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文化传承意义的教案,培养学生对传统的理解与尊重,写教案时,建议考虑如何处理课堂突发情况,路路文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物体沉与浮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物体沉与浮教案篇1
教学内容:教材第68页例1,“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3)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4)通过活动,能正确辨认从物体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熊猫玩具、汽车玩具、小黑板、动物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0)播放多种动物叫声的音乐请学生猜一猜都有哪些动物,同时问:“低估是怎样猜出来的?”
(11)出示几张动物卡片,遮住动物的一部分,请同学们猜是什么动物。
(12)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撤掉遮住动物的纸片,问学生是怎么猜出来的。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熊猫玩具放在桌上,小组同学在各自的位置观察熊猫的形状。汇报,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2)学生画看到的熊猫形状。
(3)展示图画。请小组长把本小组的画收集到一起,并贴在黑板上。
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大家画的熊猫形状都不一样?
(13)请同学们交换位置再观察,再画一画所见到熊猫的形状。
三、应用拓展
找朋友。请小组每一个成员将自己的汽车玩具摆在桌上,再请每一个同学从自己所在的位置介绍自己所看到的汽车形状。教师同是时出示图片请学生判断。
四、评价小结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放许多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出示卡片),所以在我们的眼睛里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而这里面有许多数学的知识,因此我们应该热爱我们的生活。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正面
侧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后面
课后反思
观察物体是课程标准新增加的教学内容。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物体的方法,同时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中我认为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激发学生观察的心理需求。
第二、重视观察方法的指导。
第三、采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观察物体的结果。
第四、注意建立物体与视图间的联系。
物体沉与浮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感知自由下落物体速度的快慢,对探索科学奥秘产生兴趣。
2、发现不同物体的自由下落现象。
活动准备:
1、轻重对比明显的两种物品(人手一份)。如,沙包和泡沫板、羽毛和橡皮泥、塑料袋和铁板、布块和积塑玩具等
2、大小相同的纸每人两张
3、质量相同、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物品若干。如,大小相同的三角铁、牛奶瓶、饮料瓶、薯片盒等
4、大统计表三张,分别代表三种物品下落现象。幼儿统计表每人一张。
活动过程:
(一)、探索两种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现象。
1、出示沙包和泡沫请幼儿猜一猜:“如果这两种物品往下落,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2、实验沙包与泡沫下落现象提问:“这两种物品下落时,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轻的快,重的慢)
3、幼儿自由探索两种轻重不同的物品要求:
(1)两样物品放在同样的高度上。
(2)跟朋友交换两种物品玩。
4、归纳结论并统计(小结:重的物品落得快;轻的物品落得慢。)教师拿出大统计表帮助幼儿理解怎么记录
5、幼儿自己统计结论,并小结统计情况、展示统计表。
(二)、探索质量相同、大小相同但外形不同的物品下落现象。
1、出示两张质量相同、大小相同的两张纸,把其中一张揉成一团请幼儿猜一猜:谁落得快?
2、幼儿动手试一试3。小结,外形小的落得快。并记录在大统计表上
(三)、探索质量相同、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物品下落现象。
1、出示大小不同的三角铁。
(1)请幼儿说说它们的相同点(质量、形状)与不同点(大小)
(2)猜一猜:它们谁会先落地?还是有别的情况出现?
2、实验。结论是:同时落地。
3、验证,出示大小不同的牛奶瓶、薯片盒等
4、将结论记录在大统计表上
5、说一说,在我们生活中还有那些东西像这样同时落地的?
活动反思:
1、第一个环节没有让幼儿充分体验物体都是下落的,示范的时候关于如何抛和最终结果这两个指令不明确。这个环节只作为初步感知,不应该占活动的大部分时间。
2、第二个环节比较时,应让幼儿在五中材料中随意选择两者进行比较,如果五种比较则很难有明确结果,也浪费时间。在幼儿操作之前我引导幼儿应该在同一高度松手来比较,但是幼儿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都这么做,有的根本没有两两比较就凭感觉写结果,幼儿较乱,应该让幼儿上来分享他是怎么比较的,也可以让幼儿将下落的过程画下来。
3、材料选择:用纸来做实验每次都受空气阻力会导致速度不同,而且形状不固定。应选用重量相同形状不同、形状相同重量不同的材料来比较,这样更加能控制变量,要先从幼儿最易认同的经验来探究。材料投放的时候应随着环节的递进一步步投放,不应所有的都放好。
4、科学活动目标应该是让幼儿学会怎样探究,而结果并不是很重要。
5、第三环节应该让幼儿操作之后再得出结论,挑战幼儿原有经验。
物体沉与浮教案篇3
设计说明
1.观察体验,积累经验。
学生的空间观念不是凭空而生的,而是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培养和发展的。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立体图形,所观察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教学设计以观察活动为基础,让学生多次观察立体图形,逐步积累经验,使学生的思维从平面转换到立体。
2.联系生活,实践运用。
生活是现实的、丰富的,数学是抽象的,如果不把两者联系起来,学生必然感到枯燥乏味。本节课创造了大量的条件,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实际生活,培养了学生观察立体图形的能力,建立了初步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 若干个立体图形
教学过程
⊙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拍照吗?老师这儿有两张照片,你们知道拍的是谁吗?(在屏幕上依次播放两张分别从前、后拍摄的照片,让学生进行辨认)
生:老师。
师:你们是怎么认出是老师的呢?
师:为何同一个人照片却不同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人物——“老师”引入,设疑“为何同一个人,照片却不同”,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对上节课的旧知进行巧妙的复习。让学生深入体会“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的道理。
⊙实践观察,合作探究
1.教学教材69页例2。
(1)观察长方体。
师:拿出老师为大家准备好的长方体,放在桌子上的中间处,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从上面、前面、后面、左面和右面进行观察。
①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小组内交流:说说你是从哪个方向观察的,观察到的是什么形状,并画出来。
②组织学生展示图画并汇报分别是从哪个方向观察到的。(学生分别从上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长方体)
③学生交换方向进行观察,再次交流,建立表象。
(2)观察正方体、圆柱和球。
师:用同样的方法观察一下正方体、圆柱和球,在小组内交流后把观察的结果告诉大家。
生1:我们小组从正方体的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形状都是正方形。
生2:圆柱从上、下两个面观察到的是圆,从正面和侧面观察到的都是长方形。
生3:球无论从哪个方向观察,观察到的都是圆。
(组织学生交流、总结)
师:通过从不同的方向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你们发现了什么?
(各组交流后,学生汇报,互相补充)
师小结:由此看来,上一节课的结论,同样适用于今天的学习: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教学教材69页例3。
师: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这个立体图形是我们学过的,它可能是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后,汇报)
生1:可能是正方体,因为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生2:可能是长方体,因为特殊的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师:说得很对,仅仅有一个面是正方形,我们不能确定它究竟是什么立体图形,只能推断它可能是什么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立体图形,通过观察和交流,强化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到的形状的特征,帮助学生建立表象,体会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巩固练习
师:一个立体图形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圆,请大家想一想,它可能是什么立体图形?如果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长方形,它可能是什么立体图形?
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代表汇报,集体订正。
⊙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布置作业
教材71页5题。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立体)
物体沉与浮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的判断观察这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的判断观察这的位置。
教学难点:从一个面推测到另一个面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你们照过像吗?老师有几张照片,能看出是谁?都是老师,看上去为什么不一样?
2、同学再看看这两张照片,你知道是在哪里拍的?为什么也不一样?小组先互相交流。叫学生试一试站的位置。
小结:拍照你们很有经验,同样一个人,同样一个教室,站在不同的位置,拍出不同的照片。
今天我们就来从各个不同的方向去观察物体。(揭示课题:观察物体)
二、观察实物
1、今天请来了企鹅小博士和我们一起学习,高兴吗?小博士最喜欢开动脑筋,专心听讲的小朋友,你们能做到吗?现在每个人就坐在自己的位子上,仔细观察,然后给它也拍个照片。(老师示范架起镜头对准小博士,仔细看)
刚才我们拍的照片全放在信封里,请你们打开信封从里面找到你刚才拍的照片,再仔细对照。
1、找到吗?出示照片
看到1号照片的同学举手,是从小博士的哪一面拍的?能看到什么?
看到2号照片的同学举手,你又是从小博士的哪一面拍的?能看到什么?
1号和2号有什么不同?
3号照片的有哪些同学?看到什么?剩下的同学是看到几号?又能看到什么?
2、你们都给小博士拍了一张照片,现在请大家到每个方向去观察小博士的样子和刚才每个位置拍的照片是一样吗?
3、看到的和照片一样吗?
4、过从四个方向的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
是的不同的方向,看到不同的样子。(板书)
三、比一比
1、请组长拿出一个杯子,请每个同学仔细观察你看到的杯子是什么样的?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2、看到1号照片的起立,2号杯子的也起立。他们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然后汇报,观察他们站的位置怎么样?
3、看到3号照片的呢?剩下最后一个图形是谁?
4、出示p43第4题图,(录音:童话故事)小山羊造了一座新房子,听说可漂亮了:红红的瓦、紫色的墙、绿绿的窗。小动物们都想来看看,小松鼠来了,一看,咦,怎么只有红色的瓦呀?小白兔也来了,自言自语地说:“我怎么只看到一面紫色的、五边形的墙呢?”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他们为什么看到的不同?
四、议一议
1、(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情形不同,所以你想看到某一副图形,就要站在一定的位置。)
2、(出示长方体、正方体)这是什么?从它们的哪些面可以看到这些图形()小组相互讨论,交流。
板书:前后
左右
前后
小结:从不同的方向可以看到不同的样子,观察时如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可以更加全面了解物体。
3、(出示p41第2题)下面就来观察这幢楼房。这是楼房的四个面的图形,你能说出他们是从楼房的哪个面看到的?小组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是怎样知道的(2、3、4)?
五、全课总结
今天你们学会了什么?
一般情况下,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的样子不同,但有时候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一样,你们猜是什么?
物体沉与浮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体验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通过观察各种物体,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形状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小象的玩具模型,图涂有不同颜色的长方形盒子,杯子,三张抽象的杯子图片
学生自备一个小玩具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家在暑假的时候有没有去旅游呢,说一说你去过哪些地方吧。
暑假的时候,我们的三位小朋友,毛毛,淘气,奇奇也去旅行了。他们来到了印度。印度最有名的.动物呢,是大象。这一天他们也看到了一头大象。(出示大象玩具)
毛毛说:“我看到一扇门上挂着一条尾巴。”
淘气说:“我发现一堵墙上有一只耳朵。”
奇奇高兴的说:“我看到了一头可爱的大象两只呼扇唿扇的耳朵,还有长长的鼻子。”
为什么同样一头大象,三个小朋友看到的确是完全不同的画面呢?
生答: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他们看到的都不是完整的大象。
我们要全面了解一个物体,必须全面观察这个物体,学会观察物体。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物体吧。(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探索新知
1、(出示长方形盒子)现在老师手中有一个盒子,它是什么形状的呢?
生答:长方体
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它的每个面的颜色是一样的吗?(转动长方体)它有哪几种颜色呢?
(板书:黄、红、白、绿、蓝、黑)
老师手拿盒子,分别提问距离相差很远的小朋友,在你的位置上你一次能看到几种颜色?
(板书几个小朋友的答案,并按种类多少将其归类)
(老师手指黑板上的答案)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看到的是三种颜色,而有的小朋友看到的却是两种甚至只有一种呢?
生答:观察角度不同
那大家仔细想想:我们一次最多可以看到几种颜色呢?
生答;3种
那只看到一种颜色或者两种颜色的小朋友要怎样才能看到三种颜色呢?
生答:转动长方体,或改变观察角度
3、现在拿出你自己的玩具,自己来亲身体验观察的乐趣吧。
要求:四人一组,分别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玩具,告诉同伴你看到了玩具的那一部分,并且思考:从不同角度看到的部分相同吗?
(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物体)
刚才我们已经观察了自己的玩具,谁能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对集体发问,在观察的过程中,你有没有转动自己的玩具观察呢?通过转动玩具,你又发现了什么?
老师总结,板书: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结果不同(齐读)
小游戏: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游戏,猜猜它是什么 自由讨论30秒,对于这四幅图,你的谜底是什么呢?
其实,这四幅图是同一个物体。有的同学可能就疑惑了,同一个物体怎么会有四幅不一样的图呢?(观察角度不同)
那把四幅图片合在一起向想,这个谜底是什么呢?
生答:杯子
真的是杯子吗?(出示杯子)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不是杯子吧!
你在哪个角度看到的第一幅图呢?第二幅第三幅还有第四幅呢 ?
三、练习巩固(课本67页)
1、军事博物馆举行恐龙展,小亮、小明、小红都来看恐龙 。那你知道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老师巡视,然后集体纠正)
2、现在不把书垒起来,你会做第2题吗?试一试吧。
四、总结
通过观察长方体,自己的玩具,还有猜谜游戏 ,你有什么收获?
物体沉与浮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愿意参与科学探索活动,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2、在探索中发现物体自由下落时有直线和曲线之分,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与其重量、形状有关。
3、能用自己的方式对不同物体按下落方式进行记录,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记录结果。
活动准备:
1、羽毛、纸片、塑料积木、球、绳、沙包等。
2、记录单、笔,白纸人手两张。
活动过程:
1、猜想式提问,挖掘幼儿原有经验。
(1)教师从材料框中拿出两种不同的物体举在同一高度,让幼儿猜测如果同时放手,会发生什么。(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大胆的回答,对幼儿的回答,教师不判断对错,启发其他幼儿继续发表自己的想法。)
2、操作尝试,发现探索结果。通过探索,初步感知物体的下落有快有慢。
(1)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材料试一试,看一看和自己的猜想一样不一样。(发现物体在空中会自由下落)
(2)引导幼儿和同伴比较,发现物体下落时的异同。(引导幼儿发现有的物体落的快,有的物体落的慢)
(3)师幼共同探讨为什么有些东西落的快,有些东西落的慢呢?
(4)教师小结:所有的物体在空中都会下落,并且物体下落的速度与其重量、形状有关。
3、幼儿分组探索,按照物体下落的路线进行归类记录。
(1)请幼儿分组实验,观察桌上的物体的下落方式,并商量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
(2)请个别幼儿分享记录方法并说说新的发现。
(3)教师小结:不同物体下落的路线不一样,有的是直线的,有的是曲线的,直线的落地快,曲线的落地慢。
4、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同样的东西形状不同,落下来的情况也不同。
(1)出示相同的两张纸,请幼儿想办法改变他们落下来的速度。(可以提醒幼儿改变纸张的形状,如用折、揉、团的方法,但要求幼儿不能改变原有纸张大小)
(2)幼儿相互交流:你用了什么办法?(幼儿自由讲述,教师最后帮助幼儿梳理)
(3)师幼共同将操作结果记录下来。
活动延伸:
让幼儿回家用手帕或塑料袋做降落伞,观察其与其他物体下落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