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互动性教案能够激发学生对课程的主动参与和探究,无法在实际的教学中实施的教案是没有价值的,下面是路路文书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除法认识教案最新7篇,感谢您的参阅。
除法认识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二)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除法的含义。
难点:
掌握第一种分法。
教具和学具
教具:6支铅笔,8个正方体,6个桃,3个盘子。
学具:8个小正方体,12根小棒和15个小三角形。
教学过程设计
(一)通过实物演示,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教师拿出6支铅笔,分给2个同学,可能有哪几种分法?
其中一人1支,另一人5支;
其中一人2支,另一人4支;
其中一人3支,另一人也3支。
在这些分法中,前两种每人分的不是同样多,最后一种分的每人同样多,我们叫它为“平均分”。
怎样进行平均分呢?
教师拿出6支铅笔,请3个同学到讲台前边。教师把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要分得同样多,并请学生注意分的过程。
第一次分,每人分给1支。最后教师问:“分完了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接着分。第二次分,每人又分给1支,教师问:“分完了吗?”(分完了)
教师让全体同学观察,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支?学生回答:“每人分得2支。”教师问:“每人分得同样多吗?”这就叫做“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2支。”
(二)教学例1
要求每个同学拿出8个小正方体,放在自己的桌上。然后把8个正方体分成4份,而且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让每个同学都动手摆一摆,分分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摆的情况。
学生摆完后,教师指定1名分得好的学生在黑板前演示分的过程,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学生:先拿出4个正方体,每份放1个,再拿出4个剩下的正方体,每份放1个)
“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
教师指出:这就是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2个。
(三)学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教学例2,出示:“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几个?”(边口述题目,边拿出6个桃和3个盘子)
“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就是每盘放得同样多)
“把6个桃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得同样多,应该怎样放?”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向学生演示平均分的过程。因为要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因此,先要拿3个,每盘里放1个。然后再提问:“分完了吗?”
教师再把剩下的3个桃,每盘放1个,提问:“分完了吗?”
“每盘放几个?”
“是不是每盘同样多?”
“这样分东西的方法叫怎样分?”(平均分)
像上面这样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都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在数学里我们要用一种新方法——除法来计算。(板书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
“÷”叫除号,写的时候,先画一横线,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两点要对齐。
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这道题的除法算式怎么列呢?(边谈话边写)要分的桃是几个?把“6”写在除号前面(板书:6÷);把6平均分成几份?把“3”写在除号后面;每份是几?把这个“2”写在等号后面。教师指着“6÷3=2”说明:这个算式叫除法算式,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
接着引导学生读出算式:6除以3等于2。再指名一两名学生说出算式的意思,并读出算式。
然后让学生打开书,引导学生看第45页上小朋友分桃的图。先要学生说说图意,再指导学生用连线的方法,把右图中剩下的3个桃分完。
(四)巩固反馈
1。做课本中第46页“做一做”中的题。
第1题的第(1)小题,先让每个学生拿出12根小棒,动手摆一摆,然后把除法算式写完全,再指名学生说出除法算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
第(2)小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第2题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要分多少个球?怎样分?让学生实际连一连,表示分的过程。然后在书上填写算式,并指名读出除法算式。
2。做练习十四的第1题和第2题。
第1题,先指名读出除法算式,再让学生把除法算式的意思说完全。
第2题,先指名读算式,再让每个学生用三角形摆一摆,然后填出得数,并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小结:今天我们从动手分东西,学会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还学会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除法的最基本含义是“平均分”。因此,在教学过程设计中,首先通过分东西,使学生了解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哪种分法不是平均分。
在此基础上,研究怎样分才能平均分。通过学生多次操作,对平均分有一定认识后,教师介绍“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时,用除法计算。把除法算式的读法、除法算式的含义与具体操作紧密联系起来。
在巩固反馈时,再一次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除法认识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谈话,出示例课件: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小明和小红是怎样分苹果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分苹果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发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发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四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
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除法认识教案篇3
教学目标:
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的.各部分名称。为后面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打基础。
教学过程:
一、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讲评。
1、6除以3等于2。 63=2 (复习除法的读法)
2、被除数是12,除数是3,商是4。 (复习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3、把20个饺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205=4 (复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4、28串葡萄,每4串一份,分成了7份。 284=7 (复习把二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二、完成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第8题。
看图写算式。呈现给学生实物图,请学生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练习时,先借助画面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让学生根据实物图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之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写出的算式,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使乘法、除法的内在联系自然渗透。
三、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四第9题。
和同桌一起完成,一边平均分一边写算式。
四、完成教科书第22页练习四第10题。
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全班抢答,然后思考怎样才能填得又对又快。
除法认识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方法,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2. 理解各部分的含义,能够比较熟练的笔算有余数的除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 让学生逐步养成书写工整,计算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以及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 我会填,在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4×()t;21 9×()t;37 ( )t;31
2. 我知道用竖式计算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20÷4= 30÷6= 35÷7=
二、自主学习:
1.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途中小朋友在做些什么?在他们分工合作安排晚餐和搭帐篷的活动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结合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 自己试着列算式。
三、合作探究:
1. 22÷4=()人()条
(1)用竖式计算的正确格式。
(2)在竖式除法中如何试商?
(3)在竖式中“商与除法的积”是什么意思?
(4)在竖式中被除数里减去商与除数的积,剩下的是什么?
2. 比较22÷4与20÷4的竖式的不同之处。
3. 小组内交流回报。
除法认识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除法。
2、使学生知道:这种除法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
教学重点
使学生明确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并能知道这种方法怎样用算式来表示。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学生准备6个村和3个盘的图片、12根小棒、12个小圆片、6支铅笔。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导入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二)。
2、师生分铅笔,初步感知分的方法、
(1)教师拿出6支铅笔,先向学生明确:要把这6支铅笔分给一些同学,每个同学给2支,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细心观察老师是怎么分的、使学生知道,教师把铅笔先拿2支分给一个同学(教师要同时拿2支给一个同学),再拿2支分给一个同学,最后又拿2支分给一个同学,也就是每2支分给一个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观察出:6支铅笔,每个同学2支,可以分给3个同学。
(2)让学生想想刚才是怎样分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学生初步认识第二种分法、
(1)教师要求学生拿出8个小圆片,按每2个放一堆,看看能分几堆?
(2)学生边说边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学生给予个别指。
(3)教师演示课件除法的初步认识(二)。
2、教学例5、
(1)出示书上例5,左边的桃子图。
①教师叙述题意:有6个桃,每2个放一盘,能放几盘?(板书或提前用纸写好的贴在黑板上)。
②教师问学生:每2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使学生知道:每2个放一盘,就是每2个分成一份。
(2)教师让学生拿出6个桃子的图片,自己试着分一分、(边说边分,先再最后)。
(3)指名让学生回答分的过程,教师继续演示课件除法的初步认识(二)、要强调两个两个地分,每2个放一盘,也就是每2个为一份、学生跟着老师的演示摆自己的学具。
(4)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教师提问,刚才我们是怎么分的?分得的结果怎样?使学生知道:每2个分成一份(或2个2个地分的)分成了盘(板书:3盘)。
(5)教师小结、我们分桃的时候,把6个桃每2个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分法也要用除法来计算。
(6)结合分的过程说明算式的写法。
①桃子的个数6是要分的数,写在除号的前面、(板书:6)每份的个数是2,写在除号的后面(板书:2);分得的份数是3,写在等号的.后面(板书:3)。
②让学生说一说62=3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6个,每2个分一份,分成了3份(板书)。
③让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6是被除数,2是除数,3是商。
(7)引导学生看书,并说说例5的图意,让学生自己把剩下的桃子分完。
(8)质疑问难,师生答疑、
三、全课小结、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
随堂练习
先摆一摆,再写出算式。
1、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12□=□
2、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__________
第1题:先让学生读题,弄清题意,再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边摆边说分的过程。按分得的结果,把算式填全,集体订正、然后请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订正时让学生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把1、2题进行对比,让学生知道虽然都是12根小棒,因为第1题是每2根1份,第2题是每6根1份,所以分的份数也不同。
布置作业
除法认识教案篇6
教学内容:
教科书p34的例1、例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解答。
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2、正确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准备:磁性板,学生每人一套学具。
课的类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通过实物演示,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教师讲故事:(提出要求:要求同学们认真听,听完故事后要回答老师的问题)从前有一个妈妈,她生了两个孩子,这两个都非常贪吃,有一天妈妈买来6个苹果,分给两个孩子吃。她第一次是这样分的;哥哥分1个弟弟分5个,哥哥说:“不行不行,弟弟更多,再分过。”然后妈妈又从弟弟那儿再拿一个给哥哥;哥哥还说:“不行不行,弟弟更多,再分过。”这样妈妈又从弟弟那儿再拿一个给哥哥。这时哥哥看到弟弟和他一样多,高兴地笑了。
提问:故事里妈妈把6个苹果分了几次?是怎么分?板书:6分成1和5;6分成2和4;6分成3和3。为什么哥哥最后高兴的笑了呢?(因为他们分的一样多)一样多还叫什么?(同样多)
小结:像这样分的.同样多(一样多),我们叫它为“平均分”。教师板书:平均分。
怎样进行平均分呢?
教师拿出6支铅笔,请3个同学到讲台前面,教师把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要分得同样多,(请同学们注意分的过程)
第一次分,每人分给1支铅笔。教师问:“分完了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接着分。
第二次分,每人分给1支铅笔,教师问:“分完了吗?”(分完了)
教师让全体同学观察,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支?学生回答:“每人分得2支。”教师问:“每人分得同样多吗?”“同样多”。这就叫做“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2支”。学生跟读一遍。
二、教学例1。
现在请每个同学从学具里拿出是8的物体,放在自己的桌上,然后把8个物体分成4分,而且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让每个学生都动手摆一摆,分分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摆的情况。
学生摆完后,教师指定一名学生在讲台桌上演示分的过程,并说一说怎样分的?(学生:先拿出4个正方体,每份放1个:再拿出剩下的4个正方体,每份放1个),教师让全体同学观察:“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
教师指出:这就是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2个。
三、学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教学例2,出示“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几个?”(边口述题目,边拿出3个桃和3个盘子)
“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就是每盘放得同样多)
“把6个桃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得同样多,应该怎样放?”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向学生演示平均分的过程,因为要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因此,先要拿3个,每盘里放1个。然后提问:“分完了吗?”
教师再把剩下的3个桃,每盘放1个,提问:“分完了吗?”“每盘放几个?”“是不是每盘同样多?”“这样分东西的方法叫怎样分?”(平均分)
像上面这样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都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在数学里我们要用一种方法─除法来计算。(板书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
“÷”叫除号,指导书写:先画一横线,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两点要对齐。
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这道题的除法算式怎么列呢?(边谈话边写),要分的桃是几个?把“6”写在除号前面(板书:6÷);把6平均分成几份?把“3”写在除号后面,每份是几?把这个“2”写在等号后面,教师指着“6÷3=2”说明:这个算式叫除法算式,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
指导读出算式,6除以3等于2,再指名一两名学生说出算式的意思,并读出算式。
打开教科书,引导学生看p40上小朋友分桃的图先要学生说说图意,再指导学生用连线的方法,把右图中剩下的3个桃分完。
四、课内练习
1、做教科书P41“做一做”中的题目。
2、做练习十二的第1、2题。
五、说一说你学会了什么?
小结:今天我们从动手分东西,学会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还学会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六、提出假设,做出总结:
学了这课,如果你是那俩个孩子的妈妈,你知道应该怎样分才能分得同样多吗?
授课教师:池剑华
除法认识教案篇7
教学内容:
教科书485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情感,并进一步学习与同学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圆片、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初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1.教学书上第48页的例题。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指导看书上的插图)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提问:你知道要坐几辆缆车吗?你是怎样想到的?
小组合作交流,示范扮演。
(3)教学除法算式
讲述: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问我们要坐几辆车。这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怎样写算式呢?共有6个小朋友,先写6,再写(介绍除号,指导写法)每辆车坐2人,就在除号后面写2,刚才你们已经想出来了要坐3辆车,接下去怎样写?(边讲述边板书:62=3)
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
提问:结合这道例题说一说在这个除法算式中,6、2、和3各表示什么?
教学第48页的试一试
让学生看图、读题、独立完成。订正后提问:结合这道题,说一说在这个除法算式里,12、3、4各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把几个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
二、继续教学除法的含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教学第49页的例题。
(1)让学生观察和阅读例题
提问:你从这道题中知道些什么?
(2)小组合作学习,探讨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最后把结果板书到括号里。
讲述:6个小朋友植树,平均分成3组,求每组有几人,也可以用除法计算。谁能写出除法算式?(学生回答后板书:63=2)结合这道题,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教学第49页的试一试练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交流,说说这道除法式表示的实际意义。
3、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分,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三、组织练习,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做第50页的想想做做第1、2、4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与同桌交流括号内填什么数,这个数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的。
在小组内交流,说说填写出来的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四、全课总结
提问: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们用什么方法学会了除法?你认为怎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
五、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