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编写详细的教案,我们可以确保每节课的教学任务按时完成,教案中的实验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以下是路路文书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回延安教案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回延安教案教案篇1
教学重点:
领略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
1、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体会诗中修辞方法的表现力。
2、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
3、能说出诗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
教学要求:
领略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1、组织学生谈自己与亲人久别重逢的亲身感受。
2、介绍“信天游”的基本特点: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
3、介绍写作背景,领会作者对延安的真挚感情,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
二、诵读欣赏,理解意境
1、组织学生自由地散读全诗,将诗分成五部分。
2、看课文,听配乐诗朗诵,组织评价,确定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及诗的重音部分。
3、指名学生朗读,并组织其他学生评价。
三、质疑精读,赏析诗歌
1、组织学生诗的内容及表现形式进行质疑,其他学生答疑,教师从旁点拨。
2、组织学生查找有关本诗的鉴赏资料,结合课文的批注[感悟品味欣赏],为这首诗的一个章节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3、师生归纳本诗语言特点:着眼于抒情;学习和借鉴陕北信天游的格式;语言的口语化、适当的地方化。
四、课后学习
上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有关延安的资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或者小散文的形式。
回延安教案教案篇2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教学过程
1.指名学生说一说所知道的“信天游”。
2.指明3-5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目标展示】
体会诗中运用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作用及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新知研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2.走近作者
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
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4.整体分析诗歌
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5.指定学生朗读全诗: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6.你认为洋溢于全诗中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学生讨论探究本课的重要内容。
1.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富有力度的动词,“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省略号的运用,启发想象、体味、联想。拟人化的环境描写)
2.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诗不宜直说。内容、文字要概括,形象与思想要具体,所以,作者运用诗歌传统表现手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方法,揭示了诗人对于延安热爱、感激的原因。)
3.读了第三部分,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环境的烘托、渲染;三代人的典型;夸张、比喻)
4.“母亲延安换新衣”是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拟人;排比、铺陈、复叠;写延安的变化,一个“新”字,跃然眼前)
5.结尾一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作者赋予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6.诗歌结尾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那么,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问题呢?(紧扣开头和题目;富有浪漫色彩;延安必飞速发展,大步前进;言简意深,情深)
7.探究体会诗中真挚炽热的`感情,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升华的?(激动、喜悦——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
8.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采用“信天游”格式;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夸张手法的运用;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四、再读课文,品味诗歌的语言
由于这是一首民歌体裁的诗歌,在语言上有它自身的特点,请同学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体会时注意结合前面有关的介绍。
小结
这首信天游表现了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谊。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源泉,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露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作业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2.熟读《再别康桥》
板书设计回延安贺敬之
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
写作特点:1.“信天游”2.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3.夸张手法的运用4.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回延安教案教案篇3
题目:《回延安》
课型:现代诗歌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比兴、夸张等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3、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和感情线索,感受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情感。
2、品读重点语句,掌握作者抒发感情的技巧。
难点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赏读入境
1、导入:
2、了解信天游并搜集信天游
3、了解延安革命历史、陕北特色文化
4、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5、读准下列倾斜字的读音并理解划线词语的意思。
白羊肚手巾糜子脑畔上鸡毛信赤卫军
二、悟读品味
1、作者把延安比作什么?你从哪些诗句读出来的?诗人为何这样作比呢?请结合具体诗句和诗人的经历思考。
2、诗歌五部分各写了哪些内容?每部分内容分别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诗中哪些诗句能使人感受到作者的这些情感?作者又是通过怎样的方法传达出这浓烈的情感呢?
4、这首诗在体现民族和地方风味上别具一格,本诗哪些地方体现了陕北特色?
5、通过以上的学习,你能总结一下信天游的特点吗?
三、研读展示
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四、精读积累
背诵本诗
五、美读运用
模仿《回延安》尝试写一两节“信天游”,注意运用比兴手法并力求音韵和谐。写完后与老师同学一起交流。
回延安教案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理清课文内容的内在顺序。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5个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3、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重点;
读通课文,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程序:
课前交流:名人勤奋成功的事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师简介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
2、师板书“勤奋”,学生齐读“勤奋”一词,说说自己的理解。(努力;十分努力;为了达到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
3、解题:题目中的“说”就是谈、讲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明白文体特征。
1、自由轻声读文一遍,感觉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文章相比,有什么特点?(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告诉我们有关勤奋方面的道理;通过司马光、童第周两个具体的勤奋事例来告诉我们同一个道理。)
2、教师小结:这是一篇专门说明道理的说理文章。作者围绕“勤奋”这一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论自己的观点。因此,从题目着眼,一看到这“谈”字就知道它的文章类型。
3、你能将题目在不变换主题的情况下,换一种说法吗?(《论勤奋》《谈勤奋》)
三、检查预习,理清脉络。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认读的字:强调“鉴”“馁”“剥”的读音。
要记的字:先进行分类,再针对字形或字音进行重点识记。
停写有困难的字。
2、认读生词,并理解其意思。
课后第3题的词语。
3、指导读难读的句子。(出示自认为较难读的句子。)
4、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清楚的?
交流。
四、走进实例,见证勤奋。
1、同学们,那你们知道课文中作者提出了哪两个人的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吗?(一个是司马光的事,一个是童第周的事。)
教师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2、课文中的两个人都成功了吗?那么他们获得成功靠的是什么呢?读一读课文第2、3小节,找出有关他们成功和勤奋学习的句子。
出示自学要求:⑴、自由朗读第2、3小节,⑵、用--------划一划写司马光和童第周成功的句子。⑶、用波浪线划一划他们是如何勤奋学习的句子。
3、司马光
(1)出示:他用了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师简介《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就是司马光获得成功的见证,是他花费心血和汗水换来的。
我们应该怎样读好这一句话呢?
(2)那么,司马光的成功靠什么?(点课题“勤奋”)谁来把刚才从书中找出有关他勤奋的句子读一读。(指名读)
出示:⑴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⑵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3)、抓住“滚瓜烂熟”“一遍又一遍”
哦,无数遍的读书,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这就是勤奋!
抓住“警枕”
“警”在这里什么意思?那你知道提醒他什么吗?(提醒他起来读书写作。提醒他要抓紧时间,不要睡懒觉,白白浪费时间。)争分夺秒的学习、写作,连睡觉的时间都要挤出来,这就是——(点课题“勤奋”)
(4)、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好好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小结:司马光的例子告诉我们,即使天资聪颖过人,也同样需要勤奋,只有勤奋,才能获取成功的硕果。
4、童第周
(1)童第周取得了怎样的成就?(指名说)(板书:青蛙卵剥离手术。)
(2)过渡:童第周他的成功靠什么?(点课题“勤奋”)谁来把刚才从书中找出有关他勤奋的句子读一读。(指名读)
相机出示: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
追问:从他的这些表现中,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谁知道?对呀,感悟力真不错!童第周起早贪黑的学习,每天如此,这同样是——(点课题“勤奋”)
(3)男生读一读。女生读一读。
5、对比出理。
(1)把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人做个比较,看看他们不同的'地方是什么?相同之处又是什么?
不同之处是司马光从小很聪明,童第周从小学习成绩很差。
相同之处是他们最后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他们都很勤奋。
(2)假如让你们给两位名人各送上一句合适的名言,你觉得送什么好?
(成功=一分天才+九十九分汗水送给童第周: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6、小结: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应自暴自弃。作者通过一古一今两个人的典型事例再一次证明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成功者的成功无一不是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的结果。
五、学习写法,明确方向。
1、作者怎么不举例我们班xxx呢?或者举例我们学校的老师啊。
(别人不知道呀)
是啊,这里我们又学到一点: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2、同学们,你能够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你自己勤奋学习了吗?你是怎样勤奋的?如果你没有勤奋,你打算今后如何勤奋学习?
板书设计:
16说勤奋
司马光夜以继日编巨著
童第周以勤补拙成大家
回延安教案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诗,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诗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中所说的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谁能有感情的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呢?你们为什么喜欢古诗?你觉得诗歌有什么特点?
生:
师:诗歌语言凝练,表达诗人强烈的感情,具有感染力,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现代诗(板书课题: 延安,我把你追寻)
二.检查预习
师:看到课题,你想到了哪些问题?通过预习,你解决了哪些问题呢?
生:
师: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三.自学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看看你有什么体会?又有什么收获?
生:自由读诗,回答交流。
师:还有什么问题?提出。
生:提问题。
师:小组讨论,解决这些问题。
生:交流。
四.朗诵感悟
师:请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这首诗的朗诵,想想你们为什么那么设计,练习后,上台表演。
生:讨论朗诵设计。
朗诵,评价。
五.总结
师: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收获?
希望我们都继承延安的革命精神,努力奋斗,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附课文:
延安,我把你追寻
象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象茁壮成长的小树,
再追寻雨露和太阳。
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一排排高楼大厦象雨后春笋,
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妙,
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
但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回延安教案教案篇6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首现代诗。全诗以“追寻”为线索,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警示人们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崇高理想而献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仍旧是我们重要的精神支柱,需要继承和发扬。
教学目标:
1、认识“延、昔”等7个生字。
2、借助资料,理解全诗的内容,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难点:通过学习这首诗,联系相关资料,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要求。
1、出示一组“延安”图片。
2、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板书:延安)谁来结合查找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延安?
3、完善课题,齐读课题。
4、默读“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5、梳理阅读要求后课件呈现:
(1)运用资料理解诗句。
(2)想一想,诗中多次提到“追寻”,是在追寻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读诗歌,标出小节号,借助音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做到不错,不加,不漏,不断。
2、检查自读情况。
三、协作学习,读懂诗意。
1、出示自学提示:
(1)标一标:默读诗歌,在不懂的句子旁标上序号。
(2)想一想:结合资料、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句子。
(3)说一说: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
(4)做一做:合作完成学习单,进一步读懂诗歌。
①读第一节,我读懂了作者用“翩翩归来的.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和“茁壮成长的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这两个比喻,表达了心情。
②读第二节,我发现诗人选择了……这四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地点来追溯延安的光荣历史,由此我体会到了诗人是在追寻。
③读第三、第四节,我发现“高楼大厦”“家用电器”“航天飞机”“电子计算机”写的是的延安;“茅屋”“土炕”“老牛破车”写的是的延安。从对比中,我体会到了。
④读第五节,我明白了如果失去延安精神,就;有了延安精神,就。由此我体会到了。
(5)议一议:你怎么理解“延安精神”?
(6)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根据自学提示展开学习,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
3、检查自学,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4、小结:诗中多次提到“追寻”,是在追寻延安精神,追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与老百姓同甘共苦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5、有感情地朗读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