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充分展示我们对作品中的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的独特思考和观察,从而提升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当我们看完一本书之后肯定有很多收获要和大家分享,记得写好读后感,下面是路路文书网小编为您分享的1500字的读后感范文5篇,感谢您的参阅。
1500字的读后感范文篇1
马云说:对我影响最深的人是路遥。是路遥的作品改变了我,让我意识到不放弃总有机会,否则我现在还在蹬三轮车呢。
书籍,总是有着惊人的力量!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中写到:孙少平,因为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而让他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他开始知道外面有一个很辽阔的大世界。
后来他沉浸在读书中。所以说阅读真的是非常好的一件事,它可以让你增长见识,打开你的思维,可以从书籍中寻找力量,看到生活的希望。
他除过一天几个黑高粱面馍以外,再有什么呢,只有这些书才使他觉得活着还是十分有意义的,他的精神也才能得到一些安慰,并且唤起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某种美好的向往,没有这一点他就无法熬过眼前这艰难而痛苦的每一个日子。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的确是个好东西。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粗曾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使人明智,读书多的人善于思考。现在的书本是古人经历数千年来之学问、智识、经验的结晶,读了一本书等于经历了古人所经历的数千百年的经验。
在我人生最黑暗的岁月里,也是从文字之中探寻到了力量。看着书中别人的经历,别人的故事,会从中受到启发,才不至于一直郁郁寡欢下去。
特别是励志的人生,会从中看到希望,看到光明,犹如暗夜里的灯塔,冬日里的暖阳,大雪中的炭火。
爱情文中的润叶和少安,从小青梅竹马,本来明明相爱的两个人,却因为现实的种种原因不能在一起。
在爱情上,女人永远都是用情最深的。少安明明心里爱着润叶,润叶也在等待他的答复。可是他却很快的答应家里的相亲,去山西见了秀莲,并且和她一见钟情。很快,就结了婚,并且恩恩爱爱。
可是润叶一直郁郁寡欢,整个人憔悴不堪。面对追求她的李向前,她很苦恼。明明不喜欢他,可是家里所有的人都劝她应该和他在一起。后来因为家庭原因,不得不答应和李向前结婚。但是婚后拒绝和李向前同床共枕。
女人对待爱情,往往比男人更忠贞更专情。
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类似的例子。一对恋人分手了,男的说:我会一直等你,一直等到你结婚为止。
可分手才一个月或者两个月,男人已经另结新欢。而女生却单身好久,好久。
男人真的是高估了自己的感情!
所以女性一定要爱自己多一点,对爱情不要投入过多的精力,也不要存有过高的希望。其实爱情对人生来说,可有可无,人生还有许许多多有意义的事情值得去做。
珍惜当下《平凡的世界》中的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真的是很苦,吃不饱,穿不暖,没书读。
看看如今的生活,真的是非常的幸福了。人,还是要知足。
许多人总是对生活充满不满,充满怨气,其实可以多看看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有的人总说不喜欢老一辈讲他们那个年代的一些事情,吃树根树皮,吃糠,吃野菜,衣服补了又补,缝了又缝。他们觉得现在世道变了,不用老是回忆曾经那些苦难的岁月。
但是,人,还是需要忆苦思甜。想想曾经的苦生活,对如今的好生活,应该心存感恩,好好珍惜。
儿时的情谊,终会变淡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生活就是这样,在我们都是小孩子的时候,一个人和一个人可能有家庭条件的区别,但孩子们本身的差别并不明显,可一旦长大了,每个人的生活道路会有多大的差别呀,有的甚至是天壤之别。
儿时的记忆总能勾起人们对童年的怀念与向往,可怀念也只能是怀念。
儿时玩的很好的小伙伴,都已长大成人,再见面,没有了儿时的亲密与熟悉。因为大家已经各自独自走了很长很长的路,经历和心境早已千变万化,没有了共同语言,没有了感同身受。
记得小时候和村里的一个小伙伴关系很好,不上学的日子,都在一起玩。有一次我家杀猪请客,她过来吃完晚饭,我怕天黑她会害怕,就送她回家。把她送到家,她又怕我害怕,又把我送回家。我再把她送回家,她又把我送回家。要不是大人出来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估计一晚上就要这样送来送去。
这样的感情,在经历了岁月的摩挲之后。变得淡的不能再淡了,有联系方式,却从来不说话,回老家见面,也是尴尬的,无话可说。
?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生,却透漏着许多不平凡的哲理。
1500字的读后感范文篇2
文学是比鸟飞得还远的梦想、比花开得还美的情感、比星闪得还亮的智慧、是我们到一百岁还忘不掉的信念。读名著,发感想。自古至今名著一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不同时期的大家都对名著有所解读。然而我们写的读后感可能达不到那么高的境界,但是可以从名著中吸取到一些自己受用的东西就好了,这也是名著传递给我们的思想。
我对《苔丝》的唯一印象就是挺好看的,苔丝这个人物挺可怜的,除此以外便所剩无几了,根本没有把自己融入整个情节中去,根本没有对苔丝这个悲剧性的人物作过任何有意识的评价,根本没有想过苔丝一步一步走向毁灭是与其性格,与她所处的环境是如此密不可分。这一次阅读,我不敢说我已经看懂了,但我对整个情节有了比以往更深刻的了解。
苔丝的一切都是静静的。五月节的舞会上她静静地看着自己钟情的男子挑选了另外的姑娘,又静静地哀怨。在德伯家的农场她静静承受亚雷的玩弄,又静静地离开。在奶牛厂里她静静地爱着安玑,又静静地等待安玑回来。就连她的挣扎与反抗,都是那么沉默,悄无声息。
她有着贵族血统,又生在淳朴的乡村之中,这一切造就了她的纯洁和质朴的优雅。哈代赋予了她至真至美的个性,她是大自然的女儿。她的生命就如同一棵傲立的小树,虽然有寒冬落叶,但等到春暖时,又是枝叶喧闹。而命运无情的利锯,让她最终倒下,再也无法站起。
苔丝自始至终都是纯洁美好的,一如她的外表。女人珍视美丽,而美丽给女人带来的,却往往不是幸运。世人也珍爱美丽,可是却没有人真正知道怎样去爱。
我们不能武断地说亚雷不爱苔丝,爱美之心,就算不是对灵魂的欣赏,也无可厚非。他曾经有一点想要保护她,也想过要柔和地对她好,慢慢地进入她的内心。他的语言虽然粗鲁俗气,但细细品读,其中也不乏对苔丝温柔的心疼。但同时亚雷的纨绔习气又让人嗤之以鼻,他最大的错误就在于只知占有,不懂尊重,生活所迫的苔丝,想推开他却不能。亚雷侮辱苔丝的那个晚上,他本来并没有意要这样做,只是在月光下的苔丝令他不能自禁,半推半就中苔丝被亚雷所践踏和侮辱。事后亚雷提出可以给予苔丝情妇式的豢养,这个承诺对于一个粗俗的商人,也许已经是很勇敢的担当了吧,但对于苔丝,这个表面沉默而内心倔强的无以复加的女性,这确是不折不扣的侮辱。
安玑走后,亚雷又找到苔丝,再次提出豢养她,这是出于占有的欲望还是内心对苔丝的爱恋呢?我们不得而知,但在苔丝已经窘迫得走投无路的时候,他是落井下石,也是拉了一把苔丝,给了苔丝一家一条生路。亚雷是精神上的虐待者,她是把苔丝推向深渊的直接凶手。
安玑,有着良好教育的正人君子,与苔丝深深相爱,他的爱的确比亚雷高尚的多,但是他的所做作为,对于苔丝的毁灭,却有着比亚雷更甚的推动作用。
作为一名女性读者,怎么能够忽略哈代对苔丝与安玑恋爱的浪漫描写呢?在涨了水的河道上,安玑一步一步慢慢把苔丝抱过河去的情景,让一代代的读者怦然心动,那种青涩与纯洁,是那样的自然和贴近生活。安玑对苔丝的爱,是君子之爱,他爱的是苔丝的内心,苔丝内心的纯洁和忧郁的结合,正是吸引安玑之处,这种内心的场域,是亚雷这样的浅薄之人所永远无法达到的,这样的区别,也正是苔丝深爱安玑却从不对亚雷施舍一点温柔的原因。然而,这个能触及最深刻爱情的男子,却因为严重的感情上的洁癖和传统观念的束缚,把自己的爱人按压在没有空气的深水之境。
可怜的苔丝啊!父母因为生活的重压,可以把自己作为交换物质的筹码;垂涎于自己美貌的亚雷,也可以轻而易举地伤害苔丝的身体,但苔丝圣母般的灵魂仿佛有着天生的自我净化功能,她没有在这些苦难面前低头。但安玑,不是苔丝灵魂的伴侣吗?为什么还难以包容一颗被伤害过摧残过的心灵?在我看来,安玑就是苔丝毁灭的最大推手了。
1500字的读后感范文篇3
有时天才和疯子真的只是只差一步,精神病人之所以被判为患有精神疾病,只不过是他们的世界观与我们正常人的世界观不一样,与主流的世界观不一样。“有一天你认为我疯了,其实是你疯了。”
假期里,我读了一本关于精神病人的世界的书。它并不是一本介绍精神病人生活或者治疗的书,而是一本关于精神病人异于常人的世界观。这是一本极具有人文情怀的精神病患访谈录,作者通过多次接触二十多个精神病人,了解他们的世界观,根据笔录和录音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的独特深刻的所思所想。
当大家听到精神病人时,就会想起那些行为怪异,冷血残酷,疯疯癫癫的人。这就是精神病人吗?先前我以为是,后来读这本书时我才发现,有时天才和疯子真的只是只差一步,精神病人之所以被判为患有精神疾病,只不过是他们的世界观与我们正常人(在我们看来我们是正常人,在精神病患看来我们才是不正常)的世界观不一样,与主流的世界观不一样,而我们正常人难以接受他们的世界观,因此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把与我们正常世界观不一样的人界定一个圈,把他们围起来。
在这本书里,很多都是一些精神病人对于世界的本质的一种看法。里面有一个精神病人使我印象非常深刻,他称自己是另外一个宇宙的地球人。他支持多宇宙论,多宇宙论就是宇宙不是一个,而是很多个,举一个例子,假设让你回到五十年前杀死你的祖父,那么就不会有你的存在,但是没有你的存在,怎么杀死你的祖父呢?于是会有你存在的宇宙,也会有你杀不死你祖父的宇宙,也有你不存在的宇宙。更令人难以相信的是他来到我们目前存在的这个宇宙是通过精神传输。精神传输,听起来让人觉得不可能,但其实如果量子力学达到一定的高度,是可行的。此时此刻我们还能认为他真是一个疯子吗?可是他的真实性无法得到证明,因为我们的技术没有达到这样一个程度,也不能接受他的说法,因为多宇宙论在物理届里还存在着争议。
关于精神病人,我还觉得他们很可悲。这本书记载了一个可怜的人,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做一个可怕的梦,他梦见自己睡了很久很久,当他醒来的时候却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包裹着他的是一种类似于鸡蛋薄膜的物质,他凭着生存本能撑破物质,走出来时发现是一个陌生的房间,他逃到房外,看到都是十间一模一样的房间,里面同样有鸡蛋膜一样的物质,可是里面包裹着的确实已经干瘪的死尸,再走出这一层,才发现他正在一只大船上,周边都是一望无际的海,没有任何生物,他哭了,哭得嘶声裂解,因为他知道,这个世界只剩下他一个人了,他很绝望。这一篇目就叫《孤独的守望者》。那种无所不在的孤独,不是寂寞,吞噬着仅有的一丝灵魂,无法解脱,只能承受,直到崩溃。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觉得有一种难过的感觉,甚至觉得可怕的。它颠覆了我对精神病人的看法。其实精神病人的思维是如此的开阔,想象力如此的丰富,并且比正常人更优秀的是他们能够不断思考世界的本质,他们的知识如此的深厚,甚至能提出量子力学,相对论等深厚的学术研讨。他们表达他们的世界观时,绝大部分不是疯言疯语完全听不懂,而是非常具有逻辑性。正是如此我才觉得可怕,从逻辑上讲,虽然他们很主观,但是并没有明显的漏洞来让我们推翻,我们会在潜意识中认可这些东西,会不自觉的改变我们的世界观和社会观。此时让我迷惑的是,他们是真天才还是莫名其妙的疯子?
最后我觉得书中以为精神病人说的话很有意思,于是摘抄了下来:“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云的眼睛去看云,用风的眼睛去看风,用花草树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树木,用石头的眼睛去看石头,用大海的眼睛去看大海,用动物的眼睛去看动物,用人的眼睛去看人。有一天你认为我疯了,其实是你疯了。”
1500字的读后感范文篇4
剧中故事线条繁复交织,众生百态构成了上世纪70、80年代中国乡土社会的万花筒。其中主要人物是双水村的贫苦农民孙氏兄弟,哥哥孙少安的现实主义人生与弟弟孙少平的理想主义人生,是剧情发展的主要脉络。
哲学家荣格说,文化的最终沉淀是人格。孙少安、孙少平都是乡土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农民,他们身上集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优良的人格品性,明理、重义、友善、孝悌、勤奋、进取。所不同者,弟弟读书较多,不安于禁锢在本乡本土,因此无论乡村的境况如何,贫穷也好,安稳也罢,他都希望走出双水村,去往城市体验新的生活,即便那种生活是陌生的、艰难的,甚至是屈辱的,他的心中都装着一个不同于现状的“世界”。
从剧中,可看见同样的“平凡”和两样的“世界”,“平凡”都是人们在生活面前的无力而顽强、无奈而坚韧,都是彼此在爱情、亲情、友情面前的真挚和辛酸、悲喜和折磨;而“世界”呢?一个是哥哥孙少安的现实世界,一个是弟弟孙少平的梦想世界——其实那不是他的世界,而是城里人的世界,所谓另一个世界。为着成全自己的世界,他们都经受着平凡的鞭打驱策,结果,哥哥逐渐走向了富裕的生活,而弟弟却一直困顿于现实的窘迫。
兄弟俩一样的慷慨乐助,一样的重情重义,而相对于哥哥孙少安,弟弟孙少平与同他相爱的女同学田晓霞,还多了一份对于文学、理想的热爱,多了一重精神追求。然而,最终,田晓霞为施救落水者而遇难,孙少平因此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这时,一个与现实主义作品完全不搭的浪漫的、科幻般的场景出现了,“外星人”出现了。孙少平与外星人的对话,也许是整个剧情的“眼”,探讨了这个经历了无数苦难却又缺乏宗教信仰和终极关怀的民族,有关生命意义的话题。
为什么弟弟孙少平,他的梦想与现实总是那般水火不容?他的带着理想色彩的世界为什么如此脆弱?电视编导讲述的虽是哥俩及其周遭人们的故事,但我确信,电视剧其实是对乡村社会和农民整体生存意义的关怀,通过史诗般的宏大巨制,意图呈现中国一个特定阶段的民情世风,揭示人们的思想情感、道德品格以及相关的命运浮沉。
孙氏兄弟及其双水村村民的道德大体还原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本色,既有孙氏兄弟所代表的优良品质,也有众多村民身上的文化劣根。随着集体主义在农村的瓦解,“贪婪”这一被充分释放出来的原罪动力使得原先的愚蠢者变得聪明了,懒惰者变得勤快了,忠厚者变得狡猾了,懦弱者变得胆大了,这种变化也改善了他们的吃穿用度。总体而言,反映了国家社会在这一历史时期的进步,但人们普遍的道德流变以及层出不穷的新问题仍然在考问着这个社会。昔日的人民公社制度下,不乏满嘴高义的偷奸耍滑者,今天的商品经济大潮中,又多是公然唯利是图的营营苟苟之人。如何防范伪君子,少出真小人?这显然是一道道德命题。
这部电视剧或可以启发我们的思考——坚守着孙少平式的对于理想追求的其尤无悔,保持着孙少安式的对待生活的脚踏实地,将两个世界打通为一个世界,即便生活依然平凡、沉重,也是更加美好的世界。
道德的培育,需要一种不断向上拉拽的力量,它来自榜样的引领,也来自法治的托举。所谓传统道德,大致是这样造成的,一是教化,一是刑罚。实施教化的是士大夫阶层,主导刑罚的是统治阶级。士大夫研读经典,继而言传身教,他们不仅是经典的解读者,也是践行者和传播者,他们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实践,树立起道德示范标杆。一般而言,如果失去了士大夫始终如一的道德感召,那么普通民众经由物质刺激而扩张膨胀的物欲往往导致道德沦落。士大夫阶层是保证一个社会的道德越过底线崩塌下去的防火墙之一,另外一堵防火墙在现代社会是法治,在传统社会就是刑罚。
在平凡的人生中,给予我们温暖的总是隆礼崇德的人间真情,而制造生命创伤的,常常来自人性中难以测度的鬼怪精灵。建设一个物质丰裕而精神繁茂的世界,正是平凡人生的意义所在。
1500字的读后感范文篇5
“需要指出的是,财富和人的素养未必同时增加。如果一个文化粗浅而素养不够的人掌握了大量的钱,某种程度上可是一件令人担心的事。只是若干年后,我们许多人是否也将会面临一个如何支配自己财富的问题。”——摘《平凡的世界》
这段话我读了不下五遍,我在想这其中更为深刻的含义,我们这代人就是路遥先生笔下“只是若干年后”的那一批人。现在的很多人们是怎么了,是不是知道该怎样支配自己的“财富”问题了呢?熬夜,喝酒,无限地透支自己的健康。每个月发完工资就吆喝着“朋友”往餐馆走,ktv包场是很有面子的事。衣柜里塞不下去的各种服饰,有的甚至没有穿过一次,就是快递到来的时候,试过了一下。
每天刷着网上的一些“精神食粮”。“活着就要尽兴,乘年轻就要买买买,我的青春我做主。”花呗上已经有了上万的额度。怕什么?自己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工作上没有激情,生活里没有热情。全然一副“孙连成”模样。
我们都是一些平凡之人,正如这本书的书名一样《平凡的世界》。我不知道路遥先生为什么会用这个书名,但是除此之外我再也找不到任何一个来替代它了,诚如书中所说,都是一些平凡的人。都是一些实实在在的人物形象。
生活似乎是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圆。但生活又不会以圆的形式结束。生活会一直走向前去!孙少平爱上的第一个女人赫红梅离他而去爱上顾养民。而顾养民深爱着的金秀却深深地爱着她的少平哥。当初青梅竹马的润田叶和孙少安,却不得不被现实给活活拆开,孙少安娶了不要彩礼的秀莲。田润叶嫁给了深爱着她的李向前,但是在李向前双腿残废之前,一直不愿意同居,也不爱李向前,但生活往往就是喜欢开这样的玩笑,李向前出事之后,身体残疾之后,田润叶不仅和他同居,还深深地爱上了他。并且在31岁时生下来他们的第一个小宝宝。再来看孙玉厚的大女儿孙兰花,嫁了一个喜欢游荡的不归人王满银,但是她却深深地爱着这个不顾家的男人,最后这个男人在上海的一个破烂的旅馆里悔悟,回来再也没有出去,还是觉得家里老婆的怀里才是最温暖的地方。
接着我们再来看孙少平,第一个女孩儿赫红梅离他而去爱上顾养民,第二个深爱的女孩儿田晓霞却在一场洪水中失去了生命,命运好吗?公平吗?我们不知道,我们也无从谈起,最后金波的妹妹金秀是最有希望和孙少平在一起的。可是,命运总是喜欢开一些人们不怎么喜欢的玩笑,大年初一下井挖煤,为了救一个协议工,孙少平差点被滚石炸死,从此失去了一个少年该有的俊俏的面庞。繁华的大城市对于他来说,或许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这副尊容,生活在这里,实在对不起这么漂亮的城市!漂亮的地方应该让漂亮的人们生活!”更为贴切。最后,孙少平回到了“属于”他的地方,那个在男人身上刻下烙印的地方————大亚湾。他上了二级平台,沿着铁路线急速地向东走去。他远远地看见,头上包着红纱巾的惠英,胸前飘着红领巾的明明,以及脖项里响着铜铃铛的小狗,正向他飞奔而来......
爱,就能使一个人到如此的地步。一次邂逅,一次目光的交触,就是永远的合二为一,就是与上帝的契约;纵使暴风闪电,也无法分解这种心灵的粘结。两个民族,语言不通天各一方,甚至相互连名字也不知道……真是不可思议。金波为了一个藏族姑娘苦苦守候八年,最后到原来相遇的地方青海去寻找,但终究是未果而返。
人那,活着是这么的苦!一旦你从幸福的彼岸被抛到苦难的此岸,你真是处处走投无路,而现在你才知道,在天堂与地狱之间原本也只有一步之遥。仿佛所有的人都有了一个较为满意的安排,命运好像并未停止捉弄。在最后学校的落成典礼上,在他们最有名气,在他们家生活最幸福的时候,孙少安的老婆秀莲却吐血而倒——肺癌。
暖洋洋的太阳照耀着都市的大街。公园里和道路旁已经处处绿意朦胧。风中飘着一团团雪白的杨絮。街心花园的第一批鲜花,也在不知不觉中竞相开放了。古城的春天稍显即逝,人们立刻就有一种身临初夏的感觉。
如果说一定要读说一本曾读过的书,我会毫不犹豫说出《平凡的世界》。这里面包含了对于历史的回顾,对于生活的探索,对于爱的真实,对于人性的思考,更是有着对于灵魂的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