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猫的心得体会6篇

时间:2023-08-01 作者:dopmitopy

优秀的心得是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写法的,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写出的心得体会就很难给人好的影响,以下是路路文书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京剧猫的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京剧猫的心得体会6篇

京剧猫的心得体会篇1

“哇呀呀呀……蓝脸的窦尔敦,黑脸的张飞叫喳喳……”每天放学,这一段令我熟悉不过的京剧便回荡在校园里,虽听过无数遍,但每一次都让我感受了京剧的美。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我家里也有关于它的美——京剧脸谱。它很特殊,没有画在宣纸上,也许是因为没有立体感;也没有画在木制的模板上,也许是太过古板。它画在葫芦上,许是因为葫芦的曲线带着天然的美感,立体而不失灵动。

这个葫芦光滑圆润,上面画着两张惟妙惟肖的脸谱:一张是绿色的,代表勇猛与忠诚,另一张蓝色,代表聪慧与英武。这也恰恰印证了两位主人公的性格:程咬金半路拦兵,吕蒙手不释卷。我不禁佩服画家精妙而独具匠心的构思。

看着程咬金满脸英勇,我仿佛和他一起来到了崎岖的山路上,面前是一对人马。只见程咬金一声喝令,硬是以一人之力死死地挡住了大队人马的行进。呼呼作响的两柄大斧仿佛在警告着每一个敌人、每一匹战马:再上前,就是死路一条!刹那间,空气似乎也凝固了。

我又转身来到了大将军吕蒙的营帐内。只见他左手持一卷兵书,右手秉一把宝剑,挥舞着,烛光一闪一闪的',映照着英雄舞剑的背影。

想象着,一幅长达一米宽的横幅呈现在眼前。一百多种京剧脸谱都动了起来,那棕黑的瞳仁变得生动起来,眼神中透着千年的深邃。我想,这便是艺术吧。我会提着这一个葫芦,寻找京剧脸谱的主人,恢复那穿越千年的美,寻觅那亘古永存的俊。

京剧猫的心得体会篇2

歌剧是我国的国粹。戏曲频道弘扬传统戏曲艺术,弘扬历史悠久的国粹文化。周日,对中国戏曲一无所知的我,在妈妈的指导下,看了十一套央视的节目。

打开电视的时候,正好在演京剧《赵氏孤儿》。看到里面的人物都画了一个大脸,吓了我一跳。屠岸贾应该是“大花脸”里最狰狞的人。只见他瞪着两只牛一般大的铃眼,大声问:“赵氏孤儿在哪里?”“快交出来,”扮演程英的演员说。“我不知道大人从哪里来。我50多岁了。怎么才能生孩子?”.虽然里面的人都演的活灵活现,唱的活灵活现,但我根本不想看,心里全是漫画。看时间,才5分钟!脑子里立刻蹦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看动画片的时候时间过得那么快,而看歌剧的时候时间过得那么慢?在最初的十分钟里,我几乎盯着时钟。为什么我不想在分针上加个火箭推进?“打哈欠”!看,我打了个哈欠,上眼皮好像变成了铁,下眼皮一直在打架。最后下眼皮不知所措,不但束手无策,还让昏昏欲睡的'脑袋爬起来。我已经半睡半醒了,但是不知道一个激灵要多久才能醒。我不会,但是我要写作文!当程英的妻子出现时,我抬起头来。她走过来唱了一会儿,然后问程英:“孩子们在哪里?”程英无言以对,屠岸贾大喊“拉倒”。此时此刻,剧情似乎更加曲折,我也渐渐被这曲折的剧情所吸引。我的眼睛紧紧的,聚精会神的盯着电视屏幕,比看自己喜欢的动漫严重好几倍。我暗自心想:没想到我会喜欢看戏,连喜怒哀乐都和剧中人物联系在一起了。当我看到白发苍苍的公孙杵老人为了保护赵孤儿被残忍地杀害时,我的心突然绷紧了,我为这位正直善良的老人被杀害而感到难过。很快,不知不觉一个小时过去了,我很不情愿的关掉了电视,心想,如果有机会,我一定会重新把握歌剧的深刻内涵!

小戏舞台能产生无数精彩的故事,给广大戏曲爱好者带来精彩的艺术享受和精神需求!戏曲真的是中华民族的国粹!

京剧猫的心得体会篇3

【走进文艺家】

82岁的她是京剧大师荀慧生的嫡传弟子。从艺七十载,吃尽人间苦,在最难的时候,她也不肯向命运低头,最终铺陈出自己生命的春天,获得了戏曲人能够获得的各种荣誉。回眸自己的一生,她自豪地说:“我已经活了两辈子,活出了双倍的价值。”

一头乌发,略施淡妆,配以精致的耳饰和手镯,雍容典雅的气质之外,还有一种不服老的倔强。这是82岁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给笔者的第一印象。

随着交谈的深入,笔者渐渐明白,那种气质是在岁月中沉淀下来的淡然,那份倔强是被生活磨砺后的坚韧。

1940年,孙毓敏出生在上海弄堂里的一个贫苦人家。七岁时,父母离异,她和两个妹妹跟着母亲生活。没有固定工作的母亲,勇敢地支撑起一家人的生计。作为家中老大,孙毓敏目睹了生活的艰辛,也受母亲影响,养成了要强的个性。此后数十年,每每遇到困难,她都告诉自己“要像妈妈那样自强自立”。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为了让女儿将来有个谋生之技,爱听戏的母亲让孙毓敏跟一位琴师学唱京剧。孙毓敏嗓音好,人也聪明,一学就会,8岁便登台演出《女起解》。

1952年的一天,12岁的孙毓敏帮母亲去买盐,在包盐的纸上看到北京市艺培戏曲学校的招生广告,可报名时间已经过去三个月。对京剧的喜欢,对改变自己命运的渴望,让孙毓敏不愿就此放弃。深夜,她趁家人熟睡,爬起来给学校写了封自荐信,除了介绍自己学戏的经历,还表示“哪怕做一名插班生都行”。七天后,竟收到回信,信中只有21个字,“来信收悉,可以额外考虑,但须来京面试,及格后录取”。

通过面试后,孙毓敏顺利进入戏校。上学那几年,她每天不到五点起床,总是第一个出现在练功房。每次考试,她都要求自己必须得五分。有一次基本功测验,得了四分,她就罚自己三天不吃饭。到了第三天,已经饿得全身无力,可她仍在心里对自己说:“谁让你得了四分,你不配吃饭!”

1959年,孙毓敏从戏校毕业,被分配到荀慧生京剧团。一次,荀慧生演出《荀灌娘》,虽年近花甲,但依然唱腔柔美,动作轻盈,这让孙毓敏十分佩服。她和几个同学私下里模仿荀先生的表演和唱腔。本是一场玩乐,可孙毓敏居然模仿得惟妙惟肖,她的同学几乎惊掉了下巴。荀慧生听说此事,把孙毓敏叫到面前,让其表演一出《荀灌娘》中的《兄妹习箭》。孙毓敏的表现让荀慧生十分满意,他说:“你这个孩子,真是比谁都聪明!明天到我那儿学戏去,这出戏我再演两场,以后就由你演吧。”就这样,孙毓敏正式拜荀慧生为师,开始了荀派表演生涯,几十年后成为荀派名家。

当孙毓敏在舞台上绽放艺术芳华时,“文革”的风雨骤然来袭。她无法忍受造反派的诬陷迫害,愤然跳楼寻死。虽然被树枝救了一命,可腰椎断裂,双脚粉碎性骨折,右脚心露出了骨头。

夏衍散文《野草》中有这样一句话:“生命开始的一瞬间就带了斗争来的草,才是坚韧的草,也只有这种草,才可以傲然地对那些玻璃棚中养育着的盆花哄笑。”孙毓敏就像拔心不死的菤葹草,不管风吹雨打,始终让自己的生命保持昂扬向上的姿态。

为了重新站起来,她忍着锥心的剧痛,用露着骨头的脚踩着地板,一遍一遍地练习,半步半步地挪动。在病榻上躺了五年之后,她终于可以如常人一样行走,创造了一个医学奇迹。可她并不满足,还想重回舞台。在一片“这根本不可能”的质疑声中,她先后五次手术,最终拖着一高一低的脚重新站到舞台之上,开启了自己艺术生涯的第二春。

重回舞台的孙毓敏很快成为剧团的台柱子,每年演出120到160场。因为脊椎受过重伤,在台上站久了,钻心的疼痛就会从脚心直往上涌。尽管如此,她连续几年没请过病假,没回过一次戏,遇到别的演员因故无法登台,她还经常救场。为此,同事们都叫她“铁嗓钢喉”。

不少戏曲演员,因为很早开始学戏,读书少,学历也不高,孙毓敏年轻时就曾被人嘲笑“没文化”。那一刻,她那股子要强的劲儿又上来了。为了争口气,几十年中,她在练功演出之余,坚持读书且笔耕不辍,留下了大量随笔、评论及学术文章,甚至瘫痪在床的那五年,她的笔都没停过,写下了《京剧唱腔体会点滴》《荀氏水袖、动作及手势介绍》等讲稿。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孙毓敏已出版《含泪的笑》《孙毓敏谈艺录》《我这两辈子》《孙毓敏唱腔伴奏曲谱集》《孙毓敏研究文集》《梨园漫记》《我的人生感悟》《孙毓敏杂文集锦》《孙毓敏随笔集锦》《我如何演戏》《荀派艺术语言特色》等20多部著作。孙毓敏的付出获得了广泛认可,她先后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梅兰芳金奖、白玉兰奖、中国金唱片奖等多个业界大奖。

如今已经82岁的孙毓敏依然没有闲下来,她拖着伤残之躯,一边为抢救老一辈京剧艺术家的绝技奔走呼吁,一边身体力行向青年一代传授技艺,收徒逾百人。目前,孙毓敏倡议录制的《艺术家访谈录》,已推出李慧芳、茹元俊等25位著名艺术家的专辑,成为戏曲界的国宝档案。此外,她还支持张学津、刘秀荣、李玉芙、燕守平等老艺术家出版了十部传记。

走过被贫穷追赶的童年,直面被苦难蹂躏的青春,从艺七十载的孙毓敏,吃尽人间大苦,也收获了业界殊荣,回眸自己的一生,她自豪地说:“我已经活了两辈子,活出了双倍的价值。”

(作者:康胜利 韩业庭)

京剧猫的心得体会篇4

现在的年轻朋友不太喜欢京剧,但我对京剧很感兴趣。

我对京剧的兴趣是受爷爷奶奶影响的。他们爱京剧,只要电视上有京剧节目,比如《九州戏苑》,他们就一直想看。久而久之,我也被感染了。我发现京剧中有很多传统文化的精髓。

说实话,我对京剧了解很少,只知道京剧讲究“唱、读、演”,京剧分“生、净、末丑”五个行业。我经常把“郑丹”和“花旦”混淆,有时甚至统称为“肖丹”。我只看过三部完整的剧:《秦香莲》,《九江口》,《九道本》。现在艺术节目或者综艺节目里演的京剧,大部分都是名剧,我看过很多这样的小段子。最喜欢的是《锁麟囊》的《春秋亭》,《徐策跑城》的《詹湛青田》,《玉堂春》的《苏三离开洪洞县》。

有人认为京剧慢,不耐烦听。其实京剧节奏感很强,速度有快有慢,但要看剧情。快,快得连你都听不到。不知什么意思,已经唱过了。像《秦香莲》里的一段,“徐烨在看它近”,多快啊!电视屏幕不放字幕,根本听不清楚。为什么这么快?这是为了表达包公的愤怒之情和让陈世美认出秦香莲的'渴望。慢,慢到可以拖半分钟一个字。《贵妃醉酒》杨贵妃的歌词有多慢,就是为了体现杨贵妃优雅的气质和失落的心情。

总之,京剧的艺术是很有魅力的,仔细欣赏就会发现无穷的美。我会继续观看和学习京剧,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朋友了解和热爱京剧。

京剧猫的心得体会篇5

“蓝脸窦尔敦盗御马,红脸关公斗长沙。典韦带着黄脸,曹操带着白脸,张飞带着黑脸……”每当我唱这首《唱脸谱》节选,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京剧,200多年历史的戏剧;一种经历了几代大师的发展、改革、创新,最终被称为“国粹”的戏剧形式;一种包含“唱、读、做、打”的表演风格,“生、纯、丑”的行业分类,“皮、黄、锣、鼓”的伴奏结构,真的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在外国人眼里,京剧是中国几千年古代文明的代表。他们常说京剧在服饰、身材、伴奏、唱腔方面都很美。真的'很美!

记得我五六岁懂事的时候,爷爷经常晚饭后带我去村里看京剧。当时,我被舞台上漂亮的衣服、帽子和五颜六色的装饰品所陶醉,深深地吸引了我。虽然我听不懂“唧唧”在舞台上唱的是什么,但我觉得音乐很美,演员的噪音那么尖锐有力,我很佩服他们有这么好的噪音。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京剧陪伴了我的一生。我一个远房亲戚的曾祖母,每天晚上都会在佛教商城门口唱京剧,我也经常时不时听听。奶奶看我爱京剧,平时教我几句。

京剧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一种幸福和美好的享受。业余时间忍不住哼几句京剧。有时候忍不住拿起笔画,画一个京剧脸谱。唱京剧,画facebook,让我的生活更有趣。

我爱京剧!我的理想是学京剧,长大后再学,把——京剧的国粹传播到全世界。

京剧猫的心得体会篇6

我是浙江绍兴人,1955年出生,汉族,一直从事财会工作。由于幼年受父亲的熏陶,从小就喜爱京剧。虽平时工作比较繁忙,但丝毫没有减弱我学唱京戏。mp3机是我最理想的老师。有的朋友学戏非常专业,上口字,字正腔圆等等,这些我认为通过mp3机都可以解决。关键是要多听录音,千万不能贪多贪快,每一句每一字每一板每一眼都要学对,也可以自唱自录找毛病。当你会唱了,一辈子不会忘,其乐无穷!我学唱是因为对京剧的痴迷,我没有拜师,一方面自己没有资格,另一方面是咱绍兴也没有专业的京剧院团和老师。我的观点是不分什么派,只要喜欢都可以学。

最近咱绍兴终于成立了唯一有十多人组成的京剧票友协会(至今已有五十多人)。自加入该京剧票友协会后,对我学唱京剧受益匪浅。我们这一代人是听着样板戏长大的,以前我只会唱样板戏,学唱传统戏才三年时间,为了学好一个段子,我反复听录音几十遍,甚至上百遍。如今已学会了二十多段传统戏的唱腔,自己感觉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我经过学唱京剧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要先易后难,反复学练,如我开始就先学《三家店》中的“将身儿来至在大街口”,《空城计》中的“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等。待这几段基本学会了,再学《乌盆记》中的“老丈不必胆怕惊”,《珠帘寨》中的“昔日有个三大贤”等。为了能够记熟唱准,我体会必须要有“五心”,即恒心、耐心、细心、信心、热心。为了对一个唱段、一句唱腔能够唱得准确无误,必须不惜花费时间、满腔热忱地用最大的毅力去反复听录音、看录像,虚心向戏友请教。要有“不学会决不罢休”的决心。

二是针对存在弱点设法克服缺点。自己在开始学唱中,常易犯下缺点:第一拖腔不够拍,后经反复琢磨自己体会,在平时练唱时用右手拇指尖暗自分别有节奏地捏另四个指的掌指关节处,暗想着数拍,久而久之就可把拖腔唱够拍、唱准确了。第二“偷气”不准,初学唱时遇长拖腔需暗换气时不会“偷气”,常明显停顿一下,使人听后觉得衔接不够好。为此我反复听录音,一遍,两遍,三遍……八遍……才学会了“偷气”。如《捉放曹》中陈宫唱的“马行在夹道内我难以回马”,唱完“内”字长拖腔后利用“我”这一衬字,自己暗自向内偷吸一口气,便能使下面“难以回马”的唱腔衔接好。第三,对突然需要拔高的音调拔高不起来而跑调。如我开始学唱《乌盆记》中的“抓一(呀)把”的高音“把”字时,几次都拔不起来而不搭调,跑调。后来注意看电视录像,唱此句时演员的口型,慢慢悟出唱此句时要先吸一口气,然后使丹田气,用劲发音张大口放出声音,就可提高唱到准确的音调了。

三是摸索规律,学习板眼。我过去学唱京剧不注意学板眼,没有掌握京剧板式的规律,所以唱时不合节拍,唱得不准。此后经戏友指点和自己摸索,体会到学京剧一定要掌握板眼,通过实践摸索出了规律。

如今我演唱时最大的弱点是没有投入到剧中人物的角色,唱得很平淡,体现不出“声情并茂”的境界,如唱《文昭关》中的“一轮明月照窗前”和《野猪林》中的“大雪飘扑人面”,我很难唱出当时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学唱京戏已成了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要继续努力学习,虚心向戏友请教,多了解一些中国的历史,培养丰厚的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领会剧中唱词的深层含义,体会剧中人物的生动形象,在演唱时尽量把表情投入到剧中人物中去,把自己演唱的水平更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