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材料能够激发人们内心的善良和同情心,培养同理心,通过事迹材料,我们可以了解一个人在特定领域内的贡献和影响力,路路文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拉齐尼事迹心得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拉齐尼事迹心得篇1
帕米尔高原,古丝路的必经地。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空气稀薄,雪峰连绵,最低气温低于零下40℃,挑战人类生存极限。
拉齐尼·巴依卡出生于此。
在中国最西端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拉齐尼祖孙三代义务戍边71年。
红其拉甫,塔吉克语意为“血染的通道”。
1949年12月,新中国成立之初,红其拉甫边防连成立。拉齐尼·巴依卡的爷爷自告奋勇给连队当向导,一干就是23年。
从步伐矫健的小伙,到两鬓斑白的蹒跚老人——1972年,爷爷走不动了,把担子交给了父亲,父亲走过32个春秋,把担子交给他。
2004年开始,拉齐尼·巴依卡爬冰卧雪,行走千里边防线。
雪崩、滑坡、泥石流,相伴而行。雪山深处,每一个山口、峡谷,每一道河流、沟壑,每一块界碑、坐标,都留下他巡逻护边的身影。
“没有祖国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爷爷和父亲坚守了一辈子的信念,刻在了拉齐尼·巴依卡心中。
也是2004年,8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
高山峻岭间,地势险要,他们无数次与死神擦肩。他救过边防战士的命,也被战友们救过命。
边防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总是走在最前面探路的拉齐尼·巴依卡始终坚守。他的经验,让危难一次次化险为夷。
最难走的巡边路,他熟悉得像自家的院子。哪条路可以骑牦牛,哪座山必须徒步翻,都是拉齐尼·巴依卡冒着生命危险蹚出来的。
有一次巡逻遇大雨,山上洪水引发泥石流,巡逻队陷入险境。落石砸中了他的头,鲜血直流。拉齐尼·巴依卡不顾劝阻,坚持前往探路。2小时后,他找到一条安全的路,指引大家突围脱险。
越是危急时刻,他越是勇毅坚决。
早在2011年11月,他就在冰雪中救过人。
那是在“死亡之谷”吾甫浪沟,暴雪突袭,一名战士不慎掉进雪洞,周围的冰雪不断垮塌。
生死一线,拉齐尼·巴依卡十分冷静。他让大家不要动,自己爬到雪洞旁,脱下衣服打成结做成绳子奋力施救。
两个小时后,战士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拉齐尼·巴依卡却被冻得不省人事,在医院抢救3个小时才挽回生命。
谁能想到,9年后的跃入冰洞,他却回不来了。
拉齐尼事迹心得篇2
拉齐尼·巴依克,男,塔吉克族,1979年4月生,中共党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牧民护边员。
拉齐尼·巴依克一家祖孙三代都是优秀护边员,他的父亲是红其拉甫边防连义务巡逻向导,拉齐尼·巴依克退伍后从父亲手中接过使命也成为红其拉甫边防连的一名巡逻向导。几十年来,慕士塔格峰和艰险崎岖的千里边防线见证了巴依克一家三代人守边护边的感人事迹。
驻守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红其拉甫边防连,有一条全军最长的陆地巡逻线。由于地势险要,只能借助牦牛巡逻,不能乘车。拉齐尼·巴依克十几岁便开始跟着父亲学习探路、查看地形、熟悉地理位置。他牢记父亲的嘱托,立志成为一名优秀护边员。2004年,当了38年义务巡逻向导的父亲身体状况大不如从前。为将父辈爱国守边精神传承下去,父亲拉着拉齐尼的手说:“边防官兵日夜巡逻边境线,使祖国的边关得以安宁,牧民得以安居乐业。我给他们带路只是做了塔吉克族边民应该做的事。现在我走不动了,你要把我走的路延续下去。”刚从部队退伍的拉齐尼·巴依克继承父辈使命,成为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军人。
2011年11月,拉齐尼·巴依克带着巡逻的官兵们奔波在山高路险的吾甫浪沟。天气骤变,积雪厚度几乎可以将牦牛埋没。走在最前面的战士皮涛突然从牦牛背上摔下来掉进了雪洞。周围冰雪还在垮塌,拉齐尼·巴依克高喊着“大家都不要动”,自己爬到雪洞旁边脱下衣服、打成结、做成绳子,花了两个小时将皮涛从死亡线上救了出来。皮涛得救了,他却被冻得不省人事,急救3个小时才挽回性命。痊愈后不久,他又骑着牦牛给巡逻的官兵们带路去了。2012年9月1日,在海拔4639米高的一处悬崖边,1名战士骑的牦牛突然四处乱窜,拉齐尼帮助战士们将牦牛稳住,他自己因为牦牛鞍子肚带断裂,摔倒在冰河里,被河水冲出十几米远。
60多年来,诚信和责任一直激励着拉齐尼一家默默无闻巡逻在祖国的千里边防线上。他们家先后有10头牦牛累死在巡逻路上,9头牦牛摔伤失去劳动能力,但他们家却坚持不要一分钱的补偿。
拉齐尼·巴依克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劳动模范、爱国拥军模范等称号。
拉齐尼事迹心得篇3
华电新疆公司慰问拉齐尼•巴依卡家属学习践行“雄鹰•胡杨”精神
华电新疆公司代表慰问拉齐尼•巴依卡家属。
“感激您培养出优秀的‘帕米尔雄鹰’,17年如一日巡线保边,为国奉献。我们都是您的孩子。”1月16日,华电新疆公司副总经理高明一行,前往勇救落水儿童不幸牺牲的全国劳动模范拉齐尼•巴依卡家慰问其家属。
作为第三代护边员,2021年1月4日拉齐尼•巴依卡为解救落入冰窟的儿童不幸逝世,年仅41岁。高明将10万元慰问金送至家属手中,转达华电党员干部的敬意。华电喀什热电公司总经理___,全国劳动模范、喀什热电公司设备维护部主任买买提•托合提一同看望。
一个牧民就是一个哨兵,一座毡房就是一座哨所。拉齐尼•巴依卡生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要潜心培养第四代接班人,等到自己守不动时,把接力棒传给儿子,让他继续戍边,保卫国家。
拉齐尼•巴依卡是新时代基层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是扎根边疆“雄鹰•胡杨”精神的代表。
多年来,华电新疆公司积极践行“雄鹰•胡杨”精神,坚决履行央企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助力南疆四地州脱贫攻坚。累计在南疆深度贫困地区投入扶贫资金1.98亿元,用于教育、医疗等项目发展。作为华电在南疆的唯一企业,华电喀什热电公司干部员工扎根南疆,秉持“奉献光明温暖,造福南疆人民”的企业使命,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买买提•托合提、央企楷模艾尔肯•买买提等先进人物,他们是华电人扎根边疆、坚守“雄鹰•胡杨”精神的优秀代表。
拉齐尼事迹心得篇4
望着挂在家中的那套新西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提孜那甫村护边员拉齐尼·巴依卡的家人泪水满面。要是往年,这时的拉齐尼·巴依卡已经带着他在基层工作调研所得,踏上了去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路程。如今,他已长眠在帕米尔高原,守护着他魂牵梦绕的边防线。
时光回到今年1月4日13时56分,在喀什大学参加培训的拉齐尼·巴依卡与舍友木沙江·努尔墩正准备去餐厅吃饭,突然听见一阵带着哭腔的叫喊:“快来人啊!救救孩子!”
拉齐尼·巴依卡循着声音急奔过去,发现一个小孩陷入人工湖的冰窟里,无助的母亲正在湖边哭喊求助。
来不及细想,拉齐尼·巴依卡踏上冰面,直奔孩童。在伸手去拉孩子的时候,冰面突然坍塌,拉齐尼·巴依卡也跌入水中。冰冷的湖水迅速带走身体的温度,拉齐尼·巴依卡奋力举起双手,拼尽全身力气把孩子尽量托在水面。
一同赶往湖边救人的木沙江·努尔墩也跳进冰冷的湖水中,一起施救,闻讯赶来的人们也纷纷参与救援。10多分钟过去,孩童成功获救,但拉齐尼·巴依卡却再也没有从冰水中浮上来,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1岁。
回忆拉齐尼·巴依卡救人的情景,木沙江·努尔墩泪流满面:“他说救孩子,救孩子,我把围巾递给他,他抓好后我把围巾往回拉,拉过来一米多,冰突然裂开了,我也掉到水里。我快上来时他说赶快救孩子,我回过头一看,他慢慢地往水里沉下去了,整个过程大约10分钟,他一直托着孩子……”
拉齐尼·巴依卡的家乡位于帕米尔高原东南部,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国接壤,边境线长达800多公里,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氧气含量不足平原的50%,冬季最低气温达到零下40多摄氏度,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是我国唯一只能靠牦牛出行的巡逻线。特别是在中巴边境的重要通道吾甫浪沟一带,每次巡逻都要翻越8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达坂,还要80多次蹚过刺骨的冰河。拉齐尼·巴依卡一家三代都是帕米尔高原上的护边员,从他的爷爷开始,就和当地边防战士一同守护着红其拉甫边防线。2004年,拉齐尼·巴依卡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成为家里的第三代护边员。
2011年10月的一天,拉齐尼·巴依卡和战士们巡逻时突遇暴雪,狂风夹着暴雪让人睁不开眼睛,一名战士不幸掉进雪洞。危急时刻,拉齐尼·巴依卡爬到雪洞旁,脱下衣服,奋力将战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他自己却被冻得不省人事,在医院抢救了3个小时才挽回生命。
说起拉齐尼·巴依卡,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边境派出所副所长阿布都贾米·龙吉克说:“巡逻的时候每次看到界碑,拉齐尼·巴依卡都会去擦干净。颜色浅了,他专门带油漆去描红。‘中国’这两个字永远在他心里,也永远在我们心里。”
拉齐尼·巴依卡生前多次带着儿子拉迪尔·拉齐尼来到国门和护边一线,让他从小感受护边守边的精神力量。拉迪尔·拉齐尼说:“我爸爸是一个英雄,我长大要当像他一样的人。”
拉齐尼·巴依卡的女儿说,爸爸最大的心愿就是自己为国戍边,让自己和弟弟上大学。她希望爸爸放心,姐弟俩一定会好好学习,实现他的心愿,把他的精神传给所有人,要让全世界知道,爸爸是个英雄。
拉齐尼·巴依卡离开了大家,巡逻的队伍和巡逻的脚步从没有停息。每当巡逻的人们休憩时,都会唱起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主题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大家知道,这是拉齐尼·巴依卡生前最喜欢唱的一首歌,也是他每次巡逻时都在唱的一首歌。唱起这首歌,仿佛拉齐尼·巴依卡就和大家在一起,就一同走在巡逻的路上。因为这只帕米尔雄鹰,永远翱翔在帕米尔的天空。
拉齐尼事迹心得篇5
惊闻噩耗,当地干部群众悲痛万分。拉齐尼年近七旬的父亲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双眼含泪,紧盯着照片中儿子的脸庞,一边抹着眼泪一边喃喃自语:“拉齐尼一定会去救人的,这就是他会做的事……”
拉齐尼的家在提孜那甫乡提孜那甫村,地处帕米尔高原东南部。这里河谷沟壑遍布,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氧气含量不足平原地区的一半,最低气温达零下40摄氏度。驻守在这里的,是喀什军分区红其拉甫边防连的官兵。
拉齐尼·巴依卡家里有一间陈列室。房间不大,里面存放着一家三代为国戍边的照片和荣誉证书,还有早年巡边用过的望远镜、水壶、马鞍等。在一个木制相框里,镶嵌着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照片上,一名战士正和一位头戴塔吉克民族特色帽子的老人交谈;老人便是拉齐尼的爷爷——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
爷爷凯力迪别克是红其拉甫边防连最早的向导,也是塔吉克族中最早一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老党员。爷爷年龄大了,给边防战士做向导的担子就落到拉齐尼父亲的肩上;父亲一干就是32年,行程约4万公里,足迹踏遍防区每一个角落。
拉齐尼听着边防官兵为国守边的故事长大,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护边员。2004年初,他从部队复员后,放弃了到县城工作的机会,毅然接过祖辈父辈手上的接力棒,成为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拉齐尼一家三代人,接力守边护边70多年。在这种爱国奉献精神的引领下,当地牧民纷纷加入到巡边护边的队伍中。如今,在当地,“家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各族群众筑起铜墙铁壁,守护一方安宁。
拉齐尼事迹心得篇6
近日,听闻全国劳动模范拉齐尼·巴依卡勇救落水儿童不幸遇难的英勇行为,华电新疆发电有限公司干部员工为之震惊,扼腕叹息、深深缅怀,为他点赞、向他致敬。
“感激您培养出优秀的‘帕米尔雄鹰’,17年如一日巡线保边,为国奉献。今后家里的困难,孩子的教育,我们定将全力相助,华电新疆公司就是您坚强的后盾。”1月16日,华电新疆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高明一行受公司党委委托,前往勇救落水儿童不幸牺牲的全国劳动模范拉齐尼·巴依卡家,看望慰问其家属。
高明将10万元慰问金送至家属手中,转达华电党员干部的敬意。华电喀什热电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刘小平,全国劳动模范、喀什热电公司设备维护部主任买买提·托合提一同看望。临别之际,一行三人紧握拉齐尼·巴依卡父亲的双手,并送上代表个人心意的5000元慰问金。
英雄已去,浩气长存。连日来,华电新疆公司党委号召学习拉齐尼·巴依卡同志志存高远、扎根边疆的“雄鹰·胡杨”精神,在系统内迅速掀起学习热潮。作为华电新疆人,要弘扬志存高远、扎根边疆的“雄鹰·胡杨”精神,建功西部、奉献边疆,以实际行动不断开创华电新疆工作新局面,争做时代先锋,为党旗添彩。
拉齐尼事迹心得篇7
1月4日中午,41岁的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拉齐尼·巴依卡为救落入冰窟的小孩,不幸逝世。
1月4日中午13时56分许,在喀什大学进行培训的拉齐尼·巴依卡与舍友木沙江·努尔墩刚做完常态化核酸检测,正准备去餐厅吃饭,突然听见一阵带有哭腔的叫喊。
循着声音,他急奔过去,发现一个小孩在人工湖冰面玩耍时,因冰面突然断裂陷入冰窟,无助的母亲正在湖边哭喊求助。
情况危急,拉齐尼·巴依卡来不及细想,直奔落水的孩子。伸手拉孩子的时候,冰面突然坍塌,拉齐尼·巴依卡也不慎跌入水中。
冰冷的湖水迅速带走身体的温度,拉齐尼·巴依卡奋力举起双手,拼尽全身力气把孩子尽可能托在水面。此时,一同赶往湖边救人的木沙江·努尔墩也跳进冰冷的湖水中一起施救,闻讯赶来的人们也纷纷参与救援。
十多分钟过去,孩子成功获救,但托举起他生命的拉齐尼·巴依卡却再也没有从水中上来,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1岁。
“这辈子要一直做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永远守好祖国的边境线……”这是拉齐尼·巴依卡生前常说的一句话,而他们一家三代为国戍边的故事在当地已是家喻户晓。
爷爷带着水泥、油漆和馕上路
父亲36年接力戍边巡逻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地处海拔4000多米的帕米尔高原,氧气含量不足平原地区的一半,风力常年在七级以上,最低气温达零下40摄氏度。在这样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延绵分布着我国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国长达888.5公里的边境线。
1949年12月,新中国成立之初,红其拉甫边防连随之成立。
正值隆冬,面对一片冰天雪地的红其拉甫,马上要执行巡逻任务的连队官兵犯了难,这次巡逻的目的地是吾甫浪沟(塔吉克语,意为死亡之谷),路上经常发生雪崩、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往返一次需要3个月时间,如果没有经验丰富的向导,人生地不熟的他们将寸步难行。
这时,拉齐尼·巴依卡的爷爷——牧民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自告奋勇,给连队当向导。他们带上三样东西——水泥、油漆和馕,开始了漫漫征程。馕在路上是干粮,水在山沟里随处都是。到了界碑,大家用水泥修补损坏的地方,用油漆刷新,还要描字,而后敬礼、宣誓。此后的23年间,经验丰富的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坚持义务带领边防官兵巡逻,他总是骑着牦牛走在队伍最前面,以便及时发现危险。
1972年,年迈的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走不动了,他的儿子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主动接过“接力棒”,与连队官兵一起爬冰卧雪、戍边巡逻,一走就是36个春秋。其间,为挽救战士的生命,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2004年,当了38年义务巡逻向导的巴依卡又把“接力棒”交给了儿子拉齐尼。此时,拉齐尼·巴依卡刚从部队退役回家,而他服役的部队就在帕米尔高原。
为救战士,他冻得不省人事
抢救3个多小时
在父辈耳濡目染下,拉齐尼从12岁就跟着父亲探路、查看地形、熟悉红其拉甫地理位置,俨然已是一名小小护边员。
2005年,拉齐尼正式接过父亲手中的鞭子,和其他塔吉克族护边员一起,骑着牦牛行走在千里边防线上,成为一个不穿军装的边防军人。
一次巡边,落在最后的牦牛自行上山踩塌了石头,巨大的石块从山上滚落。“战士看到危险把我拉过来,救了我的命。”拉齐尼说,“还有一次,我的鞋底磨烂了,连长把鞋脱下,让我穿,他说‘我没事,你穿吧’,我感觉特别温暖。”
2011年11月,拉齐尼像往常一样带着官兵们奔波在山高路险的吾甫浪沟进行巡逻。突然,天气骤变,鹅毛般的大雪纷纷落下,积雪把牦牛都埋没了。战士皮涛行走在队伍最前面,从牦牛背上摔下来,掉进雪洞里,战士们赶紧前去救援。
周围的冰雪还在垮塌,千钧一发之际,拉齐尼高喊一声:“大家都不要动。”他爬到雪洞旁边,不顾寒风刺骨,脱下衣服,打成结,做成绳子,花了两个小时将皮涛从死亡线上救了出来。皮涛得救了,拉齐尼却被冻得不省人事,送到县医院急救三个小时才挽回了生命。
2013年9月,巡边队经过乱石滩断崖,发生山体滑坡,曾经巡逻的标记和路都没有了。大家一筹莫展,拉齐尼请官兵原地休息,自己前往峭壁探路。谁料山上落石将拉齐尼砸晕,鲜血直流。官兵们赶紧抢救、包扎伤口。拉齐尼清醒过来后,官兵们劝他回去,他坚决拒绝了:“这是任务,绝不能因为我的一点小伤耽误了巡逻。”拉齐尼在巡逻途中给边
在拉齐尼十多年的护边路上,这样的危险时刻太多太多,但他从来没有想过停止巡逻的脚步,他把为国守边当作自己的终生事业。
“这辈子要一直做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永远守好祖国的边境线……”这铮铮誓言将永远回荡在帕米尔高原的群山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