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事迹5篇

时间:2024-12-10 作者:Youaremine

通过深入了解先进事迹,人们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那些优秀个人或集体的无私奉献与奋斗精神,反思自己的事迹,让我们时刻保持谦逊,珍惜每一次成长的机会,以下是路路文书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致富事迹5篇,供大家参考。

致富事迹5篇

致富事迹篇1

“我要带领更多群众走上致富路。”现年49岁的冉啟坤,是松桃苗族自治县瓦溪乡地稳村人。右眼失明,双手残疾,肢体二级残的他带领残疾人和贫困户同奔小康。在地稳村,提到冉啟坤,群众交口称赞。

2013年,在瓦溪乡党委扶持和县残联的帮助下,冉啟坤成立了松桃兴残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专业合作社 农户 基地 残疾人”的模式大力发展养殖业。目前,合作社养有黄牛100余头、山羊86只、跑山猪60余头、跑山鸡500余只,种植辣椒50亩,带动14名贫困户就业。2019年,仅劳务费发放就高达20余万元。

一场意外身体致残

10年前,冉啟坤在砂石厂打工时,一场意外险些丧命,经过医生奋力抢救,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这次意外造成他右眼失明,双上肢截肢,鉴定为肢体二级残疾,同时欠下巨额的医疗债务。在家人的照顾下,他的身体逐渐康复。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他却变得沉默寡言,脾气暴躁,一蹶不振,向来不服输的他几乎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出院后他经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出门,不愿见人,也不肯吃饭,半夜里默默流泪,睡过的.枕头经常是湿的,但是我们从未放弃······”妻子陈燕飞提起往事也是几度哽咽。不甘向苦难命运低头的冉啟坤,被妻子的不离不弃所感动。他没有被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击垮,反而磨练出超出常人的意志力。“我要活着,再苦再难也要活着!并且要像正常人一样活得有尊严!”冉啟坤说。

身残志坚艰苦创业

2008年冬天,妻子冒着严寒走到20里外的娘家向亲朋好友东拼西凑借来15000元钱,至此夫妻二人走上艰苦创业之路。办酒厂、开砖厂,由于没有双手,他就用牙代替手,嘴角经常磨出血泡,妻子看在眼里,疼在心头,虽然辛苦,他们从未放弃,日子逐渐有了好转。

2011年,瓦溪乡党委提出打造“畜牧养殖之乡”。冉啟坤把目光投向养殖业。瓦溪乡地域广阔,境内群山环绕,荒山较多,适合搞养殖业。对于双手残疾,只有初中文化的冉啟坤来说并非易事。不懂就学。主动报名参加养殖技能培训班的他总是听得最认真的那一个。没有手,无法记笔记,他就记在心里,一期记不住就参加第二期,两期记不住就参加第三期……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坚持不懈努力,拿到了养殖技能培训合格证书。

冉啟坤买了20几头生猪搞起养殖,夫妻两人一边烤酒一边养猪。变废为宝,用烤酒剩下的酒糟作为饲料,猪仔长得又肥又大,最多时养殖规模达到100多头。

搭上惠民政策快车的冉啟坤,通过努力,腰包鼓了起来。“我想让村里困难群众来帮忙,这样既可以解决劳动力不足,又让他们能在家门口挣到钱。”面对丈夫的想法,妻子连连点头赞同。

“以前找不到工作靠政府救济,现在这里光割草每天就能挣80元,忙时月收入3000余元。”残疾人吕文宽满脸笑容地说。

“以前,我没什么事情可以做,现在好了,他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工作,还管生活。”正在合作社里煮饭的冯文菊说。喂猪、喂鸡、种草、建设养殖场,他们一样也没落下,在村里既照顾了家庭,又赚到了钱,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而又朴实的笑容,干劲十足。

如今,冉啟坤已是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户。他说,“现在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这都离不开党的好政策,也离不开乡亲们的帮助。”有人向他请教养殖技术,他会毫无保留与他们分享自己多年来积累的宝贵“财富”。身残志坚,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带领残疾人和贫困户奔小康的事迹传播开来,十里八村的村民交口称赞,钦佩不已。

天灾无情,人间有爱。今年7月,当得知甘龙镇石板村山体滑坡后,他第一时间向甘龙镇人民政府捐赠了一头300斤的大肥猪和500元现金,为灾区群众尽一份绵薄之力。

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冉啟坤有一股不服输的蛮劲,只要他认定的事,都不会轻易放弃。村里的荒山被他承包下来种上草,如今牛欢羊叫,满山奔跑。

2013年,在瓦溪乡党委扶持和县残联的帮助下,冉啟坤成立了松桃兴残养殖专业合作社,该专业合作社采取“专业合作社 农户 基地 残疾人”的模式大力发展养殖业。合作社发展至今现有黄牛100多头、山羊86只、跑山猪60余头、跑山鸡500余只、种植辣椒50亩,带动14名贫困户就业,仅2019年发放劳务费共计20余万元。

如今,冉啟坤的干劲更足。他说,有了党的好政策支撑,他要更努力地干,带领村民在地稳村这个深山里走出一条养殖的致富路来。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14年,他的养殖场荣获松桃县级残疾人养殖示范点;2015年荣获市级残疾人养殖示范点;2016年荣获省级残疾人养殖示范点;2017年荣获瓦溪乡精准扶贫龙头企业和残疾人养殖示范点。

致富事迹篇2

他,男,生于1984年,现年35岁,益民村村民,一名看似普通的农村青年,却有着一股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的创业精神。工作中,他务实创新,坚持不懈,奋斗不息,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生活中,他乐于助人,无私奉献。通过他不懈的努力,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立足实际,带头致富,并且不忘左邻右舍,为改善其他村民生活和社会公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努力学习,提高自我。

虽然不是毕业于高等学府,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他不但没有自暴自弃、甘于人后,反而不断刻苦钻研学习文化知识,通过报培训班等途径是自己的文化水平逐渐提高;同时在生活中遇到不懂的事情敢于向别人请教,认真学习别人的良好经验,为自己创业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创业,务实创新,坚持不懈。

随着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同时在政府大力发展经济建设政策鼓舞下,创立了芹菜苗种植基地。创业之初总是艰难的,但他并没有退缩,依然坚持不懈,排除困难,不但没有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被淘汰,反而以可靠的信誉和过硬的质量以及良好的服务站稳了脚跟,事业蒸蒸日上。

三、饮水思源,富不忘本,坚持公益,回报社会。

事业的发展,使得在致富的道路上走在了前列,在艰苦的创业中,得到了村民们无私的关心和帮助,他有着浓厚的家乡情结,饮水思源,总想着为村里的村民的做些贡献,为村子的发展添砖加瓦。不仅如此,该基地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录用了多名本村村民,特别是几名家庭困难的村民,为他们提供了稳定的工作及收入,解决了这些家庭的实际困难。自创业之初,他就定下了坚持投身公益的决心,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投身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这些,都说明他真正把回报社会的口号当成了自己的事业。

时至今日,他的脚步没有停下,依旧不断的致力于增加村民实际收入的工作中,依旧不断为村民生活的改善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依旧不断为社会公益慈善事业贡献着自己的绵薄之力。每当提起这个人时,村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夸口称赞。他认为,自己作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就应该兢兢业业,坚持不懈,无私奉献。他在村民中竖起了一面致富带头旗,创先锋争优秀,是村民学习的榜样。

致富事迹篇3

1971年出生的刘小燕原籍广东肇庆, 1993年她为爱远嫁到了古井镇文楼新坑村,成为了当地的外来媳妇。结婚之初,夫家家境清贫、生活艰苦,刘小燕和丈夫只能靠外出打工挣的微薄薪水来养家。

1996年刘小燕和丈夫用多年来外出打工的积蓄承包了8亩甘蔗田,正式开始了与甘蔗同甘共苦的日子。一开始因为缺乏种植经验,对甘蔗的生长习性不了解,第一年他们连投下的成本都亏了。面对这巨大的挫折,刘小燕和丈夫没有放弃。没有资金,他们厚着脸皮向肥料店赊肥,等甘蔗收成卖出之后再还钱;没有经验,他们就积极往别人的甘蔗田上跑,看别人怎么种,虚心请教,如果碰到其他种植难题,他们就自己去书店买相关的书籍回来学习。凭着越挫越勇的奋斗精神,在交了连续亏损四年的"学费"之后,他们的甘蔗田从当初的8亩扩大到23亩,20xx年再次扩大到45亩,一直到现在的50多亩,他们还充分利用甘蔗田周边的小块土地来种植新会柑,多样化的种植取得了一定成效,年产值超过几十万元。另外,刘小燕还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做起了甘蔗北运的工作,为附近的种蔗农户提供了广阔的销路和市场,没有车就自己去联系车队,没有熟人帮忙就自己北上联系想代理甘蔗批发的客户,经过几年的市场勘察和开发,他们一年收购的甘蔗超过了400万斤,每年为他们带来了40多万的收入。20xx年他们用种甘蔗挣到的30几万建了90几平方的二层小洋楼。

"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十几年的打拼,刘小燕成为了当地远近闻名的甘蔗种植大户。现在,她的甘蔗田有53亩,亩产甘蔗1.5万斤,年产值达50多万元,而她的南蔗北运收购队辐射了古井镇十几户蔗农,为他们甘蔗的销路问题找到了很好的解决途径。另外,刘小燕的甘蔗田除了2个固定的长工之外,每到甘蔗的收获季节还请了十几个农村妇女帮忙打理田地和清洗甘蔗,为附近的剩余妇女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致富事迹篇4

陈建能于2003年在村委会工作,担任团支书一职、平时完成好村会的各项工作之余,利用空闲时间,从事渔业、生猪方面的养殖。

农业的发展随时代步伐而改变,简单的病害都依靠科学,不能以传统的防治办法,既费时又担误防治的适合期,他结合实践与交流经验,听取科技人员推广新出产的药品进行对症下药,做到事到功倍。在经济市场的环境下,以最小的空间创造最大经济利润、投资少获利多是农民朋友最大的心愿。前年的生猪市场价格下滑波动比较大,亏损现象比较严重,在此期间他亏损基本为零。原因是采用一条龙的效益生产,即由母猪到商品猪出市都是自产自养,可以从中提高生产效率,同时相应减少仔猪死亡率而提高效益。今年生猪价格高涨,他采用自繁自养的生猪饲养技术,平均每头猪可增多200元的利润。

在渔业、生猪养殖取得较好效益的同时,他没有忘记昔日传授自己养殖优质鱼和饲养生猪技术的养殖户,他决心帮助他们更早走向致富之路:

一、迅速将自繁自养的生猪饲养技术向全村推广,与群众共同致富。

二、更好地帮助饲养户掌握好技术,扶持生猪饲养。他把自己在生猪自繁自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毫无保留地向当地的养殖户推广。向本村生猪饲养户介绍技术关键所在,推广生猪自繁自养技术。在一年的推广期间,本村现进行自繁自养的养殖户有20多户,年增长利润约60万元。

良好的政治作风作为村委干部必须具备,树立刻苦学习的精神,努力改造人生观、世界观,事事走在群众的前面,在平时岗位上做好群众表率,发挥党员的先模范作用,绝不参占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

致富事迹篇5

有一种树,没有笔直的干,没有翠绿的叶,不与杨柳为伴,不与松柏争美,只有在那个荒凉的大地上独自生长,它就是红柳树。在富蕴县喀拉布勒根乡,陈xx和张邦荣夫妇就如同红柳树一样扎根在喀拉布勒根乡喀拉塔斯村。

陈xx和张邦荣家共有5口人,陈xx是一个个体户,经营煤场;丈夫张邦荣,中国共产党党员,退伍军人,搞运输,经营空心砖厂。育有一儿一女,儿子张政辉在乌鲁木齐武警部队参军。女儿张慧怡出嫁后和丈夫一起留在家中帮忙。家里还有79岁的老母亲。他们夫妻结婚多年来,夫妻恩爱,孝敬老人,热心助人,邻里和睦,他们用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诠释了家与爱的真谛。

一、像红柳一样扎根于贫瘠的土地

1986年,陈xx不顾家人反对,嫁给什么也没有张邦荣。张邦荣是家中的老大,嫁过去后就要跟他的四个弟弟和一个老母亲一起生活。陈xx嫁过去以后,没有嫌弃家中的任何人,每天里里外外的忙乎,把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丈夫外出干各种工作,挣钱养家。一大家子要生活,孩子也出生了,到处都要用钱。面对现实,她们正视生活中的困难,凭着如红柳般的坚韧精神,白手起家,在乡里开办了第一家煤场。后来,随着资金积累,夫妇俩又开办了空心砖厂,靠着不怕吃苦的精神和以诚待人,以信为本的经营理念,煤场和空心砖厂生意日见兴隆。她们夫妇俩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她们一边照顾老人孩子,一边创业,像红柳一样扎根于贫瘠的农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幸福的生活。如今,兄弟们在哥嫂的帮助下,都已经成家立业。

二、结出一枚枚尊老爱幼的果实

陈xx在生活中尊老爱幼,自结婚就和婆婆一起生活,对待婆婆平日里嘘寒问暖,生病了端茶倒水。每逢老人过生日,陈xx都要给婆婆买一身新衣服。她常说:人人都会老,家家有老人,尊重老人,实际上就是尊重我们自己!关心照顾好老年人的生活,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要求也是应尽的责任,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宝贵的财富.在父母的言传身教的影响下,陈xx的两个孩子也很孝顺懂事。女儿张慧怡,昌吉卫校毕业,现和丈夫一起协助父母经营煤场和空心砖厂;儿子张政辉以父亲为榜样,光荣参军,现在乌鲁木齐武警某部队服役。

三、擎起生命中一片片爱的绿意

有人说,爱如果只停留在一家人之间,那么这种爱是小爱。陈xx一家把这种爱,这份情延伸到亲朋邻里以及陌生人身上,成就了一种大爱。他们一家一直乐于关心邻里,只要大家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夫妻二人一定二话不说,尽可能地给予帮助,她们一家的口碑在村里一直很好,谁家有事都爱找她们帮忙。有谁家孩子上学缺钱,就问陈xx夫妇借;有谁家>婚丧嫁娶,就请陈xx夫妇帮忙;有谁家需要修房子,就找陈xx夫妇帮忙……陈xx夫妇从来不推辞乡亲邻居的求助,遇到求助又出人又出钱,还出铲车。2010年冬天大雪,道路不通,张邦荣自发的用自家的铲车给乡亲们推开一条路。巴列尔茨村五保户托海、叶尔兰年老体弱,还患有残疾,女儿智障,2012年,陈xx一家通过该乡爱心驿站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认领这家穷亲戚,每年冬天,陈xx一家都会免费供应托海家人燃煤,让他们能过一个温暖的冬天,如今,每一年为贫困户送煤已经成了夫妻俩的共识,每年夫妻俩都给贫困户送煤。居民们亲切的称呼他们为爱心温暖使者.

四、绽放一串串灿烂的公益之花

陈xx一家富裕以后不忘乡亲。她们就像红柳一样,独自在沙漠绽放着那一串串不起眼的小花,装扮着沙漠的春天。她们一家非常热心公益事业,不管是乡里还是村里的公益事业,她们都积极参与,捐钱捐物,出人出力。陈xx作为社区十户长,她积极调解邻里纠纷,宣传各类惠民惠农政策,认真落实各项工作任务,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十户联防、邻里>守望,并经常性对居民进行法律法规知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团结知识的宣传教育,维护社会稳定、反对民族分裂和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和社区居民经常性地开展平安宣传,积极组织居民户参与平安创建工作等。她还组织社区妇女成立了女子健身舞蹈队,自掏腰包2000元为舞蹈队购买演出服装,现在,逢年过节舞蹈队都活跃在乡村的舞台上。近年来她多次被县妇联、乡妇联评为三八红旗手、好媳妇等光荣称号。

陈xx一家就如红柳一样,坚韧不拔的扎根于贫瘠的戈壁,就这样正直挺拔、坚毅顽强、无私无畏的生长、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