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牢记使命。共产党人是人民的队伍,是一切为了服务人民的。群众的挂念和关心是对我们共产党员最大的荣誉。我们要树立“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的意识,服务群众,不忘我们共产党人永远的宗旨和使命。
x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因此我们要发展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人民是历史的开拓者,也是推动国家不断向前进步的根本力量,无论是国家各项政策的出台还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都体现了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源于人民,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中心地位的思想。
爱国主义不是空洞的口号,贵在实践,重在担当奋斗。纵观近现代世界政党发展史,没有哪一个政党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忠诚人民、奉献人民、服务人民。在血雨腥风的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先烈为了中国人民的翻身解放、中华民族的振兴辉煌,抛头颅、洒热血,用宝贵的生命诠释共产党人的爱国主义高尚情操。据统计,自1921年7月中共成立到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仅中共党员就约有370万人在革命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平均下来每天约有370名共产党员牺牲。历史和实践证明,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不改、使命不移,勇于担当、永久奋斗,不断传承、弘扬和践行伟大爱国精神,带领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才能在古老的大地上奏响中国共产党“能”、马克思主义“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青春之歌,才为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爱国主义的核心是爱人民,人民在我们党的旗帜上重如泰山。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人民解放作为奋斗目标,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标题就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党的以来,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推出一项项改革举措,其本质都体现了我们党发展人民民主、保障人民权利、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执政理念,激荡着“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时代旋律。
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还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践的再版,更不是国外现代化的翻版,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我升华。在此进程中,党中央以强大的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不断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不断化危为安、开创新局。其中的一个基本经验是,我们要始终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就应该把干事创业、为民造福当成一辈子最大的快乐。
“为官避事平生耻”。党的干部队伍中从来不缺少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弄潮儿”。泡桐书记焦裕禄一句“死后,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道出了党的干部亲民爱民、拼命奉献的情怀;自比“樵夫”的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刻画出了为民忘我、苦干实干、廉洁奉公的好干部模样。面对当前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牢树干事创业的雄心,主动干事担当、为民作为,做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自己的“弄潮儿”。
笔者认为,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民”二字大大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党的报告中,200多次提到“人民”,4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以初心和使命开篇,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结语,洋溢着人民利益至上的情怀。初心就是情怀,使命就是担当。初心和使命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党的初心和使命是我们的情感之根,是我们的出发点,也是我们的归宿。
初心和使命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源泉。我们谋发展、定规划、出政策、施举措,心里要时刻想着百姓是“哭”还是“笑”。人民的力量永不枯竭,只要党和人民永远在一起,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党就会永远有活力,永远有战斗力。这是不变的真理。初心和使命是共产党人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体中国人民的利益,这一点与西方的政党有根本区别。除了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是检验我们工作的最高标准衡量我们工作好坏的尺子就是人民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国家逐渐繁荣富强,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好,而这些来之不易的成果,靠的是我们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无论在这条道路上走了多远,都不忘记一路的艰苦奋斗精神。
红旗渠精神、扁担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归根结底就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初心和使命就是理想和信念。任何职业、任何岗位、任何社会角色都有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教师的初心和使命是教书育人,学生的初心和使命是读书学习,医生的初心和使命是治病救人……这些具体的初心和使命汇聚成强大的社会洪流――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在成都召开了“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5.2万人参加会议。会议提出的“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可谓掷地有声,振聋发聩。150所高校发表的“一流本科教育宣言”令人欢欣鼓舞,但这样一个关于一流人才培养和一流本科建设的重要会议和宣言仅在“朋友圈”小范围传播,社会反响并不强烈,原因很简单,“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大家都知道,关键是如何做到,从知道到做到有很长的距离。
学习红旗渠精神就是要学习“知道”与“做到”的统一。“知道”林县“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的历史和现实,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做到”“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知道”与“做到”相统一的核心是初心与使命。初心和使命给了林县人民“誓把山河重安排”的勇气、魄力和动力。
“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就是高等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回归”一词的使用令人或多或少地感到一丝无奈,至少说明了高等教育的方向在一段时期里与正确的轨道有所偏离。正确的方向和道路是什么?答案显而易见,但我们却没有做到。很多人会以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作为理由,高教评价体系、高校排名、学科评级、职称评审、岗位评聘等等成为“身不由己”的托词,成为没有很好的实践初心和使命的借口。
所以学习红旗渠精神就是要始终以初心和使命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指针和根本出发点,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以大无畏的气概,持之以恒的践行初心和使命。唯有此,我们的方向就不会偏,路就不会弯,高校中专业主义色彩就不会这么浓厚,急功近利的思想就不会成为主流。唯有此,学生抱怨教师上课“味同嚼蜡”就会少一点,学习目标就会更加明确,动力更足;老师抱怨学生“只玩抖音,不好学习”也会少一些,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教学投入会更高,就能促进人才辈出,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的梦想。
教育思想大讨论是学校2018年的重点工作之一,讨论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明晰学校办学的初心与使命,进一步明晰不同岗位、不同角色的初心和使命,更好的促进教育教学实践。我们要学习红旗渠人“誓把山河重安排”的使命与担当、信心和勇气,敢于突破既有的格局和模式,积极学校发展难题,以知行合一的态度,大无畏的气概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攻坚克难,变轨超车,实现高等教育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