——— 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3 、学生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音叉、橡皮筋、桌子、

钢尺、声带、小鼓、小锣等)

①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方法,

②注重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并能归纳表达

③观察思考、讨论作答、举手发??

4 、引导探究的方法:

提出问题→进行假设、猜想→探究实验→归纳结论

二、声音的传播:

1 、探究:桌子传声 ————— 固体能够传声

2 、空气传声:听到飞机和响声

3 、“真空铃”演示: ——— 实验推理:“假如没有空气”呢?

4 、播放录像“振动的音叉激起的声波传入人耳”

指导学生自学“想想议议”

5 、演示:液体传声

将发声的门铃放入水中,还能听到响声吗?

生活现象:水中的鱼能被岸上人的说话和脚步声吓走。

6 、几种物质的声速:

认识理解,记住:

三、测评与小结:

1 、小训练、小测试,反馈时采用师生共同评讲

2 、请学生对所学内容小结,养成归纳知识的习惯。

四、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附:板书设计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1 、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 、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 、声速:

( 1 )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 2 )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教案篇5

?设计思想】

初二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学生准备】

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二、进行新课

问题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讨论: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引导比较:

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观察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声时水的情况。

4.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

乘势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是否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呢?怎样验证?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需要那些器材,具体怎样操作?确定方案)

教师预备:

方案一:用手轻触发声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

方案二:让发声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许,观察水面变化情况。

方案三:用细线将铅笔系在音叉上,音叉发声时,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观察在纸上留下的线条情况。

方案四:用细砂撒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砂子的情况。

方案五:把装有水的水槽放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水面的情况。

学生活动:(教师根据情况指导)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知道15℃的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

(二)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与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体验目标

1丰富多彩的声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物理学原理。

2通过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发出声音。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传播实际是声波的传播,声音要靠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作为介质传播出去。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课型:新授课。

基本教学思路:本节课实验较多,采用以直观为主的综合启发式教学,初步渗透探究式学习方法。

三、教具

真空罩实验仪、钢尺、吉他、鼓和槌、玻璃缸、音*、白色泡沫塑料球、蜡烛、火柴、录音机。

四、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在聆听歌声中让学生进入声音世界,今天我们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1.整体感知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消失,气体、液体、固体都能振动发声,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气体、液体、固体均能作传声物质。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同种介质当温度发生变化时,声速也会改变。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

2.教学互动

互动1:观察物体发声的特征。

明确在同学讨论基础上动手做一些活动(如拨动钢尺,敲击桌面等),观察、总结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互动2:体验哪些物体能发声。

明确通过拍打水面、吹口哨等活动,体会除了固体能振动发声,液体、气体也能振动发声。开头歌词中“空气、马的声带和黄河水”都是发声体。

互动3:声音是怎佯从发声体传播出去的。

明确先让同学们大胆猜想,进而设计实验研究(如做土电话,把闹钟密封好放入水中)声音的传播条件是需要介质。一切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传播声音。

互动4:声音是以什么方式传播的。

明确用槌击鼓,观察旁边的烛焰在摆动,引导学生推论空气传声时形成了波动,也就是声波。

互动5:你知道声速吗?为什么打雷时先看到闪电而后听见雷声?

明确打雷时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说明声音传播需要时间,声音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由其他知识过渡感知声速,了解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声速为340 m/s。

3.达标反馈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通常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的,空气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

(2)在生活中常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说明:①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②空气能传播声音。

(3)某人在一根装满水的钢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后,在另一端的人能听到3次响声,第一次是由钢管传来的。

(4)打雷时一人看到闪电后5s听到雷声,则此人到雷击处的距离为1700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