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可以让我们在纸上表达内心的感受,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加深对书中人物的情感联系,感同身受他们的快乐、悲伤和挫折,以下是路路文书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坐中国船的读后感优质5篇,供大家参考。
坐中国船的读后感篇1
一提起历史,我们首先会想到艰涩难懂的传统史籍,或是游戏人间的坊间野史,我今天说的,是一本不同于以上两种类型的另一种历史。作者以物载史,正史趣说,文笔严谨又不乏风趣!该书文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来眼前一亮,如醍醐灌顶般透彻,不由得使人感叹一声,哦!原来历史也可以这么讲啊!
?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作者是张经纬,他本人在博物馆工作近十年,又是搞人类学研究的,学识相当渊博,从这本书里就可以看出端倪。一般的历史文字,多以人物或事件为线索贯穿古今,而这本书以博物馆里的文物为线索,以文物引发出它的所处时代,进而剖析那个时代的兴衰过程。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代表文物,一件件文物串联起来,就是我们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
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商周、秦汉时期的青铜器皿、壁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石窟佛像;唐代的茶叶、瓷器;宋代的山水画;元代的江南园林;明代的硬木家具;清代的蓝染布……一件件文物像画卷一样,在作者的笔下一一为你展开,带你了解为什么这些文物会在当时兴盛繁荣,为什么又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同时,这也是各时期历史更替的原因。
像玉器、青铜器、丝帛、茶叶等,在它们当时所处的时代,是被用来作为货币使用的,可以购买物品,可以封赏诸侯,可以交换马匹,也可以被当作祭祀用品使用。比如曾经兴盛一时的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就足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后来随着供需严重不平衡,这些物品才渐渐淡出经济舞台,成了生活配角儿。
读这本书,我发现,不论是秦皇汉武,还是魏晋名流,无一不希望自己能长生不老,与天地同寿。秦皇汉武派道士、童男、女寻找仙方,派使者寻汗血天马,想用仙方与天地同寿,骑天马踏极乐之地,最后这两位皇帝也化尘化土,淹没于历史长河。但是炼丹修道的风气却一直延续下来。到魏晋时期,就连大名鼎鼎的“书圣”王羲之也不例外,入了天师道不说,最终因服食丹药身亡,可悲可叹!
大家在说起魏晋时期时,大约想起的都是一些名人雅士的风流轶事,是他们狂放不羁的风骨。其时,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分裂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一百六十多年的时间里,大大小小数十个政权,闹嚷嚷你方唱罢我登场,战乱频繁,且都发生在汉王朝境内,上至王权,下至庶民,都饱受战乱之苦,民不聊生,所以才会有很多人归隐山林,寻求避难。永和九年的兰亭聚会,正是战争频仍之时,不是王羲之违背时势的孟浪之举,而是对现实境遇的无言反抗!今天,我们所羡慕的魏晋风流,其时是当时名流们整体颓废的气质,代表了他们内心的无奈和惆怅。
通过读《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我还纠正了自己很久以来的一个误区。以前提起金文,我会以为是金国的文字。通过张经纬老师介绍,我才明白,金文是因为文字刻在金属表面,所以被称作金文。金文流行于商周时期,一般刻在青铜器上。还明白了青铜不是青色的。青铜是铜、锡、锌三种金属按一定比例制成的合金。青铜器刚制成时的颜色是比黄铜色还浅的金黄色,光泽度非常好。我们之所以叫它青铜,是因为它们被长埋在地下,氧化后,出土时就成了铜绿色。
现在国际上有雇佣军,在古代,在中国也有。周王朝雇佣秦国、楚国等小国为王室提供马匹和铜器;汉皇帝雇佣匈奴、乌桓、鲜卑等边境少数民族为他们上战场杀敌;唐朝雇佣突厥、铁勒、回纥等少数民族杀敌打仗;明代用蒙古部落和满洲部落互相制约,维持平稳,最后,都被这些雇佣军一一消灭,改朝换代,皇帝轮流做,形成了历史的流动发展。虽然历史发展的过程太过血腥!
读这本书,我知道了我国佛教缘起于北魏时期,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传播,已经开枝散叶,遍地开花。典型的标志就是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均为那一时期建筑。知道了茶叶兴起于唐代,陆羽功不可没。茶圣陆羽还曾评价过咱邢台邢窑的瓷器,说“邢瓷类雪”,来形容邢瓷的质地透彻。作为邢台人,听到这个评价,还是很激动的!知道了江南园林兴起于元代,可见当时元统治者对汉人的高压政策,令不少富人也心生隐逸,放舟江湖。还知道了棉花原产印度,在元代引入中国,被松江人黄道婆发扬光大,成为明清以来中国与世界纺织物的主要原料。
读书,愿意开卷有益,增长见识,愉悦心灵。读张经纬的《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使我打开了脑洞,窥见了一个不为人知的新华夏史,幸也!
坐中国船的读后感篇2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在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乡土本色》
仅仅读了本书的第一章,我便默默地长舒一口气,原本兴致勃勃的情感被截了一大半,本想放弃但又转头细想:今天这是教材上点明要读完的书,我轻轻地抚摸皱起来的眉头,无意中看到一段文字:朱光潜不光是读有趣的书,还要硬啃那些初看很枯燥的书,估计就叫做啃着啃着自然就啃出滋味来了。
读完整篇文章,似乎对乡土社会有所了解了。本书开头就注重写中国的乡土,后面转化为写乡土的中国,费孝通先生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一点是感同身受的,正因我们的民族确实和泥土分不开。在中国,从女娲用泥土造人的传统神话故事开始,到历代的引起社会轰动和反思的农民起义,都与泥、与土分不开。“土”是中国人的根,是中国人身上的烙印,是中国人骨子里流淌着的东西,“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便能提示我们乡土社会以农民为荣。
中国社会自古以来便受“私”的影响,费孝通先生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分析了这个问题,在《差序格局》这一章中,作者一步一步地推到“差序格局”,个体的行动在差序圈层中展开,呈现出自我主义的风貌,格局如同水面上放开的涟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在“推己及人”的波纹式社会结构中,也构成了维系人际关联的道德要素。
“家”在这本书中意义非凡,在这本书中,“家”通常指的是父亲一系,费孝通先生称之为“小家族”。家庭与家族有所不同,在中国社会的家庭关系中,重要关系是父子关系,是婆媳关系,然后才是夫妻关系。男女之间存在着鸿沟,中国人在情感上的矜持和保守也是在这种社会格局中养成的。
费孝通先生认为,乡土中国不是一个法治社会,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个社会的秩序,正因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乡土中国的“礼”靠社会传统来维系和传承。
在《礼治秩序》中,最令我感触深的话语便是:“残酷与否和合礼与否无关”。”礼”背后靠的是传统,在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中,人们逐渐对传统愈发敬畏,而我们对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追究,又带有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便形成了一个所谓的“仪式”了,所谓“礼”便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相比之下,法律是强行限制人的行为的,而道德是整个社会所支持的、默认的。
作者费孝通先生认为,薄弱的基础决定了农业社会不能建立强大的权力帝国,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也构建不出西方式的民主社会,乡土中国在人民实际生活看是松弛的,是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力的。在乡土社会,亦有一种发生在长幼之间很强的“教化权利”,该种权利保证文化传统的延续。
在乡土社会中,血缘关系决定了社会地位。在稳定的社会之中,血缘又推而广之为地缘。在群体内部,人们靠人情往来,这样就限制了商业的发展。
在本书的最后两章,作者认为,乡土社会的稳定是相对的,但是乡土社会的变化极其缓慢。乡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标志就是人们由欲望转向需要,现代社会由于变迁迅速,作为文化事实的欲望已经不足以解释人们和社会的行为,这时“需要”就产生了。
在读完这本书的一刹那,我忽然读懂了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但这一次也是略懂一二,希望有时间再啃第二次,第三次。
在这一次阅读中,我将乡土社会看作为现代社会的“亲兄弟”,也亦是其一面镜子。
坐中国船的读后感篇3
刚刚过去的一周,语文老师让我们在阅读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的基础上,各自登台,课前演讲,说说自己熟悉的“家乡”话题。回想周四晚上,舍友们大概都入睡了,我却辗转难眠,陷入了深深的回忆……
“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古人因为空间阻隔,交通、通讯不便,而每逢佳节倍思亲,生出太多的客愁。如今的我,虽在他乡求学生活,终因在故乡生活的时间不够长,又长期和父母在一起,我对故乡的感情也就不够深厚。但乡愁还是有的,童年的记忆尚未远去。此时此刻,我的思绪一路向北,回到心心念念的故乡——邯郸。
这座城市承载了几千年的历史,单说这些成语,邯郸学步,围魏救赵,完璧归赵,胡服骑射等等,就够铺垫我成长的见识的,而最让我忘不掉的就是这座老城独特的“味道”。
第一层味道便是美食。驴肉火烧在华北地区可谓独占一片天地,熟度透彻,香而不柴,酥软适口,味醇绵长。要是能打早儿起来赶上路边大爷刚做出来的火烧,舀上一碗玉米糁,可以说是很满足的享受了。不光是驴肉火烧,还有和村熏肉、羊汤也是这座城市的美食标签。那汤,其色白似奶,水脂交融,质地纯净,鲜而不膻;那肉,香而不腻,烂而不黏,吃上一口便回味无穷。我每年长假都急着回故乡住些日子,大概是被这老城的味道吸引的吧。
第二层味道便是这座城市的人们。这座城能承载几千年的历史,与其包容开放的精神气质是分不开的。在我的体验里,这里不管是什么岗位的人,都能热情地对待生活。在我的记忆里,每次从机场打车回家,出租车司机总能用亲切的邯郸话跟我唠上几句,这口音时时刻刻提醒着我,这就是家乡。
第三层味道就是这座古城的文化气息。这里被称为“成语之都”、“太极之乡”,小孩子从学说话、学走路开始就耳濡目染,其文化之气里往往就多出一些“成语”和“太极”的味道。
秦始皇嬴政生于此地,也就是战国末期的赵国都城邯郸。他从邯郸出发,一步步崛起,横扫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了“千古一帝”的不朽功业。而作为一个学生,我更感兴趣的是,秦始皇统一中原后,下令统一和简化文字,让汉字从大篆统一到小篆,后来又改进为隶书。我喜欢隶书,喜欢这穿越千年的神奇文化。
放眼历史,北京、西安、南京、洛阳、开封、杭州等古城随着朝代的更替,其城市的名字也是不断变化的,而“邯郸”作为地名长达三千多年,从未改变,这恐怕是中国地名文化的一个特例。
每年长假,我都要回到邯郸,在故乡住些日子。我常常去滏阳河畔,在那里畅想未来,心中充满阳光。燕赵古都,老城街巷,我喜欢这里的万家灯火;梧桐树旁,现代建筑,我喜欢展望古城往南续写的方向。
乡土中国,乡土邯郸,乡土乡音里有我辗转的老城的味道,有我遐想穿越的温暖的乡愁。在异乡的新城,我为“家乡”代言,但愿我心目中的邯郸味没有客愁之苦,而有的,是同学少年,共享风华。
坐中国船的读后感篇4
近日,电视剧《可爱的中国》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热播。剧中再现的84年前的革命年代,深深感动了我。《可爱的中国》文章中有这么一段: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凄凉的荒地!这时,我们民族就可以无愧色的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被最美丽地装饰起来和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的携手了。这么光荣的一天,绝不在辽远的将来,而在很近的将来,我们可以这样相信的,朋友!读到这里不禁要问,是什么让方志敏能够至死不渝的相信我们的母亲能够与世界各位母亲平等的携手?
一是信仰。“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坚定的信仰是方志敏崇高革命精神和坚强革命意志的坚实基础,因为他相信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我们可爱的母亲。”
二是信念。从入党的第一天起,方志敏就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党,无论个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他都兢兢业业为党为人民工作,理想和信念从未动摇过。方志敏不幸被俘入狱后,为了“以免他们问东问西的讨厌”,他坦荡从容,挥笔写下简短的《自述》,这篇自述虽然只有245个字,却铿锵有力,表现出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执著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愿意为苏维埃和革命事业“牺牲一切”的决心与意志。
三是初心。目睹乡亲们“受着压迫和耻辱地生活着”,他萌发了“使赤贫者不贫”、救民众于水深火热的思想。他打土豪分田地,“两条半闹革命”,他以实现民族独立和百姓幸福为初心,并用一生在践行。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初心,在被捕之后,面对国民党高官厚禄的诱惑、酷刑的威逼,他毫不动摇,没有透露一点党的机密,最终被秘密杀害。
如今,我们的母亲正朝着方志敏同志描述的轨迹发展,并一一得到实现,因此我们这代人更要坚定信仰,坚定信念,坚定初心,继续把我们的母亲建设成更加可爱,更加美好,同时与世界各地的母亲共同发展,构建命运共同体。
坐中国船的读后感篇5
?中国艺术精神》是徐复观创作的艺术学著作,这本书是美学理论与历史考据相结合的成果,共分十章,除第一章论上古音乐艺术之精神以外,其余九章均为论绘画艺术及其所蕴涵的中国艺术精神。书中颇多真知灼见,义理明晰,风骨超然。徐复观深入研究庄子讲的学道、体道及成道的境界,发现其与现代、近代西方思想家所讨论的美与艺术的情况颇多近似或相同,从而认定庄子的道正是中国的艺术精神。这对研究中国艺术精神具有开创性的作用。
?中国艺术精神》是对中国艺术史上以庄子为线索的一脉艺术精神的溯源与讨论。这一脉艺术精神的主体,正是徐复观由庄子晢学所导出的虚静之心,而它所呈现的艺术特色,则是在与物感通、主客合一的境界中,寻求精神的自由与慰藉。徐复观在寻求这一艺术精神的落实时,将目光聚焦于山水画,并以之为庄子艺术精神的嫡系传承。
?中国艺术精神》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阐发,试图“在人的具体生命的心、性中,发掘出艺术的根源,把握到精神自由解放的关键”,说明中国文化在这一方面的成就,不仅有历史意义,并且也有现代的、将来的意义。该书从现代思想史角度探究和透视中国艺术精神,亦即艺术的精神境界,将孔子与庄子并列为中国艺术精神的滥觞,而以庄子为中国艺术精神的真正开创者,循庄学以“体道”。进而言之,儒家的最高目标是人生的艺术化,可以用“中国人生活的艺术精神”来概括;庄子的精神是中国艺术精神的发源地,可以归入中国艺术精神。而儒道都体现出一种艺术的精神,属于“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精神”。徐复观认为,庄子不言艺术,却对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具有艺术精神的思想家,庄子的艺术精神,于绘画艺术中得到生动展现。山水画的空灵玄远之境,与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艺术精神正相契合。所以,“山水画的出现,乃庄学在人生中、艺术上的落实”。该书对中国艺术精神的源流与发展做出了独特而深刻的理解,所论皆从宏大处着眼,于深细处用力,见解独到而新颖。
?中国艺术精神》共十章。着重探讨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精神内涵。前两章谈孔子和庄子,认为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精神,穷究到底,只有孔子和庄子所显出的两个典型。由孔子所显出的仁与音乐合一的典型,这是道德与艺术在穷极之地的统一”;“由庄子所显出的典型,彻底是纯艺术精神的性格,而主要又是结实在绘画上面”。其余八章专门论画,其论释“气韵生动”,讨论“魏晋玄学与山水画之兴起”“唐代山水画之发展及其画论”“殷浩之笔法记与山水诀”“逸格地位之奠定““郭熙的林泉高致”,以及“宋代的文人画论”与“环绕南北宗之问题”。附论七篇为“中国画与诗的融合”“兰亭争论”等。
书中有很多不同于大众的见解,我想这大概就是徐先生的思想精华吧。有人曾经说过:“《中国艺术精神》是美学理论与历史考据相结合的成果”我想这可能就是这本书的艺术价值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