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互动性的教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制定科学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路路文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语文二上教案推荐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语文二上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 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语文二上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生6个生字,认识3个偏旁,分别是凶字框、口字旁、春字头。
2、会认3个字。
3、知道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6个生字,认识3个偏旁。
2、能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谁愿意说一个谜语让大家猜一猜?(学习说,学习猜)。老师说一个谜语,请你们大家猜一猜谜底是什么?看谁听得准,猜得对。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你们猜出是什么了吗?我们学完这篇课文,你就会知道的。
二、看图
1、出示图:学生自己认真观察图,看看图上画了些什么?
2、请同学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可以从远到近,也可以从近到远的顺序。(图上画了山、水、花、鸟)那么这首诗是怎么写山、水、花、鸟的呢?
三、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借助拼音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和会认字。
2、画出的生字和会认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小伙伴互相读读课文,听听读音是否准确。
4、指名读课文,大家纠正读音。
四、学习生字的字形结构及字义
1、先让学生识记生字,识记时可以联系诗句内容,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2、同桌同学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记忆的?
3、请记忆字形巧妙的同学当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
人:独体字,笔画记忆:撇,捺。也可以用手势记忆,左右手心相对,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就是人字。组词:好人,人民。
色:上下结构,可以用熟字鱼来记,去掉田和横换成巴字就是色字。组词:景色、彩色。
无:独体字,可以用熟字天来记,天字最后一笔捺改写成竖钩钩就是无字;也可以用二字加上一撇一竖变钩。无就是没有的意思。组词:无有、无用、无人。
画:先认识凵(凶字框)可以用熟字换笔画的方法记忆。用鱼字来记,去掉上面的角字头,换成横,下面的横写成凶字框就是画。组词:画画,图画。
春:先认识春字头。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春字头,下面是日字,合起来就是春字。学生书空春字笔顺。组词:春天、春雨、春风。
听:认识口字旁。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口字旁,右边是斤字,合起来就是听字。组词:听讲、听话。
4、抽读生字和词语的卡片,巩固生字。
五、正确书写生字
1、让学生自己观察生字的重点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在书上描红。
3、教师重点指导画和春两个字。
4、其他几个字学生自己照书中的范字练习书写,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5、学生在生字本上正确、规范地书写每个生字。
六、学习诗句,理解意思
1、学习前两行诗句:
⑴ 自己小声读读这两行。边读诗句,边看图边思考,这两行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⑵ 指名读这两行。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板书:远 山 有色 近水 无声
⑶ 让学生找找二行诗句中的相对应的词。
远看和近听、山和水、有和无、色和声是相对应的词。
⑷ 认真看图,远处的山、近处的水怎么样?
眺望远处的山峰,你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色?(朦朦胧胧)看图水流从高处往下流,会发出什么声音?那么诗中却说走近了还是听不到水的声音,这是怎么回事呀!你们猜到这则谜语的谜底了吗?(画)
⑸ 指导朗读。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同桌读,指名读。
2、学习后两行诗句:
⑴ 总体学法:
① 读诗句,对照图,说说这两行的大致意思。
② 想想诗句中是怎样写画中的山和水的。
③ 联系实际想,应该是什么样的景色,而书中为什么这样写?找到诗句与画的联系。
⑵ 学生结合学习方法自学后两行的内容。
⑶ 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⑷ 指名说说对后两行诗句的理解。(春天已经过去了,花还是那么鲜艳、美丽。当人们走近的时候,枝头上的鸟不害怕,仍然停在枝头上)
板书:去 花 还在 来 鸟 不惊
⑸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又是什么样的情况?(春天过去了,花就谢了,当人们走近鸟时,鸟一定会飞走的。)
⑹ 指导朗读:
教师范读,突出去、还在、来、不惊这几个词。
学生练习朗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3、朗读全首诗:
⑴ 在诗句中找出意思相反的词。
⑵ 找出相对应的词读一读。花──鸟 山──水 声──色
4、结合板书练习背诵:
⑴ 自己练习背诵。
⑵ 同桌互背。
⑶ 指名背诵。
?板书】
画
远 山 有色
近 水 无声
去 花 还在
来 鸟 不惊
语文二上教案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和认识2个偏旁。
2.会认7个字。
3.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会7个生字和认识2个偏旁。
2.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农”的书写教师重点指导。
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教师出示小猫种鱼的插图,让学生观察,提问: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小猫种鱼。学生齐读课题。看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回答:小猫为什么要种鱼?小猫最后收到了鱼了吗?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课文内容。
二、认识生字和要求认识的字。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边读边在课文中标画出生字和会认字。
2.借助汉语拼音把生字和会认字多读几遍。
3.同桌同学互读生字和会认字。
4.抽读带拼音的生字和会认字的卡片,巩固字的读音。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正确、通顺、边读边标出自然段。(3段)
2.同桌同学互相读一遍。
3.教师范读,听老师是怎么读的,一会儿请同学读,看谁比老师读得好!
4.指名读,大家评议。
四、学习生字的音形义。
1.学生自学生字,分析字形,理解字义。
2.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比比谁识记字形最巧妙?一会儿请同学们给大家讲一讲?
3.请小老师讲:
种:左右结构的字,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中”字左边加上“禾”字旁就是种。出示课件:先出示:禾中 再出示:种。组词:种田、种花。
秋:“秋”字和“种”用比较的方法来记。把“种”字右边的“中”换成“火”就是“秋”字。组词:秋天、秋风。
农:独体字。用数笔画的方法记忆字形。笔顺是 。学生书空组词:农民、农物。
民:独体字。也是用粉笔画的方法来记,笔顺是 。学生一起书空笔顺。组词:人民、农民、民主。
玉:独体字。用“玉”字加一点记忆字形。笔顺是一二 干 玉,注意最后一笔是点。组词:玉米。玉石。
地:合体字,左右结构,出示课件:先出示土 也 再出示 地 用学过的熟字“边”加上“提土旁”就是地。组词:土地、地里。
他:左右结构的字。和“地”用比较的方法记忆。把“地”字的“提土旁”换成音人旁就是“他”字。组词:他的,他们。“地和他”字。为什么“地”是提土旁?“他”是单人旁?让学生说一说。
4.抽读生字词卡片。
5.学生独立观察每个生字的每一笔在田格中的位置。
6.在观察的基础上描红,边描边记住重点笔画的位置。
7.在描红的基础上你想提醒大家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种”:是左右结构的字,要写成左窄右宽,“禾字旁”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
“农”字注意字的笔顺是 ,书写时要写得舒展一些。注意第四笔的“竖折”和第五笔“捺”的起笔位置不能挨上。
“民”字注意最后一笔是斜钩,写得稍长一些,经左边稍长出来一些。
8.在学生提示的基础上,把每个生字在书中田格上独立写一遍。写后同桌互查纠正。
9.同学再把每个字独立书写一遍。
10.全班评议修改!
11.教师对比较机械的字进行重点指导。如“农”字教师示范板书。学生再练习写“农”字。
12.巩固练习:学生在生字本上写生字,每字写3遍。
板书设计 :
16 小猫种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朗读课文知道种玉米收玉米,种花生收花生,懂得小猫种鱼收不到鱼的道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朗读课文知道种玉米能收玉米,种花生能收花生,懂得小猫种鱼收不到鱼的道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懂得小猫种鱼收不到鱼的道理。
2.明白向别人学习需要动脑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抽读生字和词语卡片,巩固字音字形。
二、谈话导入 :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小猫种鱼的生字和词语,我们初步地了解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内容,仔细观察插图,能用简单的话表达图的内容,同时还要明白课文中所讲的道理。
三、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1.自己小声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指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通顺。
3.全文共有几幅图,(5幅)边看图边读课文,想想哪幅图和哪个自然段有联系。
(1)第一自然段是描写第一、二幅图的。
(2)第二自然段是描写第三、四幅图的。
4.学生轻声读课文,想想:你从每段课文中明白了什么?指名说一说。
四、朗读课文,进一步地理解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教给学生学习办法。
1.出示图1图2,说说每幅图画的是谁在干什么?再把两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2.用“一”画出第一幅图对应的句子,用“~”画出第二幅图对应的句子。
3.读读画出的句子,并思考:谁把什么种在地里,到了秋天,怎么样?农民伯伯种的是什么样的玉米?教师出示实物:玉米粒,即种子。到了秋天农民伯伯收获的又是什么呢?(教师出示实物:玉米棒子。板书:种玉米 很多玉米
4.看第二幅图,农民伯伯收了多少玉米呢?书中用了一个词,是什么词?(很多)①如果是你,看到收获了这么多的玉米。心里怎么样?(高兴)用高兴的语气读一读。②教师抓住“很多”进行朗读指导。学生练习读,指名读。③练习背诵。先利用图文对照的方法自己练习背诵,然后同桌互背最后指名背和齐背。
5.总结学习方法。
板书:看图
画句子
读文 思考?
朗读,背诵
(二)在纂这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第二段熟悉学法。
1.自己自学课文二段。
2.学生自学后小组进行讨论。
3.指名汇报学习收获。
教师板书:种花生 很多花生
4.朗读本段,读出阿姨收到很多花生的喜悦心情。
5.背诵第二段。
与第一段比较着背,只是把“玉米”换成“花生”就可以了。
(三)扩展练习,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1.学生把前两段进行背诵。
2.让学生按照句式,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农民伯伯或阿姨还能把什么种在地里,到了秋天,收到很多什么?
3.想一想:农民在什么时间种?到了什么时间能收到。农民为什么能收到很多玉米、花生……呢?
(因为玉米和花生是种子繁殖的,是种在地里的,经过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就会收到很多的玉米和花生。……)
教师过渡语:有一只可爱的小花猫看见农民伯伯和农民阿姨,把玉米和花生种在地里,收到了很多玉米和花生,于是它把小鱼种在地里,它想收到很多很多小鱼,它收到很多鱼了吗?
我们一起学习第三自然段。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己小声读这段,标出有几句话?
2.指名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板书:
3.小组讨论。
4.提问:小猫看见了,它看见什么了?说给大家听。小猫为什么要种鱼?从图的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他想,一定收到小鱼?小猫到底能不能收到很多小鱼?
为什么?小猫错在哪里? 板书:没收到。
5.指导朗读。从“一定”一词,小猫想自己肯定能收到很多小鱼,要读出很自信、很肯定的语气。自己练习读;同桌互读,相互评议;指名读。练习背诵。
6.利用表演形式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请一名学生带上小猫的头饰当小猫。请一句同学给他讲为什么种鱼收不到鱼的道理。小猫听了很难过,向同学承认了错误,并请求同学们帮助他想想能收到很多小鱼的办法。
五、全课小结: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
语文二上教案篇4
【设计理念】
精心设计情境,让学生自始至终在介绍本领,教本领、学本领的情境中饶有兴趣地参与交流;努力转变角色,让学生在宽松的交际氛围中积极主动、无拘无束地进行交际;充分体现互动,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双向互动、多向互动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
【学习目标】
1、以教你学一招为话题进行交流,学会把自己拿手的本领说清楚。在交流中培养按一定顺序表达的能力。
2、学会认真倾听、主动提问、文明插话,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
【预设教学过程】
一、双向交流,介绍拿手本领
1、谈话导入新课。
2、介绍本领名称,随机展示本领。
3、介绍拿手本领,进行双向交际:
⑴
教师引导,生生示范:
教师引导两位学生互相了解、介绍拿手本领,进行交际示范。
⑵
评价讨论,明确方法:
在对两位同学的交际进行评议的基础上,出示友情提示一:
说说拿手本领是什么?这一招好在哪里?注意说话要有礼貌。
⑶
寻找朋友,双向交际:
学生向小组内的好朋友了解并介绍自己的拿手本领,进行双向交际。
⑷
交际展示,点评提高:
请两位学生展示交流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评议。
4、谈话小结,出示话题:教你学一招。
二、多向互动,教学拿手本领
1、教师展示本领,师生示范交际。
教师在教学生本领的过程中与学生示范交际,引导学生学会按顺序说清自己的本领是怎么做的`,学会及时提问、礼貌插话。
2、引导学生评价讨论,明确交际方法。
在讨论教本领时师傅、徒弟各应该怎么做的基础上,出示友情提示二:
师傅:按顺序说清怎么做?解答徒弟的疑问。
徒弟:一边听一边动脑筋,及时提问。
3、组内互教本领,评比优秀师傅:
学生在小组中轮流把自己的本领教给其他同学,进行多向交际。每组评出一位教本领时按顺序说得最清楚的同学为优秀师傅。
4、全班交流反馈,展示教学成果:
请优秀师傅代表把拿手本领教给全班同学,教师引导学生及时提问,文明插话,进行交际。
三、自由交际,介绍并教学本领
1、出示友情提示,明确交际方法:
师生谈话,出示友情提示三:
寻找好朋友,互相介绍自己的拿手本领,再教一教,学一学。
2、自由组合,介绍并教学本领:
学生离开位置,寻找好朋友,在介绍本领的基础上,互教互学各自的拿手本领,进行综合性交际。
四、拓展延伸,课外交际
师生谈话,出示友情提示四:
1、课后把自己的拿手本领介绍给其他人。
2、看看周围的人有什么拿手本领,请他说说怎么做的,并主动向他学一学。
语文二上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为什么有些动物要冬眠,刺猬是怎样冬眠的。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2、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和按事情的先后顺序记叙的写作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做一部分词语练习。
4、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为什么有些动物要冬眠,刺猬是怎样冬眠的。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按“预习”要求读课文。想想刺猬是在什么情况下冬眠的,有什么特点。
(二)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三)读懂每个自然段,找出自然段中概括性的主要句子,画上线。再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划分段落。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每个自然段,找出自然段中概括主要意思的句子,再按事情发展顺序划分段落。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读解生字新词。
1、一边读课文,一边结合句子的内容,通过查字典词典,读解生字新词(同桌可以分工合作)。
嗅(xiù)):闻,用鼻子辨别气味。
刺猬(wēi):哺乳动物,头小,四肢短,身上有硬刺。昼伏夜出,吃昆虫、鼠、蛇等,对农业有益。
抛(páo):扔的意思。
靴(xuē):有长筒的鞋。
扭(niǔ()亮电灯:扭,转动电门的动作。
扯(chě)不上关系:就是拉不上关系。扯,拉的意思。
消耗(hào):耗,减损,消费。力量、精神、东西等因使用或者受损而渐渐减少。
测(cè)量:测,测量。用仪器确定温度、速度、长度、高度、时间等数值。
地窖(jiào):窖,收藏东西的地洞。如地窖。
盛(chéng):把东西放进去。还读“shèng”,如茂盛。
刨(báo)花:刨,刨子。刨木料时刨下来卷着的薄木头片。
摄氏度:摄氏温标的单位。纯水的冰点为0度,沸点为100度,0度和100度之间平均分成100份,每份表示1度。这种温标是瑞典天文学家摄尔修斯制定的。
竭(jié)力:竭,全部拿出。尽最大力量。
趋(qū)走:趋,赶,赶走。
嘶(sī)嘶:嘶,马叫。这里指刺猬身体发出的一种近似气体排出时的声音。
蜷(quán):身体弯曲收缩。
拎(līn):提着。
电筒(tǒng):手电筒。
干燥(zào):燥,缺少水分。没有水分或缺少水分。
究竟(jìng):竟,出人意料。究竟是毕竟、到底的意思。
难驯(xùn):驯,让动物驯服。难以让刺猬顺从。
畜(chù))生:多指牛马猪羊等家畜类。“生”读轻声。这里指刺猬。
2、纠正以下容易误读的字音:
“傍(bàng)晚”的“傍”不要读成“p2ng”的音;
“当(dàng)天”“当(dāng)球玩”的“当”不要读成“dàng”的音;
“似(sì)乎”的“似”不要读成“shì”的.音;
“兴趣(qù)”的“趣”不要读成“qū”的音;
“缩成一团”的“团”,“好玩”的“玩”,“整个”的“个”,都应读儿化。
3、注意“测”与“侧”,“窖”与“窑”,“燥”与“躁”,“驯”与“训”的区别。
4、大家说一说,刺猬是在什么情况下过冬的,有什么特点。把画下来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交流讨论(教师暂不做结论)。
(二)按“预习”要求,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明了刺猬是在什么情况下冬眠的和刺猬冬眠的特点。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1、用“一边读,一边想”,加上“一边画”的方法,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找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概括自然段段意(没有中心句,自己归纳)。
第1自然段:九月的一个傍晚,我在葡萄园发现了一只刺猬,决定带回去看它是怎样冬眠。
第2自然段:我把刺猬带回家。
第3自然段:当天晚上,刺猬喝了牛奶,吃了牛肉。
第4自然段:一本书中说,冬眠和四季扯不上关系。低温是促成冬眠的主要原因。
第5自然段:动物进入冬眠,体温下降,生理机能也一同下降。
第6自然段:我用别的方法测验刺猬怎样冬眠。
第7自然段:刺猬要多吃东西来保持体温,竭力驱走冬眠。
第8自然段:气温降到七摄氏度,刺猬终于进入梦乡。
第9自然段:半个月后,刺猬睡得真甜。
第10自然段:第十三周,发现地上有一小滩水。
第11自然段:我断定刺猬撒了尿。端来的牛奶和牛肉也吃了。
第12自然段:每隔两三星期,刺猬会醒来一次,吃些牛奶、牛肉,然后继续大睡。
第13自然段:第二年三月,我把刺猬放到阳光照射的较温暖的车房里,它又活跃起来。
第14自然段:我把刺猬送回当初发现它的地方。
2、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划分结构段,归纳段意。
提示:作者写了一件观察刺猬怎样冬眠的事。是按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束的顺序安排文章结构的。这样的文章,一般情况下,事情的发生和起因是文章的开头段(不限定一个自然段)。那中间部分就要看事情的发展变化,可分几个阶段,就是几个结构段了。通常看地点的转换或时间的推移来确定划分的标志。
按照这样的方法先自己分段,再小组讨论后解答:
第一段(第1、2自然段):我从葡萄园带回一只刺猬,看看它是怎样冬眠。
第二段(第3~8自然段):我仔细观察气温降到七摄氏度,刺猬进入冬眠。
第三段(第9~11自然段):我发现冬眠的刺猬,每隔两、三周醒来一次,进食、小便,然后继续入睡。
3、质疑问难:提出疑问后,学生和老师都可以讨论解答。以下词语注释,供课堂参考使用。
安然:平安,安安稳稳。
荡然无存:完全不存在的意思。荡然,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消失。
例行:按照惯例去做。
生理机能:身体内部各器官的作用及活动能力。如肺的呼吸,胃的消化,心脏的跳动和血液的循环等能力。
4、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理解为什么有些动物要冬眠,作者在观察刺猬冬眠的过程中有哪些发现。
(二)进一步体会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介绍事物的好处。做一部分词语练习。
(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明确有些动物为什么要冬眠,了解作者在观察刺猬冬眠的过程中,有哪些发现。
三、教学过程
(一)带着以下问题默读课文,把课文中解答问题的句子找出来画上横线,然后说一说,共同明确答案。
1、有些动物为什么要冬眠?冬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课文中说:冬眠不是冬眠,和一年四季也扯不上关系。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作者在观察刺猬冬眠的过程中,发现当气温在十五摄氏度时,生理上有什么特点?降到十二摄氏度时,生理上又有什么特点?直到降到七摄氏度时,刺猬怎样了?以后又有哪些发现?
(第1题:一般地说,冬眠是动物在漫长的严冬,在不容易找到食物的季节中,减少体力消耗的一种自然现象。冬眠的主要原因是低温。
第2题:睡眠的原因不是低温,因此,冬眠不是一般的睡眠。冬眠是低温促成的。如果你在七月把动物放进冰箱里,它也会冬眠的,要知道,七月可是夏季。相反,就算是冬季,你把动物放到暖和的地方,也不会冬眠的。所以说,冬眠和一年四季扯不上关系。
第3题:气温在十五摄氏度时,刺猬的胃口还很好;气温降到十二摄氏度时,刺猬用多吃东西来保持体温;气温降到七摄氏度时,刺猬进入冬眠。以后,每隔两、三周醒来一次进食,小便;直到第二年三月,作者把刺猬放到比较温暖的车房里,阳光照射到它身上时才醒过来,结束冬眠。)
4、依据讨论和解答,按课文填空(“思考·练习”第3题)。最后议一议:按这样的顺序介绍刺猬冬眠有什么好处。
(好处是清楚地突出了“低温是促成冬眠的主要原因”这一科学道理。)
(二)做词语练习(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选做)。
1、课文中有两句话,分别用了“即使”和“如故”两个词。按照你的理解,换上意思相同的词语,句子的意思不变,你看换什么词语合适?
①刺猬睡得真甜,我拿走细刨花,它也没有反应,我相信,即使把它拎起来,它也不会醒,至少不会立刻醒。
(就算)
②第三周开始,我检查竹篮,一切状况如故。
(照旧、依旧、跟原来一样)
2、区分近义词:
课文使用了“测量、测验”和“减少、减弱”两组近义词,找出它们的原句,看看测量什么,测验什么,减少什么,减弱什么,这几个词在近义范围内相互代替使用可不可以。
测量刺猬体温(用尺子、容器、温度计等量具确定长度、体积、温度等数值。)
测验刺猬冬眠(用仪器或其他办法检查验证成绩、状况,如测验数学,技术测验等。)
减少体力消耗(从数量上减去一部分。)
减弱生理机能(从气势、力量上变弱了。)
3、课文写刺猬冬眠,为什么用不同的“睡”形容?说一说。
大睡(睡得时间较长)
沉沉入睡(睡得深沉)
进入梦乡(睡得很熟)
睡得真甜(睡得很香)
(都是为了表现刺猬冬眠是深沉的。作者所以用了不同的形容“睡”的词语,是为了避免用词上的重复。)
4、试说一句话,用上其中一个形容睡的词语,再用其他形容睡的词语替换,看看可不可以。
5、为了说明刺猬在冬眠时生理机能减弱,作者用了数字的比较和变化的方法,增强了说服力。
①清醒时每分钟呼吸约五十次
冬眠时每分钟呼吸至少八次
有时只呼吸一次
最少一连几分钟不呼吸
清醒时和冬眠时每分钟的呼吸次数比较之下,有力地说明冬眠时,生理机能大大减弱了。
②从低到高层层进展,也可以用“甚至”突出:
今年夏天气温比往年都高:摄氏三十五六度,三十七八度,突破四十度。
连起来说完整的句子,用上“甚至”。
6、朗读课文。
(三)总结课文。
“冬眠”一课的学习告一段落。大家一定联想到自己知道的有冬眠习性的动物,说一说有哪些(学生可以发言列举)。可惜我们没有认真接触它们、观察研究它们,这不要紧。今天我们读了“冬眠”,应该受到启发。它的作者——德国的霍斯特·斯特恩生动地介绍了动物冬眠的科学知识,特别有趣地描述了刺猬冬眠的全过程。不仅了解了刺猬冬眠的特点,还感受到作者认真观察、善于观察事物的科学态度,也了解到作者按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介绍事物的写作特点。希望同学们不断地向作者学习。
语文二上教案篇6
一、周学习内容:
本单元以《师生》为主题,编排了《师恩难忘》《孔子和学生》两篇主体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
二、 周学习重难点:
1、 生字:一类字19个,二类字3个。
2、 积累:▲ 品读课文,初步体会师生间情感的珍贵。
▲ 懂得老师对自己教育时良苦用心,从而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当中,回报老师的付出。
▲ 阅读“语文天地”中的名句格言。
▲ 通过“畅所欲言”“开卷有益”“初现身手”等环节的学习,再次体会师生间真挚情感。
作文:题目:《老师,我想对您说》。
训练目的:在教师节来临之际,请把你想对老师说的话写在日记里或贺卡上。
写作要求:▲内容形式不限
▲试着加入心理描写。
三、周学科融合:
初步体会师生间情感的`珍贵,懂得老师对自己教育时良苦用心,从而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当中,回报老师的付出。
四、周学情分析:
在本周的学习中,教育学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生难忘。
师恩难忘 授课时间:周﹍﹍
整 体 设 计个 性 设 计
教
材
分析课文记叙了田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教授孩子学习古典诗词,培养孩子成长的往事,体现出他巧妙的教学方法,歌颂了老师的敬业精神,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学法教师导法激趣导入 启发式教学
学生学法以小组合作,自学为主
学习目标1、理解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师生间情感的珍贵。
▲划出文中的重点字词。
▲懂得老师对自己教育时良苦用心,从而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当中,回报老师的付出。
2、积累目标:
▲记忆文中的名句。
▲积累词语:娓娓动听 身临其境 戛然而止 引人入胜 十年树木 百年育人。
3、生字目标:兄 描 娓 姥 叨 恍 窍 畔 杖 恭
学
习
重
点1、初读感知点:
▲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通过什么描写,表现田老师口才,文笔都很好?
▲表现了我怎样的情感?我又是怎么做的?
2、细读感悟点:
▲ 课文共几个自然段?可划分几个部分?
▲ 从哪里可以看出田老师在教学上颇费心思?
▲ 田老师爱编故事对“我”有什么影响?
▲ 通过学习课文,你明白了什么?如何感恩老师?
3、能力训练点:
▲熟读课文
▲生字:
兄 描 娓 姥 叨 恍 窍 畔 杖 恭
▲说出理解 私塾 桃李 娓娓动听 身临其境 戛然而止 引人入胜等词的意思 。
4、拓展延伸点:选一首学过的古诗,编个故事。
板书设计师恩难忘
我 田老师
描红↓ 编故事 讲故事
爱好文学 培养兴趣
课后反思
孔子和学生 授课时间:周﹍﹍
整 体 设 计个 性 设 计
教材分析 课文在概括叙述孔子的重要教育思想后,叙述了孔子和他的学生子夏的对话,表明了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都需要向别人学习的道理。
学法教师导法激趣引入,感悟文理
学生学法①细读感悟 ②小组学习
学习目标1、理解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都需要向别人学习。
▲在心目中树立孔子的高大形象,激发对孔子的敬仰之情。
2、积累目标
▲词语目标:严谨 驰名 和颜悦色 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
▲生字目标:裕 愚 择 罗 施 嘛 谨 谦 慎
学习重点1、初读感知点
▲通过读课文,你知道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2、细读感悟点:
▲孔子是怎样收学生的?
▲文中“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3、能力训练点:
▲表演孔子和学生的对话,体悟起人物的思想。
▲学习生字:裕 愚 择 罗 施 嘛 谨 谦
4、拓展延伸点:
读《论语》,感知孔子的思想精髓。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语文二上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写读后感,提高阅读和作文能力,增长见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2.通过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初步的演讲能力,增进学生对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了解,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与爱国热情,增强历史责任感。教学重难点
通过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初步的演讲能力,增进学生对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了解,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与爱国热情,增强历史责任感。
课时数: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习作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民族的耻辱历史、侵略者们的残虐暴行、人民的沉重苦难、烈士们的光辉事迹,把一幕幕鲜活的、触动人心的中国近代史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想同学们和我一样,很想把读书后的感受写下来,是这样吧?
二、明确要求
◆请同学们默读习作提示,看看有哪些要求.◆出示要求:读懂文章内容;写出读后感受;引用相关资料.三、读悟写作方法
◆ 自由读例文《圆明园的毁灭》,用不同符号画出哪些是课文中的内容,哪些是作者的感受,哪些是作者引用的相关课外资料?
◆小组交流,总结读后感应怎样写.(使学生体会到,写读后感要先写所读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重点写自己对文章中一两方面内容的感受,还可以结合其他相关资料进行思想表达.)◆自由写作
请同学们就本单元所读的课文或课外读的文章写一篇读后感.◆评议修改
读一读自己写的习作,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地方标出来.在小组内互读,小组推出两篇习作在全班展示.◆全班评议,提出修改意见.◆结合评议,自己修改作文.第三课时
交流平台
口语交际
一、图像导入
请同学们先看一段录像,从录像中你知道了什么?(激发学生的演讲热情.)
二、提出要求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演讲比赛,你们能说说演讲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吗?
◆是的,演讲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围绕一个主题
◆抓准几个方面
◆列举有力事例
◆组织通顺语??
◆表达有声有色
这节课,就让我们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主题,展开一场演讲比赛好吗?
三、自主准备
◆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想一想你对近代中国所受的屈辱有了哪些了解?
◆你认为要振兴中华应从哪做起?列一个简单提纲.自己先试着说一说.四、组内交流
在小组内交流、试讲,并提出改善意见.小组推选一个代表参加班组比赛.五、演讲比赛
全班评选演讲优胜队.第四课时
词语盘点
日积月累
展示台
词语盘点
◆学生自读.◆出示投影,看拼音写词语.◆同桌互查.◆自选三个成语造句,写在练习本上.日积月累
◆小组内互读词语,注意把字音读准确.◆请同学们说一说每个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并选几个说句子.展示台
办一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中队报刊,将同学们写的读后感、演讲稿、收集的历史资料(文稿、图片)展示出来
语文二上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生字词。
2.初步学会分析短小的文艺性说明文,体会说明文中运用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效果,明确说明顺序。
3.感受晋祠的“美”,激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从文艺性说明文生动形象的语言角度入手感受晋祠的“美”。
教学难点:在说明文中通过合理的顺序的安排表达感情。
教学工具:多媒体:ppt
课时安排:一课时
预习要求
1、朗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标注段的序号。
2、在文中画出欣赏的语句并加以旁批。
3、查阅有关晋祠的资料,提出疑问题写于作业本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因为临时换初三的班级,考虑他们文体知识已陌生,故修改导语,不从文体入手。)很高兴认识咱们班的同学,有个小问题调查一下,咱班有旅游爱好者吗?(有,则问:游过哪些地方或为什么不去?没有,则从我的旅游心情谈起。主要是从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入手。)老师现在教初二,正在教说明文,同学们也学过。有人说,说明文学起来很枯燥,你们当时感觉如何呢?(只请一名同学发言)老师却觉得在说明文里可以游历很多地方呢,如《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等,让老师重温旧地,乐不可支啊!今天老师也很高兴,因为有缘和咱们同学一起跟着梁衡到晋祠去看看了。顺带我们也温习一下说明文文体知识吧。
二、检查预习,了解学生
1、读准下列字音。
wèng shè cūn yìn yǎn yù mò
悬瓮山 拾级 皴裂 荫护 偃卧 老妪 脉脉
xuān xiè rǎn rán fāng yíng
亭台轩榭 冉冉不绝 鳞甲须髯 牌坊 瀛胜楼
2、让学生谈谈初读感受。(了解学生预习层次及其内在能力)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晋祠,那么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一句话概括。(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
2、为什么是这句呢?(鼓励学生从全文结构看)
(因为全文是从自然风景和历史文物两个角度展开介绍的)引导学生分析结构。
过渡:悠久的历史与优美的自然风景共同构成了晋祠的美,罗丹曾说过:“世界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下面让我们随着梁衡的视线去领略晋祠的美吧。
四、精读课文,感受“美”
(一)研析2~5节,感受自然美
1、总领晋祠自然美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晋祠的自然美在什么地方?(第二节;山、树、水)
2、老师读,学生思考,练习。
边听边想边做:a想一想作者运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使我们对晋祠自然美的特征获得形象的认识?(描写与说明相结合)
b请画出你欣赏的字、词或语句,加以点评;或画出你欣赏的景,谈谈你的见解。
(这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欣赏优美的语言,感受自然美。多鼓励学生说)
(山:用“拥”字形象生动说明了晋祠与山的地理位置;树:用“挑”字极富表现力地说明树的“苍古”;水:多“这里……,那里……,桥下有……,亭中有……,路边有……”(条理清晰),清、静“细流、碧波、叮叮咚咚”(“蝉鸣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淙淙的流水声里,人的心灵得到净化,脱尘之感油然而生。令人叫绝。)柔“流势不大”等等,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3、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之一,是说明中有描写,刚才我们一起随着作者领略了晋祠的自然美,你觉得说明文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呢?(学生自主发言)
4、小结:上文在说明晋祠的自然风景之美,用了描写的手法,这是很必要的,要使晋祠鲜活在读者的心中,离不开描写。因为,美在形象,美在生动。以后大家如果要写文章介绍某一个地方,可别忘了今天学的哦!
过渡:作者虽看不够晋祠的自然风景但他认为晋祠的最美在何处呢?(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是啊,自然风景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礼物,可历史文物可凝聚着先人们的智慧和汗水啊!一起领略吧。
(二)研析7~11节,体现人之美
1.晋祠林立一百多座殿堂楼阁和亭台轩榭,作者却主要抓住了什么来介绍?(古建筑中的“三绝”:圣母殿、木雕盘龙、鱼沼飞梁)
2、为什么呢?(抓住典型的事物介绍特征。又教会同学们一招喽)
3.“三绝”“绝“在何处呢?(学生默读讨论,前三组顺次负责三个内容,第4组负责10、11小节概括其内容)
(明确:圣母殿——现存最早、殿内无一根柱子、泥塑圣母像及42个侍女;木雕盘龙——现存最早、木质优良、工艺精巧;鱼沼飞梁——十字形飞梁“我国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评价道:‘此式石筑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一例,洵〈实在〉为可贵。’”)
(师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帮助学生理解:圣母殿内无柱子(南京无梁殿),鱼沼飞梁十字形飞梁(立交桥的雏形))
4、第4组概括10、11节内容。(次要建筑及园中小品,突出精巧、匠心独运)
小结:这里也用了描写的手法,让我们了解了晋祠的历史、文化悠久的特点。我们虽然没有亲临晋祠,却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不能说,这不是得益于文章生动的描写。
(三)结构分析,体会感情
1、文章在介绍晋祠的历史文物时先重点介绍了“三绝”,再粗略的介绍园中其他景物,这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那对于晋祠的自然风景又是按什么顺序的呢?(每一部分都是总分,作者的视线是由高到低)(师板书)
2、提醒学生看板书,作者介绍的顺序与开头总说的特征顺序并不一样,为什么先介绍优美的自然风景,再介绍悠久的历史文物?
(提示:晋祠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因为自然风景,还是历史文物的悠久呢?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看,人们是易于感受自然美呢,还是历史文物美?)
(明确:作者由浅入深,先写人们容易感受的自然美,再介绍有深刻内涵的历史文物美,符合认知的规律。这一句的语序,突出了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的赞美。)
小结:在这篇课文中,晋祠向我们展示了它的美,这在于它的风景优美,也在于它的历史悠久,还在于梁衡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伴随着优美的文笔和合理的顺序安排啊。
五、总结全文,巩固学法
1、在文中我们看出了作者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由衷的赞美我们也由衷赞美一句吧,集体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小节。
2、结合板书,学法小结。
a把握行文思路。
b学会用描写进行生动说明。
c抓住典型的事例,说明事物的特征。
3、小结全文: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晋祠》。本文的作者就像一名高明的导游,一路娓娓而叙,侃侃而谈,带着我们在晋祠这幅优美的图画中驻足观景,留恋忘返。有和老师一样有旅游爱好的同学,咱么有空也去看看吧。
六、小尝试,激发兴趣
让学生试着给晋祠写副对联(即楹联)。
例:悬瓮山高,碧玉一湾分晋水;剪桐泽远,慈云千古荫唐村。(圣母殿)
一湾碧水馨唐叔;开遍莲花到晋祠。(唐叔虞祠)
唐国封桐七百年,功存王室;晋渠水灌三千顷,泽及生民。(唐叔虞祠)
七、小练笔,加强实践(课后作业)
咱们的伯乐校园也是非常美丽的,同学们是否可以学着梁衡,向大家介绍一下呢?试试看吧。写一篇关于自己的校园的生动的说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