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的教学任务结束后一定要及时写好详细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让我们通过不断改进,实现不断突破,下面是路路文书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煤的教学反思推荐8篇,感谢您的参阅。
煤的教学反思篇1
现代语文教学,非常注重个性化阅读和感悟,注重学生大胆地表达个人的创见和疑问,《蜜蜂》教学反思。因此在在教学《蜜蜂》这课时,我在直接引入课题后,就设置了学生质疑问难这一环节: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蜜蜂》这篇课文,对于这篇课文,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吗?有几只小手马上举起了。一个学生问:老师,作者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我一听,真感到了一份惊喜,好极了,正好是按照课文的顺序来问的。我马上非常地肯定了他的这个问题:“问得好极了,你真是个思维敏捷的孩子,谁能帮他解答这个问题呢?”由此我带领孩子们进入了第一段的学习,抓住“听说”这一词语,让学生理解了因为法布尔不相信蜜蜂真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因此要做这一个试验,并告诉孩子们不能轻易相信别人的.话,要像这位生物学家法布尔一样通过实践才能出真知。
学完了第一段,我很希望有学生能够提出第二个问题,那就是“在做这个试验前,法布尔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并因此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教学反思《《蜜蜂》教学反思》。可是孩子的问题并没有按照我预期的目的提出来,一个孩子问的是“老师,我发现课文中说,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蜜蜂飞回来了,那么还有三只哪去了呢?”这个问题一下子打乱了我的设计,而且还没有说到蜜蜂被带到多远,怎么带去的,放飞蜜蜂时的天气情况,一下子提出这个问题孩子们能解答吗?因此我这样回答了她“你可真是个细心的姑娘,善于发现问题。不过这个问题老师不帮你解答,你下课后,可自己想想或与同学交流,看这三只蜜蜂哪里去了?”说完后,我自己向孩子们提出了这个问题:“法布尔他为了这个试验做了哪些准备呢?”并引导孩子们进入了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后面孩子们的提问确实是一个一个地按照课文编排顺序提问的,因此我的教学工作顺利地完成了。
我从课堂上走下来,突然一种烦躁情绪困绕了我:那个孩子提的问题提得多好呀,我当时是不是应该让孩子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呢?就算当时不答,在引导学生读到第五段“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完好无损、准确无误回到蜂窝”时,我也应该重提这个问题,让孩子们探讨呀。为什么我要说下课后自己去找答案或与同学讨论呢?我这样做是不是对的呢?我在课堂上没有帮助这个孩子解决这个问题,是不是那个问题会困绕那个孩子一节课,让她耽误了对后面知识的学习呢。课虽然结束了,可是留给我的思考依然没有结束,对于老师意想不到的课堂生成,该怎样妥善处理呢?
煤的教学反思篇2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在《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引导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正在向“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协作者、组织者的新型教学关系转变。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走向语文教学的前台。
在教学《找骆驼》一课时,我注重学生的读。
在教学第一小段时,请学生轻声读,并想一想你能从中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懂的要问大家?读后交流。
生1:我读懂了商人丢了骆驼。
生2:我读懂了它心里很着急。
师: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生2:找了好多地方看出来的。
生3:还可以从着急、赶上去问可以看出来。
师:你们看得真仔细,那谁能读出商人的着急呢?(指名读,自己读,齐读)
而在教学第2——9自然段时,分角色朗读,有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指名读等。
更有趣的是教学第十自然段时,学生学用不紧不慢的语气读老人话时,学生的那副少年老成的样子,真是让人佩服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模仿力。
煤的教学反思篇3
?放小鸟》一文,叙述的是我放飞一只小鸟的事,课文通过描写“我”养小鸟与放归小鸟的经过,告诉人们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爱护小鸟、让鸟自由飞翔在蓝天上。课堂上,我给孩子们创设了一定的生活情景,在一定的情景中让孩子们自由的发挥想象。特别是课文的`第二段,我让孩子们能充分的感悟到小鸟和鸟妈妈叫唤是彼此的思念,是妈妈焦急的心情。 这堂课上,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学生的朗读不够到位。孩子们的朗读不应该是技巧性的,而是在读懂课文内容后,充分感悟人物心理,或者充分理解课文含义的基础上通过读来抒发感情。
教学的重点处把握还显不足,课文第一段的二、三两句话,主要是阐述了我因为爱小鸟,看到小鸟伤心,不吃不喝而着急,理解的重点在我着急的原因上。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这个问题:我很着急,那是因为?孩子们能点到我所着急的原因,但却被我点到为止了,让学生充分的说,理解我爱小鸟,所以我很为小鸟担心。重点理解的部分似乎有些蜻蜓点水了,今后我要注意,把学生该理解一句话掌握的程度,做到心中有数,该重点理解的要让学生充分的叙说,让学生畅所欲言,在思考的过程中,理解课文的情况下再让孩子们练读。
课文最重要的部分,我决心放小鸟回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看看图中的男孩,为什么把自己喜欢的小鸟放飞了,却还那么高兴?孩子们回答的虽然正确,但如果孩子们多一些想法,多一些理解,也许能有更多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学重点理解的部分,应该把课堂还给孩子们,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他们一定会更加明白爱小鸟就要给它自由,给它快乐。 我对小鸟的爱似乎在课文的教学中脱了节。因为爱小鸟,所以我很着急,因为爱小鸟,所以我要让小鸟和妈妈在一起,要放飞小鸟,“爱”字似乎贯穿着整篇课文,但从学生的回答中,在我的小结中,却有所忽略。
煤的教学反思篇4
?研究透镜》这课是在前两课认识光的直线传播及反射现象后,继续探究透镜的折射现象。
在问题导入这一环节上,我先提问学生前面的知识,通过回顾再引出光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学生先猜测,既而我让学生从上面和侧面看水中的吸管和铅笔,发现光进入透明物质后传播的方向都发生偏折,再引出透镜。继续提问:“想探究透镜吗?”在这一环节中,既回顾所学知识又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兴趣被激发,课堂气氛浓郁,为后面的探究打下来良好的基础。
在探究过程中,我共设计了四个实验。先让学生从镜片的特点入手,分清凸透镜和凹透镜,再联系实际,让他们找找生活中的透镜,学生根据特点很快就找出了放大镜和近视镜。使课内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让学生明白科学是服务于生活的宗旨以及学科学的.重要性。设计的其他几个实验,逐层探讨,步步深入,对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做进一步研究。使学生的探究兴趣越来越浓。最后通过两种透镜的对比,使学生对两种镜子的作用了解很清楚。达到了教学预期的目的,学生通过对比,对两种透镜的作用掌握很清楚,特别是研究是否成像时,学生热情很高,当用凸透镜看到成倒立像时,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顾了做实验,纪律保持不好,有的忘了填写实验报告单,课堂秩序显得很乱。而我又忽视了在师生合作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在语言组织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语言过于成人化,使学生有是怕概括特点不具体,不敢发表意见。也不敢放手大胆动手操作。再就是强调纪律时语言不够幽默。老觉得纪律没按自己的想法做,过分强调却适得其反。对学生表现好的也没有及时作出评价,对教学内容完成的好坏也没有评价只顾了赶教学进度。
总之,科学课除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外,还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科学素养,因而,在这一环节中,我觉得在语言组织上,学生能力评价上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师生合作时,尽可能和学生融为一体,师导生做和谐完成操作。及时对优点作出评价,对出现的问题作出恰当的处理,使教学效果更加完美。
煤的教学反思篇5
高考,诗歌鉴赏题十一分,对于福建学生而言,这是一座大山,一座有点难以逾越的大山,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不知怎么搞的就是那么害怕,就是那么无语。每次考试得分率很低,不少人连诗歌的基本内容都无法读懂,只是瞎蒙乱写而已。
于是我不能不想想:我们的学生从幼儿园就开始背唐诗宋词,小学也要求背七十多首,初中又背了五六十首,到了高中至少也背四五十首,一共加起来我们的学生至少背了两百多首诗歌。按道理能够背两百多首诗歌的学生文学素养应该不太差,而实际上这些背了那么多的学生为什么对高考的十一分的古典诗歌鉴赏题居然束手无策?这是我们这些当老师的不能不反思。
是不是我们这些学生从小背诵诗歌的时候根本就是无心?还是这些学生的语文老师没有教会学生如何鉴赏诗歌?还是我们这些古典诗歌对这些学生没有一定印象力?
这些问题作为语文老师可能我们并没有仔细思考过,顶多是每次在教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时候,我们才会想起如何教学生如何鉴赏诗歌,如何理解诗歌,当时我们上课的时候讲解诗歌并不是按照高考诗歌考题的模式来讲,我们只是从纯粹的欣赏的角度来讲,学生听讲的时候也只是以一种并非认真的态度来听,除非这首诗歌是他喜欢的,除非他的确是对诗歌有兴趣,不少学生在上诗歌的时候都是一种浑浑噩噩的状态,甚至有些麻木的状态。
现在进入复习的状态,有必要对以前学过的诗歌进行一个小结,既要让学生多背一些过去学过的'诗歌,也要让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慢慢地理解与感悟诗歌的特点,特别是应该适当地给予学生诗歌诵读与理解的方法与策略的指导。这个工作要做深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这些学生的诗歌基础并不是很扎实,以前所学过的那些诗歌对于他们而言仿佛是遥远的记忆,仿佛是隔世的电影。
而要让学生由以前那种相对麻木相对混沌的状态转入相对积极相对明确的状态并非易事,因为大部分学生对这些古典诗歌并没有办法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没有办法在朗读背诵这些诗歌的过程中获得美妙的体验和成就感。而这是需要我们这些语文老师寻找到一个切入点,一个能够让学生经过语文老师指点之后能够慢慢进入诗歌鉴赏门口的点。这很重要。学生一旦能够从这个点开始理解了如何读诗,如何赏诗,如何品诗,这些工作是可以慢慢地一个个开展。当然真正要达到如此境地却非易事,至少是需要经过一个相对漫长的时间,至少得让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有一点点的收获,有一些进步,至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会像以前那样对诗歌无动于衷,对诗歌麻木不仁。
我相信,只要我们当语文老师的能够很好地理解诗歌的特点并且能够以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讲述,让自己的学生能够接受与理解,学生是可以一点点进步与提升的。虽然诗歌鉴赏很难,虽然学生的基础不好,但我们一定要努力去教,去帮助每个学生,尽可能使他们有所进步。
煤的教学反思篇6
?风娃娃》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个主题安排了一些给人启迪的成语和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感悟生活的哲理。
针对学生喜爱动画故事的特点,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他们主动读故事的欲望,引导他们正确评价课文中的人和事,从而理解课文中所包含的道理;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通过表演,动作,想像等方式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让学生感悟到帮助别人是件快乐的事;挖掘文本的空白之处,在课文学习中创设情境,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说话能力;把课文中的故事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感悟故事,感悟生活。
这堂课中,我自己认为还是挺成功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课堂上渗透了新课程的理念。
1、在教学第一个环节,我通过猜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介绍新朋友风娃娃,让学生一起喊出风娃娃的名字,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喜欢上风娃娃,从而主动地想学课文。
2、在学习风娃娃做好事部分时,我先提出问题:风娃娃去了哪里,做了哪些好事?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1-3自然段。这样做让学生明确了要学习的内容,许多阅读能力比较差的同学也能答出来,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煤的教学反思篇7
?假如》一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二十三课。本文是一篇文字优美、情感丰富的儿童诗,主要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弱势群体发自内心的关爱,显示了儿童博大而纯真的心!
1、创设情境,入情入境。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以亲”。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因素对人的情感能起感染作用。小学生因生活经验缺乏,知识水平有限,教学中如果仅*文字的叙述,很难向学生呈现直观形象。因此,要善于创设各种直观情境。
这节课我创设多种情境,如在教学第三节时,学生对失去双腿的西西没有非常直观的感受,很难理解和体会失去健康的痛苦,因而通过情境的创设,把可怜、痛苦的西西和快乐跳绳、踢毽子的孩子们置于同一画面中,造成强烈的情感冲突。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西西的痛苦,感受到西西生活的不方便。又如在教学第一、二小节时,通过创设“小树在寒风和大雪中受冻”、“小鸟在鸟窝里孤零零地大哭”两个情境,让学生仔细看,仔细听,通过多种感官的感受,引发学生内心体验,感受到小树的寒冷,小鸟的孤单,西西的痛苦。这样,让学生达到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深刻体验文中蕴含的情感。
2、揣摩文字,诱发情感。
课文的情感总是从字里行间显露出来,特定的语言总是表达特定情感,特定的表达方式和文章的情感倾向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学中,应在感知课文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文字,强化语感训练,使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如在教学第一小节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对“缩着身子,轻轻叹息”的理解,让学生看图后边做边说说小树在叹息什么,让学生边模仿小树冷的动作边学着小树说说话,让学生感受到小树的可怜,通过反复诵读,体验文章的思想情感。
3、引导想象,升华情感。
想象是思维的特殊形式,是发展学生创造力,陶冶高尚情操的重要智力因素。有些课文的情感可以向文外延伸,抓住伸展点发挥想象,可以使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如在教学第三小节时,让学生进行想象“没有一双好腿的西西在生活中会碰到什么困难?”学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有的说:“西西上下楼梯比较不方便。”有的说:“西西想出去玩也不行的。”等等,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到失去双腿的西西生活的真的很痛苦,想玩不能玩,想跑没得跑。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西西的痛苦,感受到西西需要一双好腿的迫切。
在教学第一小节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在红红的太阳下小树有什么感觉?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仿佛自己就是那太阳下的小树,学生展开了自己的想象,体会小树有了太阳以后再也不觉得冷,而是感觉非常的暖活,这样的想象让学生更能溶入情感,更好地体会小树在阳光下享受的温暖,感受小树内心的开心。
又如:教学第二小节时让学生发挥想象,“鸟妈妈为了自己的孩子到遥远的地方去寻食,它会飞过哪些地方呀?”通过想象鸟妈妈会去哪些地方寻食,感受鸟**的艰辛,小鸟等待**的焦急,在想象中帮助学生理解了小鸟急切需要食物的心情。
教学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培养联想的习惯,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超越文中的文字意境,并深入意境深层,更深刻地体验文章所蕴涵的意义和感受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读写结合,深化体验。
这首诗从语言特点上看,每段的句式相对一致,尤其是“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这句话在诗中反复出现。适合对学生进行仿写的练习。而且这篇课文的内容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学了这首诗,学生产生了许多共鸣,产生了许多新的“假如”,萌发了写诗的冲动。我抓住时机,通过对省略号含义的挖掘,让学生认识到身边需要关注的事物还有很多。让学生把自己的愿望说出来,写下来。读写结合,让学生把自己独特的体验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让体验在学生写话中升华。儿童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虽然他们往往只能“假如”,但是这些“假如”都是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煤的教学反思篇8
我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有学生质疑:“这篇课文题目是《将相和》,那么只要写‘负荆请罪’一个小故事就可以,为什么还要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这两个小故事呢?”问题涉及到这三个故事的相对独立性和组合的完整性,我便让学生深入讨论,使学生明白,通过三个故事的具体叙述,具体回答了“和”的重要性:
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写蔺相如抒璧斗秦王表现出来的机智勇敢,这与后面“负荆请罪”中廉颇、蔺相如矛盾发展到高潮的情景丝丝入扣,正如蔺相如所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文章前后呼应,自然有机联成一体。前面浓墨重彩大写智勇,在结构上是为后面直接写“和”与进一步表现人物埋下伏笔,起铺垫作用。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故事内容虽是进一步写蔺相如为维护国家尊严,大智大勇,置个人生死不顾,敢斗秦王,但是,它明白地表现“和”的重要。“赵王决定动身……作好防御秦兵的准备。”由于有坚强的武力作后盾,所以,“渑池会上,……只好放赵王回去。”廉配合蔺,一起与秦国作斗争,使赵国获得胜利,这说明“和”的重要,突出了文章中心,也为后面解决矛盾作了铺垫。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是整个故事矛盾发展的高潮,也是表现人物性格和说明“和”的重要性的高潮。两个人物都在故事中出场,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忍让,使得计较个人得失、居功自傲的廉颇内疚自责──尖锐的个人矛盾,在为了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最后得到解决,更进一步说明“和”的重要。
通过讨论,学生领会这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因果联系,在此基础上,我和学生一起总结:“《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蔺相如机智勇敢、随机应变,一再为赵国立了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职位比老将廉颇高,引起廉颇不满,后来蔺相如的高尚品德感染了廉颇,廉颇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将相和好。”