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安排学生的学习任务和作业,一份完整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安排学生的学习任务和作业,以下是路路文书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学数学混合运算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数学混合运算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训练学生认真审题,能够选择合理简便的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正确、合理、灵活、迅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且能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灵活、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第74页第1题。
(1)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
0.125 0.3 0.5 0.6 0.25 0.75
(2)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
以上各题用投影片出示,指名口答。
2.我们已经知道,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可以根据已知数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是先把分数化成小数,还是先把小数化成分数,从而进行计算。
下面各题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比较简单?
提问: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情况下化成什么数做比较简便?为什么?
提问:分数和小数乘、除混合运算在一般情况下,化成什么数做比较简便?为什么?(第三种方法最简便,但这种做法只有小数能够被分数的分母除尽时才最方便,一般情况下分数、小数乘除混合运算把小数化成分数来做比较简便。)
(二)学习新课
以上这些计算方法是我们进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方法。
(板书课题: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1)小组讨论: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把小数化成分数计算比较简便。)
(2)全体同学在练习本上试做,通过试做,体会一下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简便?
(3)订正,并且说说这种做法有什么好处?(因为计算分数乘、除法时,有时可以先约分再计算比较简便,所以,分数、小数乘除混合运算一般先把小数化成分数后再计算。)
(1)审题:例5与例4有什么不同之处?
(例4是分数、小数乘、除混合运算,例5是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想一想,做这道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a.运算顺序;b.选择合理恰当的方法。)
(3)小组讨论:这道题是把小数化成分数算简便,还是把分数化成小数算简便?(把小数化成分数计算比较简便。)
(4)全体同学在练习本上试做。
(5)订正。
(6)小结:我们把题目中的小数都化成了分数,这样在乘除过程中,有时可以先约分,使得做起来比较简便,同时得到的是一个准确的结果。
(7)如果计算的结果允许取近似值,也可以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取它们的近似值进行计算。在本册教材中,一般要求只取两位小数,这种算法在现在电子计算机越来越被广泛使用的社会里是很有价值的,因为,大多数电子计算机都是用小数来计算的。请你用这种方法试做这道题:
≈5.2÷3.2-1.67×0.7(注意:这一步用“≈”)
=1.625-1.169
=0.456
订正此题,并且教师要强调:如果计算的结果允许取近似值,才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
3.小结。
两位同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1)分数、小数乘、除混合运算,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又怎样计算简便?
看书质疑。
(三)巩固反馈
采用分小组巩固练习的形式。
1.用题板做练习,大面积反馈。
举题板订正,再把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
不难看出,第二种方法更简便一些。所以解题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还要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如数的特征、运算符号等决定怎样做简便就怎样做,故在掌握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还要灵活运用。
2.互相帮助:1,3,5组同学做题(1);2,4,6组同学做题(2)。之后,同桌同学交换检查,指出错误,加以改正,使学生掌握检查的方法,并养成检查的习惯。
教师出示正确答案,哪组的同学都做对了就给予表扬。
3.全体同学齐做。
把题中的分数化成小数后再计算。(保留两位小数。)
≈13×0.56-16.24÷3.5
=7.28-4.64
=2.64
(四)课堂总结
小学数学混合运算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在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中,使学生掌握应用有理化分母的方法化简和计算二次根式;
2、会求二次根式的代数的值;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在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中,灵活选择有理化分母的方法化简二次根式
教学难点:正确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和求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的值
教学过程:
一、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例1计算:
分析:(1)题是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可先把前三个二次根式化最简二次根式,把第四式的分母有理化,然后再进行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
(2)题是含乘方、加、减和除法的混合运算,应按运算的顺序进行计算,先算括号内的式子,最后进行除法运算。注意的计算。
练习1:p206 / 8——① p207 / 1①②
例2计算
问:计算思路是什么?
答:先把第一人的括号内的式子通分,把第二个括号内的`式子的分母有理化,再进行计算。
二、求代数式的值。注意两点:
(1)如果已知条件为含二次根式的式子,先把它化简;
(2)如果代数式是含二次根式的式子,应先把代数式化简,再求值。
例3已知,求的值。
分析:多项式可转化为用与表示的式子,因此可根据已知条件中的及的值。求得与的值。在计算中,先把及的式了有理化分母。可使计算简便。
例4已知,求的值。
观察代数式的特点,请说出求这个代数式的值的思路。
答:所求的代数式中,相减的两个式子的分母都含有二次根式,为化去它们的分母中的根号,可以分别先把各自的分母有理化或进行]通分,把这个代数式化简后,再求值。
三、小结
1、对于二次根式的混合混合运算。应根据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和乘方运算的顺序进行,即先进行乘方运算,再进行乘、除运算,最后进行加、减运算。如果有括号,先进行括号内的式子的运算,运算结果要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2、在代数式求值问题中,如果已知条件所求式子中有含二次根式(或分式)的式子,应先把它们化简,然后再求值。
3、在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时,要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择解题方法,目的在于使计算更简捷。
四、作业
p206 / 7 p206 / 8———②③
小学数学混合运算教案篇3
设计说明
本设计注重让学生经历“观察算式——回忆运算顺序——规划计算步骤——按顺序进行计算——反思并积累体会”的过程,一方面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解题思路和过程,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运算顺序,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1、注重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解题思路和过程。
由于学生有了一定的用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本设计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组织学生充分表述解题的思路,在学生理解了“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的基础上,结合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帮助学生理解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通过设置冲突引导学生理解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
在引导学生解决例2时,仍然注重让学生用语言表述解题思路,再列出算式。由于例2含有两级运算,因此学生列出的算式会呈现几种不同情况,由学生的解答入手,抓住冲突,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讨论,进一步体会规定保证结果唯一及追求数学表达简洁的目的,使学生深入理解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出示计算题。
(1)用竖式计算:45+37= 90-48=
(2)指名板演,并说出用竖式计算加法和减法时应注意什么。
2、出示口算题。
(1)口算下面各题。
2+4+3= 30+40+20= 2+30+5=
70-30-20= 17-7-5= 14-9-2=
(2)引导学生思考:连加、连减算式要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引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那么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又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下一环节学习同级的混合运算奠定基础。
自主探究,总结同级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1、出示教材47页例1主题图。
(1)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主题图,说一说图中的同学们在做什么。
(学生观察,互相交流)
(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全班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数学信息)
2、引导学生思考: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
3、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解答。
4、全班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1)小组讨论这道题的计算方法。
(2)每组派代表展示算法,并汇报计算方法。
预设
生1:因为要求阅览室下午有多少人,就要先求中午时阅览室有多少人,所以先列式计算53-24=29(人),中午有29人,再加上下午来的38人,就可以求出下午一共有29+38=67(人)。
生2:要求阅览室下午有多少人,要先求中午时阅览室有多少人,再加上下午来的人数,就是下午阅览室的人数,列综合算式是53-24+38=67(人)。
(3)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解法,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汇报。
生3:不同点是第一个算式是分步计算;第二个算式是综合算式。相同点是都先算减法,再算加法。
5、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理解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6、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时,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小学数学混合运算教案篇4
设计说明
1.注重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结合具体情境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能力培养。分数中的估算要比整数、小数的估算难把握一些。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先让学生结合问题情境独立进行估算,然后进行汇报,交流估算的依据。不仅能利用估算检验解题的正确性,还能借此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2.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很快投入到思考和探究的状态。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每个环节都立足以学生为主,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新旧知识的迁移都为学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可以更好地完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水日吗?为什么要设立这样一个节日呢?水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宝贵的资源,如果我们不珍惜水资源,那么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人类的眼泪。所以,我们要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节约用水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分数混合运算(三)]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节约用水的话题入手,能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旧知铺垫。
课件出示:小刚家八月用水14吨,九月比八月节约了,九月用水多少吨?
(引导学生画图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独立解决问题)
2.变更条件,引出问题。
课件出示:小刚家九月用水12吨,九月比八月节约了,八月用水多少吨?
3.组织学生边读题边思考:
(1)估计哪个月用水量多。
(2)你是根据哪句话来判断哪个月用水量多,哪个月用水量少的?
(3)你判断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交流问题的答案,同学互评,教师进行适当指导)
4.出示自学指导:
(1)尝试画线段图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2)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3)想一想:你还有其他的解题方法吗?
(学生独立探究解题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5.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梳理自己的解题思路。
6.展示解题过程。
(1)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学生边画图边说解题思路。
数量关系:八月的用水量-八月用水量的=九月的用水量
八月的用水量×=九月的用水量
(2)指名板演解题过程。
方法一解:设八月用水x吨。
x-x=12
x=12
x=14
方法二解:设八月用水x吨。
x=12
x=12
x=14
(3)其他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师追问:你们为什么用方程解决问题?用方程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并汇报)
(4)引导学生对解题结果进行检验。
(学生先独立检验,然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进一步理解题意,并结合线段图体会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还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练习,提升反馈
1.淘气家八月用水14吨,比九月多用了,九月用水多少吨?
(1)试着估算一下哪个月的用水量少,并说出理由。
(2)画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
(3)解题并检验。
小学数学混合运算教案篇5
一、复习
1,先着重让学生说一说复习题中各题的运算顺序,并直接口算出得数.
2.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新课
1.教学例
教师:刚才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口算出得数.为了便于看出运算顺序,从现在开始,我们学习两步式题的脱式运算.
接着教师出示例l,说明脱式的书写格式.
教师:两步计算的.式题,脱式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的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35,还没进行运算的部分+5要照抄写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行写 =,在=的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
然后,让学生做做一做的习题.
教师巡视,看学生的书写格式是否合乎规范,对书写不规范的要帮助改正。然后共同订正。2、教学例2.
教师出示例2.
教师:这两个算式各含有哪些运算?它们有什么相同的运算?(有加、减和乘法运算;它们都有乘法运算,)
教师:在没有话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