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的读后感600字7篇

时间:2023-12-27 作者:dopmitopy

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将书中的情节和角色的命运与现实生活相对照,从中汲取启示,读后感有助于我们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细节和象征,解读作者的写作技巧,路路文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红星照耀中国》的读后感600字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红星照耀中国》的读后感600字7篇

《红星照耀中国》的读后感600字篇1

蓝天之下,红旗飘扬……望着映入蓝天的红旗,我似乎又想起了什么,于是从摆满书的书架上取下了一本封面赤红的书。封面上是一行醒目的英文单词:《redstaroverchina》。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经典的纪实文字作品。它讲述了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带着许多他无法理解的问题,来到中国一探究竟的经历。

作者埃德加·斯诺是一位优秀的新闻记者,从文中可以看出,他在中国也保持着他的意识。他用娴熟的写作手法,让我们能用一种第三者的身份,片面但能直观地了解当时的中国。

这本书中,关于长征的片段可谓是本书的一大精彩之处。从第五次围剿失败开始,无论是过大草地,还是过卢沟桥,在阅读时,我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我的眼前,书中的文字仿佛是一幅幅会动的画,向我们叙述着这次举国大迁移……

“整个旅程都是步行的,有些是世界上最难通行的小道,多数无法通行车辆,还有亚洲最高的山峰和最大的河流。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

长征,红军说到它时,都叫“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路程长,环境差,行走艰难,而这,正是对军人毅力惊人的考验。的确,长征是一场战斗,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

但是,如果没有长征,那么现在的中国很有可能会是一个封闭的黑暗的资本主义国家。如果没有这次举国大迁移,至少现在的中国就不会有共产党的存在。但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民而言,也许红军就是希望,支撑红军战士的也就是人民的希望,他们的信仰。

红旗上的星是黄色的,但为什么照耀中国的星是红色的?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现在我明白了,红旗上的星星是指人民,照耀中国的红星,就是中国共产党!

《红星照耀中国》的读后感600字篇2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著作,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由弱小到强大和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的发展历程。

在这本书中,最令我难忘的便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辛历程。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带领群众开展革命武装斗争,并逐步建立起革命根据地。而国民党蒋介石反动派却一心想要消灭红军。1930年5月开始对红军根据地展开围剿。在前四次反围剿中,红军都取得了胜利,但是第五次围剿,由于博古同志错误的思想和指导,把红军带入了绝境。关键时候,毛泽东等人在江西瑞金举行一次军事会议,决定进行撤退转移,建立新的根据地。红军队伍分成了西进、南下两个纵队,同时攻打国民党军队的防线,打通了向西和向南前进的道路,开始了举世震惊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长征途中,红军历经千辛万苦,遭受了非常惨重的损失,经历了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四渡赤水等许多无数次激烈的战斗,走过了金沙江、雪山、草地等艰难困苦的地方,终于到达了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建立了陕北革命根据地。接下来,红军要面对的是如何建设好根据地,团结带领当地老百姓参加革命斗争的问题。他们对红军战士进行政治教育,创办红军剧社,开展大生产运动,建立苏维埃社会,不断发展壮大。

?红星照耀中国》全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解放而做出的不懈努力,他们乐观向上又甘于奉献,在艰苦卓绝的困境中奋力拼搏,勇敢探寻着中国前进的方向。这本书里记载的故事和人物所展现出的信念坚定、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自信乐观的精神,激励着我们要积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给我们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本书,不仅照耀了中国,还照耀了世界,引领我们走向未来。

书中作者描述的毛泽东是一个生活简朴的人。

照理来说,作为共产党的领导人、多个组织的委员,生活不说是大富大贵,那也应该是绰绰有余。但事实出乎意料,毛泽东和他的夫人就住在两间四壁简陋的窑洞里,空无所有,只挂了一张地图。做了十年的红军领袖,没收了那么多达官贵人、地主税吏的财产,起码会得到一些他们的钱财,但这两间窑洞最值钱的物品是一顶蚊帐。

毛泽东对着哲学、知识有着极为认真的态度。为了读一本书,推掉与他人的约会。酷爱读书的他,读书时每月都会花一元的钱去读报,所以他才能成为《湘江评论》的主笔,才能给后世留下《沁园春·雪》等作品。

一直觉得那些重要的领导人都会摆着架子,不易亲近,但毛泽东却喜欢坐在观众中间在剧社看戏,吃饭时与大家拌拌嘴……毛泽东很爱阅读,他熟读世界历史,对英国工党感兴趣的他,不断向作者发问,最后连作者都无法回答。

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毛泽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的父亲是个中农,后来变成“富”农时,就让妻儿下地干活,所以毛泽东六岁就开始干农活。后来他从八岁开始在学堂读书,一直读到十三岁。刚识几个字,父亲就让他记账,过得比下人还惨。之后他和父亲争吵,离开了家,待在一个失业的法科学生家里,半年后湖南混乱,父亲送他去湘潭一家米店当学徒,而他在那里重新开始读书。他后来来到长沙,参加了正规军,反抗清廷,又在湖南的师范学校里拿到了毕业文凭。

国民党五次围剿都以惨败告终。毛泽东说过,红军的最重要的一个战术是进攻时集中主力,在进攻后迅速分散。红军一般采取波浪式或潮水式的推进政策。红军的胜利首先是由于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其次是因为苏维埃人民基本干部的才能、勇气、决心以及几乎是超人的吃苦耐劳和革命热情。红军取胜的原因之一就是这种决心。

沦陷区的阴暗,解放区的明丽。那时中国的疆土就如一张树叶,只是缺了一块,而在毛泽东的领导下这块树叶愈发完整。

说起贺龙,在我看来,他已经不是“人”,而是一个“神”了。

当时的贺龙被国民党称为“劣迹昭著”,但又是一个极力要争取的领袖人物,这两者看起来十分矛盾。

有人说,贺龙是个土匪,我对此坚决否认。大家想想土匪是什么,是做事粗鲁、纪律懒散的人,而贺龙呢,人家军官抽大烟、抢民女,他从未做过这等事,把治理得井井有条,令人敬佩。

贺龙是神,他神勇。

一次,他父亲带他去赴宴,父亲说贺龙胆大包天,有人还偷放一枪,贺龙面不改色,眼睛不眨,若无其事,客人拍案叫绝。这胆量也是无人能比,换作是我,早吓得魂飞魄散,可贺龙却如此镇定,少见!少见!

贺龙还有个传说。贺龙躲在湖南一个村里,有几个国民党人来收税,贺龙拿着一把明晃晃的菜刀,左一刀,右一刀,把他们几个全杀光了,建立了一个苏区。这传说是真是假,已无从知晓,但是就凭他不怕枪声,能推断出这事多半是真的,人家这勇气不是吹的呀,贺龙是什么事都能做出来的人。

贺龙也十分关心百姓和战友。

在行军路上,他总是背着受伤的部下,他也从不高人一等,他的生活与部下一样简单。

他爱百姓,他痛恨压迫者,所以会有许多民众千里迢迢来投奔他,这也正是地主土绅听见贺龙而逃跑的原因之一。这世上有多少军官做得到与下属平起平坐,又有多少真心实意关心百姓呢,贺龙这种品质十分可贵!

贺龙高大、勇猛、节俭、爱民、爱兵、谦虚……

这一种。种的性格凝聚在一人的身上,他是多么传奇多么奇特,他是“神”!

《红星照耀中国》的读后感600字篇3

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布满层层迷雾,但没有一个人愿意冒险进入那里,去看清迷雾后的真相。一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怀着对中国革命与战争的重重疑问,孤身一人前往被人刻意曲解、遭到铜墙铁壁般严密封锁的红色革命根据地——苏区。经过访问与调查,迷雾背后的真相终于向外界揭开,他将在此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用平实、质朴的文字将这段历史记录了下来。

在书中,作者为我们介绍了许多红军革命人物,有精力过人、也有头脑冷静、不屈不挠的周恩来,有让地主乡绅闻风丧胆的贺龙,也有吃苦耐劳、真诚坦率的彭德怀,有沉默谦虚、与士兵同甘共苦的朱德,也有尽职尽责、认真传授知识的徐特立,有极其真诚、四肢灵活的徐海东……这许许多多的革命人物共同构成了这个红色中国的颗颗红星,在革命的夜空中闪闪发光。

这些优秀的革命人物都有火一样的爱国热情,在他们的成长过程都曾或经历或目睹了劳动人民遭遇的各种不幸与艰难,为了不让更多的人遭遇不幸,他们共同选择了革命道路!他们都出身平凡,却都有救国救民的意识。身为领导人,却与苏区的劳动人民和红军战士同甘共苦,从不摆架子,不为名利,只为解放中国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的日子。

朱德相貌平平,长得不高,却十分结实,身子像铁打的一样。他天性温和,而且沉默谦虚,作为红军的总司令,而是和战士们打成一片,像亲兄弟一样,从不摆架子。他也常和兄弟们坐在一起,向兄弟们讲话都要脱下帽子,和他们讲故事,一起打球。他吃苦耐劳,和士兵们同甘共苦,闲下来时也帮助农民们种庄稼。他日常生活中像是没有脾气,但对待工作的时候却认真严苛,尽职尽责。他可以说是红军中非常优秀的一位领导人,正像文中所说的那样:“是这一斗争的冷静的政治头脑,朱德是他的热烈的心,以行动赋予了他生命。”朱德是一个深受爱戴的人,他为人民的解放而斗争,他的名字已被历史所铭记。

此外,作者也介绍了红军战士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以上红军大学,可以学习读书写字,可以看红军剧社的演出,也可以踢球、比赛……对此,作者都曾亲身参与其中。关于长征,作者也写了整整一篇。我知道了红军战士们在长征途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他们有坚定的信念,不怕苦不怕累,坚持不懈,终于走完了漫漫长征路,成功会师。他们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我也要向他们学习,不怕吃苦,延续长征精神。

如今,在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一步步走向富强,共产党就似一颗红星,永远照耀着中华大地!

《红星照耀中国》的读后感600字篇4

归纳:“它是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这是斯诺对红军长征总评价。

本章中,斯诺通过对红军长征的详细描写,透露出红色军民这一伟大征途的真实情况,粉碎了国民党对外谣传的弥天大谎。其中由第五次围剿开始,红军为保存实力,被迫撤出江西地区,于是便开始了这一伟大征程。

一路上,红军一共突破国民党四道防线。在贵州和云南时,与少数民族巧妙对话,使他们明确了“白汉”和“红汉”;在大渡河以敢死队在前冲锋,红军日夜兼程由铁索抢渡大渡河;所谓大草地,其实就是一大片沼泽地,在国民党不断的轰炸和进攻下,在粮食极为短缺,牲畜稀少的情况下,红军走过了大草地,翻过了雪山,尽管有成千上万的人被饿死冻死,但他们的队伍依旧走了下去;在藏族人部落区,红军受到了他们误会般的敌视,买不到吃的,牲畜被他们杀死,因为情况紧急,红军无法向藏族人民解释,红军不得不为了吃的而打仗,这也是红军唯一的“外债”。最后,斯诺用一组惊心动魄的数字表达了红军这一路途之艰难,耗时之长,牺牲之大。被称作是军事史上最伟大的征途实至名归。

评价:令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强渡大渡河,首先他们为了确保能够在最短时间内通过,他们的领导人被迫决定日夜兼行,可河流端急,渡船稀少,他们无法通过渡船渡过河流,只能够在铁索上进行强攻,令我最敬佩的就是红军选出了一批敢死队,他们冒着敌人的子弹,冒着舔人的火焰,在不断的牺牲中,为后面的队友冲出了一条血路,他们用自己的牺牲换取了队伍的胜利,换取了红军精神的胜利。

长征这一伟大的行程,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要消灭红军,消灭革命的企图;宣扬了红色军民不畏牺牲,以集体为重的无畏精神;这也号召了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站起来反抗军阀,支持革命,开拓新天地。

是的,我们又何尝不应该学习这种精神呢?在学习中,在生活中,我们都可以将这无畏困难,无畏艰险的精神;这伟大的红军精神发扬光大。我们虽在和平年代,但我们应依旧有着先辈们渴望光荣的血液,在生活的荆棘丛中,在挫折的鞭笞火燎中,怀着一份无畏的勇气,向着光荣和胜利,进发!

《红星照耀中国》的读后感600字篇5

近日,读罢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这本书让我们认识到了有关红军、红军领导人以及苏维埃共和国等的种种,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也当属红军了。

首先是为人处世方面。在此,当以两个方面来叙述,一是红军整体对待人民的态度,二是红军领导员对待红军战士的态度。而不管哪个方面,都不可否认地体现出了红军的待人厚。

在红军对待人民的方面,从老百姓的反应中就可以得到结果。在此引用一段斯诺在书中所写的一个少年在谈论红军时所发表的意见:“咱们以前有过闵妃的学校吗?红军把无线电带来以前咱们听到过世界新闻吗?······你说这苦,但是······这就不算苦!”由此段就可以轻松地看出,红军的行为不仅使小孩认同,而且连小孩也自愿加入红军的行列!这就相当于说,红军得到了相当的认可!而人民对待白军方面的唾弃、叫苦不迭,就与他们对待红军的态度形成了极大的对比,这也就更加体现了红军的待民亲和。

红军领导员对待战士时平时是以平等著称,据斯诺介绍,红军指挥员不仅吃住与战士们混在一起,而且还经常坐在一起谈天说地,其乐融融。并且,在打仗时,红军指导员区别于白军指导员的是,他们常常带上战士冲锋陷阵,而不是“运筹帷幄”。

其次是红军打仗时的英勇神武。书中所讲述的事例“大渡河英雄”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个。当面对空荡荡的铁索桥时,当面前是舔人的火舌时,红军战士都没有丝毫畏惧,冲了上去!且不说让读者自己想想一下,光是同他们的敌军相比,敌军就不知道逊色了多少倍!如此勇敢的战士,怎能不让人敬佩?

?红星照耀中国》,这是历史留下的深深的痕迹!是它,使我久久不能忘记那些红军战士!

《红星照耀中国》的读后感600字篇6

在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的迫害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和革命群众,与此同时与中国共产党红军有关的消息也被严密封锁,但是有一名美国记者为了解答自己心头对苏区和红军的疑问,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找到了答案。然后他便写出了这本举世闻名的作品——《红星照耀中国》,这名记者就是埃德加。斯诺。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一位位伟人形象毫无掩饰地向读者展示出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邓发、徐海东等等,这些人物从未如此鲜活,我最敬佩的人就是毛主席了,而这本书使我更加了解毛主席,了解他的家庭背景和青少年时代。

在《苏维埃掌权人物》《一个共产党的由来》中,我读到了年届不惑的毛泽东。他的童年、在长沙的日子、革命的前奏、国民革命时期、苏维埃运动、红军的成长,不仅呈现了他个人的成长轨迹,而且呈现了红军的成长历史。

毛泽东是个非常精明而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是个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是个苏区人民拥护他,南京政府却对他恨之入骨的人;是个生活俭朴,廉洁奉公,能吃苦耐劳的人,毛泽东代表了中国人民的迫切要求,他是当时人民心中的精神支柱。

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今天这安逸的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是那闪耀的红星照亮了全中国!那些红星永远闪耀在人们心中,永远不会消失……

《红星照耀中国》的读后感600字篇7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完了《红星照耀中国》。说实话,我真的非常佩服斯诺,不远万里地从美国来到中国采访,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及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并根据采访梳理了长征的脉络,将这一段鲜活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呈现在了这本书中。

在书中,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贺龙等这些人物将我们紧系一起,距离感、陌生感都挥之散去。

爱军爱民、和蔼可亲中便是我对毛泽东爷爷的第一印象,在书中,毛泽东爷爷的生活和普通人一样,他生活简朴,说话平易近人,俨然透着慈祥。一卷铺盖,几件衣服,吃着和大家一样的食物,走着和大家一样的道路,足可见他和我们一般。

热心真诚细心礼貌这是我对周恩来总理的印象,小时候对他只是知其名,未见其人,直到现在一次次熟知他,我真的为他所倾倒。淡泊名利,博学多才,奉献自己,善良宠妻都诠释的非常到位。在南昌起义中与朱德等人创建了第一支人民军队;在接待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中国困难之际,勤俭节约;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坚持党和国家的日常工作。第一次与斯诺见面就用英语与斯诺打招呼,还为斯诺规划采访行程。

他们身上,有着共同为中国革命事业奋斗的精神,朱德也是指挥过全军打过大大小小几百次小仗,几十次大仗,经历过敌人的五次围剿。他形成了自己带兵的特殊战术,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讲话时也会细心的脱帽。为了早日实现革命事业,他坚定的寻找并要加入共产党,即便在柏林参加共产党卫生院五洲运动被捕,也从来没想过要放弃革命事业。有多少革命战士,就是像朱德这般意志坚定,勇往直前,直到付出自己的生命。他们在用自己的鲜血和骨灰砌成一座座堡垒,保卫我们的祖国。而反观现在,我们享受着和平时代的一切美好,却还在不加珍惜,纵情享受,想来未免有点太对不起他们。

革命年代的伟人和战士们抛头颅,撒热血换来的斗争业绩,我们应该时刻铭记。新中国的建设,更需要我们继承革命精神,让闪亮的革命红星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