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优秀的事迹材料我们一定要融入自己的情感,大家在撰写事迹材料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内容具体,下面是路路文书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援鄂医疗的个人事迹5篇,感谢您的参阅。
援鄂医疗的个人事迹篇1
疫情之下,他们是中国的骄傲之星,同时也是我们的学习楷模!
这次疫情来的很突然,让所有人都触不及防,本该热热闹闹过个春节,结果谁也没到会这样。虽然不能像以前一样串门,但是作为一名青年中国人,我觉得很幸福并且十分骄傲!因为我看到了许多年轻的90后,在这次疫情下,象征这着年轻一代的精神以及使命感,彰显了中国少年奋发图强、不畏艰险、舍己救人、蓬勃向上的精神。
2020虽然很差,但是对于中国年轻一代来说是一个历练,如果没有这次疫情,我们也许不知道,原来中国人民是如此坚强,如此团结;也许不会知道,原来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肺炎病毒,医护人员没有选择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党员们冲锋在先,他们不为什么,就为了保护好14亿人民!
84岁的钟院士亲临一线进行指导工作,他不仅是我们年轻一代的榜样,而且也是中国人的骄傲之星。他是抗击08年非典的大功臣,今天也是新型冠状肺炎功臣之一。像他这样默默为祖国贡献的人太多了,例如:李兰娟、屠呦呦、南仁东等,他们总是默默为祖国贡献,甚至是一生都在追寻中。只要祖国需要他们,总会及时出现,不管何时何地!
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最朴素、最珍贵的品质——勇敢、善良而朴实、不畏惧的精神!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品格,同时也是我们青年人该具备的品格之一,永远保持一颗谦虚学习的态度,明白党交给我们的使命,并且把它做到极致,这样的青年人才是合格的接班人。
援鄂医疗的个人事迹篇2
在全国抗击疫情的战役中,有那么一群人不顾个人安危,毅然选择奔赴抗疫前线,正因为有他们的坚守和付出,才能给我们筑起了一道健康的防护线。他们是援鄂医疗队,被人们称为最美“逆行者”。
想当初我们在老一辈眼里,都是含着金汤勺出生的,基本是独生子女,打不得骂不得,被父母捧为“掌上明珠”。也没经历过战乱,更不用说挨饿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似乎遇到一点挫折就扛不住。这是很多人对于90后年轻一代的看法,娇气任性是90后的代名词。
然而在疫情面前,4.2万余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有1.2万多名是90后,他们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默默奋战着,守护我们的国家,保佑国家的人民。危难时刻义无反顾、直面危险,90后青年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抗疫战场上的勇士,穿着繁琐的防护服,戴着厚重的防护镜,日以继夜地在疫情一线忘我地工作着,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就是“中国脊梁”!总之,他们早已不是从前那个少年了。
融入时代的青春之歌叩击灵魂,走近抗击疫情的青春画卷力透纸背,我们是90后年青一代,理想之于我们是不断精进技术本领。我们会将理想化作指路明灯,指引我们一步一步实现个人价值,进而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援鄂医疗的个人事迹篇3
金银潭医院里的白玉兰开花了,张言说,她有点想念上海的风景了。“昨天我们病区有7个人出院了,期待3月底可以回家。”青浦区朱家角人民医院外科主管护师张言是第二批援鄂医疗队成员之一,在武汉的一个多月,感到过无力和恐惧,却在一个又一个治愈出院的病人身上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她说,只要继续努力,“春暖花开就在不远的明天等候着”。
回忆起这件事,张言用了“悲伤”两个字。2月9日、10日,在她负责护理的病区,三位重症病人相继离世。“这边还在抢救,那边血氧一下就不好了,根本来不及反应,两条生命就没了。”金银潭医院南二病区20床、22床两位老爷爷是张言接手前就已入住的病人,看着他们的病情一点点加重,最后同一天不治身亡;没想到的是,20床消毒完新收进的病患第二天也“走”了,这让她感到深深的无力和恐惧。
恐惧,是因为刚到病区,对新冠肺炎不了解,没想到病情发展如此凶险;无力,是因为在与病患的接触过程中,强烈地感受了到他们的“求生欲”,却最终无能为力。
“我还记得帮老爷爷用微信和他们熟识的外界医生朋友联系的画面,一点点打字告知他们目前的情况,拍下目前的治疗用药和使用的仪器。”虽然心里知道,金银潭医院已经是新冠肺炎治愈率比较高的医疗机构了,但张言说,她非常理解他们希望向外界伸出的橄榄枝能得到回馈的渴求。
有时候,生命的流逝就在一瞬间,甚至来不及好好道别。“我们接手的时候,两位老爷爷基本已经不能自理,平日个人护理、打开水、喂饭都是我们在负责,相处的时间也比较长。你知道,因为疫情防控的原因,不治的病患遗体会直接联系送往殡仪馆,家人无法好好送别。”张言的声音里透着沉重,这样的离别,让悲伤逆流成河。
另一种离别,却让张言振奋且期待,她说这是“浴火重生”。
张言会留意到沈俊毅,是因为在众多病患中,他非常年轻却明显消沉。“他是我们接手的第一批患者,他老婆送他进来的时候,情况不是很好,一直高热39.5度以上,只能强行药物降温。每次看到他皱着眉头郁郁寡欢的样子,我们都暗暗着急。”
接下去的几周时间里,张言和同事们一有空就会跑到沈俊毅身边,陪他聊聊天,一起给他加油鼓劲,叮嘱他认真吃药治疗,鼓励他一步步脱氧、学会自己调节呼吸频率……“看着他一天天好转,脸上重新浮现笑容,慢慢地开始和我们聊他的生活,聊他的工作,聊武汉的美景和美食,希望的种子一点点发芽并茁壮着。”那段时间,希望是病房里的奢侈品,无比珍贵。
2月14日,情人节,沈俊毅出院了。这天张言不在岗位上,但她意外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他出院的时候,我正好下夜班不在医院,他特地联系了同事,加了我的微信,向我传达这个喜讯,看着他微信里一字一句报平安的话语,我情不自禁地流泪了。”张言说,沈俊毅是她在武汉第一个全程护理治愈出院的病患,虽然没有亲自送他出院有点遗憾,但收到他发来的信息时,自己心里非常振奋,“我们一起聊武大的樱花,户部巷的小吃,他说明年欢迎我们再到武汉,他给我们当导游,带我们去看武汉的美景,吃正宗的武汉小吃。”
一个多月,张言已经习惯了在武汉的工作节奏,在这里除了“防护服重点儿”没什么不同。“疫情不退,我们不退。”连日来,病死率的下降,治愈率、出院率的提升,让张言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做好防护,没什么好怕的!”
援鄂医疗的个人事迹篇4
据山东大学齐鲁医院4月6日深夜官方微信消息,山东省第一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员、该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张静静,在按规定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期满,即将返家休息时,突发心脏骤停,经全力救治无效,于6日18时58分逝世。
据官方此前通报,大年初一,作为山东首批支援湖北的医疗队成员,张静静奔赴黄冈支援当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3月21日,张静静随山东第一批医疗队员离开湖北返回济南,按规定集中隔离医学观察14天,期间三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于4月4日下午5时隔离期满,拟于5日上午返家休息。5日早上7时突发心脏骤停。
张静静抵达湖北战“疫”一线时,她的丈夫还在万里之外的非洲执行援助任务,两人当时只能依靠简短的信息,互报平安。在发给张静静的一条简讯中,丈夫叮嘱她:“我把你去一线的事情和领导说了,我担心时间长,不行我就提前回国。你在那里安心工作,确保保护好自己。”夫妻二人相隔万里,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
在黄冈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援助期间,为更方便地穿脱防护服、照料病人,张静静把长发剪成一寸多长。她说,来武汉前,自己就做好了剃“寸头”的准备,希望能更专注地投入战斗,尽快扼制疫情。
在救治患者的过程中,张静静发现,湖北黄冈方言和北方话差异很大,山东医疗队员和湖北当地患者在沟通时存在语言障碍。她担心因此耽误患者治疗,随后就想办法将惯用的一些医护沟通用语打印出来,制作成“护患沟通本”,在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肩负起缓解语言障碍,帮助护患沟通的重要作用。
张静静在1月31日的“战疫”手记中写道,“我帮助医疗队,初步制订了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护患沟通本(山东医疗队),里面有平时工作中和患者交流较多的简易回答,在语言不通时,拿出护患沟通本,患者看到文字,就能理解。我们计划随着工作的慢慢进展,再慢慢修订护患沟通本。”
“和年幼的孩子分离没哭,没能陪父母吃上团圆饭没哭,累到颈椎病复发没哭,脸上被口罩勒出压痕、压疮没哭……但当患者竖起大拇指的那一刻,看到患者治愈出院时,我没忍住自己的眼泪。”2月4日,当看到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首例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时,张静静写下如上手记。
“我可能一辈子也忘不了在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山东人对我们的帮助。我会一辈子记得,有个女孩叫张静静,记得您是如何把我们一步步从死亡的边缘拉回。千言万语道不尽感激。”有位患者在治愈出院时,拉起张静静的手说。
张静静在手记中写道,作为医护人员,最渴望看到的就是患者平安,最希望看到的莫过于患者痊愈出院,希望阴霾尽快消散,胜利早日来临。
“没有不可治愈的伤痛,没有不能结束的沉沦,所有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3月21日,张静静跟随山东省首批援助湖北黄冈医疗队返程,她在归来手记中写道,临行前,收到了很多煮熟的鸡蛋,这是黄冈当地的风俗,把鸡蛋送给最亲的人。“杏林门下,救死扶伤,责无旁贷。愿以吾辈之青春,守护这盛世繁华。”
援鄂医疗的个人事迹篇5
2020年,一场疫情在全国传播,他们不顾自身安危,主动请战逆流而上。而在这群“最可爱的人”中,女性又占据“半壁江山”。她们在疫情的面前变成了力量和温暖的源泉,变成了一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护佑着生命。阳春三月,万物复苏,在三八“女神”节到来之际,万家热线推出系列策划“致敬巾帼天使”,感谢她们的付出与努力。
1月27日晚,由50名重症监护护士、135名医务人员以及2名工作人员组成的安徽省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抵达武汉,安医大一附院心脏外科icu副主任护师、护士长陈红临危受命担任队长,驻扎在金银潭医院。挺身战疫、救死扶伤,陈红让那一抹“天使白”在“红区”熠熠生辉。
临危受命,率队出征援鄂
“真是临危受命,但我们也是毫不犹豫接下了重任。”3月4日,回忆起当初的情景,陈红说道。
她清楚地记得,那是1月26日深夜,医院领导打来电话,让她带队援鄂,抗击疫情。这个消息让她既紧张又激动,待反应过来后,她连声应允。“我时刻做好准备奔赴疫区,无惧无畏,勇往直前!”在当天日记中,陈红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1月27日,陈红率队出征,在誓师大会上,她留下了“一定牢记使命、不负重托”的誓言。抵达武汉后,陈红带队进驻最早接诊新冠肺炎患者,且主要收治重症患者的定点医院——金银潭医院。
陈红介绍,来之前,她也曾想象过情况的复杂程度,但是当到达目的地后,她发现,实际情况比她想象的更要严重,任务也更为艰巨。
“那时候我们既当护士,又当保洁员,每天工作将近十一二个小时。”陈红介绍,尽管条件艰苦,但医疗队的队员们没人叫苦叫累,都是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工作状态,眼神坚定,毅然“逆行”,直奔被称为“红区”的重症隔离区。
肩负重托,挺身抗疫
疫情无情人有情,在疫情阴霾下的“红区”,医护人员的义无反顾,患者自身的坚强勇敢,让陈红这个有着26年重症护理工作经验的医疗队队长感受到了别样的生机。
身处抗疫一线,陈红和队友们每天要面对不同的重症患者,也要经历各种悲欢离合,队员们都深知每一位患者背后都有着一个家庭的期盼,她们的肩上也担负着这些家庭的重托,为此,每个人都不敢马虎,都是一头扎进护理工作中,一丝不苟。
陈红介绍,虽然工作时间长、任务重,但队员们都很认真,冲在一线加班加点,互相照顾,互相加油打气。
“在这段日子里,在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们携手抗疫,苦过累过笑过也哭过,一切都充满人生的意义……厚重的防护服让你们行动受碍,汗流浃背,但那认真、勇敢的眼神,让我觉得你们是最可爱的人!”2月26日,陈红在《致战友的一封信》中这般评价她的队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