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是我们对电影中情节、人物和主题的深入思考和感悟,认真回顾电影中的内容,大家可以及时写份观后感来记录感悟,以下是路路文书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家电影观后感500字7篇,供大家参考。
家电影观后感500字篇1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那天,文化艺术部的同学们一起在报告厅看了场电影,名叫《门球健将》。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些盲人打球所发生的事情,以及他们的性格。电影中让我感到合作精神的可贵与伟大,还有一个人遇到困难不是靠躲避去解决办法,而是想尽脑子怎样去解决办法。这也就是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顽强拼搏的精神。
是的,一个班群众也需要合作,对于班里事情要有合作的心态。发生矛盾时候: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没有任何矛盾。我们不能像电影中的包小亮起初那样,高傲自满,自以为自己的实力很好。但是,之后,他发现自己的错误,改正了错误,这还是值得赞赏的。我所说的坚持的毅力,正是蔡萍身上所找到的。起初的他遭到了包小亮的歧视、看不起。他就付出了努力,让包小亮明白自己的实力所在。
说说他们的成就吧,刚开始他们去参加比赛失败了,但他们毫不气馁,教他们的教练,有时候真的想要放下他们,但还是选取了去努力地教会他们,想尽种种办法去解决。最后在2008年他们站在了残奥会上,对打的是外国人。刚开始期望很渺茫,几乎都是输给了外国人。但是,之后,他们把比分倒赢回来了,成了冠军。那是的喝彩声惊天动地啊,太棒了,他们。
家电影观后感500字篇2
今天,老师给我们看了电影《风雨哈佛路》。电影中的主人公丽思出生在一个并不美满甚至很糟糕的家庭,年幼的她承受着一切。
这都是因为她的父母长时间吸毒,而她的母亲又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可怜的丽思流浪在城市的角落,尝尽了生活中的苦。与我们现在的孩子相比,很多同学家里的经济条件都很不错,家庭也都很美满,为什么大家不能好好珍惜呢?我们许多同学在家里都是衣来伸手,饭来伸口的小皇帝(小公主),谁体验过丽思这样的生活呢?
当时,丽思的生活很穷苦,身上的衣服不洗也不换,直到破了或烂了不能穿了。因此,丽思的身上散发着一股臭味。可是,虽然她的生活很贫苦,但是她却很聪明。考试的成绩经常是名列前茅的。慢慢地,丽思从一个不爱上学的女孩变成了一个爱上学的女孩。此后,他千方百计地申请哈佛的全额奖学金,面试的时候连一件像样的衣服也是向别人借的。
我们现在的孩子每个人都能上学,没有像丽思这样特殊的孩子,为什么不能好好的去学习呢?
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丽思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上完了4年的科目。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她以平均成绩95分,是150名学生中分数最高的。丽思被评为了第六届纽约奖学金获得者。她说:“所有的事情都改变了,我的人生不会再像从前了”。
看了这部电影,我明白了每个人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机会,抓住机会的人不一定会成功,而成功的人一定是把握住机会的人。
家电影观后感500字篇3
今天是星期一,是清明节三天小长假的最后一天。今天外面依旧下着很大的雨,但是没有清明节那天下的大。
我依旧不能出门,只能在家看电影。今天我看了《中国机长》。这部电影有着一个很美好的开头,一位爸爸答应女儿晚上回来给她过生日,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机组人员登机前,商量着下班以后怎么放松,直到挡风玻璃就这碎了,一名副机长直接飞出飞机外,简直是太可怕了。而刘机长顶着低温和狂风,在缺氧的情况下冷静操作,把副机长给接回飞机。随后刘机长凭着他多年的经验以及精湛的技术,将飞机上一百多名乘客安全的送回了陆地,我看到了作为一名机长的不容易。
同时我也看到了空乘人员的不容易。飞机临起飞前,有一位老板仍然在打着电话,空姐微笑着上去劝他,他态度却极其的恶劣,好在最后乘务长出马,才搞定了这位老板。
看完电影后,我感到了深深的震撼,一开始我是不相信的,直到我通过互联网搜索了相关的资料,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这让我更佩服那位刘机长了。2018年5月14日,3u8633重庆至拉萨航班因机械故障备降成都,机组按照标准程序应急处置,在应急情况下沉着应对、妥善处置,尽到了航空从业人员的安全职责。之后机组表示保障航空安全是职责所在,丝毫没有一点骄傲。国家对此也大力表扬了9名机组人员,并公开表彰。
希望长大以后我也能做一名恪尽职守的劳动者。
家电影观后感500字篇4
10月30日下午,南矿党委组织党员观看了电影《邹碧华》,感悟颇深。
敬业是什么?邹碧华用行动给我们阐述了精确答案。首先是一种态度,一种热忱,“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其次是一种信念,一种坚守。工作顺境时一帆风顺,人人皆可敬业。然而,逆境时举步为艰,则少有坚持到底。“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善始善终者,坚持不懈,直至最后攀登顶峰,才是敬业者应有的模样,深研必答专精,无论你是学生,是士兵,使农民,还是工人,只要你敬业,秉承“工匠精神”,便可成为“大国工匠”。敬业者何其多,如何能加上你的名字?
辞职,是对生活的追求。留下,是对大局的成全。我党“四个意识”的教育一直在路上。“大局意识”如何落实?电影中康达用行动为我们进行了诠释。在孩子上学、偿还房贷、赡养老人、法官员额难进的强大压力下,他曾经为了100多万的年薪而后退。然而,邹碧华离世的事实,他撕掉了已签字的辞职信,坚持了自己的事业与梦想,顾全了大局。人终究是要有信仰的,为了信仰,我们可以牺牲小我,成全大局,获得心灵上的慰藉。电影中康达的处境,与我们现在很大一批年轻人极其相似。住房子、挤公交、养孩子、孝父母、物价高、收入低,一切看起来都那么不如意。但我们终究要对得起自己的信仰。终究要秉承大局意识,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相信,未来我们都会为自己这样的选择而无愧于心。
在观影过程中,我从感动到心潮澎湃,从喜悦到伤感,一幕幕经典画面浮现脑海,剧中邹碧华的家庭生活、夫妻情感、父子情深、司法改革、百姓服务及年轻法官的培养等一系列真实事件,描述了邹碧华那璀璨而短暂的一生,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形象,充分反映了邹碧华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对司法改革的执着与担当,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的勇于创新的思想品德。
鲁迅先生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对邹碧华精神的最好诠释。
我作为一名企业的技术员要要向邹碧华学习,敢于担当,爱岗敬业,一心为公,乐于奉献,当好领导的助手和参谋,立足岗位,为振兴南矿踏实工作,尽职尽责尽力!
家电影观后感500字篇5
?阿凡达》这部影片放了好一阵了,也没能尝个头鲜儿,今日总算过了把瘾。该片确实没得说的,各方面做的都十分细致,比如片中的动植物都是对地球上的生物很多研究再经过精心组合移植到影片中的。现代心理学认为,人不可能想象出没有见过的东西,所以科幻片中的所有一切也只能按照地球上的生物作参照物加以拆卸再重新组合新的形象。在稍早一些的美国科幻片中,一些外星智慧生物往往很像地球上的昆虫,给人感觉是太离奇了,而《阿凡达》中的潘多拉星球上的动植物基本都能在地球的不一样时期找到相对应的原型,这反而让人觉得可信。那些宏大的场面中的每一个逼真的镜头如身临其境没有半点牵强,那种感受堪比你亲身到过潘多拉星球。
?阿凡达2》的故事本身也体现了时间的流逝:在这部续作中,从士兵变成解放者的杰克·萨利(萨姆·沃辛顿饰)和他的挚爱、蓝皮肤的外星人涅提妮(佐伊·索尔达娜饰)已经为人父母,他们养育着三个纳美小孩、一个后天融入小团体的人类男孩以及一个由73岁的韦弗通过动作捕捉技术扮演的孤儿、纳美女孩。(这与韦弗在《阿凡达》中扮演的角色不同,这种选角方面的大胆显然会消除一些观众潜在的混淆)。
佐伊和萨姆在这部电影中都承担起了父母的责任。在第一部电影中,萨姆的角色在那些飞行生物身上跳来跳去,而这种疯狂的、几乎是自杀式的信仰之跃,可以说改变了历史的进程。而佐伊的角色也常常在树林间上蹿下跳,就好像地面总有一些大叶子可以缓冲她的坠落。但是当你为人父母之后,举止就会谨慎许多了。
中华礼貌,讲究的是天人合一,崇尚自然,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中华民族,从来不以享乐为荣,提倡的是安贫乐道,克己复礼,生生不息。就像潘多拉星球上的土著,虽然他们被地球人认为是落后的,但实际上他们在很多方面具有地球人无法想象的本事,他们的生活才是真正欢乐幸福的。
詹姆斯以一种巧妙的方式展开了这个家庭的故事,不仅有生死攸关的风险,也有非常亲情式的冲突。我们的角色和孩子之间的争论是所有人日常都会遇到的,比如,「把衣服收拾好,好好吃饭,」即使整个世界正处于战争状态。说实话,我从电影里与十几岁男孩的相处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并将其运用到我的现实生活中,因为我本身有三个儿子——我家就像个动物园——我和妻子当中必须有一个人来「唱黑脸」,让他们规规矩矩的。
家电影观后感500字篇6
一边是因为孩子被拐而日夜寻找的父母,一边是被拐卖的孩子因为无法提供出生证明等原因而成了黑户,连一张证明自己是谁的身份证都没能得到。一个家庭就这样活生生地被毁了,可悲的是这不是因为生老病死,而是人贩子的贪欲,还有其背后的另一个家庭的无知与迂腐。对家庭的重视在中国是那样地坚韧,这也就是为什么丢了孩子的家庭会那么坚持一定要找回自己的孩子,甚至为此倾家荡产颠沛流离也在所不惜,而买了拐来儿童的家庭也把孩子当成亲生孩子对待,愿意给孩子最好的只是希望孩子能陪在他们身边,养儿以防老。所以当孩子的亲生父母试图接近找回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他们百般阻挠就是不愿意把孩子送回去。而对于孩子来说呢,他们被强行脱离父母的怀抱,被卖到几千几百公里远的地方,叫着完全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人,以为他们就是家人。试想一个最美满的结局,孩子终于找到了亲生父母,在相聚的那一刻,或者也是极为痛苦和矛盾的,一边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一边是养育之恩的陪伴。这样的事情为什么要发生在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的身上,最无辜的是他们,伤害得最深的也是他们。
影片最后,刘德华问师父,为什么偏偏是我的孩子。
无论是谁的孩子,对那个家庭都是莫大的伤害。凭什么孩子以及父母要为人贩子和养父母的欲望买单。没有人有权利这么满足自己的欲望,也没有人有义务为了这份欲望买单。相反,欲望者应该要为这份欲望付出代价,而且,必须是惨痛的。
家电影观后感500字篇7
人生五十年,如梦亦如幻。有生方有死,壮士何所憾!——《敦盛》
这首歌是《鬼子来了》中日军军官野野村在海边高歌的那首,更为人所知的,这是日本战国枭雄织田信长最爱的代表诗。讽刺的是,高歌"人生五十年"的信长公享年只有 49 岁。这首歌本是枭雄的悲凉写照,却同样讽刺的,成为将日本农民变为残暴愚昧的"武士"的教科书典范。
影片中,野野村面朝大海,上身裸着,仰天高歌,"人生五十年",他在唱什么?他在悲或是感慨什么?战争的失败?也许的确是。而作为观众,我们在这首悲歌中悲的是什么?也许是人性。
野野村不是一个坏人。他骑着小马,带着他小队的士兵及演奏乐团,从村里经过时,孩子们开心的朝他笑,他挥动着双手,得意洋洋,变戏法似的变出糖果来,换做以前我认识的什么大佐小佐,总是变出戏法后不给孩子吃,戏弄小孩,然后哈哈大笑,而野野村不仅很厚道的给小孩子糖吃给两个钱,还拍拍小孩子的头,好不喜欢!来回虽不能称秋毫未犯,但也是一片喜悦气氛。接到任务后,与身边士兵,像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赤身跳下海,十分活跃的游泳。在我看来,他是一个内心积极,心灵朴实还有些小资的可爱家伙。就是这么一个本来可爱的日本农民,却亲手砍死了那名他最喜欢的天真无邪的小男孩儿。在那欢庆喜悦又有点耀武扬威的音乐声中,成就了血淋漓的杀戮。他们来自军国主义,来自武士道,来自对那绝对权力的屈服。已经明治维新过,强盛了的日本,国内的农民尚且被屈服更何况这个在专制传统下的中国农民呢?一刀刘,二脖子,马大三,四表姐夫,五舅姥爷,六旺,疯七爷,八婶子不是更加愚昧?如果说日本农民是假武士真狗的话,那中国农民就是任人宰割的猪,只是表现形式的不同,本质上是如出一般的愚昧奴性。先不说挂甲村的村民,马大三两进城都有一伙唱戏的,第一次是"皇军万岁,东亚共荣",第二次变成了"民族抗日,杀光日寇",谁是主就唱什么,如同行尸走肉,再如马大三行刑时,只有高少校一个人在那里眉飞色舞,俩美国 大兵也许听不懂,漫不经心就算了,同是中国人的市民,村民,没有一个人敢为,想为马大三说一句话,评一句理,倒是猪从山上掉下来,又从士兵胯下钻过引起他们的哄堂大笑,多么荒谬、讽刺!他们的麻木,冷漠,"笑",犹如鲁迅笔下的看客们,如出一辙。民主革命几十年,这种愚昧从未改变,为什么呢?国家本质并未改变,依旧是一个绝对权力主宰的国家。百姓怕,傻,麻木,要活下来,只能不说话,只剩下低级趣味的恶俗和丑陋。不仅几十年未变,时至今日一直未变。幸灾乐祸的人总是不占少数。
绝对权力的屈服之下,其实就是影片中那个耐人寻味的"我"吧。
马大三刚开门,黑漆漆的枪口顶住了脑袋,"把眼睛闭上".死亡离马大三还很远,可他一动不动,连瞧一眼的勇气也没有。"我"留下麻袋,还没等马大三冲出门问个明白,一把刺刀捅破了窗,马大三立刻又吓得呆若木鸡。马大三问"我",那出了事,我找谁呀?"我"答曰‘你!!’
就这么"我""我""我""你"几个字,似是答非所问,但细细分析,村民马大三只能盲目服从,有问必答,没有知情权没有提问权更没有反诘权。《鬼子来了》将抗日主题变成了背景,主题则上升为人性与奴性,思想深刻的专制,绝对权力的屈从。
"我"是谁?我就是那个绝对权力,万物主宰!日军将士穿上军装那一刻,便成了"我"的爪牙,"我"的奴仆,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与人性。"有生方有死,壮士何所憾?"死亡有什么遗憾的`呢?唯有死亡是他们能选择的,能主宰的,视死为解脱,放下一切,布政使绝对权力专制下的无奈呢。肉体上的头掉了,换回一瞬间心灵上的头的苏醒,马大三这么做了。反抗了"我"."他说好三十来取人,却放了半年,他要一辈子不来取,你还给他养活一辈子?啥事总听他们的,就不能自己给自己做回儿主?"马大三放了人又目睹全村被屠,一个人复仇杀向了日军,他狂吼,他长啸,他忍无可忍,他疯狂的如同野兽,他成就了他的主宰,他像驴一样的嘶,高少校对他破口大骂,"中华民族的美德在你身上已经荡然无存,你不配做一个中国人,更不配做一个人!",而他却恰恰成为了一个"人",一个能挣脱"我"的奴役的人,下场自然无比凄惨,当小三郎的刀将要垂下,他桀骜的向后看去,嚣张、坦荡、愤怒、轻蔑,他从一个胆小怕事的中国农民变成了一个英勇的反抗者——"人".刀下,头落。影片又黑白变成了彩色,血一般暗沉的彩色,这是愚昧的农民变成"人"的转折,他变成了一个"人",头在地上。头在地上,笑了一下,含笑九泉,自在,快活,自由,有什么可怕的呢?还有什么遗憾呢?壮士何所憾!
壮士何所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