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毕业生个人事迹6篇

时间:2023-10-26 作者:Anonyme

优秀的事迹材料相信大家都有接触过吧,在工作学习中,我们都会接触到事迹,对发生的事迹都相当熟知,大家怎么拟定事迹材料呢,路路文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基层毕业生个人事迹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基层毕业生个人事迹6篇

基层毕业生个人事迹篇1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时代,无数大学生立志扎根基层、决战脱贫攻坚,用新时代青年的梦想和担当,绘就无悔青春的美丽画卷。

2008年,刚毕业的吴书香响应国家号召,到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八一镇官立堡村担任村主任助理。刚到村里时,吴书香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提了很多建议,但村民却不以为然。对没有农村工作生活经历的她来说,“融入”不仅仅是熟悉农村工作方法和生活习俗,更重要的是理解乡亲们的所思所想。于是,她决定“先做村民,再做村官”。做村民,她和农民一起下田、一起插秧;做村官,她立志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模式。

2012年,辽宁省出台了一系列农业机械化扶持政策,在吴书香的倡导下,一辆辆农机开进了官立堡村。与农机一起“开进村”的还有新观念,在她的带领下,官立堡村把增收的视角从土地转向经营,成立了物业公司,发展电商和农贸大集。同时,官立堡村建立了合作社,推动生产标准化,积极打造“苏家屯”大米品牌。12年时间,她用务实创新实现了“做一名村官、富一方百姓”的夙愿,村民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

青春就是要坚守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1992年出生的山东姑娘崔久秀,从小受家乡红色革命精神的熏陶,牢记爷爷“做对祖国有用的人”的教诲。2014年,她大学一毕业,便义无反顾进疆,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成为一名南疆基层干部、一名新时代支边青年。

7年多来,崔久秀一直在基层坚守。她为下岗职工办起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各族孩子办起了“红领巾小课堂”,为老年人办起了“幸福养老苑”,在和基层群众朝夕相处中,她拥有了愿意送她出嫁、给她准备嫁妆的维吾尔族“妈妈”,有了让山东父母放心的“新疆爸爸”,一群又一群的少数民族孩子称呼她为“书记阿恰”。

不到30岁的崔久秀,如今已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疏附县乌帕尔镇党委副书记,成了一名基层“老干部”。她把新疆当家乡,把老乡当家人,像一粒胡杨种子深深地扎根在南疆大地上。

基层毕业生个人事迹篇2

2020年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他们大学毕业后,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扎根基层、奋斗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当代高校毕业生的坚定信念、爱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美在“扎根基层、无私贡献”。

青春是最美好的年华,是梦想绽放的季节。2020年“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他们有的坚守三尺讲台,耕耘乡村教育沃土;有的驻守边疆海岛,呵护人民群众健康;有的守护绿水青山,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有的带头脱贫攻坚,帮助群众增收致富.....他们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无私之我,为基层一线群众服务,让青春变得光彩夺目。

实践出真知,历练长才干。“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到基层“墩苗”,经风雨、见世面,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是年轻.人才成长进步的必经环节。基层-线是年轻人才向广大群众学习的好课堂,是磨练作风、提高素质的大考场。年轻人才在与基层一线群众零距离接触中,最能感受到群众的喜怒哀乐,了解基层社会的状况,从而对现实国情有清晰认识和掌握。在基层一线,年轻人才可以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不断积累增长经验,提高工作能力。“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在基层.一线收获了群众的信任和感动,人生脚步踏得更实、走得更稳。

观看“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先进事迹起着导向作用。当前,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匮乏问题仍然很突出,难以适应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各地各级党组织要做好高校毕业生向基层一线的引导工作,大力安排有学历而缺基层工作经历的年轻人才补“短板”,创造机会让他们到最基层栉风.沐雨,接受锤炼。高校毕业生要勇于在基层一线发挥聪明才智、创造一流业绩,让青春在基层绽放光彩。

基层毕业生个人事迹篇3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五一又悄无声息地来到了我们的身旁。

看着伴随着春天来的桃红柳绿,我内心不断泛起涟漪,思绪不断……

五一现在成了旅游的潜在说法。可是,在这黄金假期,有几个人能够想到八十七年前的那一群热血青年!是他们,用他们的大无畏精神铸就了辉煌。是他们的英勇,给当时被乌烟瘴气所笼罩的旧社会带来了曙光;是他们,让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蕴涵着万丈金光的时代。为了让人们记住那段苦难的岁月,为了让人们缅怀革命先驱,更为了让人们学习这些英雄儿女的精神,我们将这一天五月四日定为青年节。

但时间能够淹没任何东西,当人们在吃山珍海味时恐怕早已忘了今天幸福生活是当年的革命党人靠吃糠咽菜打下来的;当人们在挑东捡西的时候恐怕早已忘了如今的美好时光是革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当人们坐的士而抱怨公车太难挤上时恐怕早已忘了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革命者双脚踏过的痕迹;当……

于是,这些古老而独特的文化如今却在一点一点消失,我们曾经神秘的华夏土地,正在一点一点失去她的与众不同!于是,我们信奉了八荣八耻,它不是一个空泛的条例,它是一个准则,一个可以呼唤光荣与梦想,信念与感动的准则!新一代的青年,勿忘国耻,愤激勃发,让巨龙穿梭云间,翻腾九天之颠吧!

我们要让世人知道,我们的民族是不屈的民族,我们的文化是不朽的文化,我们有着足够的潜力在世界之上、宇宙之间再次屹立我巍巍中华不朽之邦。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光荣啊,中国共青团……这铿锵有力的歌声打断了我的思绪。是啊,纪念五四,从现在做起。

纪念五四,一个朴素真理:民族解放需要深得民心政党;纪念五四,一个神圣宣言: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让中国啸傲东方!

此刻,春之声,响彻我的心房,响彻中国万紫千红大地上!让我们迎着市场经济惊涛骇浪,划起开动大船双桨。让坚定与彷徨,快乐和忧伤,都一起坐了梦幻红莲上。

让我们发扬五四爱国主义和创新精神。励精图治,继往开来;雄姿英发,斗志昂扬。让我们去谱写三个文明建设的崭新篇章,去迎接二十一世纪伟大民族复兴曙光!

基层毕业生个人事迹篇4

从小在城市长大,名牌大学毕业后去海外留学,当年的秦倩或许怎么也不会想到,如今她会成为村里大娘们口中的“闺女”,会认上一个13岁的干女儿,会被一个脑瘫患儿喊“妈妈”。

2016年,秦倩从共青团河南省委来到周口市西华县迟营乡孙庄村党支部任第一书记。几年间,她引导农民发展百农园合作社,建立电商服务站,带动100户352人脱贫致富。在她的带领下,孙庄村从无集体收入、无村庄规划、无基础设施的“三无”省级贫困村,变成了河南省脱贫攻坚示范村。

她真正把村子当成了自己家,把村民当成了家人。秦倩多方联系,把脑瘫儿童小俊豪送到河南省儿童医院接受免费治疗,使他的病情得以缓解。每次去看俊豪,秦倩都给他洗脸洗手喂饭。有一天,平时不会说话、智商只有一岁的小俊豪,突然喊了一声“妈妈”,秦倩又惊又喜,眼泪哗地流了下来。对于一个未婚女孩,这一声“妈妈”是何等的信任和珍贵。正是这种付出和真心,换来了父老乡亲对她的真情,大娘们都亲切地叫她“闺女”。

80后的秦倩是乡亲们眼里的“闺女书记”,90后的杨晓帅则成了留守孩子们眼里的“姐姐老师”。

2013年大学毕业后,杨晓帅以优异成绩考上了河北省张家口市怀安县的特岗教师,并自愿到当时全县条件较差的太平庄中心学校任教。

“刚来的时候,学校条件特别艰苦,水需要到很远的地方抬,等着泥沙沉底了才能用,买菜得步行半个多小时到最近的供销社。”艰苦的条件并没有冲淡杨晓帅的工作热情。为了不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她一人担负起两个年级五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当地的青壮年大部分在外地打工,小孩大多留给家里的老人照顾。对这些留守儿童来说,杨晓帅不仅是老师,也是家长。

授课、聊天、辅导作业、帮他们给在外打工的爸妈打电话......每天近距离的陪伴,让孩子们和她格外亲近,大家都喜欢这个姐姐一样的老师。有一次,杨晓帅不慎摔伤,在宿舍养伤的日子里,孩子们每天都来陪她。到了周末,好几个学生的奶奶把饭菜送到她的宿舍。

8年多来,杨晓帅扎根乡村教育,和孩子们朝夕相处,共同成长。这个90后女孩,已将自己青春岁月的美好,播种在孩子们的心田。

基层毕业生个人事迹篇5

如果有人问你:什么是精彩?你会怎样回答?战争年代的踊跃参军,八十年代的文学热,还是九十年代的出国热?对,它们都是精彩。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精彩,每个时代也造就了不同的精彩,但无论怎样,精彩总是与青春紧紧相连。

记得走进大学的第一天,辅导员就告诉我们,老狼校园民谣里轻松自如的大学生活在这个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九十年代宣扬的"读书无用论"也早已被热火朝天的"考研"、"考证"热吹得无影无踪。时代已经将我们新一代的青年推向了社会的最前沿。因此,我们要寻找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精彩。

为了活得精彩,我们要拥有目标和信念。目标是心头的一盏明灯,信念是鼓舞你向着目标迈进的力量源泉。目标可能飘渺,路途可能坎坷。然而只要确定一盏明灯,就能让你顺利地泅过危难的海洋!传说中的火凤凰,它迎着太阳飞翔,为的就是将自己的身体点燃,因为只有燃烧才能重生。这多少有一些悲壮.但又确是一幅壮美的画面。因为奋斗拼搏的过程无比精彩!

为了活得精彩,我们必须拥有知识和技能。知识是成功的基础,技能是实现成功的工具。人类步入二十一世纪,世界多极化,信息全球化,知识信息量在以百倍的速度递增。面对这样的现实,昔日象牙塔里轻松自在的场景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寻找精彩的一双双炽热的目光。社会将竞争的残酷带到了我们的身边,从而也造就了新一代青年的自强和向上。有一句话说"机遇留给有所准备的人",那么,年青的朋友们,让我们早早准备。

为了活得精彩,我们还要有不断超越的精神。鲁迅先生曾说,"不满是向上的灵魂"。时代的进步使新事物以让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发展。没什么铁饭碗,没什么保质期。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必须以起跑线上的姿态去迎接挑战。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提高,才能跟得上这个精彩的大时代。

永远究竟有多远?没有人知道。我们只是历史长河中的小小一滴水。然而既是青春的拥有者,就没有理由不为自己喝彩,没有理由不活得精彩!我们都将老去,但我们不是为了永远的青春而来,而是为了感受和我们不同的青春而来。从现在开始,让我们活得精彩!

基层毕业生个人事迹篇6

“你看,这些是我们给儿童建的档案资料,以前是没有的。”沈富琼存在手机里的照片中,有好几张是麻邛乡卫生院儿童预防接种的资料。这些资料按不同的村名和不同的年龄段分类,整整齐齐挂在墙上,每份资料的右上角,还贴着孩子的照片。

原来,由于习俗等原因,当地有很多孩子的名字是一样的。虽然每名家长都有一本孩子的预防接种手册,但是医务人员叫到名字时,还是容易出现因名字相同分不清楚人的情况。2016年,沈富琼成为麻邛乡卫生院院长后,探索对儿童预防接种资料进行精细化管理。

乡卫生院给全乡每名儿童建立接种档案,并贴上孩子的照片。这份档案和家长手中的预防接种手册配合一起使用,即使名字相同的孩子在同一天同一时间来接种,也不会弄错对象。

沈富琼还和同事们一起,对全乡群众健康情况进行摸底,为所有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情况表。每名慢性病患者家中都有一张贴着患者照片的“明白卡”,上面注明姓名、病名、用药名称、用药量等信息,方便医生巡诊时了解情况。

13年来,沈富琼和同事们一起,定期开展“送医药下村”活动,把糖尿病、高血压等的常用药品送到群众家中,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远的问题。

如今,麻邛乡卫生院盖起了楼房,当地通了电、路,也有了网络,条件大大改善,吸引了更多大学毕业生来到这里工作。自2016年担任院长以来,沈富琼先后引领8名高校毕业生在乡卫生院扎根。20岁的泽仁拉姆就是其中一员。看到沈富琼时刻以病人为优先,深受当地群众喜欢,泽仁拉姆备受感动:“沈院长是我的榜样,我也要像她一样留在基层,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