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楷模事迹优质7篇

时间:2024-10-17 作者:Surplus

优秀的事迹材料可以让人们意识到成功需要不懈的努力和坚持,通过阅读事迹材料,我们可以学到如何克服挫折,迎接挑战,下面是路路文书网小编为您分享的2024年楷模事迹优质7篇,感谢您的参阅。

2024年楷模事迹优质7篇

2024年楷模事迹篇1

“作为一名退休干部,我想把植树造林作为自己的下一个‘战场’”

张家场村位于我国北方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的区域。早年的张家场村,大部分区域都是荒山荒坡,黄沙肆虐、尘土飞扬。“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晚上堵门风”是这个小村曾经的真实写照。

有村民回忆,小时候每天早上起来,透过油纸窗往外看,屋外漫天黄沙,上学走路都要用胳膊挡住脸,风沙刮在身上噼啪作响。

时过境迁,村里的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遍地是樟子松、云杉、油松。记者行走在林间,阳光穿过树叶打在脸上,让人感到暖意融融,天空在绿树的掩映下蓝得耀眼。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啥好都不如空气好!自从有了这些树,我们村也有了湛蓝的天。”一位面色黝黑、头发花白的老人说。

这位老人就是张连印。他身着旧迷彩服,手上拿着铁锹,一眼看上去,更像是一名朴实的农民,而不像退休的将军。

就在这片绿树成荫的茂林中,张连印将他植树的故事娓娓道来……

20xx年,张连印退休后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站在山上,望向河尾滩旁的荒山秃岭,他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用自己所有的积蓄,在这3000亩荒山上种树!

签合同那天,范文写作他当场表态:“我一不要林权,二不要地权;30年后无偿交还集体。作为一名退休干部,我想把植树造林作为自己的.下一个‘战场’。”

20xx年春,张连印在一片荒滩上建起平房安营扎寨。几间低矮的平房,既是他的家,也是库房。院里停放着一辆已经掉漆的面包车,是张连印在20xx年花4万多元买的,也是最值钱的家当。这些年,他就开着这辆面包车,每天带着镐、锹和树苗,翻山越岭上山植树。

除此之外,张连印连政府提供的退耕还林补助都交给了乡亲们。修路、通电、打井、修渠……很快,老两口的积蓄就花光了。

资金有缺口,全家人倾囊相助,找亲戚朋友,多方筹措,大女儿用刚买的新房抵押贷款了20万元;儿子拿出了仅有的10万元积蓄;小女儿将3万元转业费和订婚时公婆给的2万元一并贡献了出来,这才凑够了启动资金,解了张连印的燃眉之急。

2024年楷模事迹篇2

6月1日,在重庆大渡口长江水域,两名儿童在玩耍时意外落水,当时情况十分紧急,两名不会游泳的儿童已经被冲到水中央,随时都可能有生命危险,救人必须争分夺秒,这夺命一幕刚好被路过的,大渡口育才小学老师,王红旭看见,他没有做任何犹豫,奋不顾身跳进长江,用尽全力向两名落水儿童游去,很快水里的异常也引起路边群众的注意,纷纷跑来查看情况,在看清事态的严重后,大家齐心协力一起帮忙救人。

大家通过手牵手的接力方式,成功协助王红旭老师把两名儿童从水中救起,经检查,两名儿童生命都没有大碍,可是王红旭老师因为体力不支,瞬间被水冲走,几个呼吸间就看不见人了,岸上群众也是着急得大声呼喊,可是水里没有任何回应。

群众赶紧拨打了救援电话,救援赶到后立刻在水面展开收救,但是迟迟没有发现被冲走的王红旭老师,直到6月2号下午,才在王红旭老师消失的,大约30米处水域发现了遗体。年迈的母亲得知噩耗,哭得撕心裂肺,几乎晕过去 。希望母亲能承受住这沉痛的打击,保护好自己身体,大家都希望你能百命长岁,你有一个舍己救人英雄儿子,他整救了两条活蹦乱跳生命,更是整救两个家庭的希望,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永垂不朽。

王红旭老师一路走好,愿您在天堂安好。好人一生平安!

2024年楷模事迹篇3

人生在世,总会面对形形色色的纷扰和诱惑,看重什么、看轻什么,坚守什么、舍弃什么,就像一把无形尺子,量出品格的厚度,标示境界的高度。

在事业上,陈俊武一生都在追求卓越和杰出,科技报国、探索创新、著书立说、培养人才,把毕生心血献给了祖国的石油化工事业,功勋卓著。在生活中,陈俊武却谦虚低调,极力保持平凡。他不希望媒体多宣传自己,多次逃避甚至拒绝记者采访。他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看得最重,却把荣誉和名利看得很淡;他把工作做到了极致,却把生活过得极其朴素简单;没有人要求他如此,可他却甘愿如此。淡泊名利、甘为人梯,这正是陈俊武家国情怀的自然体现,也是一名科学家不变的底色和坚守。

乐以终身醉心科研,悦以无私授业解惑。陈俊武的甘于奉献源自内心的真诚。他把自己的所思、所学、所想、所研、所得传授给每一名学生,给人支撑、助人向上,使人登高望远,自己却无怨无悔、乐在其中。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的发展进步,需要有人做大量为后人做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需要许多这样默默无闻的付出。甘当“铺路石”的人,不仅要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远见,还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始终把事业发展放在首位,把公道正派记在心间,把促进人才成长作为责任。

向陈俊武学习,就要像他那样以奉献之心对“人”,以无私之心对“事”,以平和之心对“名”,以淡泊之心对“位”,以知足之心对“利”,以敬畏之心对“权”,将他的`崇高精神转化为信仰的力量、担当的力量、奋斗的力量、拼搏的力量。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在塑造人格品行上下功夫,严于律己、奋斗进取、坚守正道,牢固树立以事业为上的高尚情操,不被个人得失所累,不受名利所惑,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扑下身子干实事。要像陈俊武那样提携后辈、培养人才,着力建设矢志敬业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为石油石化行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2024年楷模事迹篇4

2003年,万步炎研制的第一台深海浅地层岩芯取样钻机横空出世,不仅彻底打破了海底地质勘探钻机由发达国家垄断的历史,更为创造和刷新世界钻探深度打下了基础,实现了中国在海底勘探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

此后多年,万步炎和团队始终扎根海洋资源勘探技术研究,全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其研发的“海牛”系列深海钻机,为国家填补空白,刷新世界纪录,为我国海洋矿产勘探技术和装备研发作出了众多开创性贡献。

多年来,记者一直关注万步炎和他的“海牛号”,每次采访,都被他的人格魅力和科研精神深深折服。这一次,走进《时代楷模发布厅》录制现场,再次聆听万步炎三十余载逐梦深海的感人事迹,记者心头依然澎湃着钦佩与感动……

“我做这个东西,不是为了完成任务,不是说交个差就完了,最后是要解决国家的问题。”——万步炎

1998年,34岁的万步炎第一次登上远洋科考船“大洋一号”,协助开展设备海试。整整一周,他吐得昏天黑地。但比晕船更难受的是,他看到船上小到塑料取样管,大到绞车,竟然都是“洋品牌”。中国大洋协会花重金从俄罗斯租了一台海底钻机,试验钻探了几个月,结果颗粒无收。

1999年,中国大洋协会面向全国招标研发海底钻机,当时在长沙矿山研究院工作的万步炎和他的团队如愿中标,他们发誓,一定要在5年之内造出中国的第一台深海钻机。

当时,我国深海资源勘探开发技术非常落后,连钻机最基本的动力系统设计都要从零开始。许多专家认为,能一步步跟着国外做出来就已经非常不错了。万步炎却提出,他要把陆地上用的液压动力系统搬进深海。

“要做就做最好的。”这是万步炎心中的中国方案。其实,在记者以前的采访中,万步炎也多次表示,只要努力干,我们并不差,不需要迷信外国的技术。

他自学机械设计、电子技术和自动控制、计算机软件等知识,边学边干,试验、失败、再试验……2001年,万步炎领衔研发的第一台样机出炉。

样机上了科考船,但却下不了海。因为船是从俄罗斯买的,实际承载重量与说明书差了足足2.5吨。万步炎又花了2年时间,几乎是从头做了一个,让样机成功“瘦身”。

2003年夏天,我国首台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在海底下钻0.7米,打下第一个“中国孔”,取回了矿石样本,海试成功!

那一晚,很少喝酒的万步炎喝多了,醉得“豪情万丈”。

“别人做到了的我们也一定能做到,别人还没有做到的,我们也可能先别人一步做出来。”——万步炎

从0.7米到2米、5米、20米、60米……13年间,万步炎带领团队一次次刷新着中国深海钻机的记录,而每一次记录都和国家战略需求息息相关。万步炎还给心爱的钻机取名“海牛”。

2015年,万步炎把目标瞄准了可燃冰的勘探。当时,全世界只有美国、德国和澳大利亚3个国家的深海钻机能够完成可燃冰的勘探,可就是他们的技术,也无法做到全程保压取芯。

要做就做颠覆性的设备,做一台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能够实现海底工程地质勘探、全程保压取芯的钻机系统!万步炎发起了新一轮冲击。

钻机有上万个零部件,关联的部件上百个,万步炎对每一个零部件的要求是:必须分毫不差。他带着团队用了4年时间,尝试了上百种方法,试验过26种材质,终于把“海牛Ⅰ号”升级成了“海牛Ⅱ号”。

在实验室的试验已经上万次,但海试并不一帆风顺。因为关键机器配套收放绞车减速箱箱体破裂成碎片,导致钻机悬吊在1000米水下,上不来也下不去。

绞车是从丹麦进口的,他们紧急向丹麦厂家求助,答复是爱莫能助;联系国内代理商上船修复,称无能为力。

如果绞车修复不了,“海牛Ⅱ号”只能葬身海底。团队一片愁云惨雾,万步炎却镇定自若。他带领团队尝试各种办法,最后决定构建一个液压系统替代原有电动系统损坏部件的工作。经过近30个小时奋战,在台风来袭前两小时,他们成功地将钻机救上船,踏上归程。

这个故事记者以前也听团队很多人讲述过,再次聆听,依然感觉惊心动魄,并再次被万步炎迎难而上永不言弃的精神折服!

2021年4月7日,万步炎带着“海牛Ⅱ号”再次向2000米的深海发起挑战。231米!这一次,“海牛Ⅱ号”不仅刷新了世界深海海底钻机的钻深纪录,还保压取到了可燃冰,填补了我国海底钻深大于100米、具保压取芯功能的深海海底钻机装备的空白。从此,我国走在了深海勘探领域的世界前列。

男儿有泪不轻弹,那一刻,万步炎任幸福的泪水在脸上流淌。

“我不认为我比他们差,甚至我感觉可能比他们还优秀一点。科技的进步、国家的强大要靠我们自己。”——万步炎

2024年楷模事迹篇5

在近一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认识到作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主体—教师肩负着光荣和神圣的历史使命,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良好的师德素质。

现今社会中,有悖师德的现象屡禁不止,如教师急于求成,往往口不择言,伤害了学生的自尊,迟到就不让进教室,做错事就罚打扫除等变相体罚学生,认为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优生笑脸相迎,差生横眉冷眼等等,这样肯定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推进素质教育倡导新教育理念的同时,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有良好的师德表现,我认为需作到以下几点:

1钻研教材,在新课程新课标下认真备课,上课,“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样才能教好课,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2转变教育理念,从以往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全面的发展。

3以身示范,以情感人,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要求学生不能怎样,自己就先要做到。教育过程中,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要以情感人,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不再犯,这一过程需一定的方法,我作为一名新教师,尚未摸索到较好的方法,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将努力积累经验,并积极听组内老教师的课,学习他们的教育教学方法,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

总之,我会努力成长,争取早日成为一名拥有高素质师德的新时代人民教师。

2024年楷模事迹篇6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思想素质和工作好坏,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因此,教师的道德修养、道德水平,对于建立教育活动中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维持一个学校工作的良性运行和保证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做为当今的教师,应遵守以下职业道德规范:

一、献身教育,甘为人梯

“献身教育,甘为人梯”是履行其师德要求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只有首先具备这一道德感情的信念,才能做到自觉地履行其他师德规范,为人民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师德的核心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最可贵的是身体力行。儿童、少年学生,除了向书本上学习之外,主要是向教师学习。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的话就是,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标准,教师是智慧的象征、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榜样作用非常重要,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熏陶和影响学生。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你不仅是良师还是益友。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

四、精通业务,学而不厌

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让学生学到人类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勤奋学习,精通业务,掌握教学规律,是培养出合格人才的关键。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故曰教学相长也。”这句话确实很有道理。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和历史作用,不仅要求教师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更要求教师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修养,是教师职业特点和崇高职责的客观要求。只有具有高标准的职业道德修养,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

2024年楷模事迹篇7

四十年前有一位青年走进云南农业大学开始了学农为农之路,四十年后有一位院士在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带领老乡走上了富农惠农之路。他就是我国植物病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名誉校长、朱有勇教授。6月15日,朱院士的先进事迹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和新闻联播播出。一时之间,他的先进事迹从云岭大地传遍了大江南北,在云南农大师生中也引起强烈发饷, 激发了农大学子献身农业、服务三农的雄心壮志。

朱有勇,1977年恢复高考到云南农大植保专业学习,1982年获学士学位留校工作至今。他开创性地从栽培角度探索了利用生物多样性时空优化配置控制病害的新途径,标志性研究结果在nature上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将生物多样性原理与植物病害防治理论相结合,拓展了植物病理学研究领域,对解决现代农业生产中作物病害流行及农药过量使用等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几十年坚持信念、学农爱农、潜心研究,开拓创新,把论文写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成为老乡们最喜爱的“农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