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先进青年事迹6篇

时间:2024-03-07 作者:Brave

事迹材料能够向外界传递一个人的激情、决心和责任感,事迹材料的写作一定要有实事求其的原则,下面是路路文书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抗疫先进青年事迹6篇,感谢您的参阅。

抗疫先进青年事迹6篇

抗疫先进青年事迹篇1

覃凤美,作为一名普通的社区工作者,同时又是一名普通的党员,自从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以来,积极响应组织号召,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和所有奋战在抗“疫”战线上的所有“战士”一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全力以赴做好本职工作,为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防“疫”战而努力。

她,瘦小的身躯里充满了大大的能量。她总是骑着电动车,为值守关卡的工作人员送水、泡面、纸巾等物资,同时做好考勤、排班、协调等工作。只要镇北社区关卡守护群有人提出需求,她便有求必应,急人之所及,第一时间赶到需要帮助的同志身边。无论刮风下雨,总能看见那一抹穿梭于生活小区、巷口的身影,哪里需要,她就去哪里。镇北社区共设置有29个关卡点,做好这些关卡点的后勤保障工作并非易事,但覃凤美同志以极大的耐心和热情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她说:“这是我应该做的。”

自1月28日以来,覃凤美同志和全体镇北社区的所有工作者、党员志愿者,街道办同事一样,全身心地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备齐疫情防控宣传单、入户登记表等赶往社区各个小区、街道楼幢,街巷进行入户防控排查、信息采集。前期作为社区“防控小组”,主要负责不间断地对社区开展宣传、巡查、排查、入户走访等工作。同时通过移动喇叭,张贴横幅,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把防疫知识传递进市场、小区楼幢。为确保不遗漏一个家庭,做到无死角全覆盖,每天都要穿梭在每一个楼幢,每一个单元,每一个住户之间进行采集,排查登记。与此同时,发挥党员的积极性,组织开展流动党员疫情防控宣导,为疫情防控自愿爱心捐献等工作。

她说:“防疫工作尚未成功,仍需努力。经过这次的经历与考验,在今年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以更加饱满热情,更加自信地投入到社区的工作中,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是的,正如覃凤美同志所言,目前,我们仍需咬紧牙关、齐心协力抗击疫情,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

抗疫先进青年事迹篇2

80后女民警曹怡坤,200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涉外警务专业,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现为江岸区公安分局永清派出所武汉天地社区涉外警务室民警。

1月29日,永清派出所组建“转运突击队”,曹怡坤主动请缨。

2月1日下午,派出所接到辖区社区求助,一名确诊女患者的丈夫需要隔离。曹怡坤和同事敲开其家门,开门的六旬男子没戴口罩。有些紧张的曹怡坤稍作调整,便宣讲有关政策、询问还有哪些困难,很快取得对方的理解配合。

转运车辆空间狭小密闭,民警转运时风险高,能不能搞个“隔离仓”?曹怡坤找来塑料桌布和透明胶带,将车辆前后分隔封闭得严严实实。从此,所里有了一辆简易送治专用车。

“曹警官,我们这有两名密切接触者,不肯去集中隔离点,还把社区干部赶了出来,你快来看看吧。”2月4日下午4时许,曹怡坤接到辖区吉林社区求援电话,立刻和同事赶到该住户家门口。

社区工作人员说,这家男主人刚因新冠疫情去世,女主人和儿子是密切接触者。曹怡坤耐心劝说了半个多小时,母子俩最终同意隔离,随民警和社区工作人员下楼。

疫情发生以来,曹怡坤依法送治又温情帮扶,是同事们眼中的“女汉子”,社区群干亲切地称她为“曹姐”,她先后配合社区劝说、转运“四类人员”十余名,在“拉网大排查”中成功劝说转运确诊、疑似病例4人。

抗疫先进青年事迹篇3

疫情发生后,新庄社区许多志愿者自发地参与到管控卡口、宣传防疫等各方面工作中,涌现出了无数感人事迹。他们都怀着一颗火热的心,把自己的力量,融入这场惊心动魄的防疫保卫中,不求任何回报。他们让我们读懂了什么叫无私和无畏、什么叫尊严和勇气、什么叫凝聚和挺立。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群青年志愿者的故事。

“叮铃叮铃叮铃”,新庄社区接到一通居民来电,“我要报名加入防疫志愿者!”这是社区招募志愿者年龄最小的一个,他叫梁天宇,出生于2001年的他还未满20周岁,是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一名学生,就读于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这个寒假,肺炎疫情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梁天宇也不例外。1月30日,他得知当前社区防疫人手紧缺,正在招募志愿者共同抗击疫情,第一时间就拨通了社区电话报名参加志愿者。

梁天宇告诉我们做志愿者后有许多感触:做志愿者的时间里很充实也很有意义,我们给外来车辆做登记,给车内人员测体温并提醒他们戴口罩和做好防护措施,能够帮助到他人从内心感到骄傲。

“您好,请露出额头,为您测量体温。”“回家后尽量避免聚餐、勤手、正确佩戴口罩…”。天黑了,李雪峰依然坚持在卡口,一丝不苟的做好检查工作。98年生的李雪峰,是扬州大学的一名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这段时间他每天坚持在卡口做一名防疫志愿者。“我作为一名大学生,在疫情面前一定要冲在前,我们新庄社区老人多,我年轻,我去给爷爷奶奶们测体温、消毒,他们的健康我们年轻人来保护。我必当完成任务,协助做好疫情防控!”

李雪峰说,中国只是生病了,口罩隔离的了病毒但是隔离不了爱,我相信众志成城之下一定可以打赢这场防疫战争,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在疫情面前这群年轻人没有选择“宅”在家里,刷视频、玩游戏、看电视,享受难得的假期时光。而是请缨出战,同社区工作者、党员、志愿者群体一起,奔忙在防疫卡点。他们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尽己所能,在防疫一线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青春风采。

抗疫先进青年事迹篇4

少年强则国强,在当前的世界形势下,中国正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心,这意味着着中国青年已经向着外面的世界更近了一步,这需要当代青年有着更大的担当与志向,并为之不懈奋斗,心之所向,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同时需要广泛的学习,扩充自己的眼界。疫情这段时间,正是大学生认真审视自己并提升自己的时候,而我很庆幸自己能够有所收获。

_曾经说过,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作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心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代大学生,我们更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来对自身进行完善,通过社会实践来对外界进行认识。年初的时候,疫情发展得越来越严重,不仅前线医护人员没日没夜地工作,全国各地也都有志愿者在忙着当地疫情防控,其中不乏许多青年大学生,他们正是在这种社会实践中,提升,完善自身。

在这次疫情期间,我主动参加了疫情防控的志愿者活动。在这次活动中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希望能为国家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一起挨家挨户的给社区及街道家庭普及疫情防控知识,告诉他们疫情期间减少出门注意防护自身。我们也在多个交通要道设置防控点,对来往的车辆我们都会进行劝阻,希望他们能够减少出行。对于不听劝告或者有重要事情的我们都会进行测量体温并登记。我们也参与了排查返乡及流动人员的相关工作。在社区里我们利用空闲时间用喇叭为大家宣传防控知识。在大商场的志愿者活动中,主要工作就是帮助商场监控客人的体温以确保环境的相对安全。在此期间,我觉得我也是为城市的安全着想,为国家的医护人员贡献自己微薄的一份力。尽管疫情期间到店的人数较多,但我也不辞辛劳,脚踏实地的做好监控与检测工作,毕竟作为一名青年志愿者,本就应该以回馈社会为目的地劳动。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更应该从自身做起,向周围的亲朋好友宣传疫情防控措施,如居家隔离,减少外出,教给大家正确地戴口罩方式,科学地解答周围人提出的各种疫情问题。从自身做起,不信谣,不传谣,辩证地看待网络上不同的声音,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不随便发表言论,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同时,我们更要遵学校对于防控疫情的规章制度,不提前返校,每日及时汇报自身的身体状况,让学校放心,父母放心。

抗疫先进青年事迹篇5

她是一名党员志愿者,她是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她是新临社区党总支书记,她的名字叫葛巍,是一名85年的基层党员干部。值农历新春佳节,席卷而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打破了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为了加强疫情的防控工作,保障辖区居民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从大年初一开始,葛巍书记就一直带领社区人员在一线积极开展防控疫情工作。取消休假,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一忙就是一整天,没时间吃饭是经常的事,实在饿了就是简单的方便面一泡。因疫情紧张,她每天在所管的辖区里不知道要走上几个来回,对居民一遍一遍的宣传,一天下来脚肿嗓哑的。因一直处在一线,怕回家不安全,就把她的儿子送到奶奶家,儿子也才10岁,经常打电话问妈妈什么时候回来,一向坚强的葛书记,红了眼眶。此时的她也想回家陪陪儿子,但是心中的信念告诉她,此时社区的居民很需要她。挂了电话,葛书记又投入到了防疫工作当中。

她不分昼夜坚守岗位,奔波在各小区的“战场”上,接到上级有关部门给的武汉返新人员名单,她冲锋陷阵,第一时间走进疑似人员的家中,事无巨细的询问情况,亲自给他们量体温,讲述在家隔离重要注意事项,每天必进入疑似人员家中,仔细掌握情况。有些居家隔离人员急需新鲜蔬菜和生活必需品时,主动帮助购买,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在社区防疫工作站点上,她的.身影从未消失过,主动发放宣传单,主动送出爱心口罩,主动排查所有疑似人员信息。

抗疫先进青年事迹篇6

1月24日,荆州一医主治医师王道亮是第一批进入隔离病房医疗人员,第一轮换岗后,刚解除隔离观察的王道亮再次主动请战,重返抗击疫情第一线。疫情当前,使命必达。王道亮一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医务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一个念头:救人

“患者的心率快速下降,如果不做紧急处理,患者会很快出现心跳骤停。”王道亮毫不犹豫地冲上去,给患者开始实施胸外心脏按压,进行抢救,随着急救药物开始起效,患者的生命体征逐渐平稳,转危为安。

抢救时空气中的气溶胶密度较大,暴露的危险更大,实施胸外心脏按压时大幅度的动作可能会导致防护服的破损。面对危险,谁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是抢救患者,必须争分多秒。在抢救之前,王道亮设想过万一遇到危险情况应该怎样做,然而真正操作起来,这种担心早被抛到脑后,“光想着怎么救人了。”好在一切顺利,没有发生意外。这样惊心动魄,与死神抗争的场景无时无刻不在隔离病房内上演,高压力、高紧张的状态是工作日常,半夜起来抢救患者更是习以为常。

一种态度:责任

每天早上8点王道亮都会准时穿上防护装备。查房时,王道亮都问的特别细,包括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体温、咳嗽等症状,年龄、基础疾病,检查结果及用药情况,等等,进而做出判断。

对确诊患者,王道亮责任就是执行新冠疫情专家组治疗方案。患者个体差异很大,有的症状轻,有的危重,有的恢复快,有的迟迟不见慢,有的还伴有心脏病、高血压等其它疾病……王道亮和医疗团队采用综合疗法和个性化治疗,确保每一名患者得到科学合理的救治。“这既是为患者负责,也是为患者家庭和社会负责,把好治疗最后一道关口,让患者顺利康复,安全回归家庭和社会。”王道亮说,这就是战“疫”医生必须承担起的特殊的责任,和他一起并肩作战的一线医护人员还有很多,“他们都很年轻,也更辛苦,夜班8个小时,不能休息,特别困时,只能趴在桌子上及躺椅上稍作休息。”

一个信念:担当

“这次新冠疫情,我们以前没有遇到过,但是出于医生的职责,生命相托,关键时刻我们必须托得住。必须有信心、有能力,更是有担当有责任去尽力救治患者。”王道亮已经1个多月没有回家了,新年安排的节奏全部打乱了,家里的大小事情都是王道亮爱人在安排。

王道亮每天要工作十多个小时,而且没有休息日。他说经过这次实战有了隔离病房工作的经验,比如穿脱防护服、怎样对病人检查治疗等。按照要求,出隔离病房后需医学隔离观察14天,2月25日,王道亮立刻申请再次进入隔离病房。他希望,现在没有新增病例,按照这样的节奏持续,疫情早日结束。疫情结束后,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是将手里没有完成的手术做完。

__自2012年加入社区志愿者队伍,近几个月来始终本着“依托社区,服务社区”的工作宗旨,在服务社区居民需求,弘扬互助风尚,促进社区精神礼貌建设中发挥了用心的作用。

为进一步加快社区建设步伐,深入开展了社区志愿者服务工作,透过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用心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有力促进了和谐社区建设。协助有关部门做好下岗失业职工的就业咨询、指导、培训和择业介绍等服务,帮忙他们掌握一技之长、重新走上工作岗位;二是深入社区老年群体、“帮孤助残献爱心”、“伸出友爱之手,扶残共度人生”,使孤寡老人、残疾人及城区“三无”人员感受到了人间真情和社会的温暖。

始终围绕社区工作中心,结合社区需要,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长期服务主要是把社区老年人、未成年人、外来务工人员、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和低收入家庭为重点服务对象,采取“一助一”“多助一”帮扶和对社区公共设施的维护服务。如对社区内的老人,以生活、医疗方面服务为重点,为其开展上门服务和医疗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做到了社区志愿服务与满足居民群众最迫切需要的有机结合,与建设和谐社区的各项任务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