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撰写事迹材料的过程中肯定要注意逻辑严谨,我们要以饱满的热情来叙述这些感人至深的事迹材料,以下是路路文书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2024科学家事迹8篇,供大家参考。
2024科学家事迹篇1
史蒂芬科学家霍金(stephen hawking)於1942年1月8日生於牛津,那一天刚好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年。可能因為他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所以小时候对模型特别著迷。他十几岁时不但喜欢做模型飞机和轮船,还和学友製作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战争游戏,反映出他研究和操控事物的渴望。这种渴望驱使他攻读博士学位,并在黑洞和宇宙论的研究上获得重大成就。
科学家霍金十三、四岁时已下定决心要从事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十七岁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学的奖学金,顺利入读牛津大学。学士毕业后他转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宇宙学。不久他发现自己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病。由於医生对此病束手无策,起初他打算放弃从事研究的理想,但后来病情恶化的速度减慢了,他便重拾心情,排除万难,从挫折中站起来,勇敢地面对这次的不幸,继续醉心研究。
七十年代,他和彭罗斯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并在1988年共同获得沃尔夫物理奖。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不会随时间减少。1973年,他发现黑洞辐射的温度和其质量成反比,即黑洞会因為辐射而变小,但温度却会升高,最终会发生爆炸而消失。
八十年代,他开始研究量子宇宙论。这时他的行动已经出现问题,后来由於得了肺炎而接受穿气管手术,使他从此再不能说话。现在他全身瘫痪,要靠电动轮椅代替双脚,不但说话和写字要靠电脑和语言合成器帮忙,连阅读也要别人替他把每页纸摊平在桌上,让他驱动著轮椅逐页去看。
2024科学家事迹篇2
斯蒂芬.科学家霍金,是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现年60岁,出生于伽利略逝世周年纪念日,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70年代他与彭罗斯一道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他因此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科学家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担任的职务是剑桥大学有史以来最为崇高的教授职务,那是牛顿和狄拉克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教授。他拥有几个荣誉学位,是皇家学会会员。他因患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一张轮椅上达20年之久,他却身残志不残,使之化为优势,克服了残废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写,甚至口齿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理论而迈入创造宇宙的“几何之舞”。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光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
科学家霍金教授是现代科普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是1988年撰写的《时间简史》,这是一篇优秀的天文科普小说。作者想象丰富,构思奇妙,语言优美,字字珠玑,更让人咋惊,世界之外,未来之变,是这样的神奇和美妙。这本书至今累计发行量已达2500万册,被译成近40种语言。1992年耗资350万英镑的同名电影问世。科学家霍金坚信关于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基本理念可以不用数学来表达,世人应当可以通过电影——这一视听媒介来了解他那深奥莫测的学说。本书是关于探索时间本质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读物,是一本当代有关宇宙科学思想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它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观念。本书一出版即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时间简史》对我们这些喜用言语表达甚于方程表达的读者而言是一本里程碑式的佳书。她长于一个对人类思想有接触贡献者之手,这是一本对知识无限追求之作,是对时空本质之谜不懈探讨之作。
2024科学家事迹篇3
在这些科学家中,我最崇拜居里夫人。居里夫人是一位伟大的女科学家,她曾获得过数次诺贝尔奖,得到很多国家高级学术机构颁发的奖章。她刻苦钻研,永不满足,经过无数次试验,发现了放射元素镭。镭,是她一生中轰动世界的发现。
虽然我不懂元素是什么,什么叫放射性,但通过阅读这本书,却使我感到了它的份量。为了从9000千克沥青、铀矿渣中提炼出镭,居里夫人要将矿渣一锅一锅地煮沸、一刻不停地搅拌;一瓶瓶地倒进倒出、一丁点一丁点地结晶。她每天穿着沾满灰尘和酸液染渍的工作服,站在大锅旁,烟熏火燎,眼睛流泪,喉咙刺痒……就这样,她整整奋斗了45个月,1250多天,这是多么繁重的劳动,需要何等坚韧不拔的毅力啊!她既是世界闻名的学者,又是名副其实的工人,还是家庭主妇、孩子的母亲!
居里夫人辛勤地开垦了一片未曾开发的园地,最后终于取得了近代科学史上重要的成就之一——发现放射性元素镭。我是多么渴望像居城夫人那样,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到科学的世界里去探索,去揭开自然界中一个又一个秘密。
因为她获得过两次诺贝尔奖,在女科学家里,她是独一无二的。她之所以能有这么大的成就,与她的辛勤工作是分不开的。她和她的'丈夫一起用了700吨水、100吨化学试剂才发现了1克镭,人们都叫她“镭的母亲”。因为居里夫人忙于实验没时间看孩子,她都抱着孩子啃着干面包做实验,她这种忘我的工作精神真是值得我们学习。要取得好成绩,是不容易的;要有所成就,更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付出艰苦的劳动。古语说的好:“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因此,从平时开始,就要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独立思考,认真钻研,不怕困难。今后我一定要学习居里夫人的顽强进取精神,刻苦学习,勇于实践,努力攀登科学高峰。希望自己长大了做一个像居里夫人那样的科学院家,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奋斗终身!
俗话说得好:“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科学的未来,只能属于勤奋而又谦虚的一代”。
我一定要认真学习,刻苦钻研,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2024科学家事迹篇4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大量的学子走出国门,学习最先进的知识报效祖国,而在这些学子之中,有一位勇敢的指出自己老师也就是著名的心理学教授——阿加尔老师的错误。
几年前,她报考了英国牛津大学心理学教授阿加尔的博士生。阿加尔教授每隔四五年才收一名研究生,所有报考的学生都很珍惜这次机会。可轮到彭倚云口试时,她却直率地陈述了与教授不同的学术观点。教授十分生气,禁不住大声斥责道:“你难道认为我会收一个反对我的观点的研究生吗?”彭倚云想:反正我也没有希望被录取了。干脆,就豁出去吧!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几天后学校宣布,阿加尔教授决定,把这难得录取名额以及奖学金授给彭倚云。
阿加尔对这位顶撞自己的学生说:“你看,我的孩子。你和我争了两个小时我还是决定录取你。为什么呢?因为我要你在我的支持下充分反对我的理论。要是事实证明你是错的,我当然很高兴;要是我们都对,我更高兴;要是你对了,而我错了,哈!想不到吧!我会特别高兴。因为只有这样,世界才会更有希望!”
看到了吧朋友!只有勇于指出老师的错误,才能更好的学习,我相信有许多人和我一样,对于老师的错误不敢勇于指出,每次话都到了嘴边,有活生生给咽了回去,我相信通过彭倚云的故事我们以后遇到错误就会勇敢地指出来啦!加油!
2024科学家事迹篇5
温州的浙江省立第10中学的一堂数学课,把苏步青引向通往数学王国的路。从日本留学回温州的杨老师在上数学课时,带着忧国忧民的真情:“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仰仗船坚炮利,对我国豆剖瓜分,鲸吞蚕食。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习好数学。”杨老师的话,打动了苏步青的心。从此,他的兴趣从文学向数学转移。有一次,苏步青用20种不同的方法证明了一条几何定理。校长洪泯初得知后,把苏步青叫到办公室,拍着他的肩膀说:“好好学习,将来送你留学。”到苏步青中学毕业时,洪校长已调到北京教育部任职,但他仍关心苏步青的学习,寄来了200元资助苏步青留学。
1919年,17岁的苏步青买了一张去日本的船票,余170元钱要维持3个月的生活,实在很艰难。他每天只能吃两餐饭,无钱请日语老师,只好拜房东大娘为师。最后他用流利的日语回答了主考官的提问,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名牌学校——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电机系。1924年,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师从著名几何学家洼田忠彦教授。1927年,大学毕业后,他又在课余卖报、送牛奶、当杂志校对和家庭老师,用所挣得的钱做学费,免试升入该校研究生院做研究生。并以坚强的意志,刻苦攻读,接连发表了41篇仿射微分几何和射影微分几何方面的研究论文,开辟了微分几何研究的新领域,被数学界称作“东方国度上升起的灿烂的数学明星”。1931年3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荣获该校理学博士学位,成了继陈建功之后获得本学位的第二个外国人。此后,国内外的聘书像雪片似的飞来,苏步青一一谢绝。因为两年前陈建功获理学博士位时,曾约苏步青到条件较差的浙大去。苏步青说:“你先去,我毕业后再来。让我们花上20年时间,把浙大数学系办成世界第一流的数学系……”这兴许就是苏步青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不愿离开浙大的情缘。
走上工作岗位后,苏步青在科研和教学上取得了令世人叹服的光辉业绩,除做研究生时发现的四次(三阶)代数锥面,被学术界誉称为“苏锥面”外,后在“射影曲线论”、“射影曲面论”、“高维射影空间共轭网理论”、“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和“计算几何”等方面都取得世界同行公认的成就,特别在著名的戈德序列中的第二个伴随二次曲面被国内外同行称为“苏的二次曲面”。他还证明了闭拉普拉斯序列和构造(t4),被世界学术界誉称为“苏(步青)链”。因此,德国著名数学家布拉须凯称苏步青是“东方第一个几何学家”,欧美、日本的数学家称他和同事们为“浙大学派”。的确,自1931年到1952年间,苏步青培养了近100名学生,在国内10多所著名高校中任正副系主任的就有25位,有5人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连解放后培养的3名院士,共有8名院士学生。在复旦数学研究所,苏步青更有谷超豪、胡和生和李大潜高足,形成了三代四位院士共事的罕见可喜现象。
“七七”事变后,浙江大学被迫西迁。在这国难当头,举校西迁时,苏步青接到一封加急电报:岳父松本先生病危,要苏步青夫妇去日本仙台见最后一面。苏步青把电报交给妻子说:“……你去吧,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国。”苏步青妻子苏松本说:“我跟着你走。”但因妻子刚分娩不久,不能随行内迁,苏步青把妻子送平阳乡下避难,直到1940年暑假,由竺可桢校长特批一笔路费,才将妻子和女儿接到湄潭。
在湄潭的日子里,师生的生活极其艰苦,大学教授靠工资也难以糊口。苏步青买了一把锄头,每天下班回家或休息日,就开荒种菜,有一次,湄潭菜馆蔬菜馆供应不上,就从苏步青菜地里要去几筐花菜。还有一天傍晚,竺校长来到他住的破庙前,看见苏步青正挑水种菜,苏松本背着儿子烧饭。细心的竺校长见锅里全是萝卜、地瓜干,就问苏步青。苏步青解释说:“我家孩子多,薪水全拿来买米也不够吃。地瓜干蘸盐巴,我们已吃了几个月了。”竺可桢惊愕了。于是,他特许苏步青两个读中学的儿子,破例吃在中学、住在家里(因为苏家拿不出被褥)的特殊待遇。
生活上的困难每况愈下,苏步青的一个小儿子因营养不良,出世不久就死去了。苏步青把他埋在湄潭的山上,在小石碑上刻着“苏婴之冢”几个字。然而,生活上的困难吓不倒有意志、有毅力的人,浙大的教学和科研依然有条不紊地进行。苏步青也是带着困难走上讲台的。当他回身在黑板上画几何图形时,学生们就会议论苏老师衣服上的“三角形、梯形……”的补丁,还有屁股上的“螺旋形曲线”!晚上,苏步青把桐油灯放在破庙的香案上写教材,终于用自己坚忍不拔的意志完成了《射影曲线概论》一书。1994年夏,笔者有幸在青岩看到苏步青迁徙途中住过的小庙,一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令人难以忘怀。
2024科学家事迹篇6
丘成桐1949年出生于广东汕头,老家在梅州蕉岭,在香港长大。父亲曾在香港香让学院及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崇基学院任教。父教母慈,童年的丘成桐无忧无虑,成绩优异。但在他14岁那年,父亲突然辞世,一家人顿时失去经济来源。尽管丘成桐不得不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却仍然以优异成绩考入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
他的父亲在他14岁时去世,家境贫寒。他中学的`时候逃学一年,曾经成绩非常差,差一点落榜。19岁的时候来到美国伯克利,“21岁毕业时就注定要改变数学的面貌”。这不是我的话,这是几年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希望把丘教授聘请过来的时候,系里讨论时一个年纪非常大的几何学家引用陈省身先生说的一句话。他10年之后成为数学界的一代天骄。从他入学伯克利到在世界数学家大会做一小时报告还不到10年。当年他只有28岁,也是在那一年,陈景润先生被邀请做45分钟的报告。这期间他证明了卡拉比猜想、正质量猜想,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几何分析。
1981年,他32岁时,获得了美国数学会的维布伦(veblen)奖——这是世界微分几何界的最高奖项之一;1983年,他被授予菲尔兹(fields)奖章——这是世界数学界的最高荣誉;1994年,他又荣获了克劳福(crawford)奖。
除此之外,他还获得过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和加利福尼亚州最优秀的科学家的称号,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名誉博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名誉博士……
大学期间,他以三年时间修完全部必修课程,还阅读了大量课外资料。他的突出成绩和钻研精神为当时的美籍教授萨拉夫所赏识,萨拉夫力荐他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研究生。七十年代左右的伯克利分校是世界微分几何的中心,云集了许多优秀的几何学家和年轻学者。在这里,丘成桐得到ibm奖学金,并师从著名微分几何学家陈省身。
命运是公平的,奖章、荣誉,授予了那个在教室中坚持到最后的人。这,并没有让丘成桐止步不前,他继续进行着大量繁杂的研究工作,并不断取得成就。
坚韧、坚持、锲而不舍,这就是丘成桐的精神。当然,也不是每个有着这样精神的人都能取得丘成桐一样的成就的。数学需要勤奋,更加需要天才。正如著名数学家尼伦伯格所说,丘成桐“不仅具备几何学家的直观能力,而且兼有分析家的才能”。著名数学家郑绍远先生回忆说,对于许多艰深的数学问题,丘成桐已思考近20年,虽然仍未解决,他还是没有轻易放弃思考。
丘成桐对中国的数学事业一直非常关心。从1984年起,他先后招收了十几名来自中国的博士研究生,要为中国培养微分几何方面的人才。他的做法是,不仅要教给学生一些特殊的技巧,更加重要的是教会他们怎么领会数学的精辟之处。他的学生田刚,也于1996年获得了维布伦奖,被公认为世界最杰出的微分几何学家之一。
数学是奇妙的,只有锲而不舍才能探求其中真谛。对于丘成桐这样的数学家来说,这种探求不但是人生的意义,也是人生的乐趣。
丘先生绝对不是一个完人,但绝对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你可以不喜欢这个人,但你不可能不喜欢他的数学,他证明了许多妙不可言的定理。大家假设学数学,读到研究生的话你就会知道他的定理非常美妙,他的卡拉比猜想毫无疑问是数学中最深刻的定理之一,尤其是在超弦理论中应用之广不可思议,我想当年丘教授自己都没有想到。
他个性坚强,永不服输,永不言弃,著述等身,得奖无数。这些也带给他许许多多的误解。由于少年得志,20几岁就功成名就,有人说他目中无人、傲慢至极。当然,有这样的成就也让他有傲慢的资本。我把他跟陈省身一比。陈省身先生,大家跟他相处久了就知道也傲慢,只是他们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他们的傲慢,丘成桐是直截了当,数学和为人是他衡量你的标准,他看你的话,你数学不好,他不愿意跟你多谈,你做事情不入他的眼,他不愿意搭理你。
先生是微笑不语,什么人他都可以非常平和地相处,但是这微笑中就蕴含着尊敬或者是不屑,你自己可以感觉出来。他们都是真正的君子,都是我最敬佩的伟大的数学家,他们都尊重真正的君子和真正的数学家。我想这是他们真正可贵的地方。
30年来,丘先生不仅时刻把握着数学与物理跳动的脉搏,引导着世界数学发展的潮流,还一直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关心和帮助着中国数学的进步。他培养了众多的华人数学家。他的学生和博士后在国外各个重要的大学里都有。
2024科学家事迹篇7
10月16日下午,郭永怀精神研讨会在我市举行。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代表,郭永怀部分同事、学生及亲属,威海及我市领导霍高原、江山、吕劭伟、曲卫伟等出席研讨会。市委书记江山主持会议。
座谈会上,与会人员分别结合自身经历,深入交流了对郭永怀精神的认知感悟。
中国科学院院士、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郭永怀的学生胡文瑞,详细回顾了与郭永怀交往的经历,讲述了郭永怀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以及对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和他个人的巨大影响。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郭永怀的助手顾淑林,深情回忆了自己在郭永怀细心爱护下的学习成长经历。认为郭永怀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其榜样的力量对身边的同事产生了重大影响。
郭永怀的亲属郭辉远表示,郭永怀以国家为重的赤子情怀一直鞭策着他和后人,在家乡建设郭永怀事迹陈列馆,为传承郭永怀精神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也激励自己把郭永怀爱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的家风传承下去。
威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霍高原在研讨中指出,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是民族复兴(威海)教育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威海市重要的党性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希望我市能够继续挖掘郭永怀事迹、宣传郭永怀精神,让更多的人走近郭永怀、知晓郭永怀、学习郭永怀,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他的精神,激励带动更多的党员群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努力。
江山在主持会议时指出,郭永怀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追求真理的崇高品格,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为荣成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全市各级要利用此次研讨会取得的成果,学习研究好郭永怀精神,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提炼、丰富和拓展,把郭永怀精神提升为先进文化资源传承下去。要宣传弘扬好郭永怀精神,通过实地参观、媒体宣传、演讲、征文等形式,把郭永怀的故事讲好,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正能量。要实践运用好郭永怀精神,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弘扬无私奉献、真抓实干的过硬作风,不断推动荣成工作再上新台阶。
研讨会上,市委副书记吕劭伟代表我市,分别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捐赠单位和胡文瑞等4位捐赠人颁发了捐赠证书。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曲卫伟分别与嘉宾为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友好合作馆、中国两弹城友好合作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馆友好合作馆揭牌。
2024科学家事迹篇8
荷兰有位名叫杨瑞恩的眼镜匠,每天都忙着磨镜片。
有一天,调皮的孩子们把磨好的镜片带到二楼去玩。有个孩子把两片镜片叠起来看东西,惊奇地大叫着:
“多奇怪呀,那么远的钟楼怎么跑到眼前来了?”
孩子们轮流看着,一个个都惊奇地叫起来。
杨瑞恩听到孩子们的叫嚷,跑到楼上来,拿过重叠的镜片一看,顿时惊呆了:明明是在远处的钟楼,怎么会一下子跑过来了呢?
孩子们的意外发现,引起了杨瑞恩的研究兴趣。经过不断的钻研和改进,他终于发明了望远镜。
牛顿从事科学研究时非常专心,时常忘却生活中的小事。有一次,给牛顿做饭的老太太有事要出去,就把鸡蛋放在桌子上说:“先生!我出去买东西,请您自己煮个鸡蛋吃吧,水已经在烧了!”
正在聚精会神地计算的牛顿,头也不抬地“嗯”了一声。老保姆回来以后问牛顿煮了鸡蛋没有,牛顿头也没抬地说:“煮了!”老太太掀开锅盖一看,惊呆了:锅里居然煮了一块怀表,鸡蛋却还在原地放着。原来牛顿忙于计算,胡乱把怀表扔到了锅里。
牛顿一人在家中的果园中,由于边走路边思考问题,无意间撞到园中的苹果树,这时一个苹果正好砸在牛顿的头上。牛顿突然从问题中醒悟过来,捡起了苹果,这时他又陷入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会落到地上,而不是飘上天空。最终牛顿提出一个最简单的现象产生的举世定律:万有引力。
几十年前,波兰有个叫玛妮雅的小姑娘,学习非常专心。不管周围怎么吵闹,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
一次,玛妮雅在做功课,她姐姐和同学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戏。玛妮雅就像没看见一样,在一旁专心地看书。姐姐和同学想试探她一下。她们悄悄地在玛妮雅身后搭起几张凳子,只要玛妮雅一动,凳子就会倒下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玛妮雅读完了一本书,凳子仍然竖在那儿。从此姐姐和同学再也不逗她了,而且像玛妮雅一样专心读书,认真学习。玛妮雅长大以后,成为一个伟大的的科学家。她就是居里夫人。
年春天,爱因斯坦已16岁了。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岁以前离开德国才可以不必回来服兵役。由于对军国主义深恶痛绝,加之独自一人呆在军营般的路易波尔德中学已忍无可忍,爱因斯坦没有同父母商量就私自决定离开德国,去意大利与父母团聚。
但是,半途退学,将来拿不到文凭怎么办呢?一向忠厚、单纯的爱因斯坦,情急之中竟想出一个自以为不错的点子。他请数学老师给他开了张证明,说他数学成绩优异,早达到大学水平。又从一个熟悉的医生那里弄来一张病假证明,说他神经衰弱,需要回家静养。爱因斯坦以为有这两个证明,就可逃出这厌恶的地方。
谁知,他还没提出申请,训导主任却把他叫了去,以他败坏班风,不守校纪的理由勒令退学。
爱因斯坦脸红了,不管什么原因,只要能离开这所中学,他都心甘情愿,也顾不得什么了。他只是为自己想出一个并未实施的狡猾的点子突然感到内疚,后来每提及此事,爱因斯坦都内疚不已。大概这种事情与他坦率、真诚的个性相去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